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費城小報The Public Record刊發華人照片時以侮辱性詞語給華人註明,遭全城抵制。一周之內,發行人態度大轉彎。
(一張照片若出現如此圖釋,最多令人擔憂報紙質量。然而費城小報以髒話為華人注名,這還是職業素養的問題嗎?)
試想一下,如果你拿起一份報紙,看到上面有自己的照片,但是照片下名字卻注得是「張三、李四、周扒皮」之類,你會有什麼感想?
是編輯的錯,還是報紙有意詆毀你?
費城小報《The Philadelphia Public Record》就出現了這樣的問題。他們不僅惹禍惹到了華人頭上,而且在照片圖釋中使用了極具種族歧視意味的侮辱性詞語。
上周四,在一篇關於費城第一區市議員馬克·斯奎拉(Mark Squilla)在華埠籌款的報導裡,《The Public Record》刊出了兩幅斯奎拉與前來捧場的華人代表合影的照片,其中一張照片下的圖釋寫道:
「Enjoying Asian-American cuisine at fundraiser fro City Councilman Mark Squilla are(與市議員馬克·斯奎拉一同享用亞洲美食的有): Feng Chen, Xiao Ting, Guang Zhou Yiyao Rong, Hao Hello, Guang Zhou, Mark Squilla, Yiyao Zhao, Du Wei, Me Too, Chinky Winky and Dinky Doo. 」
照片上一共出現了八個人,而圖釋中卻寫了11個人的名字。在這些名字裡赫然出現了「Hao Hello,Me Too,Chinky Winky和Dinky Doo」這樣詆毀華人姓名的詞,甚至連「Guang Zhou」這樣的城市名字也被安在了華人身上。
(對於看到這些詞感到陌生的讀者,Me Too和Hao Hello明顯是在取笑漢語姓名發音,而Chinky Winky和Dinky Doo屬侮辱中國人的髒話,有極為不雅的含義,請恕編輯止筆。)
《The Public Record》的發行人兼主編James Tayoun曾任費城市議員和賓州眾議員。1991年,時任市議員的他因敲詐、郵件詐騙、避稅和妨礙司法公正等罪入獄40個月,再無法涉足政界。《The Public Record》由他於1999年起一手創辦,起初是半月刊,2000年起轉為周報。報紙免費投放,報導內容大多是政治新聞及工會、社團活動,而盈利則主要是靠政治家和企業的廣告費。
《費城雜誌(Philadelphia Magazine)》首先注意到了這條辱華圖釋。該雜誌編輯Victor Fiorillo於周五向Tayoun發出質疑,對方則強調這只是「審校錯誤」。據他的解釋,該報攝影師不知道照片裡的人叫什麼,於是亂編了幾個名字發給編輯,沒想到編輯漏看刊發了。Tayoun沒有理會他人關於「如果編輯不知道照片裡的人叫什麼,為什麼不用假名」等質疑,堅持稱自己的報紙沒有辱華。
「別無中生有。我們誰也沒冒犯,你們別找事,」他這樣對費城雜誌說。
事實上,不僅是華人,很多費城人都被冒犯了。Tayoun的言論一經刊發,華人和少數族裔代表怒不可遏。美華協會(OCA)費城分會主席Lien T. Vu發信稱,惡意恥笑華人姓名是不尊重華人人格和政治權利的行為,它擴散了美國社會傳統以來對華人的蔑視。
政客和廣告商也紛紛對他的報紙明知故犯歧視華人的行為發表譴責,開始與他劃清界限。在該報投放廣告的木匠工會、下一任市長人選安東尼·威廉士、當地車行Piazza Honda、Pacifico Ford、以及費城停車管理局(PPA)紛紛撤下了廣告。
輿論的壓力再加上喪失廣告讓《The Public Record》走投無路,不得不於周日在網上刊發道歉信。簡單兩段字裡,Tayoun承認辱華圖釋為錯誤,並稱正在內部進行對此事的調查。本周一,據《每日新聞》報導,Tayoun已經解僱了負有責任的編輯,但拒絕透露此人姓名或職位。
目前,Tayoun仍在試圖安撫遭到侮辱的華人。據本報消息,本周五他會邀請亞裔利益團體開會。
編輯評註:新聞報導中,對外語姓名的處理方式有很多種。本報作為在費城的中文報紙,同時尊重讀者和被採訪人的語言習慣。如果人物英文姓名是中文詞典收錄的常用英文名,我們會選擇譯成中文刊發;如果人物姓名相對少見,我們要麼會按照新華社外語姓名翻譯方法進行音譯,要麼使用原語言刊發(正如我們本文對《The Public Record》發行人姓名的處理一般)。儘管新聞中出現的一些人物不能讀懂中文,我們的編輯和記者也絕不會篡改姓名取樂。《The Public Record》稱其辱華圖釋為審校錯誤,不僅僅表明該報編輯團隊的職業素質之差,實際上還反映了編輯的個人素質低下。此事背後,是美國社會蔑視華人之風猶在的不堪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