寰球大震(四)——紀念海原大地震100周年暨中國地震觀測百年發展歷程

2020-12-24 中國日報網

20世紀80年代,我國一批有遠見卓識的地震學家認識到數字地震臺網對地球科學發展的重要作用,推動並掀起了一個開展數字地震觀測與研究的熱潮。從80年代末開始,我國地震觀測系統一直在國家地震局的領導下有組織有計劃地向數位化方向發展。

80年代末期,我國完成了《中國數字地震學觀測與研究》的專題研究報告,俗稱地震觀測數位化白皮書。

「八五」期間,國家地震局自主研發一系列數字地震觀測設備和寬頻帶地震儀,為我國地震觀測數位化打下良好基礎。

「九五」時期,國家地震局設立重點工程「國家數字地震臺網建設和地震前兆臺站(網)技術改造」項目,開始了大規模數位化建設,完成了48個國家地震臺和21個區域遙測地震臺網的數位化改造。

在模擬時代,採用薰煙、墨水和相紙記錄等形式,由於觀測動態範圍和頻帶有限,有些微小地震記錄不清晰,有些大地震又可能超過記錄範圍。地震觀測數位化,突破了這些局限,推動中國地震觀測進入了寬頻帶、大動態時代。同時使地震觀測記錄及處理完全採用計算機,數據分析也從人工變為計算機處理,更加快捷準確。

20世紀50年代,受通信事業發展的限制,地震數據信息的傳遞主要靠信件郵遞,大地震定位結果往往需要幾天或一個星期。60年代,臺站地震數據信息傳遞開始使用民用電報,地震報告可以一兩天產生。到了70年代初,在國家基準臺站和區域臺站中選取了北京、紅山、太原等30個地震臺建立大震速報網,地震震相數據通過專線編碼電報和電話報送,大震速報可以在小時級時間完成。

90年代,隨著網際網路信息技術的蓬勃發展,信息化引領著我國地震觀測系統的建設。「十五」期間,國家批准實施了總投資達23億元的《中國數字地震觀測網絡工程》,這是國家對地震行業減災能力建設最大的投資。《中國數字地震觀測網絡工程》由「三大臺網三大系統」組成,即中國數字地震臺網、中國地震前兆臺網、中國數字強震動臺網、中國地震活斷層探測技術系統、中國地震應急指揮技術系統、中國地震信息系統。

「網絡到臺站,IP到儀器」,這一工程實現了中國地震行業業務網絡化,構建起全國虛擬地震觀測網。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和省級中心可以實時地獲取全國和區域地震臺站的實時觀測數據流等數據。

至此,我國真正形成了全國所有1200個地震臺站的數據實時匯集到中國地震臺網中心的世界最大規模的地震臺網,使我國地震觀測數位化網絡化水平居於世界前列。

寧夏地震信息網也在地震觀測數位化和網絡化建設中得到完善。「九五」期間,寧夏地震局對測震、地電地磁、地殼形變和地下流體四大學科實施數位化自動化改造,並建成了寧夏地震信息網絡;「十五」期間,實施了寧夏數字地震觀測網絡建設,建成了由13個子臺組成的寧夏數字測震臺網和由42個觀測子臺組成的前兆臺網。經過40多年不斷發展,寧夏建成了專群結合,多學科結合,有人職守與數位化自動觀測相結合,固定臺站與流動觀測結合,並實現數位化的地震及前兆監測網絡。(中國日報寧夏記者站 胡冬梅 視頻由寧夏地震局提供)

