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文摘》:積重難返還是青春再現?

2021-01-08 第一財經

1922年創辦的美國《讀者文摘》雜誌憑藉這種「心靈雞湯」訴求的廣告函不但徵服了1/3的美國人,也創造了世界雜誌發行史上的奇蹟。「親愛的讀者:有一位古波斯詩人曾說過,如果你有兩角錢,一角拿來買麵包,另一角用來買心靈的風信子。」

但創辦人華萊士夫婦也許不會想到,88年後的今天,這份曾擁有1億讀者的傳奇雜誌需要靠破產保護重組來維繫今後未知的命運。

當世紀之交整個世界逐漸進入網際網路時代時,當美國社會越來越多元化,人群需求越來越細化時,當她步入高齡、最忠實的讀者亦逐漸逝去時,一份堅守「心靈雞湯」的雜誌能走多遠?《讀者文摘》幾十年來的運作策略或許有助於幫我們預知她將來命運:到底是積重難返還是可能青春再現?

廣告之痛

「其實,破產保護重組只是《讀者文摘》走向衰退過程中的財務表現,她真正開始走下坡路始於上世紀末。」《讀者文摘》的忠實粉絲、財經分析師任寧認為,這幾年《讀者文摘》收入和發行量一直在下降。

「表面上看,金融危機讓《讀者文摘》之前的全資股東私募股權基金利普伍德公司2007年收購《讀者文摘》時的『金融槓桿』弊端顯露無遺,引發了令全球側目的破產保護申請程序。實質上,《讀者文摘》在收入上的銳減才是其生存和發展的最大困境。」任寧告訴記者,從上世紀末開始,《讀者文摘》的廣告量、發行量和口碑不斷下降。2003年,她已經從全美期刊發行量之冠的寶座上跌落下來,其營業額更是下滑至第六位。2008年年收入下跌了7.2%至121萬美元,2009年前6個月再度下滑7.2%。

《讀者文摘》重組後其大股東將是幾家大銀行,銀行們把《讀者文摘》的債務轉成了自己的股份還追加了現金以便讓她可以輕鬆上陣。

「重組後一個重要的措施將是加強廣告業務的經營。」《讀者文摘》中國區總經理史永強告訴記者,由於廣告在《讀者文摘》目前的營收中只佔20%的比例,所以這將是一個業務拓展重點,「在中國區,中文版雜誌《普知》的廣告收入佔到了總收入的50%以上。」

廣告曾是《讀者文摘》過去的「痛」,更是《讀者文摘》現在的「痛」。不同的是,過去是「忍痛」不做廣告,現在是廣告少得讓人「痛心」。

《讀者文摘》創刊之後的30多年一直不登廣告,這在西方報刊史上是極為罕見的。雖然,其最初不登廣告是出於自身保護為目的,但當她壯大後仍將廣告拒之門外,則是出於對內容的堅守,擔心成為大企業的代言人。也正因此,她的內容不怕得罪人,贏得了讀者的信賴。

「1954年當《讀者文摘》決定接受廣告時,兩周就收到1107頁的廣告,在第一則廣告問世前,《讀者文摘》接的訂單額度達1100萬美元。」對《讀者文摘》頗有研究的任先生還給出了一個更讓人驚嘆的數據:登廣告後雜誌發行不降反升,1955年6月底達到1023萬冊。

1997年,75歲的《讀者文摘》已成為一家年收入超過20億美元的跨國企業,在全球127個國家擁有雜誌、書籍、行銷和投資營運的廣闊市場。她以19種語言出版48個版本,每期發行2700多萬冊,擁有1億多名讀者,堪稱媒體世界的一大奇觀。

「但在《讀者文摘》的收入構成中,廣告一直沒能成為主要盈利源,發行一直是其最大的收入來源。在發行收入中,直接郵購又是重中之重。」史永強說,有很長一段時間,讀者文摘是沒有封面的,封面印的是目錄。

