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的餐飲業,大廚們研發了很多新菜,卻也丟失了不少老菜,因此顧客在吃飯時常常發現這樣的現象——很多飯店的菜品都差不多,你有黃瓜拌油條,我也有油條拌黃瓜;你推了麵包咖喱雞,我也上了麵包咖喱蝦……而一些有底蘊、有風味的傳統老菜,卻漸行漸遠、漸趨消失。
今天,魯、湘、浙、豫四菜系大師,便在此跟大家分享數道傳統菜製作的訣竅,以讓更多的廚師朋友,知道一些傳統菜的做法。
許菊雲
生於1948年,師從湘菜名廚毛壽松,在全國第二屆烹飪技術比賽中奪得一金、兩銀、一銅四塊獎牌,為湘菜在全國大賽金牌榜上實現了「零」的突破,使人們看到了振興湘菜的曙光,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許菊雲被贊為湘菜裡程碑式的人物,中國烹飪協會副會長、第十一屆、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子龍脫袍
此菜是一道膾炙人口的傳統湘菜,不僅技法獨特,菜名也別致新奇。猶似小龍的鱔魚脫皮剔骨,好像古代武將脫袍,故而得名「子龍脫袍」。成菜色澤豔麗,紅、綠、褐、紫四色相映,鹹鮮適口,香辣爽滑。
鱔魚初加工:
用刀面將鐵釘拍入案板,將黃鱔頭部固定在鐵釘上,然後縱向剖開魚皮,用小刀剔去骨頭,將肉皮輕輕剝離,將肉放在細流水下衝淨血水,撈出瀝乾,改刀成長約5釐米的細絲,納入盆中,加蛋清、鹽、生粉漿好待用。
製作:
1、鍋入寬油燒至四成熱,下入鱔魚絲快速滑散,撈出瀝油。
2、鍋炙透,下豬油50克燒至五成熱,下入薑末、蒜片各10克爆香,下入泡椒碎、小米辣碎、紫蘇碎各15克煸出香味,下青、紅辣椒絲40克翻勻,下入滑過油的鱔魚絲,烹入料酒20克,快速調入鹽、味精各5克、龍牌醬油、胡椒粉各3克,出鍋即可。
胡忠英擅長杭幫菜、迷宗菜的烹製。1984年出任杭州酒家經理,曾擔任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市杭州飯店中方經理,籌建杭州菜特色餐廳杭州南方大酒家。至今已榮獲「中華名廚」、「國家中式烹調師高級技師」、「國際烹飪藝術大師」、「中國十佳烹飪大師」、「中國烹飪大師」、「浙江烹飪大師」、「杭州烹飪大師」多項稱號,並在多個國際烹飪大賽上獲得金牌。
清湯魚圓
「清湯魚圓」是浙江紹興一帶的傳統風味菜,以湯清味鮮、滑嫩潔白而著稱。
此菜在選料和技法上要求頗高:一般要選用肉質細嫩、粘性較強、吸水量大且彈性十足的白鰱等魚類為原料;清湯魚圓的吃法很講究,內行品嘗時先觀其貌——色白而形圓,再用筷子捅其身——質嫩而有彈性,之後才將這白玉圓子含入口中——滑潤而味鮮。
魚蓉刮下來,墊著豬皮切
做魚蓉要分3步,先是將活魚宰殺後一片二,入冰箱在0℃-4℃條件下冷藏12小時,取出將魚皮朝下放到砧板上,魚尾用釘子(或刀跟)固定,再另取刀從魚尾部一層層向前刮,刀口要放平,刀刃與砧板呈60度夾角,每一次只刮下很薄的一層魚肉泥,這樣可以去淨藏在魚肉中的細碎魚刺。
最後取一張新鮮的豬肉皮鋪到砧板上,將刮下的魚泥放在肉皮上,用刀背剁至魚泥變黏。
剁的力度很講究,輕輕剁散即可,不能將下面的豬皮剁穿,以免肉皮碎混入魚蓉中;鋪豬肉皮的目的是將魚蓉與砧板隔開,以免剁魚蓉時有細木屑等雜質混入;做魚圓的魚蓉一定要剁得很細膩,魚蓉要產生黏性,能在刀面上附著最佳。
加水比例不固定
魚圓要做到彈性十足,加水添鹽的比例很關鍵。魚肉的品種、生長年限不同,加水的比例也就不同,這主要取決於魚肉的脹性。魚肉脹性越大,吸水能力越強,加的水就越多。海魚中鰻魚的脹性最大,一斤鰻魚肉可加入兩斤半的水,河魚中的白鰱脹性較大,每斤肉可打兩斤水。
即使是同一種魚類,生長年限不同、吸水量也會不同。同一品種的魚,通常體積大、生長時間長的魚脹性偏大,吃水量也較大。