來源:中國日報網

相關焦點

  • 寰球大震(一)——紀念海原大地震100周年暨中國地震觀測百年發展歷程
    100年前的今天,世界最大地震之一曾降臨中國,寧夏海原的大地曾被撕裂——12·16海原大地震,寰球大震也特指這次大地震。被世界上96個地震臺同時記錄到的「寰球大震」,震級8.5級,震中烈度12度,震源深度17公裡,地震引發山崩地裂,海原縣城、甘鹽池城等悉數盡毀。據不完全統計,共死亡27.34萬人,傷及不計其數。
  • 寰球大震(五)——紀念海原大地震100周年暨中國地震觀測百年發展歷程
    2008年,四川汶川發生8.0級大地震,這場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力最大的地震,波及大半個中國及亞洲多個國家和地區,嚴重破壞地區超過10萬平方千米。中國人從未在傷痛面前停滯,而是銘記歷史堅強前行。地震預警系統建設,是汶川大地震交給我國地震觀測工作的一項迫切而艱巨的任務。中國地震局向國家提出了建設地震烈度速報和地震預警工程的建議,一些民營企業和研究機構也進行了地震預警設備研製和試驗工作。
  • 寰球大震(二)———紀念海原大地震100周年暨中國地震觀測百年發展...
    新中國成立後,經歷了長期戰爭破壞的華夏大地百廢俱興,隨著國民經濟的蓬勃發展和國防建設的需要,地震觀測事業也煥然一新。在地震觀測儀器方面,李善邦先生在「霓式地震儀」基礎上,重新設計、完善、試驗和改進,製造了「51式地震儀」。
  • 海原大地震100周年:中國地震科學工作由此肇始
    中新網北京12月16日電 (記者 孫自法)2020年12月16日是寧夏海原發生8.5級大地震100周年紀念日,中國地震局公共服務司組織寧夏回族自治區地震局科普解讀稱,中國具有科學意義的地震工作即肇始於此次地震,並在此後的近百年中持續發展。1920年海原大地震災情情況。
  • 海原一百年|海原大地震一百周年祭
    海原一百年——海原大地震一百周年紀錄片
  • 固原市地震局開展紀念海原大地震100周年系列活動
    100年前的今天,寧夏海原發生8.5級大地震,地震波及甘、陝、青、晉等17個省市,約27萬人遇難,史稱「寰球大震」。為紀念海原大地震100周年,引導公眾進一步增強防震減災意識,積極參與新時代防震減災工作,市地震局組織開展了紀念海原大地震100周年系列活動。
  • 中國史上地震盤點,憶「環球大震」海原大地震
    昨日小編寫了一篇文章,稱康熙七年郯城大地震為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地震,讓許多讀者不服,說發生於民國九年(1920年)的甘肅海原大震應屬中國史上最大地震。那麼小編今日就帶大家看看海原大地震。海原大地震在當時各地方縣誌中均有記載,如《隆德縣誌》中有言:「民國九年冬日夜七鍾,地大震」;《慶陽縣誌稿》記載:「九年冬十一月七日戍刻地大震」。二、震時現象目前,許多文獻資料中均有對海原地震震時的描述,如《隆德縣誌》記錄:「震時有隆隆聲從西北方向席捲而來,如火山爆發一般。
  • 海原大地震一百周年祭
    海原大地震一百周年祭——兼記甄家鋪消失和青江驛起名一百周年貟守勤(2020年12月15日)明天,2020年12月16日就是海原大地震一百周年。韓家集鎮雲臺山東李灣社有一處地震遺蹟,叫任家坪,是海原大地震時山梁滑坡形成的,整個山頭向東北方向前移數百米。傳說,那次大地震之後的幾天裡,還能聽到埋在地下的磨房裡有驢拉磨的聲音,有的還說下場的碌碡跑到了上場裡去了等,奇異事情很多。會寧青江驛地震遺蹟最多。
  • 99年前的今天、海原大地震!
    2019年12月16日星期一(農曆十一月二十一),一個令海原人民悲痛的日子。99年前的這一天,一個在二十世紀人類歷史上最為慘烈的自然災難——8.5級強烈地震降臨在了中國的海原,人們在睡夢中還未來得及逃離,就被突如其來的天崩地裂所掩埋,約27萬人的生命就此終結。此文以示紀念。以史為鑑,展望未來。更願全民居安思危,思則有備!
  • 「老王說隴史」百年前,海原大地震究竟有多慘重?
    百年前,海原大地震究竟有多慘重?1920年海原大地震12月16日是海原大地震一百周年。時光雖然過去了一百年,但留給人們的慘痛記憶,卻至今未能磨滅。1920年12月16日20時06分(民國九年),甘肅省固原縣和海原縣(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原州區和海原縣)發生芮氏8.5級特大地震,地震共造成約27萬人遇難,為人類歷史上罕見的毀滅性地震,也是中國震級最高、震中烈度最大、災害最重的地震之一,時稱「寰球大震」。
