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菜系大師,為你詳解數道傳統菜製作!

2021-03-01 名廚匯

在如今的餐飲業,大廚們研發了很多新菜,卻也丟失了不少老菜,因此顧客在吃飯時常常發現這樣的現象——很多飯店的菜品都差不多,你有黃瓜拌油條,我也有油條拌黃瓜;你推了麵包咖喱雞,我也上了麵包咖喱蝦……而一些有底蘊、有風味的傳統老菜,卻漸行漸遠、漸趨消失。 

今天,魯、湘、浙、豫四菜系大師,便在此跟大家分享數道傳統菜製作的訣竅,以讓更多的廚師朋友,知道一些傳統菜的做法。 

許菊雲   

生於1948年,師從湘菜名廚毛壽松,在全國第二屆烹飪技術比賽中奪得一金、兩銀、一銅四塊獎牌,為湘菜在全國大賽金牌榜上實現了「零」的突破,使人們看到了振興湘菜的曙光,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許菊雲被贊為湘菜裡程碑式的人物,中國烹飪協會副會長、第十一屆、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子龍脫袍  

此菜是一道膾炙人口的傳統湘菜,不僅技法獨特,菜名也別致新奇。猶似小龍的鱔魚脫皮剔骨,好像古代武將脫袍,故而得名「子龍脫袍」。成菜色澤豔麗,紅、綠、褐、紫四色相映,鹹鮮適口,香辣爽滑。

鱔魚初加工: 

用刀面將鐵釘拍入案板,將黃鱔頭部固定在鐵釘上,然後縱向剖開魚皮,用小刀剔去骨頭,將肉皮輕輕剝離,將肉放在細流水下衝淨血水,撈出瀝乾,改刀成長約5釐米的細絲,納入盆中,加蛋清、鹽、生粉漿好待用。


製作: 

1、鍋入寬油燒至四成熱,下入鱔魚絲快速滑散,撈出瀝油。


2、鍋炙透,下豬油50克燒至五成熱,下入薑末、蒜片各10克爆香,下入泡椒碎、小米辣碎、紫蘇碎各15克煸出香味,下青、紅辣椒絲40克翻勻,下入滑過油的鱔魚絲,烹入料酒20克,快速調入鹽、味精各5克、龍牌醬油、胡椒粉各3克,出鍋即可。

胡忠英   

擅長杭幫菜、迷宗菜的烹製。1984年出任杭州酒家經理,曾擔任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市杭州飯店中方經理,籌建杭州菜特色餐廳杭州南方大酒家。至今已榮獲「中華名廚」、「國家中式烹調師高級技師」、「國際烹飪藝術大師」、「中國十佳烹飪大師」、「中國烹飪大師」、「浙江烹飪大師」、「杭州烹飪大師」多項稱號,並在多個國際烹飪大賽上獲得金牌。

清湯魚圓  

「清湯魚圓」是浙江紹興一帶的傳統風味菜,以湯清味鮮、滑嫩潔白而著稱。

此菜在選料和技法上要求頗高:一般要選用肉質細嫩、粘性較強、吸水量大且彈性十足的白鰱等魚類為原料;清湯魚圓的吃法很講究,內行品嘗時先觀其貌——色白而形圓,再用筷子捅其身——質嫩而有彈性,之後才將這白玉圓子含入口中——滑潤而味鮮。

魚蓉刮下來,墊著豬皮切  

做魚蓉要分3步,先是將活魚宰殺後一片二,入冰箱在0℃-4℃條件下冷藏12小時,取出將魚皮朝下放到砧板上,魚尾用釘子(或刀跟)固定,再另取刀從魚尾部一層層向前刮,刀口要放平,刀刃與砧板呈60度夾角,每一次只刮下很薄的一層魚肉泥,這樣可以去淨藏在魚肉中的細碎魚刺。

最後取一張新鮮的豬肉皮鋪到砧板上,將刮下的魚泥放在肉皮上,用刀背剁至魚泥變黏。

剁的力度很講究,輕輕剁散即可,不能將下面的豬皮剁穿,以免肉皮碎混入魚蓉中;鋪豬肉皮的目的是將魚蓉與砧板隔開,以免剁魚蓉時有細木屑等雜質混入;做魚圓的魚蓉一定要剁得很細膩,魚蓉要產生黏性,能在刀面上附著最佳。

