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我們和孩子溝通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先「通情」再「達理」,先去認同孩子的感受,再跟孩子表示媽媽對他的要求,希望他能一步一步去遵守規矩。
我們很多時候,都是講道理的高手,但是在對於孩子「通情」這方面就顯得很欠缺。
不要孤立地看待一個問題,也不要輕易評價孩子不懂事或不守諾言。
或許,我們應該從另外一個角度,去看看孩子為什麼會說話不算話呢?
第一,可能我們給孩子樹立了說話不算話的「模板」。
作為家長,我們都可能會有這樣的經歷。有時候為了激勵孩子達成學習目標,就跟孩子約定說等你進步了多少名,我給你買禮物。
但是等到孩子真的達到了要求後,我們卻忘記了兌現承諾。
久而久之,孩子會覺得我們大人也「不講信用」,就有樣學樣了,認為自己就算做出承諾也不一定需要做到。
第二,孩子的承諾是被迫做出的。
如果我們對孩子提出了一些他們可能做不到或者很不喜歡的要求,亦或是利用孩子的喜好去「引誘」孩子做出承諾。
孩子當下違背了自己本身的想法和意願被動地答應,但實際上沒有考慮自己能不能做到。等到真的需要孩子去踐行的,孩子就很容易「耍賴」。
第三,孩子出爾反爾,本身跟心理特點也有關係。
這時候孩子的道德發展正處在萌芽階段,還不知道自己答應的事情沒有做到就是屬於「不誠信」,因此孩子,有時候說話不算話也是正常的。
我們在批評孩子的同時,也不要忘記教會孩子何為「 言行一致」、何為「 說到做到」,或許,我們可以嘗試用以下這些方法。
首先,我們一定要給孩子樹立好「言而有信」的榜樣。
在生活中,答應孩子的事情一定要說到做到,不要以為自己隨口說說,孩子也不會不當真,實際上是在消耗孩子的信任感。
其次,引導孩子理解約定的意義。
我們如果想要孩子遵守約定和諾言,就要讓孩子理解何為「 諾言」。通過一些誠實的故事,如《狼來了》之類,來教育孩子一定要信守承偌,說話算話。
最後,適度地進行規則的調整。
我們給孩子制定的規則,不一定是完美的,是需要通過實踐的。在執行的過程中,發現孩子並不能自覺遵守,那我們就得考慮和孩子進行商量,這樣也會給孩子一種尊重的感覺。
如果孩子違反了規則,那就要提前告訴孩子會承擔什麼樣的自然後果。
如果孩子做到了約定,我們也應該及時的肯定的孩子,強化孩子的正面行為。
要讓孩子真正做到言行一致,這個過程必然是曲折的,但一定要從自我先開始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