  • 歷史上的今天:海原大地震一百年
    歷史上的今天:海原大地震一百周年 秦玉龍/文 100年前的今天,1920年(民國九年)12月16日20時05分53秒(農曆庚申年十一月初七),原甘肅省海原縣(今寧夏海原縣)發生芮氏8.5級大地震,這是中國有地震記載史以來最高烈度地震之一,波幅是1976
  • 「百年大事紀」12.16海原地震,世界上最大的內陸地震
    講一首歌謠在地震前傳開」大豌豆開花,搖一搖,麥出穗;不是王法吆,搖搖擺,咱兩個睡。一碗羊肉搖一搖白花了;世上的好人吆,搖搖擺,賊殺了「。這是當時流傳的一首搖擺歌,而搖擺歌流傳在地震前。這個傳說讓這次地震顯得有些神秘和詭異。而這一次地震,是中國有史記載最大震級地震,這一次地震,就是在1920年12月16日,深夜時分發生的海原大震。
  • 海原大地震:一百年前的超級大地震,創造了中國近代史的多個第一
    一百年前的中國,民國政府雖然剛剛建立不久,卻陷入政局動蕩,軍閥混戰的狀況,社會動蕩不安,在那個經濟、科技不發達時期,在當時屬於甘肅省的海原縣,爆發了一場超級大地震,震級達到了8.5級,超過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
  • 海原大地震百年祭,近30萬人遇難,一月後甘肅督軍才報北洋政府
    百年前,甘肅海原大地震,究竟有多慘?12月16日是海原大地震一百周年。時光雖然過去了一百年,但留給人們的慘痛記憶,卻至今未能磨滅。1920年12月16日20時06分(民國九年),甘肅省固原縣和海原縣(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原州區和海原縣)發生芮氏8.5級特大地震,地震共造成28.82萬人死亡,約30萬人受傷,毀城四座,數十座縣城遭受破壞。這是20世紀發生在中國最大的地震,也是世界歷史上最大的地震之一。
  • 【防災減災】海原地震100周年!你必須知道的地震應急避險十法
    總第645期 第1549篇1920年12月16日20時06分(民國九年),海原縣發生芮氏8.5級特大地震,震中烈度12度,震源深度17公裡,地震共造成28.82萬人死亡,約30萬人受傷,毀城四座,數十座縣城遭受破壞。海原地震是20世紀發生在中國最大的地震,也是世界歷史上最大的地震之一。
  • 海原地震:每有大震來臨都會通知人類,只是人類不注意聽講而已
    人類進入工業時代以後,城市規模越來越大,人口越來越集中,樓房越來越高,活動越來越頻繁,這個時期發生地質災害給人們帶來的損失,要遠遠超過農耕時期,所以,對於我們生存的環境的關注,應該超過以往。就在人們關注半壁山落石的這一天,12月16日,是寧夏海原地震100年紀念日。
  • 海原大地震百年祭|高高的楊樹被搖得東倒西歪,鞭子般地抽向大地
    海原大地震百年祭|震後幾十年,當地人即使再窮,也要拼命蓋房子海原大地震百年祭|高高的楊樹被搖得東倒西歪,鞭子般地抽向大地1920年12月16日20時06分,甘肅省固原縣和海原縣(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原州區和海原縣)發生芮氏8.5級特大地震,震中位於海原縣縣城以西哨馬營和大溝門之間,
  • 海原大地震一百周年祭 | 石舒清《地動》:以文學挖掘災難
    可以說,我們這些地震倖存者的後裔,在地震方面所受的教育幾乎沒有。    20世紀90年代初,那時候我已經是一個寫作者了,時任寧夏宣傳部副部長的張懷武先生,就多次提到海原大地震,認為作為寧夏的一個寫作者,尤其是西海固的一個寫作者,置海原大地震這樣的素材於不顧,不但可惜,也是失職。
  • 唐山大地震44周年,唐山人,對於地震已經麻木了嗎?
    2020年7月28日是唐山大地震44周年紀念日。雖已過44年,在聽老一輩的唐山人講述大地震的親身經歷時,依然感到毛骨悚然。1976年7月28日3時42分53.8秒,中國河北省唐山市豐南一帶發生了強度芮氏7.8級地震,震中烈度11度,震源深度12千米,地震持續約23秒。地震造成242769人死亡,164851人重傷,位列20世紀世界地震史死亡人數第二,僅次於海原地震。唐山人民人居住在簡易房裡,開始了唐山的重建。
  • 探尋海原大地震遺蹟
    1920年12月16日 ,寧夏南部海原縣一帶發生了一次8.5級大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