打魚蓉:空氣進魚蓉,入水浮起來
好的魚圓入口滑嫩有彈性,這跟攪打魚蓉、下水煮製的手法有很大的關係。這裡以白鰱魚蓉為例,講一下魚蓉攪打、魚圓成形的過程:
取白鰱魚蓉500克放入盛器,加清水500克、鹽25克順同一方向用力攪打,儘可能多地將空氣打進魚蓉中。空氣進入魚蓉可增加其膠性,提高彈性和黏合力,魚圓成熟後會更白皙。
當取少許魚蓉放入清水,魚蓉漂浮不沉時,則證明魚蓉已「吃足」空氣。此時魚蓉表面光滑,類似白奶油般黏結,且會在其中產生很多細小的氣泡。
之後再倒入清水500克、薑汁水20克,按一個方向攪勻,最後加入味精5克拌勻。打好的魚蓉在10℃室溫下靜置20-30分鐘,可增強魚蓉的黏性,做出的魚圓更加光滑。
煮魚圓:小火慢煮不沸騰,透明魚蓉變奶白
淨鍋入冷水1500克,將打好的魚蓉擠成桌球似的魚圓,每個魚圓直徑約3-4釐米。也可以用手擠到球狀的勺子裡,魚圓外形更圓潤。魚圓下入冷水,大火慢慢升溫,水面要始終保持平靜不能沸騰,若水面產生浮沫,則要及時撇去浮沫並補入涼水,靠加入涼水調節水溫。
大火燒至水溫達70℃,魚圓周圍一圈略微變白後將魚圓翻身,可使魚圓上下成熟一致。繼續煮至水溫升高到90℃-95℃,保持此溫度煮5分鐘,魚圓從最初的透明、肉色變為奶白色,用手指按一下能慢慢彈起,此時魚圓已成熟,可以撈出擺入碗中。
煮魚圓的原湯撇去浮沫燒沸,下入菜心、香菇,調入鹽、味精煮斷生備用。蒸熟的金華火腿切片擺到魚圓表面,再擺入煮好的菜心、香菇,最後澆入原湯,淋上熱雞油即可上桌。
製作流程:
1、鰱魚斬去魚頭,魚身一片二。
2、取出魚肉,魚皮朝下放到砧板上,釘住魚尾。
3、用刀從尾部向前一層層刮下魚茸。
4、將魚茸放在豬皮上,用刀背剁至變粘。
5、取剁好的魚茸500克,加入清水500克、鹽,順一個方向用力攪打,儘可能多地打入空氣,至魚茸表面光滑,類似白奶油般黏稠時,再倒入清水500克及薑汁水,順一個方向攪勻,最後加入味精拌勻待用。
6、鍋入冷水1500克,將打好的魚茸擠成桌球似的魚圓(每個魚圓直徑約3-4釐米),入鍋後用大火慢慢升溫,燒至水溫達70℃,此時魚圓周圍一圈略微變白,將魚圓翻身,使其上下成熟一致,繼續煮至水溫升高到90-95℃,保持此溫度煮5分鐘,至魚圓變為奶白色、用手指按一下能慢慢彈起時,撈出擺入盤中。
7、鍋內原湯撇去浮沫,燒沸後下入菜心、香菇,加適量鹽、味精煮至斷生,撈出擺盤,將提前蒸熟的火腿片擺在魚圓上,倒入原湯,淋少許燒熱的雞油即成。
製作關鍵:
1、刮取魚茸時,刀口要放平,刀刃與砧板呈60°夾角,每次只刮下很薄的一層魚肉泥,這樣做可以去淨藏在魚肉中的細碎骨頭。
2、在豬皮上剁魚茸時,力度要輕,不能將下面的豬皮剁穿,以免豬肉碎混入魚茸中。
韓成安中國烹飪大師,原「聚豐德」主廚,1944年生於濟南,15歲入行,師從魯菜泰鬥李長久。
荷葉米粉肘子
這是一道韓成安大師壓箱底的風味獨特的行件菜。
既是行件菜,又是伴手禮
所謂行件,是與大件相對應的。在過去的宴席上,主菜稱之為大件,跟在主菜之後上桌的次主菜叫做行件,行件上完後是甜菜、飯菜。
例如在孔府宴中,有「燕窩三大件」的高規格宴席,第一道大件為燕窩,之後上一道行件(通常為炸菜)、一道湯;第二道大件同樣為選料高檔的菜品,例如「帶子上朝」,跟兩道行炒;第三道大件通常為高檔魚餚,跟隨兩道行件。
這道荷葉米粉肘子即為大件「身後」的行件,而且在大件「缺席」時,還可以作為「替補大件」上桌,在宴席上是一道地位較高、口碑極好的手工蒸菜。
這道菜不但在宴會上佔有一席之地,在老百姓家中同樣也是逢年過節的席上佳餚。
那時候,每逢節日,尤其是過年,家家戶戶都會蒸上十碗八碗的荷葉米粉肘子,出鍋後包在荷葉內暫不開封,等有親朋好友來訪時,再取一包肘子蒸透,劃開荷葉上桌,方便又快捷。出門做客時,這份既有米也有肉還容易攜帶的荷葉米粉肘子又變身為伴手禮,裝起便可以帶走。
