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對崇明父子,把灶花搬下了灶臺!

2020-11-19 澎湃新聞

這對崇明父子,把灶花搬下了灶臺!

2020-11-17 11: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灶花,顧名思義是指畫在灶頭上的花。過去,泥瓦匠在給人家砌灶頭時,會趁灶山上刷的石灰未乾時,即興畫上各種各樣具有美好寓意的裝飾圖案,這些裝飾圖案就被稱之為「灶花」。崇明灶花在2006年被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為慶祝家中喜事,王遠平在宴客的房間四壁都畫上了漂亮的圖案。鴛鴦戲水、松鶴延年、遠望山水……一幅幅畫「躍然牆上」,栩栩如生。「這畫在牆壁上真喜慶」「這和買的裝飾畫一樣,還能長久保存,不褪色,挺好」……「牆壁畫」受到了親朋的好評,跟著父親學過畫灶花的王東更加驚喜,「灶花其實很有生命力」。

一年畫100幅

王遠平是畫灶花的高手。提筆就畫,轉瞬即好。駕輕就熟的功力足以讓人看呆,而這一切其實全都是被「逼」的。

「一開始學習畫灶花,是為了多賺點錢。」王遠平回憶說。上世紀八十年代,崇明幾乎家家戶戶砌有灶頭畫灶花。通常來講,砌灶和畫灶花都由一人完成,若灶花畫得好,十裡八鄉的人都會來請。王遠平為了能接到更多的活,才硬著頭皮開始學畫灶花。

那時,沒有專人教畫灶花。王遠平想學,就只能跟在老師傅後頭看,人家畫時,自己在一旁琢磨。他還花了小半個月的工資買了幾本繪畫書,晚上在家學著描上幾筆。努力加上天賦,沒過多久,王遠平的灶花技藝已經小有名氣。

「最多的時候,一年能畫上100幅灶花。」王遠平說。那是灶花輝煌的時代,10個泥水匠中就有8人會畫灶花,且各有風格,家家不同。舊時光裡,漂亮的灶花溫暖了許多人。

憑手藝吃飯

當王遠平的兒子王東開始學畫灶花的時候,時代已經變了。人們更喜歡在灶山上貼瓷磚,液化氣也開始走進千家萬戶。王東跟著父親學畫灶花,純粹是一時興起,「覺得刷刷幾下就畫成個漂亮樣子,很瀟灑」,於是王東跟著父親學了幾分。但他也沒想到,有一天灶花會幫到自己。

那時王東剛踏上社會不久,急於尋找一份工作。鎮上有家針織廠正好在招收師傅,專門給針織衫設計圖案。抱著試試看的心態,王東前去應聘。面試形式很簡單,要在現場畫花。幾個應聘者圍坐在一起,見別人紛紛下筆,王東卻不知如何開始。正緊張時,王東突然想到了父親教給他的灶花。按照腦中的記憶,王東很快就畫好了。面試官一看王東的畫,一下子就挑中了他。

「之前是學著好玩,沒想過派到用場。」王東說。此後,王東倒認真起來了。在針織廠工作的10年裡,他時常同父親在一起,父子倆說說畫畫的技巧,講講好看的花樣。還有人來家裡請,王遠平就帶著王東一起上門給人家畫灶花。父子倆共同成長。

灶花變壁畫

時間過得很快,王遠平老了,王東換了工作,灶花在家裡越來越少被提及。「其實,這也很正常,畢竟現在農村灶都不多了,更不要提灶花了。」雖然嘴上這麼說,但畫了大半輩子灶花的王遠平心裡還是不舍,希望灶花技藝能傳承下去。

契機出現在不久前家中老宅裝修時。老宅正廳的牆上裱有兩幅山水畫,其中一幅裝裱已經開裂,王遠平一直都買不到合適的畫補上。空了一段時間後,他乾脆自己動手。在牆上畫畫,畫法和畫灶花一樣,只尺寸大些,這難不倒王遠平。一天的時間,他就在牆上畫好了一幅百花圖,清淡雅致,效果還不錯。之後,家中準備辦喜事,王遠平又一口氣在牆上畫了好幾幅。

「雖說沒有外面買的精緻,但更有特色,更溫馨,很有家的感覺。」王東說。挪了個地方,灶花又一次出現在王東眼前,也帶給了他新的驚喜。「非遺不僅僅是活在博物館中,更應該活躍在日常生活中,灶花沒有了,但畫在牆上,就成了好看的裝飾品,也許這是灶花的另一種活法。」

