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原大地震一百周年祭

2020-12-23 金牛河畔

海原大地震一百周年祭

——兼記甄家鋪消失和青江驛起名一百周年

貟守勤

(2020年12月15日)

明天,2020年12月16日就是海原大地震一百周年。

資料記載:民國9年(1920年)12月16日(農曆庚申年十一月初七)晚8時許,約北京時間20點6分9秒。寧夏海原發生大地震。這次地震不僅是我國歷史上最大的地震,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地震,震級8.5級,烈度12度。地震波及48縣,約20餘萬平方公裡,有感範圍400萬平方公裡,佔全國總面積約40%。

《甘肅省志·大事記》記載:「極震區包括靜寧、靖遠、會寧、通渭、平涼等縣。共死亡23萬餘人,百萬災民流離失所。災後瘟疫流行,災民被凍、餓、疫疾而亡者甚多。」

據會寧縣誌記載:這次地震,會寧城內房屋多有倒塌,壓斃人民約十分之四。各種建築物倒塌嚴重,死亡13942人(《甘肅地震報告》記死亡3萬餘人),佔當時全縣總人口的15%。壓死牲畜5萬餘頭,倒塌房屋窯洞八九萬間,山崩106處。

韓家集鎮雲臺山東李灣社有一處地震遺蹟,叫任家坪,是海原大地震時山梁滑坡形成的,整個山頭向東北方向前移數百米。傳說,那次大地震之後的幾天裡,還能聽到埋在地下的磨房裡有驢拉磨的聲音,有的還說下場的碌碡跑到了上場裡去了等,奇異事情很多。

會寧青江驛地震遺蹟最多。據《中國民報》報導「青江驛以東,山崩地裂,村莊淹沒,數十裡人煙斷絕,雞犬絕跡」。「青江驛蓮臺土山崩塌三處,其附近之響河被山崩壅塞,上流水積成湖」。「青江驛諸地災情嚴重,伏屍累累,生者啼號,饑寒交迫,扶老攜幼」「青江驛響河上遊滑坡體將2500米的一段河流堵塞,並在其上遊形成了地震堰塞湖。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嚴重的地震滑坡」。

縣誌記載:縣城以東張城堡、太平店、青江驛諸地災情嚴重,伏屍累累。青江驛以東,山崩地裂,村莊壓沒,數十裡內,人煙斷絕,雞犬絕跡。

青江驛當地人周耀祖先生《修築青江驛國民學校紀念序》中記載:「民國九年十二月十六日,甘肅各縣地震,本驛尤烈。」

據周耀祖先生記載:「東五裡橋山顛崩頹,堆滿深谷二裡許,大路不通,水道壅塞。」

大地震致使青江驛甄家灣山體滑坡三處,甄家鋪從此消失,響河壅塞成堰湖。

考察發現:青江驛地震遺址主要分布在東五裡橋(清光緒年建,因地震震覆,遺址尚存)一帶,有一處山體滑坡體量很大,滑坡遺蹟特別明顯,大量的滑坡向西湧出一兩公裡左右後,堆積在東西兩山之間,形成了大壩,壩寬約一公裡以上,形成了堰塞湖。

關於堰塞湖,有很多傳說,至少真實的歷史有兩點:

第一,改變了青家驛的地名,從此以後青家驛稱為青江驛,今年已是一百年了。

第二,形成了堰塞湖並由華人和洋人合作鑿開,開啟了會寧中外合作工程的先例。

有人說疏浚堰塞湖的「洋人」是俄羅斯人,目前缺少證據。但由中外合作開湖卻是事實。現存一碑刻,碑文記載如下:

1、「賑救受災奇重者,厥為海原,而崩山塞河為地,巨患則莫大於會寧青江驛之響河」;

2、「震沒河上流北三山,傾入水道,並覆沒山下五裡橋及河岸大道,交通為之斷絕者累月。而河塞流漲,勢將復劫後子遺患,再罹為魚之痛,呼□無門,聞者嗟嘆」;

3、「凡計土工二十餘萬、數千工,……費銀二萬九千九百」;

4、「本會費工之矩糜、款之多,亦以此河為各縣之冠□焉」。

碑刻背面記載:(甘肅賑災華)洋救濟會董事部。

這裡明確記載,疏浚堰塞湖是由華人和洋人共同完成的。

疏浚堰塞湖的理由是因為湖水阻礙了交通,並不是民間傳說中的為了尋找金馬駒子。

據土人周耀祖先生記載:

