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原大地震一百周年祭 | 石舒清《地動》:以文學挖掘災難

2021-02-08 十月文藝


    作為一個海原人,海原大地震這樣的巨大災難和重大事件,我是什麼時候知道的呢?說不清了。只記得小時候放羊或鏟草,去離村子一裡左右的一個深溝,那裡陽光照不到溝底,草木格外茂盛,一些草,比如苦苦菜、苦籽蔓等,在深溝裡要比別處大出很多。這也是我們來溝裡的原因。然而一個人不大敢來。溝裡溼重陰森,即使炎炎六月,在溝底也似乎有一種入骨的寒意。常常在溝底溝壁間能看到殘碗剩碟,破帽爛鞋,會看到零散的朽骨。有時候鏟一大朵苦籽蔓就會順帶出一段骨頭來,用鏟子撥向一邊時,會是很特別的感覺,看似不小的一段骨頭,竟然一點分量也沒有了。回家後,大人要知道我們去那溝裡,一定會變臉變色地訓我們一頓,好像那裡即使一根草有背篼大,也是不可以去的。

    隱隱約約聽到,村子原來就在深溝那裡,大地震後不得不挪移到現在的位置。

    這樣的深溝,在我們那裡有許多。記得我們還翻過梁後的深溝去鄰村看電影,夜裡回來時丟掉了一個夥伴,第二天才在溝裡找到他,但是嘴裡被塞了一些土,慢慢好過來後也是病病殃殃的了。

    這樣遍布各處相貌兇險的深溝,對我們的成長一定是有影響的。


    奇怪的是,從小學到初中到高中,從來沒有哪個老師在課堂上給我們講過大地震。這其實是很應該講講的。一次我們被組織去電影院看電影,電影好像叫《長空雄鷹》,動靜很大,等我們明白過來時,才知道動靜不只來自電影,而是地震了。大家棄了電影慌慌跑出影院,發現極其結實的影院已經裂開大口子了。即使這樣的好機會,也沒有聽到誰順勢給我們講講海原大地震。

    可以說,我們這些地震倖存者的後裔,在地震方面所受的教育幾乎沒有。


    20世紀90年代初,那時候我已經是一個寫作者了,時任寧夏宣傳部副部長的張懷武先生,就多次提到海原大地震,認為作為寧夏的一個寫作者,尤其是西海固的一個寫作者,置海原大地震這樣的素材於不顧,不但可惜,也是失職。大家聽了蠢蠢欲動,《固原報》還特闢了一個專欄,徵集關於海原大地震的舊聞逸事;寧夏電視臺拍了一部七集專題片,叫《在山走動的地方》,製作人是我的大學老師牛中奇先生。這個片子拍得很好,是關於大地震的一個相匹配的作品。也止於此而已。就我自己來說,一直惦記著這個事,但從來沒有想過要寫它。也許我一直寫短篇小說的原因,覺得這樣的重大事件,自己力有未逮,不是自己能啃得了的骨頭吧。

    私下見過張懷武先生,記得他又和我談到海原大地震,他於我一直是很溫善的,不記得怎麼糊弄過去了。


    就到了去年,2019年。

    2020年是海原大地震一百周年,家鄉都想為這個節點做一點什麼。這些年,海原地震博物館建起來了;知名散文家梁衡先生還專程來到我的老家,實地觀覽,寫了一篇在當地影響不小的文章。但紀念的氣氛似乎還需要更隆重一些。忽然一天,躺在沙發上睡覺的我就接到海原地震局局長劉剛的電話,劉剛的爺爺和我爺爺是結拜弟兄,所以我們之間兄弟相稱。劉說,大地震一百年了,想好好紀念紀念,想拍一部電影,導演都找好了,是在寧夏拍過電影的楊亞洲先生,至於劇本,想讓我來寫。我一下子就從沙發上坐起來。但後來我還是考慮到身體原因,沒敢接這個活。忽然就覺得海原大地震一百年真是越來越近了,腳步聲都聽得清晰。

