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把百姓的需求擺在第一位︱遵義市喇叭鎮樂聲村第...

2020-12-24 天眼新聞

時光飛逝,轉眼我來到遵義市新蒲新區喇叭鎮樂聲村已經兩年有餘。回想過去,樂聲村的舊貌就如電影片段一般在我腦海中重現。

還記得初來乍到,村子很美,但缺發展。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是農作物種植和外出務工,整體收入較低,屬省級一類貧困村,人均收入低於全市平均水平。在進一步摸清該村的基本情況後,我決定著力在「脫貧致富」上下功夫,帶領駐村工作隊,聚焦全村1036戶,對照「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核心要義,利用「4.5.6月」窗口期、「7.8.9月」回頭看,多層次全覆蓋進組入戶,不漏一戶,不漏一人開展大走訪、大排查、回頭看和整改完善工作,確保脫貧攻堅結果真實有效。

入戶走訪

在我看來,只有身體力行、身先士卒,才能切實發揮表率帶頭作用。當然,想要眼前的村落煥發新的活力,僅靠幫扶還遠遠不夠,對於樂聲村而言,「造血」式扶貧,才更為重要,而發展產業,則成為了村支兩委的首要之選。在多次溝通後,一個全新的發展計劃徐徐展開。在這項計劃中,我負責協助引進投資公司,聯繫銷售蔬菜等農作物,幫助農民增收。說幹就幹,我採用利益聯結機制到組到戶到人,著重產銷對接,順利完成村民徐立志種植蔬菜與貴州航天職業技術學院和貴州航天實業有限公司的銷售對接工作。同時,還建立了「網際網路+電商平臺+精準扶貧」農產品銷售平臺,幫助困難戶銷售蔬菜和麵條。

與村民交談

通過牽線搭橋,我更是成功引進貴州省傑川實業有限公司落戶喇叭鎮綠色生態種養蔬菜基地項目,項目總投資預算2000萬元,並於2018年10月底開始一期工程建設。值得一提的是,我本人對口幫扶的7戶貧困戶於2019年11月30日前全部脫貧。經過全村上下的努力,現在的樂聲村,早已不可同日而語。在連片的蔬菜產業中,隨處可見的是百姓們辛苦勞作的身影,村容村貌的乾淨整潔,正靜靜地訴說著這悄然改變的一切。置身於此,美麗新農村畫卷盡收眼底,令人心情舒暢。接下來,我將繼續抓好產業發展,做好產銷對接,做好脫貧攻堅的成果與鄉村振興戰略有效銜接,讓樂聲村真正成為生態美、百姓富的小康村。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王穎 整理

