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施衛剛,網名三觀影人。1959年12月生,上海崇明人,1978年2月入伍,1998年9月轉業,副團中校軍銜。國家高級攝影師、商業攝影技師,上海市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攝影著作權協會會員,上海市靜安區民政局副局長(正處級)。在部隊和地方工作期間,長期致力於新聞紀實攝影,曾多次策劃舉辦國防雙擁主題攝影展和編輯出版行業畫冊等,先後拍攝《最後的消防軍人》、《手機時代》、《曹家村的變遷》、《佛界塵事》等專題,攝影專題作品《火熱的工地》入選國家級攝影專業網展,幾十多幅作品獲各類攝影賽(展)獎。©本文經授權後發表,轉載請聯繫本公眾號編輯授權(微信:anxinlu)。
初冬的清晨,走在城區的街道,寒氣撲面,呵氣成霧。一陣風過,道旁的樹葉隨風搖落,叫人更覺絲絲寒意。想起以往臨近冬至,上菜場買些羊肉,由著興致,紅燒白煮,吃上幾頓,整個冬天竟然不再有手腳寒冷之感。於是我時時想著,今年的這個季節裡,如法炮製,好安度一冬的時光。也許,人世間一些不被理解的巧合,稱作量子糾纏。滬上的第一波寒潮剛至,有好友便相邀上崇明島吃羊肉去。崇明古稱瀛洲,億萬年來,巨龍似的滾滾長江,攜著唐古拉山各拉丹冬冰峰的款款深情,秉承著華夏民族百折不撓的堅強意志,自青藏高原一路奔流,只為來到東海之濱,噴沙吐泥,鑄造起一個土地肥沃,林木茂盛,物產富饒的美麗沙洲。如今,它所滋養哺育的島上生靈,已走過唐宋,跨越明清,在澄明的天地間,繁衍不絕,生生不息。茫茫人海,前世有緣,定會相遇。周末的早晨,乘著好友的寶馬,穿越滬崇長江隧道,駛上蜿蜒在江水之上的懸索大橋,相聚的行程,在騰雲駕霧中開啟。車窗外,身下的滔滔江水,閃著華夏文明的光芒,循著鄭和號的航跡,交匯於海鷗翱翔的遠方。無邊的天際,任憑無盡的思緒遐想。車離滬陝高速,駛入平坦的島上公路,眼前的景色,溫馨又親切。在行走的風景裡,時而是排排參天的鏽色水杉,似列隊整齊的士兵,接受著首長的檢閱;一會是疏密有致的灌叢,身披霞光,變換著斑瀾的笑臉,在寒風裡搖曳致意。廣闊平緩的原野上,白牆紅瓦的棟棟民居散落,炊煙散盡的時刻,金黃的水稻已然入倉,只有收割機噴撒的稻草,為大地奉獻著最後的生命。細數人類匆匆走過的足跡,踏上崇明這塊浮沉在水中的沙洲,已越千年。如今,你若去鎮江句容,會詫異於冠有崇明前綴的社區、公園、學校。在那遙遠的時代,從中原遷至句容的百姓,為躲避戰亂,再次遷徙,東來蠻荒之洲,開墾劈地,耕作捕撈,歷經千載,將避亂的客鄉變成了世代生息的家園。滄海桑田,在不息的生命裡變換了時空。崇明島四面環水,交通不便。封閉的環境,極少受陸上風氣的侵襲,使得唐宋時代的風俗習慣,語言體系得到了完好的保存與傳承。於是有當代語言學家總結道:「崇明方言不是土,而是古也!」其實,說土也對,不過非土之俗意,而是土著,原始也。如若你生在本土,或理解這地的方言,精通古代漢語,那麼,聽到熟悉的鄉音裡,不時地夾雜著唐言宋語,頓感眼前之人,已跨越時空,穿越了千年。長達數千載的華夏農耕文明,適應於物產與氣候的影響,形成了各地不同的飲食習慣。麻辣的川菜,厚膩的粵菜,鹹鮮的魯菜,清淡的淮揚,甜糯的海派等,各俱特色,綿延不絕。