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兩天,孩子賴在床上,一直不肯起來,孩子的爸爸一直溫和的用遊戲的方式,想把孩子從床上鬧起來。誰知道孩子身上也突然的發了很大脾氣,讓孩子爸爸受到了驚嚇。
看見老公吃癟的樣子,我於心不忍,決定拯救一下:
"萱萱,媽媽問你,你還記不記得跟爸爸之間的約定呀?"我已經儘可能的把語氣放的很溫柔了。
孩子一看,可能是習慣了我的"不怒自威",馬上全身背對著我,自顧自的玩著床上的玩具。
我當然是很生氣了,考慮到孩子的情緒,我試探性的問她 :"周五的時候,是不是萱萱告訴爸爸媽媽,想周末去動物園看獅子的?為什麼這個時間,萱萱小寶貝還不起床?"
孩子有所動容,卻還是不肯正面對我,我只好俯身把萱萱摟在懷裡,強行和萱萱"面對面":"為什麼還不起床"
似乎還是比較有效果的,萱萱停下了手裡的動作,很小聲的告訴我:"媽媽,我不想看獅子了,老師說,獅子應該是森林之王,它現在被困在動物園裡,我覺得有點難過,萱萱不想去了。"
"原來是這樣啊,我們萱萱真善良,但是如果萱萱不去的話,對於關在動物園的獅子來說也是幫不上什麼忙的哦,我們要不要多去了解獅子,以後有機會了在幫助它呢?"我循循善誘的引導著孩子。
萱萱聽後立馬來了精神,立馬起床準備穿鞋就走。我攔住了她:"萱萱寶貝,你是不是忘記了一點事情啊?"
萱萱歪著小腦袋疑惑地看著我,我笑著搖了搖頭:"萱萱和爸爸約好的事情,沒有做到,爸爸有點傷心哦!"
好似想起什麼似的,萱萱向爸爸的方向跑去,父女倆開心的抱在一起,我自己感覺也是很欣慰的,孩子還小,不管什麼方式,都應該從小教會她信守承諾。
如果父母把與孩子在一起時說過的話都錄下來,過後聽一聽;會發覺我們許下的許多諾言都沒有兌現,或者根本無法兌現。
比如當孩子問為什麼時,媽媽常會說:"晚上回家咱們百度上查查。"而勞累了一天,晚上根本無暇去查。
雖然孩子不會逐一追問這些沒有兌現的諾言,但日久天長這會對孩子產生負面影響。那麼我們的父母應該如何身體力行,讓孩子也懂得遵守諾言呢?
引導孩子信守承諾的方法
1、 守信是一種有責任感的表現,一個說到做到的人是一個能夠對自己的言行負責的人,能獲得別人的信任和尊重。孩子容易被其他事情吸引而忘記自己的承諾,如果此時能有成人從旁引導,將有助於孩子從小學會對自己說過的話負責。
2、父母的榜樣作用非常重要,父母的行為是孩子的模板,一言一行都會被孩子看在眼裡,記在心裡。
不要認為孩子年齡小不懂事,就可以忽視對孩子的諾言,孩子會因此對父母失去信心,對周圍的人也失去信心。
父母一定要遵守平時對孩子說過的話,在孩子眼中,父母遵守諾言是對自己愛和關懷的表現。
如果父母不懂得珍惜孩子對自己的這種信任,對孩子總是隨口承諾,卻不兌現,或者答應了沒有考慮清楚的事情,而讓自己陷入了尷尬的境地。
3、不要逼迫孩子許諾,當孩子覺得承擔了許許多多的承諾,實在無法兌現的時候,他反而會把那些諾言看得不再重要。所以媽媽讓孩子意識到:承諾即責任,不能輕易地許諾。
4、當孩子不遵守諾言的時候,父母也可以"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讓孩子用親身體驗體會到不守信用對自己的傷害。
5、美國心理學家羅達·鄧尼說過,父母做錯了或違背自己的諾言時,如果向孩子說一聲對不起,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自尊,同時能培養孩子遵守諾言的習慣。
信守諾言,就是說一旦你對別人許諾了,那麼就一定要承擔兌現。"人無信不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與友情,其實很多時候都是需要信任來相互聯繫的。只有恪守信用的人,才能成大事。讓孩子從小養成信守承諾的好習慣,可以讓孩子具有一個良好的品格,獲得友誼,得到別人的尊敬。
父母的榜樣作用十分重要,因為孩子小就對孩子的諾言不看重,會導致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地位大大降低。所以爸爸媽媽們千萬要遵守日常生活裡面對孩子說過的話,在孩子的世界裡,爸爸媽媽們遵守諾言是對自己愛和關懷的體現。要是爸爸媽媽們忽略了孩子對自己的這種信任,隨隨便便答應孩子卻不兌現,或者是答應了沒有考慮清楚的事情,然後無法兌現自己的承諾,那麼最終結果就是會失去孩子的信任,同時孩子在潛移默化之中就會慢慢養成不信守諾言的壞習慣。
我給諸位家長十分適合低齡兒童閱讀的《情緒小繪本》。本書選取了10種孩子常見的情緒,為家長提供情緒管理的參考和指導。
繪本不僅有孩子喜歡的動畫形象,而且將聽說讀寫這幾個學習功能全部結合在一起,這樣孩子不僅學會了道理、找到了榜樣,還能夠學會新的知識。
這本《兒童情緒管理與性格培養繪本》,是受到李玫瑾教授推薦的書。完全符合李玫瑾教授的「6歲性格成型定律說」。
這是一套10冊裝的中英雙語繪本,不僅內容全彩,還是環保印刷,給孩子營造一個健康的閱讀環境是基礎也是關鍵。
在3歲前,父母可以讀給孩子聽,當作睡前故事書。在3-6歲當作好習慣養成的故事書,用來幫助孩子管理情緒,養成好性格。
這套書一共有十個主題,分別從不同的角度講述不同的故事:媽媽愛你、我是媽媽的小幫手、我愛幼兒園、禮儀我最棒、從小有愛心、我真棒、知錯能改、輸了沒關係、我來幫幫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幫助孩子克服情緒障礙,陪伴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把那些事能做的、哪些事不能做的事情深刻地留在孩子的印象中。
如果您感興趣,可以點擊下方連結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