編輯 陳茜茜

編審 閔捷 鍾俊怡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當好「班長」帶好頭!丨遵義市新蒲新區永樂鎮黨委...
    我叫石崇武,2019年11月,原任遵義市新蒲新區喇叭鎮黨委副書記、鎮長的我,一紙調令為永樂鎮黨委書記。角色的轉變,讓我深感自己肩負起的責任,我思考著怎樣去團結永樂鎮領導班子,怎樣去當好「班長」,共同謀劃永樂鎮的未來。
  • 「我的扶貧故事」無論你在哪裡,我都要找到你!|遵義市紅花崗區第...
    我叫徐國慶,是遵義市紅花崗區第十二小學教師。2011年借調至紅花崗區教育局機關工作,根據組織安排,我於2013年擔任巷口鎮巷口村駐村工作組組長,2014—2016年擔任中山村駐村幹部,協助整頓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2017年3月擔任金鼎山鎮巖塘村第一書記。
  • 「我的扶貧故事」以醫者仁心 助力脫貧攻堅│遵義市播州區鴨溪鎮...
    作為一名醫生和遵義市播州區鴨溪鎮中心衛生院院長,要讓偏遠山區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優質的醫療服務。這是我最樸實的夢想,也是我作為院長的承諾。 上任伊始,為把鴨溪鎮中心衛生院打造成「群眾滿意、百姓放心」的醫院,我便積極倡導「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理念,使出「四板斧」:在醫院管理上科學化,在硬體建設上標準化,在業務技術上規範化,在工作運行上信息化。為推動中醫藥服務進農村、進家庭,我院積極開展針灸、刮痧、燻蒸、火療、拔罐、穴位注射等中醫適宜技術30餘項。
  • 「我的扶貧故事」讓關愛之情鋪滿教育扶貧之路|遵義市長徵小學教師...
    我是遵義市長徵小學教師範遠微,2016年9月參加教育工作,小華是我的幫扶學生之一。 是家訪開啟了我對小華的教育幫扶之路。孩子曾在聊天中告訴我,他爺爺奶奶年歲已高,身體不好,長期服藥,他爸爸外出打工,媽媽有病不識字還沒有工作。第一次去他家,我和同事步行20多分鐘到了他家卻見房門緊鎖。詢問得知,孩子回家第一件事不是完成作業,而是先和鄰居孩子玩耍。隨後孩子媽媽買菜回來了,他們一家四口擠在破舊的「城中村」裡,兩間房是租的,媽媽帶著兩個女兒住一間大的,小華住在用隔板隔出的小房間裡。
  • 「我的扶貧故事」最開心的事情就是百姓對我的認可丨赫章縣興發鄉...
    我叫盛義,是畢節市赫章縣融體中心副主任。2018年4月1日,對於我來說有些特別,因為這是我開始駐村的日子!大街村位於赫章縣興發鄉,平均海拔2150米,全村轄4個村民組,共293戶1162人。水資源匱乏、留守老人多、缺少勞動力、耕地使用率低……面對這些難題,我實事求是,開展扶貧工作。剛到村裡時,村民對陌生的我並不是那麼歡迎,但這樣的僵局持續太久。我通過挨家挨戶地走訪,摸清了村裡的貧困戶情況,然後制定出符合實際的扶貧規劃。  我曾經做過記者,在這個職業中有一條職業素養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要寫出好的稿件,就必須不怕苦,親自到新聞現場,去感受、去記錄。
  • 「我們的扶貧故事」健康扶貧路上,我們做百姓的「守護神」|都勻市...
    我是李付瓊,是都勻市勻東鎮中心衛生院的一名醫生。  「健康扶貧是脫貧攻堅戰中的一場重要戰役,因病返貧、因病致貧是扶貧硬骨頭的主攻方向。」  記得剛開始下隊入戶那一年,很多百姓嫌我們麻煩,囉嗦,看到我就遠遠地躲起來。有的百姓看到我們,就把門關上,任我們怎麼叫他也不開門。但我們醫生卻耐心的與百姓溝通,解釋我們到百姓家的工作和目的,他們打開門讓我們測量血壓血糖。後來逐漸地與百姓熟悉後,他們開始慢慢信任我們,這些信任成了我們工作的動力。
  • 「我的扶貧故事」為了你能搬遷我不怕走再黑的山路|遵義市新蒲新區...
    我叫潘樹雍,今年33歲,是遵義市新蒲新區三渡鎮扶貧辦主任。回想從事脫貧攻堅的1000多個日日夜夜,無論是伏案思考,還是與貧困對象促膝長談,都是本著這是一次等不起輸不起不能輸的歷史任務,渾然忘我,為著解決貧困群眾的急難愁盼、幫助他們脫貧致富而盡心盡力。
  • 「我的扶貧故事」讓黨建與扶貧相得益彰|劍河縣南哨鎮南北通社區...
    我叫孫萬勝,是劍河縣縣委組織部派駐南北通社區脫貧攻堅隊隊長。作為一個從小在城裡長大,畢業後一直在機關從事組織工作的我來說,初到扶貧一線直面群眾開展扶貧工作,無疑是一次挑戰。  我入村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對「兩委」班子進行分析研判,新選拔1名熟悉農村工作、甘於奉獻的優秀幹部充實到班子,並對「兩委」班子成員工作分工進行了調整。有效扭轉了南北通社區是3個村合併而來,「兩委」之間長期存在並村不並心的混亂局面。  班子隊伍的問題解決了,接下來就是網格員戰鬥力了。
  • 「我的扶貧故事」讓扶貧政策飛入貧困百姓家|平塘縣塘邊鎮清水村...