非遺的傳承離不開「人」,但如今,傳承人日漸年老、後繼無人,是不少非遺項目普遍遇到的困境。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從非遺項目本身著手,筆者認為,革故鼎新是不二法門。就拿灶花來說,一方面要根據時代的變化而變化,比如融入現代審美情趣,讓它走進現代人的視野,尤其是吸引年輕人接受與欣賞,從而先存活下來;另一方面,要創造應用場景,讓它變得有用武之地,而不只是存在於老一輩的記憶裡。總之,要讓它既美觀又實用,既叫好又叫座,讓它成為現代人生活的一部分。

記者:姚紅梅

攝影:吳雄

原標題:《這對崇明父子,把灶花搬下了灶臺!》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遊江南2:炊煙嫋嫋之中的民間藝術江南灶臺畫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我是公共運輸遊華夏的梁子。提倡綠色出行低碳環保。長江下遊,太湖流域,古代吳越之地,自古以來物產豐饒、氣候宜人、經濟發達。有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美譽。現在去蘇州杭州一些農村遊玩還會發現許多灶臺畫。
  • 星尚推薦不能錯過的19家崇明餐廳,果斷收藏!
    崇明的美食吸引滬上王牌美食節目《人氣美食》特闢「吃在崇明」專欄,小編這就為您奉上這一年星尚推薦過的19家崇明人氣餐廳!一條微信,由東向西,溯江而上,崇明美食盡在掌握!吃貨轉起~地址:崇明中興鎮汲浜大公村168號電話:021-6445678,021-69447772NO.4 灶花堂  與享有盛名的崇明水仙花同處一鎮的灶花堂農家樂
  • 施衛剛|冬季去崇明吃羊肉
    於是有當代語言學家總結道:「崇明方言不是土,而是古也!」其實,說土也對,不過非土之俗意,而是土著,原始也。如若你生在本土,或理解這地的方言,精通古代漢語,那麼,聽到熟悉的鄉音裡,不時地夾雜著唐言宋語,頓感眼前之人,已跨越時空,穿越了千年。長達數千載的華夏農耕文明,適應於物產與氣候的影響,形成了各地不同的飲食習慣。麻辣的川菜,厚膩的粵菜,鹹鮮的魯菜,清淡的淮揚,甜糯的海派等,各俱特色,綿延不絕。
  • 兩名大學生跳入長江救父子,上海崇明12個英雄故事個個好樣
    六旬老漢窮追不捨,終將偷盜電瓶的竊賊抓獲;年輕大學生勇鬥激流,協助營救落水父子;鎮衛生中心職工奔赴一線抗疫,60天守護上海北大門......他們看似平凡,卻在危急關頭挺身而出、用實際行動彰顯人間大愛。
  • 崇明這些高品質下午茶,承包你冬日裡的小確幸!
    ,掩藏著一座高檔酒店——崇明喜來登酒店。午後時光,一塊蛋糕加上一杯咖啡,這是完美的度假序曲,融奢華品位與幽靜自然為一體,將藍天白雲擁抱在這片綠水環繞的淨土之中,讓您盡情享受暢快的森林深呼吸。
  • 搬新房旺新宅,這些家居風水注意!
    搬新房需要注意的風水事項也是很多的。那麼搬新房有什麼講究?搬新房風水禁忌有哪些呢?我們來看相關介紹。 要燈火通明 在入住的第一天,需要把家中所有的燈具都打開,到夜晚也不用光,這樣能達到生旺的作用,家中的灶臺火氣也要燃起,灶臺關係到家庭的財運、興旺等等。只有灶臺的火氣旺盛,才能使得家運旺盛、財運旺盛。
  • 宋代遺傳至今的美食——崇明圓子
    我們知道,崇明方言中至今還保留著許多唐宋時代的古語,如把毛巾叫「揩面布」,學費叫「學鈿」,老婆叫「娘子」,臉盆叫「面鑼」等等。「圓子」這一宋代遺存下來的美食,其稱呼作為宋代年間的古詞語,也在崇明方言中被保留了下來。
  • 老農說:「巧改節柴灶,火旺省鈔票」是咋回事?
    我之所以要找這位老農,其原因就是這位老農幫助鄉親們砌了半輩子灶臺,應該說經驗還是十分豐富的,因此,在他那裡應該能夠尋到答案。這位老農很健談,也很熱心。當我說明來意之後,他便打開了話匣子,他說:咱們農村人經常說----「巧改節柴灶,火旺省鈔票」。灶臺是能夠改成節能型的。
  • 你好,花博 | 崇明花博園又有大改變
