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海原大地震遺蹟

2021-02-23 我瞻四方

 

1920年12月16日 ,寧夏南部海原縣一帶發生了一次8.5級大地震。據當時《陝甘地震記略》一文報導,大震後災區人民「無衣、無食、無住,流離慘狀,目不忍聞;苦人多依火炕取暖,衣被素薄,一日失所,復值嚴寒大風,忍凍忍飢,瑟瑟露宿,匍匐扶傷,哭聲遍野,不特餓殍,亦將強比僵斃,牲畜死亡散失,狼狗亦群出吃人」。關於這次地震,民間傳說也不少。有說,地震發生後,由於科技落後,三個月後,震中有人逃出來,外界才得知震中在海原。傳說,地震發生後,山崩地裂。知縣夫婦在縣衙院內,就是跑不出大門,情急中,將唯一的女兒推向大門外,哪知,此時門外裂出一條巨大的縫,將其女兒吞噬後,重新合攏。小時候,常聽爺爺講,回民教主召集群英,在山溝裡開會,準備造反,結果,老天發怒了,把兩山合攏,沒一個逃生。今天回想,在爺爺生活的那個時代,回漢兄弟不團結,所以才會相互詆毀。

西安州城垣遺址

(資料:西安州城址位於海原縣西南20公裡處,背靠天都山,城址是長方形,邊長近千米,殘存城牆高3至5米,宋夏至清歷代各類瓷片隨處可見,出土文物有菱花銅鏡及宣德爐等,現在的古城遺址是1920年海原大地震之後遺蹟。西安州古城是研究古代城池的重要遺蹟,尤其對明清城市建築風格和研究極具參考價值。)

今天回想,對於海原的無知,我深感慚愧。我們穿過西安鄉,行至不遠處,突然發現高大的城牆垛。我立即讓小王停車,下車看石碑,才知道,這裡是古西安州城垣遺址。

這是我所見過的,真正的古代城牆。由黃土夯築的城牆,現在看起來,還很有氣勢。雖然城牆千瘡百孔,有些地方已殘缺,就如我停下的地方,被截斷修建了一條公路。高大的牆體上,被風雨侵蝕的痕跡,非常明顯,還有小草蔓延上去,在上面紮下根。城牆裡面,有大片的莊稼,遠處有村莊。我閉目想像,這古代小城當時的盛況,卻怎麼也想不出來。那次慘烈的大地震,讓這城從此敗落下去。

路過村莊時,看到一幢古式建築,我們驅車過去。原來是鐘樓,有四個門洞,每個洞門上有兩字,分別為:逥照、金闕、迎陽、極拱。既然是鐘樓,在古代,應該是城中心地帶了。而今,以它為分界,一邊是農田,一邊是村居。

想看看這古城後裔今天是如何生活的,我們就進到村子裡,多數房屋屬近幾年新建,紅磚紅瓦,鋼窗也被刷成紅色。有一家人,正在麥場上裝糧食,場上大部地方還積著雨水。兩個男人站在一旁,一個女人用簸箕裝,一個五、六歲的女孩子雙手將糧袋口撐開。另一個女人懷裡抱著小娃娃,身後還跟著個男孩子,在旁邊看熱鬧。幾乎每家院裡都架著衛星接收器,門口帖的大紅對聯還保存完好。我看了幾家,其大門、正屋門都開著,正上方牆上懸掛中堂,中堂下有案桌,上有瓷器等物品,桌兩邊有椅子。家家院外都有地窖,有的用轤轆提水,窖口上面用水泥板蓋緊。個別家院牆外邊有圈,全部用紅磚砌成,感覺很小,不像是養大牲口的,也不像羊圈。我下車去看,聽到有豬叫聲,好奇地去到圈牆邊,果然是兩頭黑豬,豬毛油光發亮。它們看到我,猛然一驚,尖聲大叫,跳起來,往窩棚裡跑。我明白了,原來這裡住的都是漢民。

安靜的村莊,聽不到雞鳴狗叫。安逸的人們,偶爾有在外的,大人或閒聊,或不緊不慢地做家務;孩子們或翻牆,或靠在牆邊發呆。到西邊的城牆,這裡竟然還被掏成窯洞。牆根下有幾間被遺棄的房屋,早沒了門窗。出城,我們再次停下。城外牆根下,有戶人家,看起來比較富裕,門樓、及外牆全用白色瓷磚裝飾,其門外路邊的廣場上有石碾、石磨等廢棄的傳統用具。

有國家的保護,這座古城牆,肯定還要存在很多年。生活在這裡的人們,早淡漠了那場天災,但這座古城,會時刻提醒我們,與自然和諧相處,是多麼重要啊!