    我家是三口之家,都是縣裡面下派網格員,爸爸在甲茶鎮,媽媽在大塘鎮,扶貧一年以來一家三口回家坐在一起吃飯的次數一隻手數的過來。  因為忙於脫貧攻堅,鮮少回家,有一次回家發現家裡面養的金魚都死了,但是和許多網格員一樣,我也有一本「幸福筆記本」,這個筆記本上記的都是群眾的心願,有的關於飲水、有的關於住房、有的關於交通、有的關於教育、有的關於醫療等。而我的任務就是幫助他們將這些心願一一實現。
  • 「我的扶貧故事」做老百姓的貼心人|織金縣阿弓鎮聯合村第一書記...
    我叫曾慶義,是織金縣應急管理局的工作員。2018年8月14日,在縣委、縣政府決戰脫貧攻堅大會上,我被組織派任阿弓鎮聯合村任駐村第一書記。作為共產黨員的我,在那一刻便在心中堅定了要做老百姓的貼心人的信念。
  • 「我的扶貧故事」帶領自樂村群眾「志」「漁」「智」「樂」|鐘山區...
    工作第一天,對我來說,絕對是「兩眼一抹黑」,基層工作可不簡單,尤其是擔任第一書記,責任重大。我虛心請教村裡的老幹部,主動向前任第一書記取經,拿著建檔立卡貧困戶清單開始走訪,穿梭于田間地頭和鄉間小路。今年以來,自樂村人口5820人,其中少數民族4859人,佔比高達83%。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苦與樂隨行|匯川區交通運輸局幫扶幹部...
    我叫餘明軍,是貴州省遵義市匯川區交通運輸局的一名普通幫扶幹部,也是一名共產黨員。2015年以來,我先後到團澤鎮四合村、高坪鎮聯豐村、芝麻鎮高原村結對幫扶4戶,回首6年的扶貧路,在苦與樂之間一路走來,虔誠而又執著。
  • 「我的扶貧故事」在扶貧道路上,盡過自己的微薄之力|省農科院水稻...
    我是貴州省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宮彥龍,2016年12月進入省農科院工作。2018年,我被選派到貴州省遵義市湄潭縣永興鎮掛任科技副鎮長。回顧這兩年的科技特派工作經歷,總有那麼幾個小故事銘記於心,讓我深感自豪,我也在脫貧攻堅戰中,盡過自己的微薄之力。
  • 「我的扶貧故事」讓村級集體經濟成為「小胖子」丨習酒鎮桃竹村第...
    我叫李桂生,是習酒鎮桃竹村駐村第一書記。2018年正是習水縣申請退出貧困縣驗收之時,原本我準備於3月底到上海參加遵義市職業學校「影子校長」培訓,但因當時正處於脫貧攻堅驗收的關鍵時期,組織的安排就是命令,我毅然放棄培訓機會來到桃竹村開啟我的扶貧之路。
  • 「我的扶貧故事」滴水穿石:扶貧路上永不言棄|羅甸縣龍坪鎮下儒村...
    我叫黃呈江,是羅甸縣龍坪鎮下儒村駐村第一書記。   路漫漫,漫道雄關再回首;風蕭蕭,鉤沉歲月湧向前。我的脫貧攻堅故事裡,沒有波瀾壯闊的場景,只有平凡的點點滴滴。但是這些平淡無奇的鏡頭卻深深地鐫刻在我人生記憶裡,抹之不去。我當過教師,做過編輯、記者、講師,但是,我人生中最寶貴的一次歷練,最可貴的一段人生經歷卻是參加脫貧攻堅。2018年2月,我有幸投身到龍坪鎮下儒村的脫貧攻堅工作中,任第一書記、網格員。出生在邊遠農村的我,仰望過狹長的天空,薅過草,砍過柴,掌過犁,經歷過貧窮生活的洗禮。所以對於參與扶貧工作這項神聖的使命,情有獨鍾。
  • 「我的扶貧故事」用雙腳丈量群眾的幸福路丨桐梓縣大河鎮石牛村第...
    我叫王興亮,今年45歲, 2015年6月到遵義市桐梓大縣河鎮石牛村任駐村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組組長。   駐村後,為及時準確掌握村裡的第一手工作資料,詳細了解村經濟發展、村民發展計劃、急需解決的問題等情況,我與村組幹部、群眾深入交流、深入走訪摸底。這些,為接下來的工作打下了基礎。
  • 扶貧故事丨累倒在扶貧路上的「第一書記」
    扶貧故事丨累倒在扶貧路上的「第一書記」 2020-12-15 17: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黃智龍:小鳳 往前走是希望
    為了深入展示貴州監獄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艱苦奮鬥歷程,大力宣傳監獄系統幹部職工在脫貧攻堅戰中的精彩故事,激勵廣大幹部職工進一步堅定脫貧攻堅的信心,為堅決奪取脫貧攻堅戰最後勝利營造輿論之聲,貴州監獄在「兩微一網」同步推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系列報導,講述扶貧工作中的感人故事。
  • 「我的扶貧故事」從「小家」走向「大家」|織金縣三塘鎮少仲村第一...
    我叫彭珊,2016年研究生畢業,放棄了留在貴陽的工作機會,選擇回到基層,考入織金縣地稅局工作。我愛人在國稅,後來國地稅合併,我們從同學變成了同事。參與到扶貧工作後,我被選派至三塘鎮少仲村任第一書記。打卡籤到、入戶走訪、收集第一手資料成了我日日重複的工作。   因為第一書記要吃住在村,無法與愛人團聚,我愛人周末到少仲村看我時,總會陪著我一起遍訪貧困戶。我叫他不要來他硬是不聽,但其實,我也挺想他的。
  • ...服務基層百姓!資中縣法院駐村「第一書記」白帥鋒的扶貧故事
    甜城法院故事|當好「第一書記」,服務基層百姓!資中縣法院駐村「第一書記」白帥鋒的扶貧故事 2021-01-05 18: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