加水比例不固定  

魚圓要做到彈性十足,加水添鹽的比例很關鍵。魚肉的品種、生長年限不同,加水的比例也就不同,這主要取決於魚肉的脹性。魚肉脹性越大,吸水能力越強,加的水就越多。海魚中鰻魚的脹性最大,一斤鰻魚肉可加入兩斤半的水,河魚中的白鰱脹性較大,每斤肉可打兩斤水。

即使是同一種魚類,生長年限不同、吸水量也會不同。同一品種的魚,通常體積大、生長時間長的魚脹性偏大,吃水量也較大。


打魚蓉:空氣進魚蓉,入水浮起來  

好的魚圓入口滑嫩有彈性,這跟攪打魚蓉、下水煮製的手法有很大的關係。這裡以白鰱魚蓉為例,講一下魚蓉攪打、魚圓成形的過程:

取白鰱魚蓉500克放入盛器,加清水500克、鹽25克順同一方向用力攪打,儘可能多地將空氣打進魚蓉中。空氣進入魚蓉可增加其膠性,提高彈性和黏合力,魚圓成熟後會更白皙。

當取少許魚蓉放入清水,魚蓉漂浮不沉時,則證明魚蓉已「吃足」空氣。此時魚蓉表面光滑,類似白奶油般黏結,且會在其中產生很多細小的氣泡。

之後再倒入清水500克、薑汁水20克,按一個方向攪勻,最後加入味精5克拌勻。打好的魚蓉在10℃室溫下靜置20-30分鐘,可增強魚蓉的黏性,做出的魚圓更加光滑。

煮魚圓:小火慢煮不沸騰,透明魚蓉變奶白

淨鍋入冷水1500克,將打好的魚蓉擠成桌球似的魚圓,每個魚圓直徑約3-4釐米。也可以用手擠到球狀的勺子裡,魚圓外形更圓潤。魚圓下入冷水,大火慢慢升溫,水面要始終保持平靜不能沸騰,若水面產生浮沫,則要及時撇去浮沫並補入涼水,靠加入涼水調節水溫。

大火燒至水溫達70℃,魚圓周圍一圈略微變白後將魚圓翻身,可使魚圓上下成熟一致。繼續煮至水溫升高到90℃-95℃,保持此溫度煮5分鐘,魚圓從最初的透明、肉色變為奶白色,用手指按一下能慢慢彈起,此時魚圓已成熟,可以撈出擺入碗中。

煮魚圓的原湯撇去浮沫燒沸,下入菜心、香菇,調入鹽、味精煮斷生備用。蒸熟的金華火腿切片擺到魚圓表面,再擺入煮好的菜心、香菇,最後澆入原湯,淋上熱雞油即可上桌。

製作流程: 

1、鰱魚斬去魚頭,魚身一片二。

2、取出魚肉,魚皮朝下放到砧板上,釘住魚尾。


3、用刀從尾部向前一層層刮下魚茸。

4、將魚茸放在豬皮上,用刀背剁至變粘。


5、取剁好的魚茸500克,加入清水500克、鹽,順一個方向用力攪打,儘可能多地打入空氣,至魚茸表面光滑,類似白奶油般黏稠時,再倒入清水500克及薑汁水,順一個方向攪勻,最後加入味精拌勻待用。


6、鍋入冷水1500克,將打好的魚茸擠成桌球似的魚圓(每個魚圓直徑約3-4釐米),入鍋後用大火慢慢升溫,燒至水溫達70℃,此時魚圓周圍一圈略微變白,將魚圓翻身,使其上下成熟一致,繼續煮至水溫升高到90-95℃,保持此溫度煮5分鐘,至魚圓變為奶白色、用手指按一下能慢慢彈起時,撈出擺入盤中。

7、鍋內原湯撇去浮沫,燒沸後下入菜心、香菇,加適量鹽、味精煮至斷生,撈出擺盤,將提前蒸熟的火腿片擺在魚圓上,倒入原湯,淋少許燒熱的雞油即成。

製作關鍵: 