震柳

(資料:震柳,位於西安鎮園河的哨馬營河床,屬哨馬營四大怪柳之首,樹齡400年左右,樹高9.8米,胸圍560釐米,平均冠幅13.3米,其中東西13.2米,南北13.4米。海拔1870米,坡向西,坡度5度。該樹海原人稱「震柳」,1920年海原大地震,地震斷層反時針旋扭造成山體錯位,將這棵古柳撕成了兩半,但這棵柳樹還是活了下來,現依然生長旺盛,成為人類研究地震的活化石。)

在縣城,就聽賓館服務員說,海原有震柳,樹心是空的,但具體方位說不清楚。從昨晚到今天,其實就是為看震柳,我們才到處行走的。

從天都山下來,與郭老伯在車上閒聊。前面有一群羊,車速慢下來,郭老伯也叫停車。他下車對我們說,從前面這個岔道下去,穿過一個村莊,再往前走,就可看到震柳了。我說:「把你送回去吧。」他笑說:「不用了,馬上就到家,我走回去。」看著他,我心裡感嘆,多麼樸實,多麼熱情,一個善良而又樂於助人的好人啊!

沿這條小道沒走多遠,就沒了路。到處是亂石頭、大坑,如果不是越野車,無法再前行。到岔路口,憑著感覺,我們向左拐上去,結果又進入到村子裡。遇到一個中年男子,根本不知道有震柳。再往前,看到路邊有個老頭,拄著拐杖,站在牆下。看年歲,好像很大了,心想他應該知道的吧。結果我們說話,他聽不懂。小王試著說了句此地方言,他好容易聽明白了,還是很茫然,不知震柳的事。就在我們失望之際,旁邊有個小孩子,插話了。他說:「好像有道溝,那兒有柳樹,就是村外那條道兒,端端往前走。」

謝過後,我們出村,重新走上那條鋪著亂石片的小路。我笑對小王說:「老百姓是不會關心這種事的,或許從內心深處,他們有意要淡忘那段不幸的日子。只有我們這些局外人,吃飽了撐的,才來尋找刺激。」

道路情況更糟,雨水將裸露的路面衝出許多溝壑,旁邊有條深溝,很長一條,被切得很深,估計也是水之功。這裡應該是溼陷性黃土吧!我心裡想。如果不及時維修,將來怕是無路可走了。

走陌生的路,探求未知的世界,如果缺少勇氣與毅力,終會功虧一簣。走了很久,又進到山裡,仍看不到一點柳樹的影子。小王對我說,怕是沒有呢。我開玩笑:「既來之,則走之,就像剛才那樣,堅持就是勝利!」轉過一座山,再一座山,看到一條溝,溝前方的下面有幾棵柳樹。我說:「怕就是這裡呢!」

車到近前,有塊石碑,憑經驗,肯定就是震柳所在地。我們倆高興地歡呼起來。

下車,我即跑下河灘,對著那柳發呆。乾涸的河灘上,亂石疊加,雜草叢生。這幾棵樹,沒有樹幹,從地面長起,直接分杈,然後生出萬千姿態。有棵樹,本是三股樹杈,一股早斷了,中間是空的,像鱷魚的嘴,衝著我呲牙。另兩股,中間是空的,也就是說,樹心是空的。空心樹,非但不死,也沒有被風雨折斷,反而茂盛成長,真是奇蹟!其外面的樹皮上有大塊的疤痕,有蟲眼,但沒影響到樹冠的繁枝茂葉。粗糙的樹皮上,附有淡綠色的苔鮮。截斷處,呈古銅色,說明其傷口時間的久遠。小河灘上,有父親帶著兩個穿校服的孩子,正在做農活。西南邊的山坡上,本有幾戶人家,都已殘破不堪,想必早就搬遷至別處去了。北邊不遠處,有三頭小黃牛,正低頭吃草。山坡上,生長著淡淡的綠草,看得出,過去的農田,已退耕了。