1、「奈款少工巨,難望成功,幸甘肅震(賑)災華洋救濟會成立,慨撥巨款」;

2、「因旅店為墟,無房舍住,遂函請震(賑)災救濟會,擬定由會內與地方雙方湊款,擇官地一處,建築房屋,定為工程辦公處。所俟工竣後,即完全改為本驛校舍」;

3、「工程得以完竣,學校得以再興」。

根據立碑時間,可以確定疏浚堰塞湖工程完成於民國10年(1921年)5月之前,用時不到5個月。

根據資料分析,疏浚堰塞湖用了這麼短的時間,實際上只開了一個水渠,水量減少了,路也可以修了,而堰塞湖至少後來還存在了幾十年,水渠是慢慢衝開下來的,現在的模樣是幾十年形成的,因此形成了很多傳說。據說1936年紅軍到青家驛時湖還在,所以「疏浚堰塞湖」不是一次性疏通。

堰塞湖的淤積層有一處現在依然很清楚,估計有50多米長,30多米高,開渠及其後來衝刷開來的溝渠也很清楚,也是幾十年形成的。

青江驛遺址是海原大地震會寧境內保存最完好的遺址。

青江驛:大地震百年祭

青江驛,會邑之東門,絲路之肇來,寒陵關、左公柳、石祖廟、文昌山、甄家鋪、齊家文化……,巍然於古州!然!一場大地震,百年噩夢仍!三山突奔,五水陡聚,萬物傾覆,百姓驚怵;村莊淹壓,人煙斷絕,數十裡內,伏屍累累,雞犬絕跡,面目全非!

民不知震級之於世界、生命之於草芥,唯知轉眼天地混沌,山川不辨,力不從心,魂不守舍。小溪瞬間出平湖,高山即可下青嵐,驛名從此失去「家」,枯嶺新諱「江」天下!

大路不通,水道壅塞,古城呻吟,驛所淚飛!

惶惶然,朝代更迭,往事如煙,千秋噩夢去矣,百年巨變乃至!庚申終究化為舊議,己亥已然煥出新顏。

撫殘垣斷壁,仰高山闕如,嘆古橋斷裂,話城郭頹廢,昔日天災早成筆底波浪,今朝氣象蔚成萬裡藍天!

俱已矣,看經典不在,更繪田園!

會寧縣青江驛地震堰塞湖淤積層遺蹟

會寧縣青江驛堰塞湖疏浚紀念碑

會寧縣青江驛地震遺蹟(圖1)

會寧縣青江驛地震遺蹟(圖2)

會寧縣青江驛地震遺蹟(圖3)

會寧縣青江驛地震遺蹟(圖4)

會寧縣青江驛地震遺蹟(圖5)

