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町時代(公元1336年-1573年)是日本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時代,在這一時代,日本的農業經濟和工商業經濟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然而在表面一團祥和的政治背景之下,室町時代的日本社會卻蘊藏著極其深刻的社會矛盾。
公元1428年,被高利貸壓迫得走投無路的日本群眾發動了規模宏大的「德政一揆」,此後直到室町時代結束的100多年期間,日本的「德政一揆」爆發十分頻繁,這些日本民眾自發組織的暴亂運動沉重打擊了幕府賴以生存的經濟結構,使得日本社會陷入到戰亂不休的「戰國時代」,從而加速了幕府統治的瓦解。
室町時代「德政」與「一揆」的表現形式
在世界上的農民運動之中,中國歷史上的農民運動是最為暴躁的,比如陳勝吳廣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一場浩大的農民起義頃刻間就能摧毀一個王朝;不過如果放眼西歐或者其他國家的話,外國的農民起義大多數情況下都不是那麼強烈,有可能打著打著,雙方就跑到談判桌上交換意見,最後以條約的方式達成了友好協商。
而室町時代的日本民眾本著「中西結合」的方式,逐漸衍生出了「德政」與「一揆」兩種鬥爭方式,這兩個詞語的本意都來自於中國。所謂「德政」,又被稱之為「仁政」,原本指的是統治者為了體恤百姓,自上而下頒布的減租賑災、施仁布澤的法令措施,不過在日本中世紀晚期,這個詞的含義卻發生了較大的變化。
首先,要求實施「德政」的主體發生了變化,由於中世紀時期沉重的高利貸盤剝,廣大日本群眾在被壓迫得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對上層統治者要求實施「德政」取消沉重的借貸關係就成了群眾鬥爭的主體形式。為了緩和社會矛盾,幕府統治者往往不得不答應這種人民群眾的呼聲。
比如在公元1297年,鎌倉幕府為了緩解尖銳的社會矛盾,於是頒布由3條政令組成的「德政令」,取消了大量不合理的民間高利貸,使得人民的生活滿意度得到了暫時的提升。然而,「德政」的實施只是治標不治本的一種行政手段,是統治者的權宜之計,因此它不可能從根本上挽救建立在高利貸經濟之上的幕府統治。
而「一揆」一詞出典自中國儒家經典著作《孟子》:「先聖后聖,其揆一也。」在中國漢字的意思之中,「揆」有著「度量」、「道理」、「準則」等含義,而「一揆」在進入日本之後被引申為「一群懷有相同目標的人群」。相比於「德政」而言,「一揆」有著明顯的民眾暴動或者起義的含義在其中,但是相比於中國的傳統農民起義來說,「一揆」有著旗幟鮮明的日本特色:
首先,發動「一揆」的社會參與者一般都是一群懷有特定目的普通民眾,在發動「一揆」之前,所有人員都要前往神社商議具體的活動計劃,並且由具有威信的神社社主將寫成的「起請文」燒化之後參入神社的泉水之中共同飲用,表示整個團體的組織成員要同舟共濟;其次,對於在「一揆」活動之中擅自脫離團隊的個人,會遭受整個團隊的處罰。當「一揆」的主要目標實現之後,「一揆」團體就會一鬨而散了,可見「一揆」並不能簡單地視為農民起義,而應該算作有明確鬥爭目標的民眾暴動。
室町時代日本德政一揆爆發的深刻原因
室町時代是日本中世紀發展的重要時期,在這一時期日本的農業水平有了長足的進步,商業交換和貨幣流通也開始不斷擴大。然而在表面的繁榮之下,日本民族的負債率卻在不斷上升,尤其是在京都附近,借高利貸成為了日本普通民眾賴以維持生計的重要手段。由此,幕府統治者將高利貸的債券牢牢掌控在自己的手心之中,殘酷壓榨普通民眾的剩餘價值,結果導致從1428年起,日本爆發了40餘次大規模的「德政一揆」,而導致這一現象發生的罪魁禍首就是日本中世紀時期民間高利貸的盛行。
自13世紀後半葉開始,隨著日本商業經濟的迅速發展,無論是幕府階層和普通民眾都需要大量的貨幣來維持正常的商品流通,但是問題在於,當時日本國土的資源缺乏,本身所出產的貨幣遠遠不能滿足社會生產需要。因此,以一紙契約(高利貸文書)替代貨幣就成為了當時日本社會經常使用的方式,憑藉著高利貸行業憑空創造出的貨幣財富,到15世紀初,即使在繁華的京都,上至貴族、王公大臣、下至平民百姓,都或多或少背負著沉重的高利貸債務。為了謀求暴利,控制高利貸行業的債主們通常採用「利滾利」的計息方式,使得普通民眾一旦借上高利貸就會掉入無底洞之中,根本無法償清債務。
而另一方面,幕府政權深知要想維持統治,控制高利貸的債權人是重中之重,因此歷代幕府政權都著手加強對高利貸行業的掌控。鎌倉幕府時期,京都地區的高利貸主要被以「土倉」(製酒業)所控制,他們大部分都不向幕府繳納稅收,這就造成了政府財富的流失。室町幕府成立之後,為了徹底規範高利貸行業的稅收問題,公元1393年幕府將軍頒布法令,命令京都當地300多家「土倉」必須向幕府繳納足額稅收。由此,幕府和高利貸從業者串通一氣,成為了高利貸的利益保護,因此日本「德政一揆」主要的鬥爭對象只能是庇護高利貸債主的室町幕府。
除了經濟發展之外,15世紀時期日本肆虐的自然災害也進一步加劇了日本社會的貧富矛盾。由於全球氣候變冷的異常因素,導致15世紀的日本出現了數場百年不遇的饑荒,其中最為有名的「應永饑荒」前後持續了將近22年的時間。由於旱澇災害的頻發,日本農民賴以為生的水稻遭遇了毀滅性的打擊,而失去了賴以為生的農產品收入,他們要想償還高利貸更是無異於痴人說夢,因此自然災害也是導致日本室町時代「德政一揆」頻發的又一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