1、刮取魚茸時,刀口要放平,刀刃與砧板呈60°夾角,每次只刮下很薄的一層魚肉泥,這樣做可以去淨藏在魚肉中的細碎骨頭。

2、在豬皮上剁魚茸時,力度要輕,不能將下面的豬皮剁穿,以免豬肉碎混入魚茸中。

韓成安   

中國烹飪大師,原「聚豐德」主廚,1944年生於濟南,15歲入行,師從魯菜泰鬥李長久。

荷葉米粉肘子  

這是一道韓成安大師壓箱底的風味獨特的行件菜。

既是行件菜,又是伴手禮  

所謂行件,是與大件相對應的。在過去的宴席上,主菜稱之為大件,跟在主菜之後上桌的次主菜叫做行件,行件上完後是甜菜、飯菜。

例如在孔府宴中,有「燕窩三大件」的高規格宴席,第一道大件為燕窩,之後上一道行件(通常為炸菜)、一道湯;第二道大件同樣為選料高檔的菜品,例如「帶子上朝」,跟兩道行炒;第三道大件通常為高檔魚餚,跟隨兩道行件。

這道荷葉米粉肘子即為大件「身後」的行件,而且在大件「缺席」時,還可以作為「替補大件」上桌,在宴席上是一道地位較高、口碑極好的手工蒸菜。

這道菜不但在宴會上佔有一席之地,在老百姓家中同樣也是逢年過節的席上佳餚。

那時候,每逢節日,尤其是過年,家家戶戶都會蒸上十碗八碗的荷葉米粉肘子,出鍋後包在荷葉內暫不開封,等有親朋好友來訪時,再取一包肘子蒸透,劃開荷葉上桌,方便又快捷。出門做客時,這份既有米也有肉還容易攜帶的荷葉米粉肘子又變身為伴手禮,裝起便可以帶走。

魯菜大師,鍾情荷葉

這道行件菜中用到了最具濟南元素的輔料——荷葉,而且要用幹荷葉。

每年夏季,大明湖裡荷花嬌豔,荷葉田田,百姓最喜歡摘下荷葉,選取沒有蟲眼者曬乾,對摺後保存。經過晾曬,鮮荷葉的青氣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清新的荷香。

從營養角度來講,幹荷葉富含荷葉鹼、檸檬酸、葡萄糖酸等,具有清熱去火的功效。

幹荷葉可以熬粥,這便是濟南人一年四季喝不夠的荷葉粥;還可以泡茶,便是美女們推崇的荷葉減肥茶。對幹荷葉最為鍾情的則是魯菜大廚,他們用荷葉煮肉、蒸飯、墊包子,花樣多變,盡取荷葉的清香。

韓成安大師介紹,在製作荷葉米粉肘子時,大米與幹荷葉是搭配中的靈魂,而且選料與分量都格外巧妙,充分體現了那個年代大廚們研髮菜品的認真和講究。

首先,此菜無需選用精大米,而應使用價格便宜、由於口感發散而不宜蒸成米飯的粗米(糙米),更神奇的是,由於加工工藝獨特,用精米反而沒有粗米香,這簡直是為粗大米量身定做的「好歸宿」。

其次,幹荷葉在此菜中不是點綴和工具,而是一味「調料」,成菜需吃出濃鬱的荷香,因此原料的分量要適中,菜量太大便會稀釋荷香,而菜量過小又浪費一張荷葉。一般來說,選普通蒸碗,一張荷葉內包六兩肘子(生時重量)、二兩大米,成菜的荷香最為宜人。

製作流程: 

1、將豬肘煮熟後上色,放入寬油中炸至金紅色,去骨後切成厚片。

2、粗米下鍋,翻炒至七成熟,待其變色後盛出。

3、蒸碗內鋪一張幹荷葉,擺入肘子肉片,再倒入炒好的大米,擺上蔥段、薑片和各種香料後,灌入調好的原湯,將荷葉包起擺入蒸鍋蒸製。

4、蒸好後打開荷葉,撿出蔥、姜和香料,再將荷葉包起,扣入盤中,用刀將荷葉劃一個十字口,原汁勾芡,淋花椒油起鍋,澆在米粉肘子上即成。

陳進長   

高級技師,中國烹飪大師,1944年生。1960年開始學習廚藝,曾先後師從於一代豫菜大師蘇永秀、黃潤生、陳景和。1981年被派往北京人民大會堂、釣魚臺國賓館,跟李天躍、侯瑞軒等大師深造,回鄭後長期擔任國際飯店、麗晶大廈的廚師長,並多次在全國餐飲大賽中獲獎,多次參與對外烹飪交流,是豫菜的經典傳奇人物。