會寧縣韓家集地震遺蹟

來源:西雁傳媒

相關焦點

  • 海原一百年|海原大地震一百周年祭
    海原一百年——海原大地震一百周年紀錄片
  • 海原大地震一百周年祭 | 石舒清《地動》:以文學挖掘災難
    可以說,我們這些地震倖存者的後裔,在地震方面所受的教育幾乎沒有。    20世紀90年代初,那時候我已經是一個寫作者了,時任寧夏宣傳部副部長的張懷武先生,就多次提到海原大地震,認為作為寧夏的一個寫作者,尤其是西海固的一個寫作者,置海原大地震這樣的素材於不顧,不但可惜,也是失職。
  • 歷史上的今天:海原大地震一百年
    歷史上的今天:海原大地震一百周年 秦玉龍/文 100年前的今天,1920年(民國九年)12月16日20時05分53秒(農曆庚申年十一月初七),原甘肅省海原縣(今寧夏海原縣)發生芮氏8.5級大地震,這是中國有地震記載史以來最高烈度地震之一,波幅是1976
  • 海原大地震100周年:中國地震科學工作由此肇始
    中新網北京12月16日電 (記者 孫自法)2020年12月16日是寧夏海原發生8.5級大地震100周年紀念日,中國地震局公共服務司組織寧夏回族自治區地震局科普解讀稱,中國具有科學意義的地震工作即肇始於此次地震,並在此後的近百年中持續發展。1920年海原大地震災情情況。
  • 固原市地震局開展紀念海原大地震100周年系列活動
    100年前的今天,寧夏海原發生8.5級大地震,地震波及甘、陝、青、晉等17個省市,約27萬人遇難,史稱「寰球大震」。為紀念海原大地震100周年,引導公眾進一步增強防震減災意識,積極參與新時代防震減災工作,市地震局組織開展了紀念海原大地震100周年系列活動。
  • 海原大地震百年祭,近30萬人遇難,一月後甘肅督軍才報北洋政府
    百年前,甘肅海原大地震,究竟有多慘?12月16日是海原大地震一百周年。時光雖然過去了一百年,但留給人們的慘痛記憶,卻至今未能磨滅。1.發現記載地震詳情的珍貴資料地震是大自然,最具破壞力的災害之一。可以說是,無路可逃的災害。為避免地震造成的損害,人們用各種方法,記錄地震發生過程及災情。蘭州收藏者楊楠收藏有《甘肅地震災害調查表》一書,這是海原大地震發生後,人們所作的災後調查統計表。
  • 99年前的今天、海原大地震!
    極震區中心位於西安州——甘鹽池一帶,海原地震宏觀震中位於西安州、大溝門至甘鹽池之間的石卡關溝、哨馬營一帶,極震區包括固原、隆德、西吉、靖遠、景泰等縣,呈條帶狀,北西向展開。地震波及17個省、市、自治區,有感面積達251萬平方公裡,約佔中國面積的1/4,是中國歷史上波及範圍最廣的一次大地震。此次大地震,傷亡慘重,損失空前,為人類歷史上罕見的毀滅性地震,時稱「環球大震」。
  • 海原大地震百年祭|高高的楊樹被搖得東倒西歪,鞭子般地抽向大地
    海原大地震百年祭|震後幾十年,當地人即使再窮,也要拼命蓋房子海原大地震百年祭|高高的楊樹被搖得東倒西歪,鞭子般地抽向大地1920年12月16日20時06分,甘肅省固原縣和海原縣(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原州區和海原縣)發生芮氏8.5級特大地震,震中位於海原縣縣城以西哨馬營和大溝門之間,
  • 中國史上地震盤點,憶「環球大震」海原大地震
    昨日小編寫了一篇文章,稱康熙七年郯城大地震為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地震,讓許多讀者不服,說發生於民國九年(1920年)的甘肅海原大震應屬中國史上最大地震。那麼小編今日就帶大家看看海原大地震。遠在北京的魯迅先生在其日記中曾有記錄「夜地震約一分時止」,這8個字也成為海原大地震在北京最早的文字記錄。甚至在香港有一個叫福契特的神父也感覺到了震感。在地球另一端的美國地震儀上也清晰了刻畫出了地震波,這足以說明海原地震所影響範圍之廣,地震強度之大。海原大地震最強烈的地區為海原、固原(今屬寧夏)、靜寧、通渭、隆德、會寧、靖遠等7縣。
  • 寰球大震(一)——紀念海原大地震100周年暨中國地震觀測百年發展歷程
    100年前的今天,世界最大地震之一曾降臨中國,寧夏海原的大地曾被撕裂——12·16海原大地震,寰球大震也特指這次大地震。被世界上96個地震臺同時記錄到的「寰球大震」,震級8.5級,震中烈度12度,震源深度17公裡,地震引發山崩地裂,海原縣城、甘鹽池城等悉數盡毀。據不完全統計,共死亡27.34萬人,傷及不計其數。
  • 【防災減災】海原地震100周年!你必須知道的地震應急避險十法
    總第645期 第1549篇1920年12月16日20時06分(民國九年),海原縣發生芮氏8.5級特大地震,震中烈度12度,震源深度17公裡,地震共造成28.82萬人死亡,約30萬人受傷,毀城四座,數十座縣城遭受破壞。海原地震是20世紀發生在中國最大的地震,也是世界歷史上最大的地震之一。
