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思 | 感性表達的價值與意義

2021-02-09 Riverbridge

(早上看到老媽多肉大軍中的一員,晶瑩剔透,甚覺老媽的活得比我精緻)


 

早上晨讀羅伯特麥基的《故事》Story 一書,當時是因為突然想了解一下編劇的技巧所買。(我的所有興趣的來臨,也真是隨機且隨性), 看到一個章節,頗為打動,便與大家拿來分享:


(以下段落為原文摘抄,由本人辛勤打字搬運。讀後感在摘抄後頭)

 

「亞里斯多德以這種方式來論及故事與意義這一問題,他問道:當我們在街上看到一具死屍時,我們是一種反應,但在荷馬史詩中讀到死亡或在戲劇中看到死亡時,我們為什麼又是另外一種反應?因為在生活中,思想和情感是分頭而來的。思維和激情在人性的不同範圍內運轉,二者很少協調一致,常常互相牴觸。

 

生活中,如果在街上看到一具死屍,你馬上會感到一股腎上腺素的衝擊:「我的上帝,他死了!」也許你會在恐懼中駕車離開。在以後冷靜下來的時刻,你也許會反思這個陌生人死亡的意義,反思自己必死的命運,反思在死亡陰影之下的生命。這種冥想也許會改變你的內心世界,所以當下次面對死亡時,你將會有一種全新的、或許更富同情心的反應。又或者,你也許會在年輕的時候深刻卻不明智地思考愛情,抱著一種理想主義的觀點,令你絆倒在一段刻骨銘心而又萬分痛苦的戀情之中。這也許會使你的心腸變硬,造就出一個憤世嫉俗者,使你在以後的歲月裡,發現仍然被年輕人視為甜美的東西是那樣的苦澀。

知性生活為你的情感體驗做好了充分準備,這種情感體驗驅使你探求新的認知,並繼而將新際遇所產生的化學反應重新混合。這兩個領域互相影響,不過首先發生一個,然後才發生另一個。事實上,在生活中,思想和情感融合的瞬間極為罕見,當它們發生時,你會以為你正在感受一種宗教體驗。但是,儘管生活將意義與情感分得很清,藝術卻能將二者統一起來。故事是一種設備,通過它你可以隨心所欲地創造出這種領悟,這種現象便是人們所熟知的審美情感。

 

一切藝術都源自人類心靈對以下各方面最原始的、先於語言的需求:通過美與和諧來解決壓力與不和,通過創造力的使用來復活被日常事務搞得死氣沉沉的日子,通過我們對真理的本能感知來尋求與現實的聯繫。就像音樂和舞蹈、繪畫和雕塑、詩詞和歌曲一樣,故事是審美情感最初、最後和永恆的體驗- 與思想和感情同時接觸。

 

當一個想法將自己包裹於一種情感負荷中時,它會變得更加強烈,更加深刻,更加難忘。你也許會忘記在街上看到死屍的日子,但哈姆雷特的死卻會縈繞你終身。沒有經過藝術加工生活使你陷入一種迷惑與混亂,但審美情感卻能將你所知道的和你所感覺的和諧地融為一體使認識得到升華,並確認你在現實中的位置。簡言之,一個講好了的故事能夠給你提供在生活中不可能得到的那樣東西;意味深長的情感體驗。在生活中,體驗需要通過事後的反思變得有意義;而在藝術裡,體驗在其發生的那一瞬間馬上就會具有意義。」

看到這裡,有一點點解答了我思考許久的一個問題:感性表達的價值與意義。自Francis Bacon提出科學歸納法之後,人類社會發展似乎一邊兒倒地往唯物主義經驗論的方向上行進。如在大學期間的Wharton Behavioral Lab裡幫教授做調研的那段時間(對我的思維方式影響是極大的),Takeaway是行為及數據,結論產生思想。 學術界及科技界都是建立在對科學歸納法的實踐,和對理性的信仰之上。 沒大毛病。

 

