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說隴史」百年前,海原大地震究竟有多慘重?

2020-12-23 每日甘肅

百年前,海原大地震究竟有多慘重?

1920年海原大地震

12月16日是海原大地震一百周年。時光雖然過去了一百年,但留給人們的慘痛記憶,卻至今未能磨滅。

1920年12月16日20時06分(民國九年),甘肅省固原縣和海原縣(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原州區和海原縣)發生芮氏8.5級特大地震,地震共造成約27萬人遇難,為人類歷史上罕見的毀滅性地震,也是中國震級最高、震中烈度最大、災害最重的地震之一,時稱「寰球大震」。

發現記載地震詳情的珍貴資料

地震是大自然最具破壞力的災害之一,可以說是無路可逃的災害。為避免地震造成的損害,人們用各種方法,記錄地震發生過程及災情。

蘭州收藏者楊楠收藏有《甘肅地震災害調查表》一書,這是海原大地震發生後,人們所作的災後調查統計表。該書白棉紙,銅字印刷,長20多釐米,寬十七八釐米,有三十多頁,基本上為表格和圖片組成。

開頭序言說:甘肅於九年(民國)十二月十六日地震,奇劫不惟環球所未見,亦歷史所未聞,大震小震綿歷數月,繼之以風火飢餓加之以盜賊狼犬,萬物化厲,遍地成寢,陵谷變遷,河道擁塞,死亡枕藉,孑遺傷殘, 言之令人骨悚……

從後面的內容來看,這是一個民間組織所作的調查,並非親自在現場的統計,而是這個民間組織通過函電,從災區各個縣災情的列表統計。然後,他們將電報內容匯集成冊。當時,交通不便,北洋政府對災情置若罔聞,能保存下這份災情統計,就已經非常珍貴了。

需要說明的是,當時甘寧青尚未分省,海原縣為甘肅省管轄。故而,其中說,甘肅海原縣。

震級達8.5級 海原縣損失最慘重

1920年12月16日20時06分09秒, 甘肅海原大地震,震級達8.5級。

震中位於海原縣的西安州、大溝門至幹鹽池之間的石卡關溝、哨馬營一帶,極震區包括固原、隆德、西吉、靖遠、景泰等縣,呈條帶狀,北西向展開,面積2萬平方公裡。這次地震波及寧夏、甘肅、陝西、青海、山西、內蒙古、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山東、四川、湖北、安徽、江蘇、上海、福建等17個省市區,有感面積達251萬平方公裡,約佔國土面積的四分之一,是我國歷史上波及範圍最廣的一次大地震,甚至連瑞典烏普薩拉地震臺都記錄到這次地震。

震中周圍的7個縣城,幾乎夷為平地。其中,以海原縣的損失最為慘重。當時,海原縣大體分為縣城、東南西北四鄉,共計五個區域,遇難者達7萬餘人。

蘭州感到地震 如同空中火車駛過

在這次地震中,蘭州損失也比較大。1920年的12月,英國女傳教士金樂婷途經甘肅前往新疆。誰知,她卻在蘭州和這場大地震不期而遇。

金樂婷(1865年—1949年),英國女傳教士,傳教士傳記作家。金樂婷記述,地震發生在瞬間,人們的震驚被恐懼所取代。這是遭遇地震後金樂婷的第一印象。她首先感覺到頭頂上一陣陣沉重的如同重載馬車馳過的聲音,似乎又是空中架起的軌道上,火車隆隆而過的聲音。這些聲音讓人極其難受。聲音過後,隨之而來的就是地動。先感覺到地板在晃動。瞬間,房子就晃動了,人在屋裡根本到不了門口。等晃動稍微停息,她和朋友們才跑到院子裡。又見到了另外一種景象:蘭州的街巷如同遭遇了海嘯,樹木在咔嚓聲中折斷,圍牆在轟隆聲中倒塌,房梁發出吱呀呀的聲響。

在巨大的自然災害面前,災民缺醫少藥,甘肅督軍張廣建卻在祭祀河神,香火錢就用了千元。天災面前,靜寧縣知事周廷元做出了巨大貢獻。就在地震發生不久,他就下令官兵衝入民居,將人們帶離危房。在整個縣城成為廢墟的情況下,帶人救出了1100名傷員,為3000多災民提供賑災。甘肅省督軍張廣建在大地震後,一個月才上報北洋政府。

《甘肅地震調查表》中,有幾張圖片,其中,有一張《海原縣城內地震後七十九日之慘狀》圖。圖片上看不到一座房屋,入眼的倖存者搭起來的窩棚,不多的人,在廢墟上自救。感謝這張照片的拍攝者,在百年後,依然讓我們感受出受災百姓的無助,和那沒有一絲生氣的災難現場。