  • 海原大地震:一百年前的超級大地震,創造了中國近代史的多個第一
    1920年12月16日(農曆十一月初七),20點06分09秒,在甘肅省固原縣和海原縣(今寧夏固原市原州區和海原縣)發生了中國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芮氏8.5級特大地震,被稱為「海原大地震」。要知道,08年的汶川大地震震級僅為8.0級,烈度為11級。海原大地震不僅是我國、也是世界歷史上最大的地震之一。在中國,沒有任何一次地震的波及範圍可以和海原大地震相提並論。
  • 「老王說隴史」百年前,海原大地震究竟有多慘重?
    百年前,海原大地震究竟有多慘重?1920年海原大地震12月16日是海原大地震一百周年。時光雖然過去了一百年,但留給人們的慘痛記憶,卻至今未能磨滅。發現記載地震詳情的珍貴資料地震是大自然最具破壞力的災害之一,可以說是無路可逃的災害。為避免地震造成的損害,人們用各種方法,記錄地震發生過程及災情。蘭州收藏者楊楠收藏有《甘肅地震災害調查表》一書,這是海原大地震發生後,人們所作的災後調查統計表。
  • 「百年大事紀」12.16海原地震,世界上最大的內陸地震
    講一首歌謠在地震前傳開」大豌豆開花,搖一搖,麥出穗;不是王法吆,搖搖擺,咱兩個睡。一碗羊肉搖一搖白花了;世上的好人吆,搖搖擺,賊殺了「。這是當時流傳的一首搖擺歌,而搖擺歌流傳在地震前。這個傳說讓這次地震顯得有些神秘和詭異。而這一次地震,是中國有史記載最大震級地震,這一次地震,就是在1920年12月16日,深夜時分發生的海原大震。
  • 探尋海原大地震遺蹟
    1920年12月16日 ,寧夏南部海原縣一帶發生了一次8.5級大地震。
  • 寰球大震(五)——紀念海原大地震100周年暨中國地震觀測百年發展歷程
    2008年,四川汶川發生8.0級大地震,這場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力最大的地震,波及大半個中國及亞洲多個國家和地區,嚴重破壞地區超過10萬平方千米。中國人從未在傷痛面前停滯,而是銘記歷史堅強前行。地震預警系統建設,是汶川大地震交給我國地震觀測工作的一項迫切而艱巨的任務。中國地震局向國家提出了建設地震烈度速報和地震預警工程的建議,一些民營企業和研究機構也進行了地震預警設備研製和試驗工作。
  • 魯迅先生:海原大地震的第一個「吹哨人」
    我盡我可能搜集魯迅先生在海原大地震那天的活動經歷,但好像專門和我作對似的,關於那天的魯迅先生的信息,無論從魯迅先生自己的書信、日記、著作年表,還是對魯迅先生的種種研究資料裡,都得獲不多。朋友白草向來是我有困惑和需求時都習慣於問問他的,他也寫有研究魯迅先生的一本專著,但是地震那天魯迅先生都做了什麼,寫了什麼文章,尤其是那天上午的相關信息,白草也突然遇到了難關似的,提供不出什麼了。
  • 海原地震:每有大震來臨都會通知人類,只是人類不注意聽講而已
    1920年12月16日,寧夏海原發生芮氏規模8.5級地震,最大烈度12(XII)度,是中國有地震記載中最高烈度地震之一,波幅是後來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十一倍能量,餘震維持三年時間。海原大地震所處的位置,就在賀蘭——六盤褶皺帶上,喜馬拉雅運動對這一地區影響強烈,在海原地震之前,這一地區就發生過多起大地震和特大地震,1739年銀川、平羅間8級特大地震;1561和1709先後發生過超過7.5級大地震。
  • 提前通知唐山5.1級地震——記唐山大地震44周年
    今日6時38分,河北唐山市古冶區(北緯39.78度,東經118.44度)發生5.1級地震,震源深度約10千米。河北、北京、天津有震感。這是繼唐山大地震後44周年以來,一次影響較大的地震。回顧下44年前的唐山大地震:1976年7月28日3時42分53.8秒,中國河北省
  • 唐山大地震44周年祭:願逝者安息 生者無畏
    中新社唐山7月28日電 題:唐山大地震44周年祭:願逝者安息 生者無畏中新社記者 王天譯紅日初升,透過淡淡霧靄,照亮了黑色牆壁上的一排排鎏金名字。陽光拉長了紀念牆的背影,紀念牆下,花環相映,輓聯相接。今天是唐山大地震44周年紀念日。位於唐山市南湖東側的唐山地震遺址紀念公園內,天未亮就有市民陸續趕來悼念。1976年7月28日凌晨3點42分,唐山市發生7.8級地震,造成242769人遇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