但是歸納法的缺陷恰恰是它的滯後性- 我們需要體驗之後的反思,才會將體驗本身產生意義;甚至是,要多次體驗,增加樣本量,才有對個體深遠影響力的意義。 因為在這裡,從體驗者到旁觀者,我們要從第一人稱向第三人稱的角色轉移,成為旁觀者,才有了理性歸納。而藝術及審美情感的體驗是實時的,並不需要進行角色轉移,如書中所述,『在其發生的那一瞬間馬上就會有意義。」 而這種實時性,恰恰有了理性所不具備的,共鳴產生的爆發性力量。

 

當然理性和感性也並不是水火不容的二元。我是一個對感性體驗極其敏感的水象雙魚,小時候無論是鋼琴、唱歌、繪畫中給我帶來的感性表達的心流,達到的狀態相對比較飽滿的,自認為還是有一些感性天賦的選手。而如洪水猛獸的感性,恰恰又是在人生軌跡中,對我的理性駕馭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有時候也總是會被強烈的情緒所反噬。年事漸長,感性的波動曲線,隨著理性肌肉的日益發達,從Bipolar漸漸趨於穩定,泛濫減少。我覺得,理性像是自我管理的水電站,將天然的感性勢能保存,需善用這種細膩與激烈,造福自我。 如我一樣,應該大部分個體都在尋求適合自己的一個平衡點吧,所以便有Chaos為絕大多數狀態,但是一旦達到某階段的平衡,有一種掌控的爽感。(我不知道這個跟創投圈很喜歡引用的物理「熵增」「熵減」是不是差不多個意思)。

 

恰恰學術界發展也是殊途同歸,哲學、數學、音樂是很相通的,我第一次的感觸是在Penn,當大一前我們選課的時候,每一個Theme都有必修課,當我發現Music Theory音樂理論和數學同為一派的時候,極為驚訝。而上樂理的時候,也正是用規律和數學邏輯,解釋了我從小納悶的「為什麼有的和弦這麼好聽,而有的和弦這麼不和諧。」 「為什麼一首琴曲,裡面的錯音會非常刺耳而明顯。」何為美的音階處理,何為美的圖像結構,也是側面地反應了,理性之美,以及感性的規律性。(在此打斷推薦那本讀了幾次依然覺得晦澀難懂但覺得還是要堅持再讀的神書GEB集異璧,此書不但是跨界之大成,更是裝逼之大成)。

審美是一種Tribe的共識,而共識便就需要歸納與總結,才得彰顯。感性更像是被共識重新Shape之後的,神經的實時反應的爆發性力量,綜上所述,我們需要去滋養,而不是禁錮這種力量。

薦物:

 

薦書:

(當然也是為了給好朋友圈圈的一張打廣告啦!大家要拍肖像照記得去上海愚園路1429號Heyshop二樓的一張 YiMoment)。

2019.01.20

相關焦點

  • 《八佰》:意義,感性,銀幕內外的觀看疊加
    疫情以來長期不能開工的休眠、多少影院關停的負面消息、虧損、失業、零收入……經歷這一系列風雨飄搖,在緩慢的復甦期裡,那些試水的重映片和小成本製作固然也有投石問路的價值,但《八佰》,才是第一次讓電影回到公眾話題中心的機會。那麼《八佰》究竟是一部怎樣的作品?它的新意和藝術性,又體現在哪裡呢?
  • 人生的價值和意義
    人生的價值和意義翻成大白話就是問:人活著有什麼價值和人存在於世間有什麼意義? 這裡面的「價值」和「意義」兩個關鍵詞,需要著重地拿出來說一說。什麼是價值?想把「價值」這個詞完全弄明白,你得讀許多哲學方面關於「價值」概念多種定義的文章才能弄懂一些,一般用文字解釋文字概念會很繞,不容易理解。
  • 從長鏡頭的運用 符號表達和主題意義 深度解析電影《贖罪》
    在影片中有一段長達五分鐘的長鏡頭的運用,展現了戰爭意義下的近似美好的殘忍。而符號的象徵表達,不但向觀者展現了美好的愛情,以及表達了美好背面的疼痛。而承載整部影片的主題,在影片結束後,觀者的沉思中。而巴贊長鏡頭理論也認為:長鏡頭的運用,目的在於記錄事件,它尊重感性的真實空間和時間,要求在一視同仁的空間同一性之中保存物體。
  • 真正的《大師糕點》|Pierre Herme完美表達感性的新方式!
    製作糕點是用來表達感性的一種方式,就如同音樂、繪畫、和雕刻一般。
  • 理性與感性的辯證
    理性和感性經常被作為一對相互比較的詞,在我看來,無論理性還是感性都是情感的一種表達,理性是理智型的表達,感性是衝動型的表達。感性往往被理解成「感情用事」,感情上來了就不管不顧,什麼門當戶對,什麼醜俊、貧富的,說私奔就私奔——往往來得快也去得快。
  • 託馬斯曼《魔山》:試探虛無主義思潮下的理性與感性的探討
    因此,這種以虛無主義為背景下的感性與啟蒙運動帶來的理性思想的相悖自然成了文學哲學所關注的主題,而《魔山》則是託馬斯·曼對於理性和感性,存在與虛無,靈魂與肉體最為深切地思考與表達。託馬斯·曼,德國小說家,20世紀最著名的現實主義作家和人道主義者,1929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 【晨思妙語】我這麼善良,怎麼就得癌症了?其實在細微處,我們不知不覺已經造了無數的惡
    2021年2月17日晨思妙語:  我這麼善良,怎麼就得癌症了?其實在細微處,我們不知不覺已經造了無數的惡  所以惡事堅決不能做!
  • 《海上鋼琴師》影評:生命的意義不應該是走向虛無
    我在想這部電影到底想表達什麼呢?一個出生在海上的人,一個執意要和輪船同歸於盡的人,那這艘輪船算不算他的搖籃呢?一個孩子從小到大,需要接受教育,長大後需要學會適應這個社會,但不都是所有人都可以適應現代的生活。有的人內向卻要硬著頭皮做了銷售,有的人熱愛藝術卻做了金融,不知道有多少人是為了賺錢從事著自己並不感興趣的工作呢?
  • 情緒管理,就是讓感性等一等理性
    央視新聞中那句「讓感性等一等理性」的點評也頗為到位。其實,大眾偶像在公開場合表達憤怒,本身也不算新鮮事。比如某雜誌記者提醒馮小剛:「現場這麼多媒體,你發脾氣也要注意影響。」馮小剛雙目圓睜,厲聲喝道:「少來!
  • 聖潔的依戀:人神共語的基督教音樂,感性與理性交融的聖歌
    這種觀念帶來的結果是對理性的極致推崇,感性受到排斥,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對聲音的貶損。雖然削弱了感性在音樂中的表達,但後期的基督教音樂沒有減少與神之間的依戀。不光如此,後來的基督教徒們在音樂方面的造詣更接近藝術本身,這符合了中世紀著名音樂家波愛修劃分出的音樂原則,即宇宙音樂、人的音樂和運用的音樂。
  • 一名「感性患者」的自我認識
    文|君若清暉我是個比較感性的人。跟自己學過什麼關係不大。即便自己曾經是一名理科生,可我依然感性。感性,大概是一種天生的氣質,與生俱來。感性具體會有多少種表現,自己未曾研究。拿個人舉例:追劇入戲還是會哭會笑,不論自己年齡多大;碰到看不順眼的事,還是會表達自己的觀點;生活中傷感催淚彈更不必說,綜藝裡邊最多。或許是為了製造節目效果,演員常常會自我露白家庭隱私,賺足觀眾眼淚。但如果人人都走這條路線,我也不能敏感到沒有底線。
  • 《海上鋼琴師》影評:生命的意義不是走向虛無,而是為了真正快樂