    2019年年底,在北京有一個寧夏文學創作方面的會議。會議期間,《十月》雜誌發了我的一篇小說,我有幾年沒寫小說了,就著這個信息,不知怎麼又說起了海原大地震,說起了即將到來的一百周年,說如果有一篇關於海原大地震的文學作品,發表在類似《十月》這樣的刊物上,該是多麼合適的一個紀念。我有些心動。詩人楊梓說,寫,名字就叫《地動》。我神往地說,能寫個三萬字的中篇就好了,楊梓說,寫八萬字。至於寫什麼如何寫,我心裡一點譜也沒有。

    回來不久,就收到了一包資料,是家鄉青年詩人田玉珍給我的。玉珍得悉我要寫海原大地震,就把她能收集到的大地震的資料都給我了。要知道,她可是在海原地震局工作的,自己又寫作,知道哪些資料用得著。

    玉珍把資料送到我小區的門房,通知我便中一取,等我下去,她已經不見蹤影。直到今天,我們兩個姓田的海原人也未曾見得一面。

    還有什麼可講,寫吧。

    就有了今天這個結果。


    要謝謝《十月》,謝謝我魯院的同學谷禾兄,他給了我及時而有力的鼓勵;謝謝陳東捷先生、宗永平先生,謝謝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的韓敬群先生,謝謝青年詩人江汀,正是他們的青眼相看,使我有了一次向我的家鄉表情達意的機會。老實說,寫作這麼多年,沒有一次發表我會如此看重和珍惜。

    我還要說,雖然寫出來了,但我並非十分滿意,我的感覺是,好像得到一塊糖,還沒有來得及品嘗就吃下去了。劉剛兄說,他手頭還有一些口述資料,這使我看到將來的某種可能。通過這次寫海原大地震,我得知寫這個事件的家鄉人原來有許多,不下百人,知名的寫手就有季棟梁兄和王漫西兄。記得一天見到王漫西兄,他也是海原人,算我的老師輩,我們即說到海原大地震,他說他正在甘肅靖遠一帶做實地考察。