我仰著頭,在樹下走來走去,小王提醒我,小心腳下的牛糞。我低頭看,有些是新鮮的,有些已曬乾了。樹不會說話,但它們用自己的身體,給自己書寫出歷史。自明朝以來的四百多年,對人類社會來說,足夠長久,因為已改朝換代多次了。人也生生息息,不知多少代過去了。而這些柳樹,依然在這山溝裡,生活著。風在頭頂吹,樹冠發出轟鳴,聲音不大,低沉渾厚。在如此惡劣的自然環境裡,經過那場大災難,這幾棵柳樹還能存活這麼久,更顯古樸與凝重。聖人說,上善若水,厚德載物。九十的光陰,讓經歷過那場災難的人們,全部作古了,甚至他們的直系後二代,也老矣。柳樹們,在這寂無人煙的小山溝裡,你們聞聽了幾朝更替,見證了那場慘烈的地震。你們用自己殘疾的身體,把歷史的蒼桑,那場地震的慘烈展示給人類,警示人類。

2010-7-26

相關焦點

  • 海原大地震一百周年祭
    海原大地震一百周年祭——兼記甄家鋪消失和青江驛起名一百周年貟守勤(2020年12月15日)明天,2020年12月16日就是海原大地震一百周年。寧夏海原發生大地震。這次地震不僅是我國歷史上最大的地震,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地震,震級8.5級,烈度12度。地震波及48縣,約20餘萬平方公裡,有感範圍400萬平方公裡,佔全國總面積約40%。《甘肅省志·大事記》記載:「極震區包括靜寧、靖遠、會寧、通渭、平涼等縣。共死亡23萬餘人,百萬災民流離失所。災後瘟疫流行,災民被凍、餓、疫疾而亡者甚多。」
  • 99年前的今天、海原大地震!
    1921年翁文灝(左)在靜寧考察海原大地震臨時住的帳篷。新中國首次派遣專家考察1958年,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的郭增建、蔣明先、劉成吉等6人對海原大地震進行了實地考察。他們首次發現了幹鹽池至李俊堡的1920年海原大地震地表破裂帶東段。
  • 海原大地震:一百年前的超級大地震,創造了中國近代史的多個第一
    要知道,08年的汶川大地震震級僅為8.0級,烈度為11級。海原大地震不僅是我國、也是世界歷史上最大的地震之一。在中國,沒有任何一次地震的波及範圍可以和海原大地震相提並論。魯迅先生所記錄的這寥寥八個字,竟然成了海原大地震在北京最早的文字記錄。只不過,由於那時的中國沒有一臺現代地震儀和地震臺,震後誰也弄不清震中在哪裡,直到1個月後才將震中圈定在了甘肅海原。
  • 海原一百年|海原大地震一百周年祭
    這是時任甘肅總督張廣建在給當時的北洋政府電報中對海原大地震現狀的描述。海原大地震是20世紀發生在中國最大的地震,也是世界歷史上最大的地震之一,同時它也是我國死亡人數超過20萬的三大地震之一。海原大地震「左旋錯動」的地塊運動釋放的能量相當於11.2個唐山大地震,震中烈度達到12度,史稱環球大震。曾經孕育農牧文化、遊牧文化與商旅文化的古鎮海原,頃刻震毀。
  • 中國史上地震盤點,憶「環球大震」海原大地震
    昨日小編寫了一篇文章,稱康熙七年郯城大地震為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地震,讓許多讀者不服,說發生於民國九年(1920年)的甘肅海原大震應屬中國史上最大地震。那麼小編今日就帶大家看看海原大地震。遠在北京的魯迅先生在其日記中曾有記錄「夜地震約一分時止」,這8個字也成為海原大地震在北京最早的文字記錄。甚至在香港有一個叫福契特的神父也感覺到了震感。在地球另一端的美國地震儀上也清晰了刻畫出了地震波,這足以說明海原地震所影響範圍之廣,地震強度之大。海原大地震最強烈的地區為海原、固原(今屬寧夏)、靜寧、通渭、隆德、會寧、靖遠等7縣。