文/王文元 圖/資料圖片

相關焦點

  • 海原一百年|海原大地震一百周年祭
    海原,一個因其地理位置重要和政治歷史變遷,處在絲綢之路要道上的旱源,見證了文化的共存與融合,承載著歷史的文明與變遷,同時也承受了震驚世界的寰球大震。時光荏苒,歲月不息,一百年前,亙古未有的地震災難,將這裡幾乎夷為平地,跨越百年,經歷災難的海原人民,如何從崩毀中再次出發,如何在災難中獲得重生,「一百年」會給我們答案。
  • 「百年大事紀」12.16海原地震,世界上最大的內陸地震
    講一首歌謠在地震前傳開」大豌豆開花,搖一搖,麥出穗;不是王法吆,搖搖擺,咱兩個睡。一碗羊肉搖一搖白花了;世上的好人吆,搖搖擺,賊殺了「。這是當時流傳的一首搖擺歌,而搖擺歌流傳在地震前。這個傳說讓這次地震顯得有些神秘和詭異。而這一次地震,是中國有史記載最大震級地震,這一次地震,就是在1920年12月16日,深夜時分發生的海原大震。
  • 海原大地震:一百年前的超級大地震,創造了中國近代史的多個第一
    一百年前的中國,民國政府雖然剛剛建立不久,卻陷入政局動蕩,軍閥混戰的狀況,社會動蕩不安,在那個經濟、科技不發達時期,在當時屬於甘肅省的海原縣,爆發了一場超級大地震,震級達到了8.5級,超過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
  • 海原大地震百年祭,近30萬人遇難,一月後甘肅督軍才報北洋政府
    百年前,甘肅海原大地震,究竟有多慘?12月16日是海原大地震一百周年。時光雖然過去了一百年,但留給人們的慘痛記憶,卻至今未能磨滅。1.發現記載地震詳情的珍貴資料地震是大自然,最具破壞力的災害之一。可以說是,無路可逃的災害。為避免地震造成的損害,人們用各種方法,記錄地震發生過程及災情。蘭州收藏者楊楠收藏有《甘肅地震災害調查表》一書,這是海原大地震發生後,人們所作的災後調查統計表。
  • 歷史上的今天:海原大地震一百年
    歷史上的今天:海原大地震一百周年 秦玉龍/文 100年前的今天,1920年(民國九年)12月16日20時05分53秒(農曆庚申年十一月初七),原甘肅省海原縣(今寧夏海原縣)發生芮氏8.5級大地震,這是中國有地震記載史以來最高烈度地震之一,波幅是1976
  • 99年前的今天、海原大地震!
    極震區中心位於西安州——甘鹽池一帶,海原地震宏觀震中位於西安州、大溝門至甘鹽池之間的石卡關溝、哨馬營一帶,極震區包括固原、隆德、西吉、靖遠、景泰等縣,呈條帶狀,北西向展開。地震波及17個省、市、自治區,有感面積達251萬平方公裡,約佔中國面積的1/4,是中國歷史上波及範圍最廣的一次大地震。此次大地震,傷亡慘重,損失空前,為人類歷史上罕見的毀滅性地震,時稱「環球大震」。
  • 寰球大震(一)——紀念海原大地震100周年暨中國地震觀測百年發展歷程
    100年前的今天,世界最大地震之一曾降臨中國,寧夏海原的大地曾被撕裂——12·16海原大地震,寰球大震也特指這次大地震。被世界上96個地震臺同時記錄到的「寰球大震」,震級8.5級,震中烈度12度,震源深度17公裡,地震引發山崩地裂,海原縣城、甘鹽池城等悉數盡毀。據不完全統計,共死亡27.34萬人,傷及不計其數。
  • 海原大地震一百周年祭
    海原大地震一百周年祭——兼記甄家鋪消失和青江驛起名一百周年貟守勤(2020年12月15日)明天,2020年12月16日就是海原大地震一百周年。韓家集鎮雲臺山東李灣社有一處地震遺蹟,叫任家坪,是海原大地震時山梁滑坡形成的,整個山頭向東北方向前移數百米。傳說,那次大地震之後的幾天裡,還能聽到埋在地下的磨房裡有驢拉磨的聲音,有的還說下場的碌碡跑到了上場裡去了等,奇異事情很多。會寧青江驛地震遺蹟最多。
  • 海原大地震100周年:中國地震科學工作由此肇始
    中新網北京12月16日電 (記者 孫自法)2020年12月16日是寧夏海原發生8.5級大地震100周年紀念日,中國地震局公共服務司組織寧夏回族自治區地震局科普解讀稱,中國具有科學意義的地震工作即肇始於此次地震,並在此後的近百年中持續發展。1920年海原大地震災情情況。
  • 海原大地震百年祭|高高的楊樹被搖得東倒西歪,鞭子般地抽向大地
    海原大地震百年祭|震後幾十年,當地人即使再窮,也要拼命蓋房子海原大地震百年祭|高高的楊樹被搖得東倒西歪,鞭子般地抽向大地1920年12月16日20時06分,甘肅省固原縣和海原縣(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原州區和海原縣)發生芮氏8.5級特大地震,震中位於海原縣縣城以西哨馬營和大溝門之間,
  • 中國史上地震盤點,憶「環球大震」海原大地震