    這讓我感覺到海原大地震是寫不盡的,至少於一代代西海固寫作者而言,可以常寫常新。


相關焦點

  • 海原一百年|海原大地震一百周年祭
    海原一百年——海原大地震一百周年紀錄片
  • 海原大地震一百周年祭
    海原大地震一百周年祭——兼記甄家鋪消失和青江驛起名一百周年貟守勤(2020年12月15日)明天,2020年12月16日就是海原大地震一百周年。寧夏海原發生大地震。這次地震不僅是我國歷史上最大的地震,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地震,震級8.5級,烈度12度。地震波及48縣,約20餘萬平方公裡,有感範圍400萬平方公裡,佔全國總面積約40%。《甘肅省志·大事記》記載:「極震區包括靜寧、靖遠、會寧、通渭、平涼等縣。共死亡23萬餘人,百萬災民流離失所。災後瘟疫流行,災民被凍、餓、疫疾而亡者甚多。」
  • 99年前的今天、海原大地震!
    1921年克勞斯攝海原大地震發生後,時因軍閥混戰、兵荒馬亂,北洋軍閥對巨大的地震災難無力救助。地震發生在交通閉塞,幾乎與世隔絕的六盤山山區,時逢冬季,天寒地凍,災民又繼續死於凍傷、飢餓、瘟疫之中。據海原縣公署卷宗3099號載和《陝甘地震記略》一文報導,大震後「海原縣城半城塌陷,所遺災民,無衣、無食、無住,流離慘狀,目不忍見,目不忍聞。
  • 歷史上的今天:海原大地震一百年
    歷史上的今天:海原大地震一百周年 秦玉龍/文 100年前的今天,1920年(民國九年)12月16日20時05分53秒(農曆庚申年十一月初七),原甘肅省海原縣(今寧夏海原縣)發生芮氏8.5級大地震,這是中國有地震記載史以來最高烈度地震之一,波幅是1976
  • 海原大地震百年祭,近30萬人遇難,一月後甘肅督軍才報北洋政府
    百年前,甘肅海原大地震,究竟有多慘?12月16日是海原大地震一百周年。時光雖然過去了一百年,但留給人們的慘痛記憶,卻至今未能磨滅。1.發現記載地震詳情的珍貴資料地震是大自然,最具破壞力的災害之一。可以說是,無路可逃的災害。為避免地震造成的損害,人們用各種方法,記錄地震發生過程及災情。蘭州收藏者楊楠收藏有《甘肅地震災害調查表》一書,這是海原大地震發生後,人們所作的災後調查統計表。
  • 海原大地震百年祭|高高的楊樹被搖得東倒西歪,鞭子般地抽向大地
    海原大地震百年祭|震後幾十年,當地人即使再窮,也要拼命蓋房子海原大地震百年祭|高高的楊樹被搖得東倒西歪,鞭子般地抽向大地1920年12月16日20時06分,甘肅省固原縣和海原縣(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原州區和海原縣)發生芮氏8.5級特大地震,震中位於海原縣縣城以西哨馬營和大溝門之間,
  • 海原大地震100周年:中國地震科學工作由此肇始
    中新網北京12月16日電 (記者 孫自法)2020年12月16日是寧夏海原發生8.5級大地震100周年紀念日,中國地震局公共服務司組織寧夏回族自治區地震局科普解讀稱,中國具有科學意義的地震工作即肇始於此次地震,並在此後的近百年中持續發展。1920年海原大地震災情情況。
  • 固原市地震局開展紀念海原大地震100周年系列活動
    100年前的今天,寧夏海原發生8.5級大地震,地震波及甘、陝、青、晉等17個省市,約27萬人遇難,史稱「寰球大震」。為紀念海原大地震100周年,引導公眾進一步增強防震減災意識,積極參與新時代防震減災工作,市地震局組織開展了紀念海原大地震100周年系列活動。
  • 「老王說隴史」百年前,海原大地震究竟有多慘重?
    百年前,海原大地震究竟有多慘重?1920年海原大地震12月16日是海原大地震一百周年。時光雖然過去了一百年,但留給人們的慘痛記憶,卻至今未能磨滅。發現記載地震詳情的珍貴資料地震是大自然最具破壞力的災害之一,可以說是無路可逃的災害。為避免地震造成的損害,人們用各種方法,記錄地震發生過程及災情。蘭州收藏者楊楠收藏有《甘肅地震災害調查表》一書,這是海原大地震發生後,人們所作的災後調查統計表。
  • 「百年大事紀」12.16海原地震,世界上最大的內陸地震
    講一首歌謠在地震前傳開」大豌豆開花,搖一搖,麥出穗;不是王法吆,搖搖擺,咱兩個睡。一碗羊肉搖一搖白花了;世上的好人吆,搖搖擺,賊殺了「。這是當時流傳的一首搖擺歌,而搖擺歌流傳在地震前。這個傳說讓這次地震顯得有些神秘和詭異。而這一次地震,是中國有史記載最大震級地震,這一次地震,就是在1920年12月16日,深夜時分發生的海原大震。
  • 【防災減災】海原地震100周年!你必須知道的地震應急避險十法