    你好,花博 | 崇明花博園又有大改變 2021-01-02 16: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小年」到,聊聊「灶王爺」的前塵往事
    小年一到,最忙的就是「灶王爺」了。因為作為「一家之主」,在人們「上天言好事」的企盼下,他要回天庭匯報工作,將這一年來人間各家各戶的情況報告給「天帝」知曉,讓「天帝」也對人間來個年底總結,以「賞善罰惡」。
  • 東山島「灶腳」的變化
    翻閱珍藏的老照片,再次與老屋的灶臺邂逅,這是多年前家中「灶腳」(東山島人俗稱廚房)發生大革命,用上清潔、廉價的新能源後,特意拍攝作為留念的
  • @崇明人,今天廿四夜,家裡卷銀包準備好了嗎?【愛申活暖心春】
    兒女侄媳們聽了這番話,驚恐不已,立即跪地連連磕頭,忙取來張灶王平日愛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懇求灶王爺饒恕。從此,經常吵鬧的叔伯兄弟和媳婦們再也不敢撒潑,全家平安相處,老少安寧度日。這事給街坊鄰友知道後,一傳十,十傳百,都趕來張家打探虛實。其實,臘月二十三日夜灶壁上的灶王,是畫師預先繪製的。他是假借大哥顯靈來鎮嚇兒女侄媳,不料此法果真靈驗。
  • 黃漢亮|家鄉崇明島的炊煙是怎樣升起來的
    所以黃漢亮老師的這篇文章您看過後會有什麼樣的感想或者感慨呢?我在這裡拭目以待各位讀者的留言。陸安心 2020.05.28凡是人們生活的地方,總有炊煙升起。我的家鄉~崇明島,自開墾以來,居民們靠農耕和漁樵生活。
  • 上天言好事 下界保平安,你必須了解的灶王爺
    在古代,祭灶的人不分身份貴賤,上至皇帝大官,下至平頭百姓,都會在每年臘月二十三大祭灶神,為什麼要在臘月二十三祭祀灶神呢?原來啊灶王爺雖只是一個地位地下的小神,但是代天巡狩,是玉皇大帝派到家裡的「探子」。 並且灶王爺左右隨侍有兩個秘書神仙,一神手捧一個罐子叫做「善罐」,專門保存記錄家裡人做好事的紙條。
  • 崇明這朵小花要開啦,它還將在花博會上「放大招」!
    崇明這朵小花要開啦,它還將在花博會上「放大招」!為了迎合率先到來的元旦市場,崇明向化鎮的水仙花生產基地,這幾天格外忙碌,工作人員正按規格大小,分類分批把水仙種球裝點入盆。
  • 金陵搜神記 | 灶王爺竟然是這樣來的
    今天為大家帶來的是《灶王爺的由來》。說是在古代,有一戶人家,有兄弟兩個,老大以畫畫為業,老二是個瓦匠,但他這個瓦匠不砌牆不蓋房,而是專門幫別人砌灶臺。瓦匠在打灶臺的時候很有學問,煙囪的位置、長短、灶眼裡的火道都有講究。水平高的人打的灶臺省柴、旺火,這家老二打灶臺就是一把好手,所以他每天都忙得不可開交,人送外號「張灶王」。
  • 灶屋裡的家教
    灶屋是山裡人生活必備的地方,因此家家戶戶都有「灶屋」。 有灶屋就有灶。山裡人的灶大多是用黏性很強的黃泥巴壘成的,當然也有用水泥和磚壘成的。灶臺呈月牙形,以三鍋灶為多,每口鍋對應一個灶門,大小不等依次排列,大鍋煮豬食,中鍋小鍋煮飯炒菜,在炒菜和煮飯的兩個鐵鍋之間,砌有一個用來熱水的圓鍋。記憶中,老家壘灶不是隨便什麼人都可以壘的,有專門的壘灶師傅,我們稱之為灶匠。
  • 69.9元享【灶門坎A】;88元享【灶門坎B】
    】八大人氣烤物,新穎地道成都味現在強勢登陸揚州,愛吃燒烤的約起來☆☆☆★★★這次灶門坎新品上線!A套餐:小布肉串/5串 鮮羊肉串/5串 坨坨黑豬五花/5串小布脆骨/20串 雞柳小串/20串 牛油小串/10串 爆烤雞胗/4串 爆炒花甲砂鍋鴨血B套餐:
  • 農村人12月23祭灶,俗話說:「灶王看見鍋,來年欠債多」,啥意思
    其中有句俗語叫做:「灶王看見鍋,來年欠債多」,什麼叫「灶王看見鍋」呢?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在民間「灶王爺」和「土地爺」一樣,都是最接地氣的。就算現在的很多農村,人們依然會在灶臺邊上貼上灶王爺的畫像。有時候家裡做一點好吃的,剛出鍋自己還沒有吃,首先要掰一小塊扔進灶臺,說是讓灶王爺先吃一點。由此可見,灶王爺也是深入人心的。灶王爺到底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