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認知比埋頭苦讀有用多了

2021-01-13 晗晗說娛樂

讀者朋友們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晗晗說娛樂,

中學時看《福爾摩斯探案集》,其中有很多關於福爾摩斯知識結構和思維方式的描述,其中有這樣兩段描寫,印象深刻:華生看到一份報紙上福爾摩斯寫的文章:作者說:「一個邏輯學家不需親眼見到或者聽說過大西洋或尼加拉瀑布,他能從一滴水上推測出他有可能存在,所以整個生活就是一個巨大的鏈條,只要見到其中的一環,整個鏈條的情況就可以推想出來了。」

福爾摩斯對華生說:我當時一看就知道你是從阿富汗來的。由於長久以來的習慣,一系列的思索也飛也是地掠過我的腦際,因此在我得出結論時,竟未覺察出結論所經的步驟。但是,這中間是有著一定的步驟的。在你這件事上,我的推理過程是這樣的:『這一位先生,具有醫務工作者的風度,但卻是一副軍人氣概。那麼,顯見他是個軍醫。他是剛從熱帶回來,因為他臉色黝黑,但是,從他的手腕的皮膚黑白分明看來,這並不是他原來的膚色。他面容憔悴,這就清楚地說明它是久病初愈而有經歷了艱苦。

他左臂受過傷,現在動起來還有些僵硬不便。試問,一個英國的軍醫在熱帶地方經歷艱苦,並且臂部負過傷,這能在什麼地方呢?自然只有阿富汗了。』這一連串的思想,歷時不到一秒鐘,因此我便脫口說出你是從阿富汗來的,你當時還感到驚奇哩。」福爾摩斯瞬間看透一大串因果鏈條能力並不是柯南道爾為了神話福爾摩斯憑空想出來的,這其實是一種人人都能訓練的能力。

現代科學告訴我們,人的大腦分為三層,第一層是鱷魚腦,最先進化出來,主管本能,在鱷魚腦之上長出來的是猴子腦,主管情緒,第三層是人類的大腦皮層,主管理性。《思考快與慢》一書中把人的思考分為系統1和系統2。系統1是直覺和情緒式的快速思考,大致對應著鱷魚腦和猴子腦。系統2是理性式的慢思考,大致對應著大腦皮層。很多知識僅僅停留在理解的層面是不夠的,這些知識只有內化到快思考的系統1才能發揮大用。

因為,如果這些知識僅僅停留在慢思考的系統2,當你面對一個問題時,你還是不能一眼看清背後的深層次的機理,還是得像普通人一樣一點點摸索著往前走。只有當這些知識內化到快思考的系統1,看到相關的問題,我們才能快速調用所學知識,一眼看到問題的本質。

例如:開車,僅僅理性知道怎麼開是不夠的,必須把理性層面的知識通過一次次練習內化到主管快思考的系統1,才能真正學會開車。

例如:營銷知識,弄懂這些知識並不難,和開車一樣,只有把理性掌握的知識內化到系統1才能發揮巨大價值。

例如:很多常識性的概念其實非常有用,但因為這些概念並沒有成為我們的思維方式,如「差異」、「陰陽」、「積累」、「變化」等等。

理性很慢,感性很快,所以需要把理性掌握的慢認知下沉為感性的快認知,將理性掌握的知識打包放進潛意識,在情緒和直覺層面建立起對相關知識或理性認知的快捷鍵,一旦這個過程完成,我們就能一眼看透紛繁複雜事物背後的規律和真相。

學習時有這樣一個意識是很重要的——一旦學到一個理論,我們就要為這個理論疊加進足夠多的「感性認知」,因為單單有理性上懂了是不夠的,只有當「感性認知」足夠多,這些知識才能真正為我所用。