    總第645期 第1549篇1920年12月16日20時06分(民國九年),海原縣發生芮氏8.5級特大地震,震中烈度12度,震源深度17公裡,地震共造成28.82萬人死亡,約30萬人受傷,毀城四座,數十座縣城遭受破壞。海原地震是20世紀發生在中國最大的地震,也是世界歷史上最大的地震之一。
  • 中國史上地震盤點,憶「環球大震」海原大地震
    昨日小編寫了一篇文章,稱康熙七年郯城大地震為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地震,讓許多讀者不服,說發生於民國九年(1920年)的甘肅海原大震應屬中國史上最大地震。那麼小編今日就帶大家看看海原大地震。遠在北京的魯迅先生在其日記中曾有記錄「夜地震約一分時止」,這8個字也成為海原大地震在北京最早的文字記錄。甚至在香港有一個叫福契特的神父也感覺到了震感。在地球另一端的美國地震儀上也清晰了刻畫出了地震波,這足以說明海原地震所影響範圍之廣,地震強度之大。海原大地震最強烈的地區為海原、固原(今屬寧夏)、靜寧、通渭、隆德、會寧、靖遠等7縣。
  • 探尋海原大地震遺蹟
    1920年12月16日 ,寧夏南部海原縣一帶發生了一次8.5級大地震。
  • 汶川地震九周年祭 | 這些災難到底是怎麼回事?
    今天,汶川地震九周年祭,緬懷逝者,更向堅強和重生致敬!曾經蓬勃生機的大地,一次震動就將無數鮮活的生命掩埋成了一座座墳塋,除了5.12的傷痛,越來越多的自然災害正在世界各地頻頻發生……2009年「莫拉克」颱風吹襲臺灣,其中死亡461人,失蹤192人,受傷46人。
  • 寰球大震(一)——紀念海原大地震100周年暨中國地震觀測百年發展歷程
    100年前的今天,世界最大地震之一曾降臨中國,寧夏海原的大地曾被撕裂——12·16海原大地震,寰球大震也特指這次大地震。被世界上96個地震臺同時記錄到的「寰球大震」,震級8.5級,震中烈度12度,震源深度17公裡,地震引發山崩地裂,海原縣城、甘鹽池城等悉數盡毀。據不完全統計,共死亡27.34萬人,傷及不計其數。
  • 海原大地震:一百年前的超級大地震,創造了中國近代史的多個第一
    1920年12月16日(農曆十一月初七),20點06分09秒,在甘肅省固原縣和海原縣(今寧夏固原市原州區和海原縣)發生了中國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芮氏8.5級特大地震,被稱為「海原大地震」。要知道,08年的汶川大地震震級僅為8.0級,烈度為11級。海原大地震不僅是我國、也是世界歷史上最大的地震之一。在中國,沒有任何一次地震的波及範圍可以和海原大地震相提並論。
  • 唐山大地震44周年,唐山人,對於地震已經麻木了嗎?
    2020年7月28日是唐山大地震44周年紀念日。雖已過44年,在聽老一輩的唐山人講述大地震的親身經歷時,依然感到毛骨悚然。1976年7月28日3時42分53.8秒,中國河北省唐山市豐南一帶發生了強度芮氏7.8級地震,震中烈度11度,震源深度12千米,地震持續約23秒。地震造成242769人死亡,164851人重傷,位列20世紀世界地震史死亡人數第二,僅次於海原地震。唐山人民人居住在簡易房裡,開始了唐山的重建。
  • 汶川地震12周年祭丨那些叫「震生」的孩子12歲了
    汶川地震12周年祭丨那些叫「震生」的孩子12歲了 2020-05-12 20: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海原地震:每有大震來臨都會通知人類,只是人類不注意聽講而已
    1920年12月16日,寧夏海原發生芮氏規模8.5級地震,最大烈度12(XII)度,是中國有地震記載中最高烈度地震之一,波幅是後來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十一倍能量,餘震維持三年時間。今天,人們關注更多的抖音、火山、股市,除了從業者,很少有人再回首百年,關注我們生存的這片土地,關注在那次地震中死去的二十多萬同胞。地球在動,我們腳下的這塊土地,它也會動!而且,一動就讓人受不了。
  • 唐山大地震44周年祭:願逝者安息 生者無畏
    中新社唐山7月28日電 題:唐山大地震44周年祭:願逝者安息 生者無畏中新社記者 王天譯紅日初升,透過淡淡霧靄,照亮了黑色牆壁上的一排排鎏金名字。陽光拉長了紀念牆的背影,紀念牆下,花環相映,輓聯相接。今天是唐山大地震44周年紀念日。位於唐山市南湖東側的唐山地震遺址紀念公園內,天未亮就有市民陸續趕來悼念。1976年7月28日凌晨3點42分,唐山市發生7.8級地震,造成242769人遇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