    昨日小編寫了一篇文章,稱康熙七年郯城大地震為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地震,讓許多讀者不服,說發生於民國九年(1920年)的甘肅海原大震應屬中國史上最大地震。那麼小編今日就帶大家看看海原大地震。遠在北京的魯迅先生在其日記中曾有記錄「夜地震約一分時止」,這8個字也成為海原大地震在北京最早的文字記錄。甚至在香港有一個叫福契特的神父也感覺到了震感。在地球另一端的美國地震儀上也清晰了刻畫出了地震波,這足以說明海原地震所影響範圍之廣,地震強度之大。海原大地震最強烈的地區為海原、固原(今屬寧夏)、靜寧、通渭、隆德、會寧、靖遠等7縣。
  • 會寧作家長篇小說中的會寧百年大地震
    編者按:2020年農曆十一月初七是民國九年海原大地震百年紀念日。特摘發王維德先生的長篇小說《隴上人家》第一章,真實地再現當年震驚中外的這一人類災難,以示紀念。馬鈴叮噹,辮子搖晃,更加重了柳金鬥的睡意,在朦朦朧朧似睡非睡的狀態下,柳金鬥的思緒又聚焦在民國九年的海原大地震上。事發當天,柳金鬥在距柳家岔十餘裡的馬家灣考察他的農莊,這兒有他的二百多畝中等地,一百多隻綿羊。
  • 海原地震:每有大震來臨都會通知人類,只是人類不注意聽講而已
    1920年12月16日,寧夏海原發生芮氏規模8.5級地震,最大烈度12(XII)度,是中國有地震記載中最高烈度地震之一,波幅是後來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十一倍能量,餘震維持三年時間。海原大地震所處的位置,就在賀蘭——六盤褶皺帶上,喜馬拉雅運動對這一地區影響強烈,在海原地震之前,這一地區就發生過多起大地震和特大地震,1739年銀川、平羅間8級特大地震;1561和1709先後發生過超過7.5級大地震。
  • 寰球大震(五)——紀念海原大地震100周年暨中國地震觀測百年發展歷程
    地震預警系統建設,是汶川大地震交給我國地震觀測工作的一項迫切而艱巨的任務。中國地震局向國家提出了建設地震烈度速報和地震預警工程的建議,一些民營企業和研究機構也進行了地震預警設備研製和試驗工作。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公共服務部副主任侯建民說介紹2008年汶川地震的時候,全國大半個中國都有震感,全國人民都急切的知道地震有多大,震中在什麼地方,當時這個權威地震消息是國家地震臺網。當時從測定震級,測定位置,把消息發出去,震後已經過去了14分鐘。
  • 探尋海原大地震遺蹟
    據當時《陝甘地震記略》一文報導,大震後災區人民「無衣、無食、無住,流離慘狀,目不忍聞;苦人多依火炕取暖,衣被素薄,一日失所,復值嚴寒大風,忍凍忍飢,瑟瑟露宿,匍匐扶傷,哭聲遍野,不特餓殍,亦將強比僵斃,牲畜死亡散失,狼狗亦群出吃人」。關於這次地震,民間傳說也不少。有說,地震發生後,由於科技落後,三個月後,震中有人逃出來,外界才得知震中在海原。傳說,地震發生後,山崩地裂。
  • 海原大地震一百周年祭 | 石舒清《地動》:以文學挖掘災難
    即使這樣的好機會,也沒有聽到誰順勢給我們講講海原大地震。    可以說,我們這些地震倖存者的後裔,在地震方面所受的教育幾乎沒有。    20世紀90年代初,那時候我已經是一個寫作者了,時任寧夏宣傳部副部長的張懷武先生,就多次提到海原大地震,認為作為寧夏的一個寫作者,尤其是西海固的一個寫作者,置海原大地震這樣的素材於不顧,不但可惜,也是失職。
  • 固原市地震局開展紀念海原大地震100周年系列活動
    100年前的今天,寧夏海原發生8.5級大地震,地震波及甘、陝、青、晉等17個省市,約27萬人遇難,史稱「寰球大震」。為紀念海原大地震100周年,引導公眾進一步增強防震減災意識,積極參與新時代防震減災工作,市地震局組織開展了紀念海原大地震100周年系列活動。
  • 魯迅先生:海原大地震的第一個「吹哨人」
    有翔實而又可靠的資料是重要的,沒資料簡直什麼也做不成。我盡我可能搜集魯迅先生在海原大地震那天的活動經歷,但好像專門和我作對似的,關於那天的魯迅先生的信息,無論從魯迅先生自己的書信、日記、著作年表,還是對魯迅先生的種種研究資料裡,都得獲不多。
  • 【防災減災】海原地震100周年!你必須知道的地震應急避險十法
    海原地震是20世紀發生在中國最大的地震,也是世界歷史上最大的地震之一。地震釋放的能量相當於11.2個唐山大地震。強烈的震動持續了十餘分鐘,當時世界上有96個地震臺都記錄到了這場地震,被稱之為 「環球大震」,餘震維持三年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