今天內容就講到這裡,歡迎大家在下方留言評論。

相關焦點

  • 黃祺——遊走於感性認知的靈魂
    靈魂是自由靈性的遊體,遊走於感性的認知。尋找著它們的載體與歸屬,思維的跳躍如血液般蔓延。——黃祺黃祺的大多數畫作第一眼看過去,仿佛只有濃烈的色塊或是簡單的紋理,她的畫作表達的是內在的、形式的層次。她認為,靈魂是自由靈性的遊體,遊走於感性的認知。她的創作是以最本真的狀態進行的,以圖畫色彩來表達她的精神世界。
  • 屬性的認知經歷了哪2個階段:初級的感性認知與高級的理性認知!
    建立一個超級的迷你框架來組織屬性這個概念,人的認知發展一定是源自生活,在生活中,你會接觸到一個個具體的事物,你會看及觀察它們,獲得對事物的感覺-知覺-表象,你會從一個個的事物的表象之中,發現一些共性,比如A蘋果是圓形的,B蘋果也是圓形的,你會發現A蘋果與B蘋果的共性,那就是圓形,這是理性認知的高級階段。整個認知過程,其實反映了一個人對事物認知的兩個階段:初級的感性認知階段與高級的理性認知階段。
  • 你是理性多,還是感性多
    理性的人面對問題沉著應對,遇事想的很周全,不會被自己的情感所左右,而感性的人恰恰相反,遇事做事,總是以感情基礎為出發點,也很替他人考慮。有時候,我們總認為理性的人做事過於果斷,自私,其實好好想想人本就自私,所以不要用自己的眼光去評判某一個,每個人的做事風格都有他自己的想法和決策。我們也會認為感性的人過於優柔寡斷,做事情容易感情用事,對於感性的人本就心思細膩,以自我感覺為中心,也很容易被其他情感所左右。不管是感性多還是理性多,這都是每個人不同的行事風格。
  • 用感性的方式和女人交流,結果只會是你想要的
    不管是感性也好,理性也好,感兩者的關係就好像道教學說中的陰陽相同,雙方相互對立,卻又缺一不可。人在正常思維狀態下,通過合理的邏輯推導得出的結論,叫做理性,理性多指人們做事的邏輯。而感性是指人的情感比較豐富,憑藉自身對事物的認知做出決定。所以,感情用事的大多數都是女人。其實不管是感性還是理性,都有各自的優勢。
  • 真正厲害的人,都是感性與理性並存
    或者說你希望未來的自己是繼續感性,還是理性多一些呢?我想會有朋友想要繼續「想幹嘛幹嘛,愛幹嘛幹嘛」,也會有朋友希望自己「能夠別那麼感情用事,稍微理性一些」。確實,評價究竟是理性更好一些,還是感性更好一些的標準,有些太過模糊了。
  • 感性的人有多累,你知道嗎?
    我一直覺得狗是這個世界上最有靈性的動物,在那要撞上的瞬間我仿佛魂穿到了那條狗身上,被幾輛車的燈照著,被喇叭聲嚇得止步不前,在馬路中央踟躕,可能車裡還會有司機的咒罵聲,我感受到那條狗的悲傷,為它的悲傷而感到難過。有些人會說是我想的太多,我也知道我的情緒有點難以理解,但這就是我常態,會時常因為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而感傷。
  • 活在當下 如何感性和理性共存?
    你曾是我的全部」,乾脆利落的聲線,隱忍的表情,仿佛在隔空對著前妻訴說自己無法回頭的痛苦;一首《愛的代價》幾度哽咽,已過不惑之年的他,看似雲淡風輕告訴自己「走吧,走吧,為自己的心找一個家,也曾傷心流淚,也曾黯然心碎,這是愛的代價」,現實裡當年他和張艾嘉陰差陽錯錯過彼此,後來他為她寫了這首歌,對她說「我寫這首歌的時候,是想著你寫的,想著你為什麼嫁給別人了」,這一生的遺憾,回首時多有苦澀
  • 《奇葩說》其實是人關於理性與感性選擇的辯論
    在節目有一期討論救貓還是救畫的辯題中,站在正方的黃執中提到過關於人的認知是存在高低的,以及"遠方的哭聲",這曾一度引起大眾廣泛關注與討論。黃執中提到人的認知的確是一個關鍵詞,我們每一個個體也確實是存在認知的高低,也因此有了救畫與救貓之爭。在這裡並不想其探討對錯之分、正確與否,因為每一個個體都有選擇的權利,旁人只能尊重。
  • 閒話原版閱讀(一):閱讀就是埋頭苦讀嗎?
    現在,有不少教育機構在推「原版閱讀」這個教學方式,我是贊同的,而且我和我的老師也在做這個事情。其中的好處,我之前已經有過多篇文章論述,此處不贅。問題是,如果沒有引導,光靠學生自己埋頭苦讀,效果就能彰顯出來? 我以Wonder這本書為例,舉一個例子。
  • 感性最棒?
    其中,「理性」和「感性」就是一對很有意思的詞語,值得拿來琢磨一番。首先,「理性」和「感性」這兩個詞語,在當前的普遍認知中,內在具有一定的對立性,就像評價一個人十分理性的同時,潛臺詞就是這個人不夠感性。但是又有一點十分特殊的是,「理性」和「感性」這兩個詞又都是較為明顯的褒義詞,用在別人身上,只要不加過於極端的詞語做前綴,就都是誇獎。