    我覺得最好的人生意義,應該是具有普遍適用價值的,也就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去用上這個準則,不僅讓自己變得更好,也可以讓別人也過得更好記得樊登曾經說過:唯一的超越自卑的正確的辦法,是要把你的價值和社會的價值聯繫在一起。通過會解決問題,與他人合作,幫助到別人,你就會獲得快樂。人生最重要的方向——自己與這個社會的聯結。樊登是通過讀書,不僅改變了他自己,讓他自己變好,也讓更多人受益,進而真的是在影響這個社會變好。
  • 臺媒:溫家寶以理性與感性表達回應關注與疑問
    溫家寶今年在這項年度記者會中以理性與感性交錯的表達,回應了全球對中國的關注與疑問。  全國人大11屆3次會議14日閉幕。大會依例,會後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總理中外媒體記者會。如同外界預期,財政與金融議題最受注意。  在人民幣匯率、國家宏觀經濟政策、外商投資環境、國家的美元資產安全、中美關係等議題上,溫家寶多半從「說理」出發,闡述政策與說明立場。
  • 在磨難中成就自己的價值(27/9)
    今天比昨天做得好,明天又比今天做得好,每一天都付出真摯的努力,不懈的工作,紮實的行動,誠懇的修道,在這樣的過程中就體現了我們人生的目的和價值。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有時我們甚至怨恨神佛,為什麼只讓我經歷那麼多的苦難?但正是這些苦難才能磨練我們的靈魂,提升我們的人格。把苦難看作考驗,看做機會,我們需要這樣來思考問題。
  • 《論語》|生命的價值何在?懂得人生的意義,死而無憾
    人生而應是在意義的生,人生才有價值,有價值的人生即使短暫的,也是有意義的,而無價值的人生是苟活,是苟延殘喘,是行屍走肉。孔子認為,人生的意義在於追求「道」,「朝聞道,夕死可矣。」什麼是「道」?「道」作為一個哲學概念,是中國哲學獨有的思想,隱微而深奧,要想很準確地表達,是很難的。正如老子《道德經》開篇所說的「道可道,非常道」,如果「道」能說得清就不是「道」了。「道」,看起來很簡單,誰都能說一點,真要解釋清楚很難,因為它有內涵和外延太豐富了,是一個只可意會難以言說的一個哲學概念。
  • 生命存在的意義與價值-繼續我的「靈魂三問」
    生命存在的意義與價值在哪裡?我向自己發出了一系列有關生命與人生的「靈魂三問」。「沒有思考過的人生不值得過。」-蘇格拉底語錄。「渾渾噩噩的日子不能稱之為人生。」-蠢得死語錄。我相信每一個生命被創造出來,都有其存在的意義與價值,或大或小。
  • 生活的意義與價值(下)
    例如,當正義被看作一種保護人的幸福的單純手段並被照此對待時(不管是個體的幸福,還是整個社會的幸福,都無本質的區別),它便失去其一切獨特的特徵。它不再能強制我們根據它自己的觀點看待生活;它不再能改變事物的現存狀況;它不再能用一種原始激情的力量支配我們的心靈,用一種不可抵抗的精神強制力反對一切關於後果的考慮。相反,它墮落成為功利的順從僕人;它讓自己適應於她的要求,而在這樣做時內在地毀滅了自己。
  • 《半澤直樹》:非常規職場劇的價值表達與情感慰藉
    原標題:非常規職場劇的價值表達與情感慰藉因別具一格的表演方式、跌宕起伏的敘事情節、澎湃激情的理想主義話語,《半澤直樹2》獲得熱捧,直追前季。價值表達:職業精神與個體尊嚴一部優秀的電視劇,不僅要表演精彩,具有觀賞性,而且要有思想性,蘊含哲理,傳遞價值。這方面,《半澤直樹》系列傳遞的價值觀值得肯定。職業精神,可以說是該系列劇的劇魂,也是日本匠人精神的承繼。
  • 如何深挖新聞背後的時代意義和價值?
    如何深挖新聞背後的時代意義和價值?全文共920字,小切口、大主題,文字精煉、背景全面,對新聞學子和廣大新聞工作者、通訊員,特別是對黨媒新聞工作者採寫新聞消息具有一定的啟發意義。【評析】這一句話使用了鹽城市黨委史辦副主任的直接引語,讓卞康全的人物形象一下從具體的、感性的事例中抽象出來,有了質的提升,他不僅僅是一個守墓人的形象,他更是黨史的收集者,紅色文化的傳承和發揚者。二、賞析1. 為什麼可以獲獎?
  • 價值戰生,價格戰死,營銷專家路長全:身份、價值、表達是法寶
    「企業要想生存,就必須突破惡性價格競爭,這就意味著,營銷要從價格競爭升級為價值較量,這就是品牌。」營銷戰略與品牌運營專家路長全教授向廣大網友分享關於短視頻運營變現方面的秘籍,幫助企業解決品牌打造方面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