你若時常徜徉在島上,去朋友家做客,或光顧於滬上的崇明菜館,同樣對崇明菜如數家珍,如醬瓜沫白扁豆、涼盤金瓜絲、紅燒香芋、鹽齏燒豆瓣、扁頭燒芋艿、大白菜蛋餃等,你會驚奇於它的隨手拈來,陶醉於它的鮮美可口。這些浸潤於崇明人骨髓裡的家常菜餚,是祖輩無聲的遺產,是貧窮的時代,經年累月餐桌上的長客。今天,它更是崇明百姓生活的最愛。或許,人生而為吃而活著。在歷史的演進中,形成的中華飲食文化,可謂繽紛五彩,百花璀璨。而崇明菜餚中的精品,以為非白山羊莫屬。來到好友家中,聞著空氣中散發著的特有香味,兒時的記憶逐漸清晰起來。島上落後的農耕經濟,使大多數家庭過著清貧簡樸的生活,四季輪迴,餐桌上始終被自留地的蔬菜盤踞,一年難見幾回腥味。唯獨臨近年關,辛勞了一年的百姓,會犒勞起自己。若小的村莊裡,家家忙著籌辦年貨的當口,不時地傳來白山羊恐懼的哀鳴聲。但無人在意這絕望的吶喊,照樣忙著手裡的活兒,任憑這讓人心悸的叫聲,劃破黃昏寧靜的村莊,在天地間迴蕩。待燒好一大缸開水,主人將幾十斤重的白山羊,摁倒在長條凳上,拿出尖刀……,待其不再動彈,便拎起雙腳浸入熱水中,來回湧動,隨即趁熱從腳跟處向上褪毛,完後開膛破肚,將羊身切成四片,分成前腿與後腿,穿上稻草繩掛著屋簷下的掛鈎上,再將羊腸、羊肚洗淨瀝乾,準備過年享受。最後把各種內臟清洗乾淨,悉數倒入柴灶大鍋,施與樹柴猛火,幾十分鐘後,再倒入備好的大白菜及調料,再煮上幾分鐘,一鍋噴香的鮮美羊雜,在全家人的滿心期待中被端上餐桌。此刻,昏暗的煤油燈下,一家老小圍坐在四方桌前,男主人大碗喝著自釀的米酒,女主人及孩子們飲著米湯酒釀,在瀰漫著羊羶味的氤氳裡,享用著一年的辛勞帶來的喜悅。島上氣候溼潤,水草豐盛,獨特的地理環境,在千年不變的農耕文明裡,使崇明人始終保持著飼養白山羊的傳統。白山羊為素食家畜,幼崽冬季出生,歷經四季滋養,至冬季體碩肥壯,此時食用,營養豐富,肉質鮮嫩,性溫少味,是冬天滋補禦寒的最佳補品,深受百姓喜愛。也由此成了崇明飲食文化的一道名菜,為滬上吃客們所津津樂道。崇明人精緻厚道,也不失曠達豪爽。好友為地道的崇明人,中等身材,純樸的臉上堆滿了熱情的笑容。每年冬至來臨,從市區趕回老家,在自家的宅院裡,請上廚師,置上液化大灶臺,備好大山羊,邀請一幫好友,前往崇明,品嘗地道的本幫特色,只為對朋友的質樸情懷。這天中午,寬敞的廳堂內,兩桌圓臺八字擺放,待賓主相繼坐定,兩盆熱氣騰騰的白煮羊肉端了上來。此刻,眾人不顧品類眾多的冷盆,盯住盆中的中意,抓取公筷夾往碗中。稍後,摻有大蒜的紅燒羊肉上桌,其味更勝白煮。幾個回合下來,眾好友已無招架之力,連肥碩的大閘蟹也覺無味。酒過三巡,菜過五味,一場農家特色羊宴,在好友們的嘻笑快樂中落幕。時光在友誼的情懷裡悄然前行,來時空空的行囊,去時又被純樸的鄉情裝滿,棵棵綠色的青菜,就是生動的記憶,足以滋養一生的情懷,直到永遠。心語©版權聲明:本公眾號原創文章均為作者授權發布,任何媒體及個人轉載請聯繫本公眾號授權,並在轉載時標明出處及作者,謝謝合作。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 END -
轉載請註明出處,謝謝合作!歡迎關注陸安心的私媒體「心語」。(微信號:anxin20141124)也可掃描上面二維碼或長按二維碼關注。感謝您的支持!投稿請加編輯微信:anxinluCopyright © 2014-2020 心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