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後,經歷了長期戰爭破壞的華夏大地百廢俱興,隨著國民經濟的蓬勃發展和國防建設的需要,地震觀測事業也煥然一新。
在地震觀測儀器方面,李善邦先生在「霓式地震儀」基礎上,重新設計、完善、試驗和改進,製造了「51式地震儀」。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的許紹燮、張奕麟在「51式地震儀」上加裝了電磁阻尼器,製成「513式地震儀」。
1958年,許紹燮和張奕麟開始探索將電子管放大器應用於地震觀測,完成了573型和581型地震儀的研製。60年代及其之後,我國地震工作者先後完成了62型地震儀等一系列放大倍率高達萬倍甚至十萬倍的高靈敏度短周期地震儀的研製。同時,為了增強對微小地震和中遠震的監測能力,50年代我國引進前蘇聯的基爾諾斯式地震儀、哈林式地震儀、維開克地震儀等進行仿製。這些短周期、中長周期和長周期地震儀構成了我國模擬地震觀測時期的技術體系。
地震監測技術進步的同時,建設地震臺網也是這一時期的重要工作。
1957年用國產的中長周期地震儀裝配的昆明、成都、蘭州、南京、上海、拉薩、廣州和北京臺,被稱為地震老八臺。1958年前後,在老八臺基礎之上,國家基本臺增設到了12個。60至70年代初,又新設了喀什、泰安等一批基本臺,使得我國基本臺網遍布全國,大大提高對國內外地震的監測能力。
1950年,中國科學院接管前中央研究院的氣象、地磁、地震等部分研究工作,合併建成地球物理研究所,趙九章、顧功敘、李善邦、傅承義、秦馨菱、謝毓壽等地球物理和地震學家以滿腔熱忱投入地震研究和教育事業,為我國地震事業培養了大批人才。
1955年,為迎接兩年後的國際地球物理年,在位於北京西郊的白家疃建成了北京地震臺,它的前身就是鷲峰地震臺,在隨後的發展歷程中完成著一次次華麗的嬗變和轉身,進入21世紀後升級為今天的北京國家地球觀象臺,見證著中國地震觀測事業的風雨砥礪。
在國家的重視之下,我國現代地震觀測事業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各省市地區也紛紛開展地震監測工作,尤其是黃河流域一些地質活躍的地區,為保證經濟建設需要,尤為重視地震監測工作。
寧夏地震的觀測工作,正式開創於1954年,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在銀川,銀川當時也屬於甘肅省,建立了寧夏境內第一個地震臺,開啟寧夏地震探索和觀測。
寧夏地處南北地震帶的北段,是中國大陸地震活動最為強烈,地震災害最為嚴重的省區之一,歷史上地震災害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過慘痛的災難。1954年在銀川(時屬甘肅省)建立了第一個地震臺。1964至1965年,又相繼在固原、中衛、靈武、石嘴山、陶樂和銀川小口子建成6個地震臺,初步形成了寧夏測震觀測臺網。(中國日報寧夏記者站 胡冬梅 )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