紅扒肘子  

傳統「紅扒肘子」選肉少油多的豬後肘,經湯煮、油炸、篦扒三道工序製成,屬於大油大膩的菜品,而如今人們反感油膩,此菜原料換成了肉緊油少的豬前肘,並增加了「汆水、清洗、汽蒸」三個步驟,成菜色澤紅亮,口感豐腴不膩。

製作流程: 

1、初加工:選豬前肘,每個重約750克,一剖二,剔掉大骨,燒掉皮上的雜毛,刮掉糊斑並洗淨,然後入沸水,中火煮出浮沫,撇掉後撈出豬肘,用清水衝洗10分鐘,下入高湯鍋內,旺火煮5分鐘,撈出晾涼後抹勻糖色,靜置10分鐘。

2、炸皮:鍋入油燒至十成熱,用漏勺託住豬前肘,使其皮朝下入鍋,中火浸炸1分鐘,撈出控油、晾涼。只炸皮的目的一是為了逼出肉皮上的油脂,二是使豬皮均勻上色。

3、定碗:肘子肉改刀成核桃塊,將帶皮一面朝下擺在碼鬥裡。原湯100克加醬油20克、鹽3克拌勻,澆入碼鬥中,擺上蔥段10克、薑片10克、花椒6克,覆膜入蒸箱蒸約90分鐘至皮酥肉爛。

4、篦扒:取出蒸好的肘肉,揀去蔥姜,擺到篦子上(帶皮一面朝下)。炒鍋上火,下頭湯200克,加醬油10克、紹酒10克、鹽5克攪勻,放入篦子,蓋上盤子,中火扒約3分鐘,待肉爛汁濃,用漏勺託起篦子,手摁住盤子,來個大翻掌,把肘子肉扣在盤中,再挪到新的盛器裡,餘汁澆入肘子上,用黃瓜圍邊即成。

製作圖解: 

1、肘子定碗、蒸透。


2、帶皮一面擺在竹篦子上。


3、蓋上盤子。

來源:大廚微閱讀

如果您對(巫山烤魚、麻辣龍蝦、燒烤、川菜、麻辣香鍋、火鍋、乾鍋火鍋、烤豬蹄、冒菜、酸辣粉等數十種餐飲特色菜品)感興趣,如果您有不同意見或更高見解請務必聯繫我們 ,請微信關注公眾號 (名廚匯)