魯菜大師,鍾情荷葉
這道行件菜中用到了最具濟南元素的輔料——荷葉,而且要用幹荷葉。
每年夏季,大明湖裡荷花嬌豔,荷葉田田,百姓最喜歡摘下荷葉,選取沒有蟲眼者曬乾,對摺後保存。經過晾曬,鮮荷葉的青氣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清新的荷香。
從營養角度來講,幹荷葉富含荷葉鹼、檸檬酸、葡萄糖酸等,具有清熱去火的功效。
幹荷葉可以熬粥,這便是濟南人一年四季喝不夠的荷葉粥;還可以泡茶,便是美女們推崇的荷葉減肥茶。對幹荷葉最為鍾情的則是魯菜大廚,他們用荷葉煮肉、蒸飯、墊包子,花樣多變,盡取荷葉的清香。
韓成安大師介紹,在製作荷葉米粉肘子時,大米與幹荷葉是搭配中的靈魂,而且選料與分量都格外巧妙,充分體現了那個年代大廚們研髮菜品的認真和講究。
首先,此菜無需選用精大米,而應使用價格便宜、由於口感發散而不宜蒸成米飯的粗米(糙米),更神奇的是,由於加工工藝獨特,用精米反而沒有粗米香,這簡直是為粗大米量身定做的「好歸宿」。
其次,幹荷葉在此菜中不是點綴和工具,而是一味「調料」,成菜需吃出濃鬱的荷香,因此原料的分量要適中,菜量太大便會稀釋荷香,而菜量過小又浪費一張荷葉。一般來說,選普通蒸碗,一張荷葉內包六兩肘子(生時重量)、二兩大米,成菜的荷香最為宜人。
製作流程:
1、將豬肘煮熟後上色,放入寬油中炸至金紅色,去骨後切成厚片。
2、粗米下鍋,翻炒至七成熟,待其變色後盛出。
3、蒸碗內鋪一張幹荷葉,擺入肘子肉片,再倒入炒好的大米,擺上蔥段、薑片和各種香料後,灌入調好的原湯,將荷葉包起擺入蒸鍋蒸製。
4、蒸好後打開荷葉,撿出蔥、姜和香料,再將荷葉包起,扣入盤中,用刀將荷葉劃一個十字口,原汁勾芡,淋花椒油起鍋,澆在米粉肘子上即成。
陳進長高級技師,中國烹飪大師,1944年生。1960年開始學習廚藝,曾先後師從於一代豫菜大師蘇永秀、黃潤生、陳景和。1981年被派往北京人民大會堂、釣魚臺國賓館,跟李天躍、侯瑞軒等大師深造,回鄭後長期擔任國際飯店、麗晶大廈的廚師長,並多次在全國餐飲大賽中獲獎,多次參與對外烹飪交流,是豫菜的經典傳奇人物。
紅扒肘子
傳統「紅扒肘子」選肉少油多的豬後肘,經湯煮、油炸、篦扒三道工序製成,屬於大油大膩的菜品,而如今人們反感油膩,此菜原料換成了肉緊油少的豬前肘,並增加了「汆水、清洗、汽蒸」三個步驟,成菜色澤紅亮,口感豐腴不膩。
製作流程:
1、初加工:選豬前肘,每個重約750克,一剖二,剔掉大骨,燒掉皮上的雜毛,刮掉糊斑並洗淨,然後入沸水,中火煮出浮沫,撇掉後撈出豬肘,用清水衝洗10分鐘,下入高湯鍋內,旺火煮5分鐘,撈出晾涼後抹勻糖色,靜置10分鐘。
2、炸皮:鍋入油燒至十成熱,用漏勺託住豬前肘,使其皮朝下入鍋,中火浸炸1分鐘,撈出控油、晾涼。只炸皮的目的一是為了逼出肉皮上的油脂,二是使豬皮均勻上色。
3、定碗:肘子肉改刀成核桃塊,將帶皮一面朝下擺在碼鬥裡。原湯100克加醬油20克、鹽3克拌勻,澆入碼鬥中,擺上蔥段10克、薑片10克、花椒6克,覆膜入蒸箱蒸約90分鐘至皮酥肉爛。
4、篦扒:取出蒸好的肘肉,揀去蔥姜,擺到篦子上(帶皮一面朝下)。炒鍋上火,下頭湯200克,加醬油10克、紹酒10克、鹽5克攪勻,放入篦子,蓋上盤子,中火扒約3分鐘,待肉爛汁濃,用漏勺託起篦子,手摁住盤子,來個大翻掌,把肘子肉扣在盤中,再挪到新的盛器裡,餘汁澆入肘子上,用黃瓜圍邊即成。
製作圖解:
1、肘子定碗、蒸透。
2、帶皮一面擺在竹篦子上。
3、蓋上盤子。
來源:大廚微閱讀
如果您對(巫山烤魚、麻辣龍蝦、燒烤、川菜、麻辣香鍋、火鍋、乾鍋火鍋、烤豬蹄、冒菜、酸辣粉等數十種餐飲特色菜品)感興趣,如果您有不同意見或更高見解請務必聯繫我們 ,請微信關注公眾號 (名廚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