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7 11: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灶花,顧名思義是指畫在灶頭上的花。過去,泥瓦匠在給人家砌灶頭時,會趁灶山上刷的石灰未乾時,即興畫上各種各樣具有美好寓意的裝飾圖案,這些裝飾圖案就被稱之為「灶花」。崇明灶花在2006年被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為慶祝家中喜事,王遠平在宴客的房間四壁都畫上了漂亮的圖案。鴛鴦戲水、松鶴延年、遠望山水……一幅幅畫「躍然牆上」,栩栩如生。「這畫在牆壁上真喜慶」「這和買的裝飾畫一樣,還能長久保存,不褪色,挺好」……「牆壁畫」受到了親朋的好評,跟著父親學過畫灶花的王東更加驚喜,「灶花其實很有生命力」。
一年畫100幅
王遠平是畫灶花的高手。提筆就畫,轉瞬即好。駕輕就熟的功力足以讓人看呆,而這一切其實全都是被「逼」的。
「一開始學習畫灶花,是為了多賺點錢。」王遠平回憶說。上世紀八十年代,崇明幾乎家家戶戶砌有灶頭畫灶花。通常來講,砌灶和畫灶花都由一人完成,若灶花畫得好,十裡八鄉的人都會來請。王遠平為了能接到更多的活,才硬著頭皮開始學畫灶花。
那時,沒有專人教畫灶花。王遠平想學,就只能跟在老師傅後頭看,人家畫時,自己在一旁琢磨。他還花了小半個月的工資買了幾本繪畫書,晚上在家學著描上幾筆。努力加上天賦,沒過多久,王遠平的灶花技藝已經小有名氣。
「最多的時候,一年能畫上100幅灶花。」王遠平說。那是灶花輝煌的時代,10個泥水匠中就有8人會畫灶花,且各有風格,家家不同。舊時光裡,漂亮的灶花溫暖了許多人。
憑手藝吃飯
當王遠平的兒子王東開始學畫灶花的時候,時代已經變了。人們更喜歡在灶山上貼瓷磚,液化氣也開始走進千家萬戶。王東跟著父親學畫灶花,純粹是一時興起,「覺得刷刷幾下就畫成個漂亮樣子,很瀟灑」,於是王東跟著父親學了幾分。但他也沒想到,有一天灶花會幫到自己。
那時王東剛踏上社會不久,急於尋找一份工作。鎮上有家針織廠正好在招收師傅,專門給針織衫設計圖案。抱著試試看的心態,王東前去應聘。面試形式很簡單,要在現場畫花。幾個應聘者圍坐在一起,見別人紛紛下筆,王東卻不知如何開始。正緊張時,王東突然想到了父親教給他的灶花。按照腦中的記憶,王東很快就畫好了。面試官一看王東的畫,一下子就挑中了他。
「之前是學著好玩,沒想過派到用場。」王東說。此後,王東倒認真起來了。在針織廠工作的10年裡,他時常同父親在一起,父子倆說說畫畫的技巧,講講好看的花樣。還有人來家裡請,王遠平就帶著王東一起上門給人家畫灶花。父子倆共同成長。
灶花變壁畫
時間過得很快,王遠平老了,王東換了工作,灶花在家裡越來越少被提及。「其實,這也很正常,畢竟現在農村灶都不多了,更不要提灶花了。」雖然嘴上這麼說,但畫了大半輩子灶花的王遠平心裡還是不舍,希望灶花技藝能傳承下去。
契機出現在不久前家中老宅裝修時。老宅正廳的牆上裱有兩幅山水畫,其中一幅裝裱已經開裂,王遠平一直都買不到合適的畫補上。空了一段時間後,他乾脆自己動手。在牆上畫畫,畫法和畫灶花一樣,只尺寸大些,這難不倒王遠平。一天的時間,他就在牆上畫好了一幅百花圖,清淡雅致,效果還不錯。之後,家中準備辦喜事,王遠平又一口氣在牆上畫了好幾幅。
「雖說沒有外面買的精緻,但更有特色,更溫馨,很有家的感覺。」王東說。挪了個地方,灶花又一次出現在王東眼前,也帶給了他新的驚喜。「非遺不僅僅是活在博物館中,更應該活躍在日常生活中,灶花沒有了,但畫在牆上,就成了好看的裝飾品,也許這是灶花的另一種活法。」
非遺的傳承離不開「人」,但如今,傳承人日漸年老、後繼無人,是不少非遺項目普遍遇到的困境。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從非遺項目本身著手,筆者認為,革故鼎新是不二法門。就拿灶花來說,一方面要根據時代的變化而變化,比如融入現代審美情趣,讓它走進現代人的視野,尤其是吸引年輕人接受與欣賞,從而先存活下來;另一方面,要創造應用場景,讓它變得有用武之地,而不只是存在於老一輩的記憶裡。總之,要讓它既美觀又實用,既叫好又叫座,讓它成為現代人生活的一部分。
記者:姚紅梅
攝影:吳雄
原標題:《這對崇明父子,把灶花搬下了灶臺!》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