在現代書刊業中,廣告收入往往是雜誌的主要收入來源,發行收入往往在其次,有許多雜誌甚至是完全由廣告來支撐的。「1978年《讀者文摘》對酒類廣告開禁,僅這一項雜誌收益就猛增16%。」任先生認為,「其實《讀者文摘》不是沒有機會,但對廣告業務重視程度不足導致其廣告運作能力沒能跟上時代的步伐,錯過了最佳的收入結構轉型時機。」

定位之爭

「這些年來形式雖略有改變,但不脫華萊士上世紀20年代時的風貌;簡單、濃縮的文章,其中大都給人一絲希望,還有簡短的格言和雋永的笑話。它把黑暗面減到最低,強調光明面。《讀者文摘》一直小心不讓讀者負擔陰沉或傷腦筋的文章。」這是1951年美國《時代》雜誌對《讀者文摘》的評價。短短幾句道出了從來不趕時髦的《讀者文摘》一直以來的定位和一成不變的風格。

「《讀者文摘》創刊時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際,當時的這種定位捕捉到了美國人的脈搏,但當年輕人可以用網絡獲取最快捷、最新鮮的資訊時,《讀者文摘》沒能順時而變留住年輕人的注意力,她的讀者逐漸老化。」早年留學美國的訪問學者張磊認為,「進入21世紀後,《讀者文摘》已被認為是一本老奶奶的雜誌。」當美國其他老牌雜誌如《商業周刊》、《人物》加大了對信息技術報導力度時,《讀者文摘》老生常談式的勵志故事已很難引起年輕讀者群的閱讀興趣。

但任寧對這樣的觀點並不認同。「讀者減少是媒體市場競爭的必然結果,任何產品都是有生命周期的,這並不意味著她的定位存在問題。」任寧說,「不論在哪個歷史階段,人們都希望讀到啟迪心智、撫慰心靈的精悍文章。」

儘管在之後的幾年,《讀者文摘》也做出了版式設計等方面的改革,但轉型後《讀者文摘》的定位仍是一本「能供整個家庭一起閱讀」的刊物。遺憾的是,堅持「獨特」的《讀者文摘》在美國本土終於沒能獨特下去。在實行了裁員、延長員工無薪休假、減少出刊期數等措施之後,它在美國的發行量依然從巔峰時期的1800萬本,降到600萬本以下。在負債高達22億美元之後,它申請破產保護,並決定以股權抵債權,逐漸交出控制權給債權人。

新媒體機會

網際網路對平面媒體的衝擊不言而喻,特別是在廣告份額上的蠶食已讓很多傳統媒體不得不退出舞臺。「搜尋引擎能讓過去從來不做廣告的小企業來做廣告,但在它們的搜索排名跟紙媒體的廣告沒有關係。」這是許多老牌傳統媒體的抱怨。

但新媒體帶給傳統媒體的並不都是沮喪,「對於電子閱讀器越來越受人關注,傳統媒體在內容的延伸服務和盈利模式上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任寧認為。

「向新媒體轉型是《讀者文摘》一項重要工作。」史永強告訴記者,「《讀者文摘》是第一批與KINDLE合作的雜誌。並與iPhone達成了合作協議。」

除此以外,這家老牌傳統媒體開始了新媒體嘗試,3年前,《讀者文摘》收購了一個十全菜譜網站ALLRECIPES.COM,「網站的盈利模式主要來自廣告,此外,與Google等網站的連結合作以及活動贊助也能帶來一定收入。」史永強說。

「其實在開拓收入來源上,《讀者文摘》是有優勢的,別忘了她有全球最大的讀者資料庫,存有世界各國近一億家庭的資料。」任寧認為,這些資料庫雖然有老化的趨勢,但她80多年積累下來的基礎是其他媒體無法比擬的。

的確,利用這個資料庫,《讀者文摘》1950年推出過濃縮書,也發展了龐大的郵購業務。史永強告訴記者,除了圖書和CD,不同的國家通過郵購網絡也銷售不同的產品,如在加拿大賣家居類的產品,在澳大利亞賣紅酒、維他命等等。

但世界的變化往往會超出你的預期,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博弈或許才剛剛開始,現在說《讀者文摘》可能青春再現或積重難返都為時過早。無論載體如何變化,核心的內容仍不可替代,如果你提供的是人們需要的東西,總會有人為之埋單。

