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看完了《海上鋼琴師》這部電影,沒有沉重的心情,只有平靜。我在以一個心理諮詢師的角度去看1900,他是有社交障礙嗎?他是有迴避人格嗎?
給我感覺他適應不了現代社會,他只能和有限的人建立一些基本的社交,也只能和麥克斯有更多的精神交流。
每個人對於他來說都是過客,他活著只是彈鋼琴,他確實是很會觀察人,並且很能從這個人的一言一行中去分析他之前做過什麼。
但是他隔岸觀火卻不參與其中。
我在想這部電影到底想表達什麼呢?一個出生在海上的人,一個執意要和輪船同歸於盡的人,那這艘輪船算不算他的搖籃呢?
一個孩子從小到大,需要接受教育,長大後需要學會適應這個社會,但不都是所有人都可以適應現代的生活。
有的人內向卻要硬著頭皮做了銷售,有的人熱愛藝術卻做了金融,不知道有多少人是為了賺錢從事著自己並不感興趣的工作呢?
我相信只要看過這部電影的人,都能有所觸動,會把這部電影當作一種精神寄託,也會覺得,就算1900的生活方式有多高冷,但是自己也不會去追求,只不過是把它當作沉澱內心繁雜的情緒和複雜的想法而已。
於是生活繼續,大多數人沒有過上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而且真正想要的生活是什麼,自己也並不知道。
那總得有一個最好的人生意義,可以讓每個人都能受益吧!
1900最後對麥克斯說的那番話,其實是在說,人如果只追求物質,精神就會變得空虛,但是我想說,填補精神空虛的方法不能是藝術,而應該是理性。
我覺得最好的人生意義,應該是具有普遍適用價值的,也就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去用上這個準則,不僅讓自己變得更好,也可以讓別人也過得更好。那就是需要不斷地學習智慧和修正言行。
記得樊登曾經說過:
唯一的超越自卑的正確的辦法,是要把你的價值和社會的價值聯繫在一起。通過會解決問題,與他人合作,幫助到別人,你就會獲得快樂。人生最重要的方向——自己與這個社會的聯結。
樊登是通過讀書,不僅改變了他自己,讓他自己變好,也讓更多人受益,進而真的是在影響這個社會變好。
可是1900是基本沒讀過書,所以他是感性的人,他說的那些話看似有道理,但卻是有一種走向空無的狀態,但空無不是充實,空無是空虛。
改變從了解開始,了解你是誰?
你熱愛什麼?
你想從事什麼工作?
你想與他人產生怎樣的聯結?
你要對這個社會做出什麼貢獻?
這些問題不是要去悲觀地想,而是積極地去想。1900在本可以下船的時候,他退縮了,因為他怕了解這個對於他來說陌生的世界。人一旦沒有了好奇心,其實就已經死了,他最後選擇與輪船同歸於盡,是他以為他生命的歸宿就應該是這樣。
活出生命的意義,不是去走向虛無,麥克斯已經暢想了兩次他們倆在陸地上的美好生活,可是1900都沒有去和他一起去完成。所以麥克斯選擇活著,未來還有那麼多的可能性,怎可以輕易去死?
活著應該是不僅讓自己活得更好,也讓別人活得更好,這樣才能活出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我想1900最後選擇去死,也有可能與他長期彈鋼琴有關,因為鋼琴屬於藝術,而藝術畢竟是感性的,感性的人往往會容易悲觀。
如果大家看過《功夫熊貓》的話,烏龜大師是獲得內在的安樂,他是一個很理性的人,理性的人往往情緒比較穩定,能在看透事物以後,還可以保持一顆積極的心。
而《紅樓夢》裡的林黛玉是一個感性的人,總消極鬱悶最後吐血而死。
所以做一個感性的人好?還是一個理性的人好呢?相信你我都有答案。
《海上鋼琴師》這部電影並不是要給人沉痛,而是要給人反思,過去是不能改變的,但是你此刻的起心動念會決定你的未來是什麼樣。你可以選擇繼續和你的輪船待在一起,你也可以走下輪船去體驗新生活,一切都在於你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