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無信而不立」,趁孩子還小,如何教會孩子遵守諾言

2020-12-23 luzzz我是一個星期六

周末兩天,孩子賴在床上,一直不肯起來,孩子的爸爸一直溫和的用遊戲的方式,想把孩子從床上鬧起來。誰知道孩子身上也突然的發了很大脾氣,讓孩子爸爸受到了驚嚇。

看見老公吃癟的樣子,我於心不忍,決定拯救一下:

"萱萱,媽媽問你,你還記不記得跟爸爸之間的約定呀?"我已經儘可能的把語氣放的很溫柔了。

孩子一看,可能是習慣了我的"不怒自威",馬上全身背對著我,自顧自的玩著床上的玩具。

我當然是很生氣了,考慮到孩子的情緒,我試探性的問她 :"周五的時候,是不是萱萱告訴爸爸媽媽,想周末去動物園看獅子的?為什麼這個時間,萱萱小寶貝還不起床?"

孩子有所動容,卻還是不肯正面對我,我只好俯身把萱萱摟在懷裡,強行和萱萱"面對面":"為什麼還不起床"

似乎還是比較有效果的,萱萱停下了手裡的動作,很小聲的告訴我:"媽媽,我不想看獅子了,老師說,獅子應該是森林之王,它現在被困在動物園裡,我覺得有點難過,萱萱不想去了。"

"原來是這樣啊,我們萱萱真善良,但是如果萱萱不去的話,對於關在動物園的獅子來說也是幫不上什麼忙的哦,我們要不要多去了解獅子,以後有機會了在幫助它呢?"我循循善誘的引導著孩子。

萱萱聽後立馬來了精神,立馬起床準備穿鞋就走。我攔住了她:"萱萱寶貝,你是不是忘記了一點事情啊?"

萱萱歪著小腦袋疑惑地看著我,我笑著搖了搖頭:"萱萱和爸爸約好的事情,沒有做到,爸爸有點傷心哦!"

好似想起什麼似的,萱萱向爸爸的方向跑去,父女倆開心的抱在一起,我自己感覺也是很欣慰的,孩子還小,不管什麼方式,都應該從小教會她信守承諾。

如果父母把與孩子在一起時說過的話都錄下來,過後聽一聽;會發覺我們許下的許多諾言都沒有兌現,或者根本無法兌現。

比如當孩子問為什麼時,媽媽常會說:"晚上回家咱們百度上查查。"而勞累了一天,晚上根本無暇去查。

雖然孩子不會逐一追問這些沒有兌現的諾言,但日久天長這會對孩子產生負面影響。那麼我們的父母應該如何身體力行,讓孩子也懂得遵守諾言呢?

引導孩子信守承諾的方法

1、 守信是一種有責任感的表現,一個說到做到的人是一個能夠對自己的言行負責的人,能獲得別人的信任和尊重。孩子容易被其他事情吸引而忘記自己的承諾,如果此時能有成人從旁引導,將有助於孩子從小學會對自己說過的話負責。

2、父母的榜樣作用非常重要,父母的行為是孩子的模板,一言一行都會被孩子看在眼裡,記在心裡。

不要認為孩子年齡小不懂事,就可以忽視對孩子的諾言,孩子會因此對父母失去信心,對周圍的人也失去信心。

父母一定要遵守平時對孩子說過的話,在孩子眼中,父母遵守諾言是對自己愛和關懷的表現。

如果父母不懂得珍惜孩子對自己的這種信任,對孩子總是隨口承諾,卻不兌現,或者答應了沒有考慮清楚的事情,而讓自己陷入了尷尬的境地。

3、不要逼迫孩子許諾,當孩子覺得承擔了許許多多的承諾,實在無法兌現的時候,他反而會把那些諾言看得不再重要。所以媽媽讓孩子意識到:承諾即責任,不能輕易地許諾。

4、當孩子不遵守諾言的時候,父母也可以"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讓孩子用親身體驗體會到不守信用對自己的傷害。