相關焦點

  • 中國四大菜系之一,精選10道你所不知的川菜!
    川菜是我國八大菜系之一,從其發展來看,經典菜品不下千款,無論是味型還是烹技,原料還是風味,都稱得上是「人間美味,食界精品」。雖然我們會經常吃到川菜,對川菜也有所了解,但如果讓我們說說12道經典川菜的名稱,估計很少有人能說全。下面為大家介紹12道經典川菜!
  • 中國六大菜系 之​ 地方菜 八大菜系
    到清末時,浙菜、閩菜、湘菜、徽菜四大新地方菜系分化形成,共同構成中國飲食的"八大菜系"。除八大菜系外還有一些在中國較有影響的菜系,東北菜、本幫菜、贛菜、鄂菜、京菜、冀菜、豫菜、客家菜、清真菜等菜系。到清末時,浙菜、閩菜、湘菜、徽菜四大新地方菜系分化形成,共同構成中國飲食的"八大菜系"。除八大菜系外還有一些在中國較有影響的菜系,東北菜、本幫菜、贛菜、鄂菜、京菜、冀菜、豫菜、客家菜、清真菜等菜系。
  • 中國四大菜系你了解多少?
    菜系,也稱幫菜,是指在選料、切配、烹飪等技藝方面,經長期演變而自成體系,具有鮮明的地方風味特色,並為社會所公認的中國飲食的菜餚流派
  • 四大菜系之首,是北方菜的代表
    魯菜,是起源於山東的齊魯風味,是中國傳統四大菜系(也是八大菜系)中唯一的自髮型菜系(相對於淮揚、川、粵等影響型菜系而言),是歷史最悠久、技法最豐富
  • 《四大菜系》
    魯菜       是起源於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的齊魯風味(現通行地帶不僅限於當代的山東省,以大連菜為代表的遼南菜系也屬於魯菜),是中國傳統四大菜系中唯一的自髮型菜系(相對於淮揚、川、粵等影響型菜系而言) ,是歷史最悠久、技法最豐富、難度最高、最見功力的菜系。
  • 八大菜系基本功,就拿這道菜開練
    魯菜的突出烹調方法為爆、扒、拔絲,尤其是爆、扒素為世人所稱道。爆,分為油爆、醬爆、芫爆、蔥爆、湯爆、水爆、火爆等,「烹飪之道,如火中取寶。不及則生,稍過則老,爭之於俄頃,失之於須臾」。爆的技法充分體現了魯菜在用火上的功夫。因此,世人稱之為「食在中國,火在山東」。
  • 中國八大菜系裡,為什麼只有一個北方菜?
    尤其這菜名取得非常引人注目,「肺片」兩字原來叫「廢片」,即一些牛肉鋪的邊角料,後來因為「廢片」二字不好聽,再加上食材中有牛肺片,便取「廢」的諧音「肺」是為「肺片」。至於「夫妻」兩字,則取自其創製者郭朝華、張田政量兩夫妻。上述七大菜系均為南方菜系,還有一個知名度非常廣的北方菜——「魯菜」,人們一般稱其為八大菜系之首。
  • 詳說八大菜系以及各自的傳統代表菜
    而清朝初期,就已經出現了傳統的四大菜系,說的是:川菜、魯菜、粵菜、蘇菜。清朝末期又加入了:浙菜、閩菜、湘和徽菜。這就是八大菜系。近幾年又加入了「京」、「滬」菜系,又有了十大菜系的說法。中國地大物博,東西南北文化差異巨大,細分就沒邊了。別說「八大」、「十大」,就是一百八十個菜系也分不過來。
  • 四大菜系魯菜特點|知識
    魯菜,是起源於山東的齊魯風味,山東是中國烹飪文化的發源地,魯菜是中國漢族四大菜系(也是八大菜系)中唯一一個自髮型菜系,是歷史最悠久、技法最全面、
  • 八大菜系,你知多少?
    發展到清代初期時,魯菜、川菜、粵菜、蘇菜成為當時最有影響的地方菜,被稱作「四大菜系」。到清末時,浙菜、閩菜、湘菜、徽菜四大新地方菜系分化形成,共同構成中國傳統飲食的「八大菜系」。魯菜       魯菜起源於山東的齊魯風味,是中國傳統四大菜系(也是八大菜系)中唯一的自髮型菜系(相對於淮揚、川、粵等影響型菜系而言),是歷史最悠久、技法最豐富、難度最高、最見功力的菜系。
  • 中國八大菜系,每個菜系一道菜,究竟誰才是中國菜「第一把交椅」
    由於我國的美食實在太多,若是分為派系,那恐怕太難講解,於是在一眾美食家和文化學者的帶領下,中國的美食先是被分為四大菜系,然後擴充為八大菜系。雖然八大菜系遠遠不能概括中國的美食,但要說傳播廣泛、歷史悠久、影響深遠,還是要回到這八大菜繫上。
  • 八大菜系你了解嗎?佛跳牆是什麼菜系?辣子雞是湘菜還是川菜?
    不過,到底是哪八大菜系?有多少人能快速流利地報出來呢。而且每個菜系各說一道代表菜,你能做到嗎?今天小編就整理一下有關八大菜系的知識,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了解下。1.」八大菜系「指的是哪八種?你愛吃甜他愛吃鹹,你愛吃蘿蔔他愛吃青菜,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久而久之菜餚就形成了各種具有地方風味特色的流派。3.」八大菜系「形成時間清代初期,魯菜、川菜、粵菜、蘇菜,成為當時最有影響的地方菜,被稱作「四大菜系」。