相關焦點

  • 我與意林、讀者、青年文摘
    初拿到手上還是熟悉的感覺,紙張很薄很軟略顯劣質廉價,萬年不變的綠色調摻雜擁擠的排版,既擁有了市井小說的隨意灑脫又有青年時期的躁動和新奇。本以為這麼多年不看,自己已經沒有當時的心境,但當真的翻開那一頁頁,那一篇篇散文、小說,亦或詩歌、笑話,紙張外的看客還是會不自覺的沉浸其中。
  • 2020年《讀者文摘》信譽品牌年度調查,最受信賴品牌與人物出爐
    在此動蕩及不確定的時代,第22屆《讀者文摘》信譽品牌年度調查如期完成出爐。信譽品牌得主在疫情中無不以滿足客戶需求為第一優先,迅速因應、甚至超前布署,堅忍挺過疫情衝擊,終能贏得客戶信任,成為品牌贏家。新冠疫情爆發,全球累計確診案例超過466萬,死亡人數攀升,值此全球人心惶惶的危機時刻,信賴的議題更形重要。
  • 《青年文摘》創刊四十周年!發、紅、包、啦~
    四十年前,也是一個生機勃勃的春天,在中國北京,誕生了一本極富時代特色和青春氣息的雜誌——《青年文摘》。 四十年來,我們的國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人精神面貌的點點滴滴,都不斷向世界昭示著中國奇蹟。
  • 重磅收藏合集 Readers Digest 讀者文摘英文原版 2019全年合集 英語原版雜誌 免費下載
    《讀者文摘》(Reader's Digest),美國雜誌,在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都有發行。
  • 胡亞權:我就是《讀者》的一個老編輯
    晨光熹微中,胡亞權麻利的將兩碗黑芝麻糊盛好並端到餐桌上,兩個烤好的饅頭和一小碗鹹菜正靜靜的等待著……  時光回溯38年前,當時正意氣風發的胡亞權,成為了《讀者》(1993年以前為《讀者文摘》,後更名為《讀者》)雜誌的創辦者之一。
  • 【文藝理論與批評】《中國文摘》與延安文藝的譯介
    為了淡化黨派色彩,《文摘》以在香港頗有影響力的黃作梅1(Francis Sun)作為發行人註冊,刊物的主編是化名為Djoong Wai-Lo的龔澎。從中共的外宣實踐來看,雖早在建黨不久就有《少年》《赤光》的創辦,但始終以「群眾面目」示人,方針政策也依賴「第三方」傳遞,加之使用華文爭取讀者,外宣效果實在有限。《文摘》的出現,使中共有了直接的外宣工具,效果上自然不可同日而語。
  • 《讀者》:一本國民雜誌的傳奇之旅
    在那之後,雜誌刊發的文章開始從國外轉向了港臺,不僅刊登了瓊瑤、劉墉等人的作品,還是最早向國人介紹三毛的雜誌。座談會上,領導告訴甘肅人民出版社:「全國的讀者都盯著《讀者文摘》,一定要辦好,拜託了」。展覽之後,《讀者文摘》的發行量達到了兩百一十四萬冊。排在他前面的只有三本雜誌,分別是新華社主辦的《半月談》、農業部主辦的《農民文摘》、湖南省科協主辦的《第二課堂》。
  • 沒想到,一本叫「讀者」的雜誌,快40歲了
    網絡圖片,1982年初,美國《讀者文摘》來函,認為甘肅人民出版社使用《讀者文摘》中文名不符合國際版權協定,中美兩家《讀者文摘》長達數年的版權之爭從此開始。1989年9月,為了避開糾紛,甘肅人民出版社決定增加「月刊」二字以區別美國《讀者文摘》。1990年1月號,《讀者文摘》下方多了「月刊」二字。但美方認為「『月刊』二字,應當屬於非專用權的範圍,『月刊』兩字不具備顯著性。」1993年一月下旬,國家商標局通過有關方面與鄭元緒取得了聯繫,明確指出更名絕不能拖到1994年,必須從1993年下半年開始。
  • 早點 | 讀者文摘:幽默能讓我們更聰明