  • 什麼叫作感性?康德的語錄中回答,讓人對感性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但不乏也有些人依舊對感性有不同的看法,比如現實中也有人認為感性是一種表面的,是一種感覺,沒有任何理由的,自己認為就是這樣的,是與生俱來的。感性是和理性相對的,感性是一種淺淺的感覺,沒有理性那樣深度思考和琢磨,感性的人很容易對某件事就有自己的看法和脾氣,在談戀愛中,應該表現為最明顯,感性的人,很容易胡思亂想,很容易吃醋,很容易把事情往壞處想。
  • 從理性與感性的思維邏輯談遊戲製作
    理性思維的定義;理性思維是一種有明確的思維方向,有充分的思維依據,能對事物或問題進行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抽象與概括的一種思維。說得簡單些理性思維就是一種建立在證據和邏輯推理基礎上的思維方式。更深入一層,人的理性思維,或者說純粹邏輯推理思維,一定是有某個基點的,這個基點的原點來自於人類本身的意識認知,或者說,源自於本身的記憶內存儲存。
  • 雌雄同體,才是最高級的性感丨感性理性探測儀
    我多麼痛的領悟,你曾是我的全部」,乾脆利落的聲線,隱忍的表情,仿佛在隔空對著前妻訴說自己無法回頭的痛苦;一首《愛的代價》幾度哽咽,已過不惑之年的他,看似雲淡風輕告訴自己「走吧,走吧,為自己的心找一個家,也曾傷心流淚,也曾黯然心碎,這是愛的代價」,現實裡當年他和張艾嘉陰差陽錯錯過彼此,後來他為她寫了這首歌,對她說「我寫這首歌的時候,是想著你寫的,想著你為什麼嫁給別人了」,這一生的遺憾,回首時多有苦澀
  • 感性文章
    除此之外,有關於對方愛與不愛,忠誠與否,以及情意深刻與淺薄等等問題,最好的心態是坦然領悟,用心認知,別把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你才是你愛情的主宰者,你才是你姻緣的主人翁,親身經歷和感受遠比他人的聆聽和理解更加貼合現實。
  • 晨思 | 感性表達的價值與意義
    知性生活為你的情感體驗做好了充分準備,這種情感體驗驅使你探求新的認知,並繼而將新際遇所產生的化學反應重新混合。這兩個領域互相影響,不過首先發生一個,然後才發生另一個。事實上,在生活中,思想和情感融合的瞬間極為罕見,當它們發生時,你會以為你正在感受一種宗教體驗。但是,儘管生活將意義與情感分得很清,藝術卻能將二者統一起來。
  • 張一山上熱搜,要和理性的人共事,和感性的人共處
    看似灑脫,也感覺到意有所指,然而卻讓不了解他的旁觀者感覺有點兒不走心。相比起前兩版《鹿鼎記》,陳小春版被視為經典版,為了能夠演好這個角色,陳小春不但把《鹿鼎記》通讀個透,甚至還找了前一版的周星馳反覆請教了7次才踏踏實實的開始演。在該理性的時候感性,在該感性的時候理性。
  • 張純燁:在主持間平衡感性與理性
    感性並沒有因成長被消減分毫,她只是在主持中,學會用更顯理性的表達方式。 人們大多都會有明顯的理性或者感性傾向,這種傾向時好時壞,而遊走在理性和感性分界線上的張純燁卻從來都沒擰巴過。在《新相親大會》裡當紅娘,她常哭著說出讓人稱讚的愛情觀,到了《我們戀愛吧》做觀察員,她一邊幽默搞笑地活躍氣氛,一邊縝密細緻地觀察分析。自畢業進入江蘇衛視,經過多年的歷練,她的主持技巧日漸嫻熟穩定。
  • 理性和感性到底哪個更實用?
    來源:正心正舉微信公眾號(zxzjyjy) 文丨三七理性和感性到底哪個更實用?哪個才是指導我們獲得更好生活的準則,這應該是很多人都會問的問題。大多數人都以為自己是理性思考的動物,但是科學證實並不是這樣。內觀己心 外察世界事實是,理性思維在我們做出的多數選擇時都起不到關鍵作用。
  • 蔡少芬:一個有認知力的女人,有多厲害?
    實際上,蔡少芬並沒有多得老天偏愛,她是憑著自己把一副爛牌,硬生生打成了王炸。 在《妻子4》的一期節目中,蔡少芬講過她成功嫁給張晉的原因。 其實那個時候的張晉還並不太想結婚,原因很簡單,他覺得自己還沒有滿足功成名就的條件,還不夠資格娶蔡少芬回家。
  • 情緒管理,就是讓感性等一等理性
    在一些感性最容易崩潰的節點上,林肯堵住了情緒的缺口,成功等到理性光輝普照內心的時刻。情緒管理,就是認識和駕馭自我情緒、他人情緒的能力,也即讓感性等待理性的能力。這裡面包含了認知、協調、引導、互動和控制等過程,既強調內在的挖掘,又注重外在的聯動,和儒家終極理想裡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頗有異曲同工之妙。畢竟,情緒並不是封閉空間內自給自足的事物,它來源於對整個周遭的反饋,最終也會作用於我們生存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