  • 中國八大菜系是指哪些菜系 中國菜系的特點和代表菜有哪些
    你知道中國菜系有哪些嗎?本文整理了中國八大菜系,包括魯菜、川菜、粵菜、淮揚菜、浙菜、閩菜、湘菜、徽菜等,下面小編為大家具體介紹這些中國菜系的特點和代表菜,一起來了解下吧。一、魯菜魯菜,由齊魯、膠東、孔府、藥膳四種風味組成,其發源地為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是中國傳統四大菜系(也是八大菜系)中唯一的自髮型菜系,是歷史最悠久、技法最豐富、難度最高、最見功力的菜系。以清香、鮮嫩、味醇而著名,十分講究清湯和奶湯的調製,清湯色清而鮮,奶湯色白而醇。
  • 臺灣菜是中國第九大菜系
    首先我們來看看臺灣菜的特點:臺灣菜是臺灣料理的統稱,其主題為福建菜,也就是我們通稱的閩南菜。源自閩南菜系的臺灣菜,口味清淡,菜品精緻,主料以海鮮為主,融會了閩菜、粵菜及客家菜的烹調手法,先後經過荷蘭、日本的文化影響,再結合臺灣的物產及當地食俗發展起來的一種菜餚,該菜的烹煮方式講求鮮、醇、清、淡。為了了解其具體特點,本刊記者白莉採訪了臺灣名廚陳渭南。
  • 中國"八大菜系"的派系之爭,菜系之間的正統與山寨.
    以重慶為勢力圓點的下河幫,才是靠麻辣火鍋發跡的。不過,現在廣為人知的川菜水煮魚,卻不在小河幫的傳統菜譜裡,而是由渝北地區的一名廚師發明的。1983年,這位廚師在一次重慶地區的烹飪大賽上因為做出了這道菜而獲得大獎,到1985年菜式定型,至今不到30年。 總之,各門派以類似聯邦的方式,組成並維持著菜系的統治力。
  • 舌尖上的中國:八大菜系圖譜
    你好,這裡是「廚師菜單」平臺,這裡是專屬於廚師的平臺,不管你是剛入廚的新人,還是幹了多年廚房的老師傅,這裡都有你能借鑑的好菜。我們每天會推薦各類小炒、乾鍋、燒滷、蒸菜、涼菜供大家借鑑,也有大師級別的招牌菜、特色菜供大家學習。
  • 【廚藝大講堂】測測四大菜系哪道適合你!
    就拿招牌菜「酸菜肥牛」來說,這道菜源自於四川名菜水煮肥牛,但花椒的口感讓吃慣酸辣口味的柳州人有些不適應。羅福便用酸菜替代了花椒,將麻辣變成了酸爽,大獲好評。中國四大菜系★ 魯菜 ★  魯菜是我國最早的地方風味菜。古齊魯是我國古代文化發祥地之一,其飲食文化歷史悠久。早在春秋時期,當地的烹飪技術就比較發達。到唐宋時期,山東菜就已經成為北方地區菜餚的主要代表,並流傳到全國各地。以味鮮鹹脆嫩、風味獨特、製作精細享譽海內外。
  • 魯菜大師高炳義現場製作九轉大腸,帶你看下,什麼是真正的魯菜
    首先,真正的魯菜,經典菜式很多,但是趨向於精品與高檔,製作太麻煩,一般的飯店不願意做;另外,其實大部分家庭裡做的家常菜,最基本的烹飪技巧,如開鍋放蔥姜蒜等等,都是源於魯菜。川菜的水煮魚、回鍋肉,粵菜的白斬雞,這些菜我們在最普通的飯館裡都能見到,而魯菜的一些代表菜,則是在一般的飯館裡很難見到,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魯菜的代表作之一,九轉大腸。魯菜大師高炳義現場製作九轉大腸,帶你看下,什麼是真正的魯菜。
  • 八大菜系過時了?「34地域菜系」了解一下
    通知稱,為進一步詮釋「中國菜」科學完整的內涵,促進各地域特色菜餚的交流與發展,向世界展示「中國菜」的整體形象,今年以來,該會向全國廣泛徵集了「中國地域菜系經典名菜」、「中國地域菜系主題名宴」等,以形成「中國菜」的國家飲食文化整體概念。即將在鄭州舉行的博覽會上,將正式揭曉全國34個地域(含港澳臺)菜系,以及各自菜系的經典代表名菜、主題名宴和代表品牌企業的榜單。
  • 菜品文化-中國菜系之魯菜
    魯菜是中國四大菜系之一,宋代以後成為「北食」的代表。明、清兩代時魯菜為宮廷御膳主體,對華北的北京、天津、河北和東北各地的飲食影響較大。因為山東的地理文化原因,魯菜分為濟南菜和膠東菜兩大派。清末民初發展出以煙臺為代表的「本幫膠東菜」及以青島為代表的「改良膠東菜」。而大連菜即是魯菜系膠東幫在大連的發展成果。孔府菜,以山東曲阜的孔府為名所發展出來的特殊菜餚,由於曲阜是歷代帝王祭典朝聖的地方,自古便擅長製備官府菜,以用料考究、製作精細、自成一格和風味獨特而聞名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