5、美國心理學家羅達·鄧尼說過,父母做錯了或違背自己的諾言時,如果向孩子說一聲對不起,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自尊,同時能培養孩子遵守諾言的習慣。

信守諾言,就是說一旦你對別人許諾了,那麼就一定要承擔兌現。"人無信不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與友情,其實很多時候都是需要信任來相互聯繫的。只有恪守信用的人,才能成大事。讓孩子從小養成信守承諾的好習慣,可以讓孩子具有一個良好的品格,獲得友誼,得到別人的尊敬。

父母的榜樣作用十分重要,因為孩子小就對孩子的諾言不看重,會導致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地位大大降低。所以爸爸媽媽們千萬要遵守日常生活裡面對孩子說過的話,在孩子的世界裡,爸爸媽媽們遵守諾言是對自己愛和關懷的體現。要是爸爸媽媽們忽略了孩子對自己的這種信任,隨隨便便答應孩子卻不兌現,或者是答應了沒有考慮清楚的事情,然後無法兌現自己的承諾,那麼最終結果就是會失去孩子的信任,同時孩子在潛移默化之中就會慢慢養成不信守諾言的壞習慣。

我給諸位家長十分適合低齡兒童閱讀的《情緒小繪本》。本書選取了10種孩子常見的情緒,為家長提供情緒管理的參考和指導。

繪本不僅有孩子喜歡的動畫形象,而且將聽說讀寫這幾個學習功能全部結合在一起,這樣孩子不僅學會了道理、找到了榜樣,還能夠學會新的知識。

這本《兒童情緒管理與性格培養繪本》,是受到李玫瑾教授推薦的書。完全符合李玫瑾教授的「6歲性格成型定律說」。

這是一套10冊裝的中英雙語繪本,不僅內容全彩,還是環保印刷,給孩子營造一個健康的閱讀環境是基礎也是關鍵。

在3歲前,父母可以讀給孩子聽,當作睡前故事書。在3-6歲當作好習慣養成的故事書,用來幫助孩子管理情緒,養成好性格。

這套書一共有十個主題,分別從不同的角度講述不同的故事:媽媽愛你、我是媽媽的小幫手、我愛幼兒園、禮儀我最棒、從小有愛心、我真棒、知錯能改、輸了沒關係、我來幫幫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幫助孩子克服情緒障礙,陪伴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把那些事能做的、哪些事不能做的事情深刻地留在孩子的印象中。

如果您感興趣,可以點擊下方連結購買:

相關焦點

  • 家長如何教會孩子「自律」?
    01《教會孩子遵守紀律,是教會孩子「自律」的前提》◆ ◆ ◆主講:於磊課程導語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越來越多的父母發現孩子缺乏恆心、存在畏難情緒。導致這些情況的原因之一是家長對於孩子沒有「紀律」要求,家長可以通過教會孩子遵守紀律,讓孩子學會「自律」。
  • 曝光臺 | 人無信不立 業無信不興 平陰法院失信被執行人曝光
    曝光臺 | 人無信不立 業無信不興 平陰法院失信被執行人曝光 2020-07-16 18: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孩子說話不算話?這3招讓孩子說到做到
    答:我們和孩子溝通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先「通情」再「達理」,先去認同孩子的感受,再跟孩子表示媽媽對他的要求,希望他能一步一步去遵守規矩。我們很多時候,都是講道理的高手,但是在對於孩子「通情」這方面就顯得很欠缺。不要孤立地看待一個問題,也不要輕易評價孩子不懂事或不守諾言。
  • 如何教會孩子勇敢?擺脫「別人家的孩子」,讓孩子自信心中有光
    小時候的我很較真也很要強,所以那次我是真的很生氣,因為真的感覺自己從來沒有讓父母煩神過我的學習,一直是數一數二的成績,而現在竟然因為別的孩子勤快而被對比。所以我失去理智的頂撞了爸爸,並生氣地衝出那句「人家那麼好,你怎麼不去讓她做你的女兒」……我現在還記得當時爸爸那個生氣的樣子,他氣得要打我,被媽媽攔了下來。等我長大後做了媽媽後,我偶爾還是會回想起這件事。
  • 江歌案宣判: 善良的人去了天堂,惡魔卻還在人間.我們需要教會孩子如何「遠離垃圾人」!
    蘭蘭媽無法想像,對於這個結果,不知道這個早在女兒身邊留下自己的墳墓,只靠著讓兇手罪有應得的信念苦苦支撐過來的母親,如何才能承受得住?然而,最讓人憤怒和心寒的,還不是這個審判結果,而是審判過程中殺人兇手和罪魁禍首暴露無遺的魔鬼行徑。陳世峰和劉鑫在法庭上一次次撒謊、相互推脫、抹黑正義、篡改證詞,簡直令人髮指。
  • 無規矩不成方圓 六個給孩子必須立下的規矩
    無規矩不成方圓,6歲前的小孩子正處於各項意識發展期,如果沒有爸爸媽媽制定的規矩來約束他,孩子容易為所欲為,更不懂得判斷自己言行是好還是壞,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將會變成一個不遵守規則的人,對於孩子的人際關係也將有非常大的影響。  那麼,爸爸媽媽應該給孩子立下什麼規矩呢?立下規矩之後又應該怎樣對孩子實施呢?
  • 《小歡喜》收官,是孩子在教會我們成長
    於是劇情的翻轉,那就是英子在教育著喬衛東和宋倩,應該怎樣做著父母,如何去尊重孩子的想法,如何以一個幸福的家庭來換得孩子的快樂,最後英子走出了抑鬱的陰影,喬宋二人也最終復婚。對於季勝利和劉靜一家也是一樣。從最開始的季勝利父子的水火不容,到慢慢的接納,以及孩子不再任性,作為副區長的季勝利在孩子面前十分謹小慎微,沒有陪著孩子成長,就要以一種補償來讓孩子教會自己如何成長。
  • 不要等到孩子長大了,再教會TA如何為人處世
    可是,大家的勸說小楊一句也聽不進去,她始終認為公公做的不對,不應該對一個小女孩說出那麼難聽的髒話,既不道歉,也給對方臺階下。最後,公公婆婆氣得回了老家,小楊只能自己照顧孩子。任何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受欺負、受傷害,任何父母也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但孩子在外受了委屈,或者遇到長輩的教育方式不對,第一時間站出來為孩子「出氣」,看似是對孩子的保護,實則是在教會他如何逃避問題、推卸責任。
  • 當孩子被人欺負,父母別再說「沒關係」,記得教會孩子說這句話
    時間一久,孩子可能會習慣性地壓抑自己的情感,抑制自己的想法,導致凡事都迎合其他人。這種扭曲的心理,會讓他們長大以後在人際交往中感覺很痛苦。如果孩子被別人欺負,父母的正確做法是怎樣的呢?明明建議:在孩子被別人欺負的時候,要教會他堅定勇敢地對對方說:「你不要再欺負我了,不然我就打你了。」一方面,這句話能夠讓孩子提振信心,認為自己是能反擊的,不是任人欺負的軟柿子。
  • 孩子常大吼大叫、哭鬧不停?利用「情感引導」,教會孩子情感表達