    如果你想了老半天還是想不起來的話就要說這句啦。寶寶好委屈~比I just forgot it高級多了~ Changing the subject轉換話題卡殼時不要糾結某個詞,保持冷靜迅速跳轉其他話題。~(想像一下,學中文的老外卡殼時,一直說「這個…那個…」也是蠻尷尬啦~)國際:BBC,VOA,CNN,科學美國人,讀者文摘,時代周刊,紐約時報、商業周刊等網絡視聽讀資源。
  • 《讀者》站在了精神的高「海拔」上,在眾人身上找到了心靈契合點
    《讀者》創刊於1981年,是由讀者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主管、主辦的綜合類文摘雜誌。1980年12月,《讀者文摘》開始籌備。1981年4月,正式創刊,1993年3月,正式改名為《讀者》。截至2019年8月,《讀者》雜誌的累計發行量超過20億冊。1980年12月,甘肅人民出版社成立叢刊編輯部,胡亞權和鄭元緒正式開始此項工作。
  • 優秀期刊推薦——青春必備
    2、《新華文摘》(小學版)   創刊於1979年,由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主管、人民出版社主辦、新華文摘雜誌社編輯出版。三十多年來,《新華文摘》作為大型理論性、綜合性、資料性文摘類權威期刊,廣涉千家報刊,精取天下文章,編選了大量弘揚時代主旋律、薈萃人文學術精華、凝聚中國經驗的優秀文章,為廣大讀者提供了大量哲學社會科學新觀點、新資料、新方法和文藝佳作,以其思想性、學術性、權威性和可讀性享譽海內外,是我國最具影響的哲學社會科學文摘類雜誌之一。
  • 初心不渝 青春火花丨吳喆:讓讀者與新聞的距離更近
    他們初心不渝、使命勇擔,在開拓創新中激蕩青春力量,在火熱青春中放飛人生理想,用實幹苦幹將「出版湘軍」品牌擦拭得更加鋥亮,薪火相傳且歷久彌新。在建黨98周年之際,紅網時刻新聞記者走近優秀基層黨支部、一線崗位青年黨員,了解新時代湖南年輕出版人的故事。
  • 《中國少年文摘》編輯情報站
    恩明姐姐:QQ:3533631483        郵箱:3533631483@qq.com       大家好,我是《中國少年文摘》的恩明姐姐。蔥小七喜歡唱歌,喜歡動畫,不過我最最喜歡的還是跟大家一起分享好看的文章。快來和我做朋友吧!
  • 《你的青春在哪裡》再現泰山索道建設
    泰山索道是中國第一條客運索道,建黨100周年獻禮影片《你的青春在哪裡》是第一部再現泰山索道建設過程的院線電影。近日,影片在泰山腳下開機,影片總顧問、山東泰安建築工程集團董事長亓玉政,製片人鄭覺,導演劉小浩,主演李崇霄、秦衛東、張春年、張珺等主創亮相。
  • 《絕代雙驕》細膩唯美 再現懵懂的青春成長
    真景真打真唯美 新美感江湖與年輕受眾達成審美共識現代年輕人對當下流行內容尤其是經典再現的「武俠」題材要求是極其苛刻的;而《絕代雙驕》以「真誠、真景、真打」完成了與年輕人審美意識的交流。「體驗感」雙線故事手法 年輕化「共鳴」引燃情緒除了讓經典再現之外,《絕代雙驕》此次更追求的是符合時代受眾的「新武俠」故事化打造。
  • 《青春版紅樓夢》引質疑 豆瓣讀者紛紛給出「一星」
    《青春版紅樓夢》引質疑 豆瓣讀者紛紛給出「一星」 2016-12-14 10:47:47來源:北京日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愛是永恆》劇情版劇照 細品青春再現「芳華」
    《愛是永恆》劇情版劇照 細品青春再現「芳華」 《愛的永恆》發布劇情版劇照近日,由導演陳烈和內地導演鄒豐攜新晉小生史振凱、清純才女孫童心、實力演員曲博、廖語辰、李東艾聯袂主演的青春純愛《愛的永恆》發布劇情版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