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80年代,我國一批有遠見卓識的地震學家認識到數字地震臺網對地球科學發展的重要作用,推動並掀起了一個開展數字地震觀測與研究的熱潮。從80年代末開始,我國地震觀測系統一直在國家地震局的領導下有組織有計劃地向數位化方向發展。
80年代末期,我國完成了《中國數字地震學觀測與研究》的專題研究報告,俗稱地震觀測數位化白皮書。
「八五」期間,國家地震局自主研發一系列數字地震觀測設備和寬頻帶地震儀,為我國地震觀測數位化打下良好基礎。
「九五」時期,國家地震局設立重點工程「國家數字地震臺網建設和地震前兆臺站(網)技術改造」項目,開始了大規模數位化建設,完成了48個國家地震臺和21個區域遙測地震臺網的數位化改造。
在模擬時代,採用薰煙、墨水和相紙記錄等形式,由於觀測動態範圍和頻帶有限,有些微小地震記錄不清晰,有些大地震又可能超過記錄範圍。地震觀測數位化,突破了這些局限,推動中國地震觀測進入了寬頻帶、大動態時代。同時使地震觀測記錄及處理完全採用計算機,數據分析也從人工變為計算機處理,更加快捷準確。
20世紀50年代,受通信事業發展的限制,地震數據信息的傳遞主要靠信件郵遞,大地震定位結果往往需要幾天或一個星期。60年代,臺站地震數據信息傳遞開始使用民用電報,地震報告可以一兩天產生。到了70年代初,在國家基準臺站和區域臺站中選取了北京、紅山、太原等30個地震臺建立大震速報網,地震震相數據通過專線編碼電報和電話報送,大震速報可以在小時級時間完成。
90年代,隨著網際網路信息技術的蓬勃發展,信息化引領著我國地震觀測系統的建設。「十五」期間,國家批准實施了總投資達23億元的《中國數字地震觀測網絡工程》,這是國家對地震行業減災能力建設最大的投資。《中國數字地震觀測網絡工程》由「三大臺網三大系統」組成,即中國數字地震臺網、中國地震前兆臺網、中國數字強震動臺網、中國地震活斷層探測技術系統、中國地震應急指揮技術系統、中國地震信息系統。
「網絡到臺站,IP到儀器」,這一工程實現了中國地震行業業務網絡化,構建起全國虛擬地震觀測網。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和省級中心可以實時地獲取全國和區域地震臺站的實時觀測數據流等數據。
至此,我國真正形成了全國所有1200個地震臺站的數據實時匯集到中國地震臺網中心的世界最大規模的地震臺網,使我國地震觀測數位化網絡化水平居於世界前列。
寧夏地震信息網也在地震觀測數位化和網絡化建設中得到完善。「九五」期間,寧夏地震局對測震、地電地磁、地殼形變和地下流體四大學科實施數位化自動化改造,並建成了寧夏地震信息網絡;「十五」期間,實施了寧夏數字地震觀測網絡建設,建成了由13個子臺組成的寧夏數字測震臺網和由42個觀測子臺組成的前兆臺網。經過40多年不斷發展,寧夏建成了專群結合,多學科結合,有人職守與數位化自動觀測相結合,固定臺站與流動觀測結合,並實現數位化的地震及前兆監測網絡。(中國日報寧夏記者站 胡冬梅 視頻由寧夏地震局提供)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