    既然大人都無法控制情緒,又如何去要求年幼的孩子呢? 正如年幼的孩子餓了會哭,尿了會哭,困了會哭一樣,他們並不懂得如何去很好的表達情緒,只知道用哭引起父母的注意,然後讓父母自己去感受他們的情緒。
  • 遵守我們的承諾和聖約
    我內心不斷思考著立下並遵守承諾和聖約的重要。對你而言,履行諾言有多重要?被人信任有多重要?言出必行有多重要?努力信守神聖聖約有多重要?為人正直有多重要?我們忠於對主和對他人的承諾,就可以行走在回到天父身邊的聖約道路上,並且在生活中感受到祂的愛。
  • 父母最應該教會孩子的是什麼?
    從孩子出生開始,父母的一言一行就開始影響孩子的每一步的成長,孩子將來成為什麼樣的人?取決於父母都教會了孩子什麼。父母需要教給孩子的東西很多,那麼,父母最應該教會孩子的是什麼呢?一、自食其力的獨立生存能力父母賦予了孩子生命,養育孩子長大,但是父母不可能一輩子都陪在孩子身邊。世界上絕大多數的愛都是以團聚為目標的,但是,唯獨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是以分離為目標的。
  •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優秀的孩子一般計劃性都很強!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據說優秀的孩子一般計劃性都很強!2.其次,教會孩子盤點與總結,了解自己的優勢與不足,短期願望與中長期目標計劃需要立足於當下,切合實際,否則紙上談兵,洋洋灑灑,可執行性卻不強,很容易半途而廢。
  • 無信而不立
    在用戶不知情的情況下,手機可以接收「拉活」指令,並在一定情況下執行對指定的某款APP的「拉活」,從而賺取「拉活」費用。  在2018年12月到2019年10月,雙方共「拉活」(執行成功)28.84億次。2019年4月以來,每月覆蓋設備數都超過2175萬臺,其中2019年10月涉及金立手機2651.89萬臺。
  • 孩子躲在門後偷偷吃糖果,接下來你的第一反應決定孩子的成長方向
    三歲孩子趁媽媽做飯時,自己躲在臥室裡門後偷吃糖果周六中午,媽媽正在廚房做飯,這時三歲的亮亮正躲在自己的小臥室門後,偷偷地吃糖果。媽媽沒有做飯之前,就安排亮亮先把玩具和書本整理好,然後再讓他看一下自己喜歡看的動畫片。
  • 孩子「自我迷失」?教會孩子拒絕,比培養一個聽話的孩子更重要
    全文字數:約1680字閱讀時長:約5分鐘謙讓是一種中華傳統美德,但過分的謙讓,很可能會讓孩子成為「討好型」人格,從小就不懂得拒絕別人的孩子,並不是乖巧懂事,而是會漸漸沒有底線,失去自我。要知道,教會孩子說「不」,比培養一個乖孩子更重要。案例小花是個靦腆安靜的孩子,平日裡很聽話乖巧,可最近她的父母卻陷入了惆悵。
  • 教會孩子怎麼做,比盯著孩子做什麼更重要
    教會孩子怎麼做,比盯著孩子做什麼更重要 2021-01-13 13: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如何讓孩子學會提防壞人?人民日報建議:這7件事要儘早教會孩子
    有的孩子在出幼兒園的門時還對保安叔叔揮手說再見。這次演習只有2個孩子沒被騙,一個是我家二寶,還有一個表現非常冷靜的小女孩。不管哪個家長要帶她走,她都無動於衷,還想著把小夥伴拉回來。可想而知,她的家長平時安全教育也是沒少做。
  • 「華生」馬丁·弗裡曼坦承曾兩次打孩子,無法控制情緒,違背諾言
    喬和格蕾絲是馬丁·弗裡曼與前女友阿曼達·艾賓頓的孩子,馬丁·弗裡曼在《星期日泰晤士報》的採訪中坦承自己曾兩次毆打他們,並且在毆打孩子之後向他們發誓絕對不會再做這種行為。馬丁·弗裡曼稱,他明明知道打人是不對的行為,但有時候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自己非常後悔傷害了孩子。
  • 孩子因塗鴉被警察叔叔召喚?塗鴉無罪,爸媽請教會孩子規矩
    前兩天,在昆明的某個地區,一位民警接到一位女士送來的錦旗,這本來是平常的事情,但是案件卻比較特殊,並不是日常的糾紛或者刑事案件,而是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情,民警的辦案速度和處置結果,得到了雙方的滿意,這才使得這件案子變得「圓滿」,事情還要追溯到幾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