  • 海原大地震100周年:中國地震科學工作由此肇始
    中新網北京12月16日電 (記者 孫自法)2020年12月16日是寧夏海原發生8.5級大地震100周年紀念日,中國地震局公共服務司組織寧夏回族自治區地震局科普解讀稱,中國具有科學意義的地震工作即肇始於此次地震,並在此後的近百年中持續發展。1920年海原大地震災情情況。
  • 歷史上的今天:海原大地震一百年
    歷史上的今天:海原大地震一百周年 秦玉龍/文 100年前的今天,1920年(民國九年)12月16日20時05分53秒(農曆庚申年十一月初七),原甘肅省海原縣(今寧夏海原縣)發生芮氏8.5級大地震,這是中國有地震記載史以來最高烈度地震之一,波幅是1976
  • 海原大地震一百周年祭 | 石舒清《地動》:以文學挖掘災難
    奇怪的是,從小學到初中到高中,從來沒有哪個老師在課堂上給我們講過大地震。這其實是很應該講講的。一次我們被組織去電影院看電影,電影好像叫《長空雄鷹》,動靜很大,等我們明白過來時,才知道動靜不只來自電影,而是地震了。大家棄了電影慌慌跑出影院,發現極其結實的影院已經裂開大口子了。即使這樣的好機會,也沒有聽到誰順勢給我們講講海原大地震。
  • 固原市地震局開展紀念海原大地震100周年系列活動
    100年前的今天,寧夏海原發生8.5級大地震,地震波及甘、陝、青、晉等17個省市,約27萬人遇難,史稱「寰球大震」。為紀念海原大地震100周年,引導公眾進一步增強防震減災意識,積極參與新時代防震減災工作,市地震局組織開展了紀念海原大地震100周年系列活動。
  • 寰球大震(一)——紀念海原大地震100周年暨中國地震觀測百年發展歷程
    100年前的今天,世界最大地震之一曾降臨中國,寧夏海原的大地曾被撕裂——12·16海原大地震,寰球大震也特指這次大地震。被世界上96個地震臺同時記錄到的「寰球大震」,震級8.5級,震中烈度12度,震源深度17公裡,地震引發山崩地裂,海原縣城、甘鹽池城等悉數盡毀。據不完全統計,共死亡27.34萬人,傷及不計其數。
  • 20世紀中國最大地震,這場環球大震有什麼意義?
    但是有時候大自然也會發脾氣,這個時候就會發生自然災害,比如說地震,這就是一種很常見的自然災害。那麼說到地震,你可能聽說過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大地震,甚至有可能經歷過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地震不但破壞力特別強,而且一般都發生的特別突然,人們沒有辦法準確的預報,所以地震造成的損害往往就特別嚴重。比如發生在唐山和汶川的這兩場大地震,都造成了大量的人員遇難。
  • 海原大地震百年祭|高高的楊樹被搖得東倒西歪,鞭子般地抽向大地
    海原大地震百年祭|震後幾十年,當地人即使再窮,也要拼命蓋房子海原大地震百年祭|高高的楊樹被搖得東倒西歪,鞭子般地抽向大地1920年12月16日20時06分,甘肅省固原縣和海原縣(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原州區和海原縣)發生芮氏8.5級特大地震,震中位於海原縣縣城以西哨馬營和大溝門之間,
  • 「百年大事紀」12.16海原地震,世界上最大的內陸地震
    講一首歌謠在地震前傳開」大豌豆開花,搖一搖,麥出穗;不是王法吆,搖搖擺,咱兩個睡。一碗羊肉搖一搖白花了;世上的好人吆,搖搖擺,賊殺了「。這是當時流傳的一首搖擺歌,而搖擺歌流傳在地震前。這個傳說讓這次地震顯得有些神秘和詭異。而這一次地震,是中國有史記載最大震級地震,這一次地震,就是在1920年12月16日,深夜時分發生的海原大震。
  • 魯迅先生:海原大地震的第一個「吹哨人」
    我盡我可能搜集魯迅先生在海原大地震那天的活動經歷,但好像專門和我作對似的,關於那天的魯迅先生的信息,無論從魯迅先生自己的書信、日記、著作年表,還是對魯迅先生的種種研究資料裡,都得獲不多。朋友白草向來是我有困惑和需求時都習慣於問問他的,他也寫有研究魯迅先生的一本專著,但是地震那天魯迅先生都做了什麼,寫了什麼文章,尤其是那天上午的相關信息,白草也突然遇到了難關似的,提供不出什麼了。
  • 海原地震:每有大震來臨都會通知人類,只是人類不注意聽講而已
    1920年12月16日,寧夏海原發生芮氏規模8.5級地震,最大烈度12(XII)度,是中國有地震記載中最高烈度地震之一,波幅是後來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十一倍能量,餘震維持三年時間。海原大地震所處的位置,就在賀蘭——六盤褶皺帶上,喜馬拉雅運動對這一地區影響強烈,在海原地震之前,這一地區就發生過多起大地震和特大地震,1739年銀川、平羅間8級特大地震;1561和1709先後發生過超過7.5級大地震。
  • 「老王說隴史」百年前,海原大地震究竟有多慘重?
    百年前,海原大地震究竟有多慘重?1920年海原大地震12月16日是海原大地震一百周年。時光雖然過去了一百年,但留給人們的慘痛記憶,卻至今未能磨滅。發現記載地震詳情的珍貴資料地震是大自然最具破壞力的災害之一,可以說是無路可逃的災害。為避免地震造成的損害,人們用各種方法,記錄地震發生過程及災情。蘭州收藏者楊楠收藏有《甘肅地震災害調查表》一書,這是海原大地震發生後,人們所作的災後調查統計表。
  • 海原大地震百年祭,近30萬人遇難,一月後甘肅督軍才報北洋政府
    百年前,甘肅海原大地震,究竟有多慘?12月16日是海原大地震一百周年。時光雖然過去了一百年,但留給人們的慘痛記憶,卻至今未能磨滅。1.發現記載地震詳情的珍貴資料地震是大自然,最具破壞力的災害之一。可以說是,無路可逃的災害。為避免地震造成的損害,人們用各種方法,記錄地震發生過程及災情。蘭州收藏者楊楠收藏有《甘肅地震災害調查表》一書,這是海原大地震發生後,人們所作的災後調查統計表。
  • 【防災減災】海原地震100周年!你必須知道的地震應急避險十法
    總第645期 第1549篇1920年12月16日20時06分(民國九年),海原縣發生芮氏8.5級特大地震,震中烈度12度,震源深度17公裡,地震共造成28.82萬人死亡,約30萬人受傷,毀城四座,數十座縣城遭受破壞。海原地震是20世紀發生在中國最大的地震,也是世界歷史上最大的地震之一。
  • 寰球大震(五)——紀念海原大地震100周年暨中國地震觀測百年發展歷程
    2008年,四川汶川發生8.0級大地震,這場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力最大的地震,波及大半個中國及亞洲多個國家和地區,嚴重破壞地區超過10萬平方千米。中國人從未在傷痛面前停滯,而是銘記歷史堅強前行。地震預警系統建設,是汶川大地震交給我國地震觀測工作的一項迫切而艱巨的任務。中國地震局向國家提出了建設地震烈度速報和地震預警工程的建議,一些民營企業和研究機構也進行了地震預警設備研製和試驗工作。
  • 中國歷史上最慘烈的地震,威力是唐山大地震11倍,餘震還持續3年
    地震,相信大家對這個詞並不陌生,它是由地殼釋放能量的過程中造成的震動,這個中間會產生波動,也就是俗稱的地震波,而引起這個事情的主要原因就是板塊與板塊的擠壓了。 而我國也遭受過多次的地震,影響波及有大有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