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一直各國影視圈都會慎重處理的一種題材。
科幻作品由於本身內容天馬行空,在上個世紀,囿於技術原因,基本上屬於誰碰誰死的禁忌題材。
但若是成功了,則成為了傳世經典。
類似《銀翼殺手》、《星球大戰》乃至《星際迷航》等等經典。
但這些傳世經典,要麼就是為愛發電——《銀翼殺手》;
要麼就是孤注一擲的背水一戰——《星球大戰》;
要麼就是由於在其他題材有著出色的表現,具備充足的人氣基礎,加上科幻正處於一個莽荒時代——《星際迷航》。
它們能夠成為經典,基本上都是有著自己的時代基因和時代基礎。
換句話說,它們並不具備成為普世的傳世經典的因素。
所以《銀翼殺手2049》口碑兩極分化,《星球大戰7、8、9》儘管票房表現依舊兇猛,但也顯得遲暮,而《星際迷航》估計就是入土半截。
儘管科幻在影視化顯得十分艱難,不是一飛沖天,就是顆粒無收,但也依舊難以阻擋人們對於科幻題材的喜愛。
因為科幻不僅具備人文意義上的浪漫,同樣具備現實意義上對於科學技術的推動。
歷史上第一部手機——摩託羅拉的靈感,就是來源於《星際迷航》的便攜性通訊設備;
而觸碰式設備的靈感,則是同樣來源於《星際迷航》之中,後來這種觸碰式設備,被一個賈伯斯的男子,叫做iphone。
故而,科幻題材雖然一直小眾,但也一直火熱。
但科幻影視化,一直是各大影視製片人憂心忡忡的問題。
因為從商業大片的角度來看,科幻電影具備一切票房大爆的因素:通順的故事、新奇的世界、驚豔的視覺效果、能夠為之買單並且三刷四刷的忠粉等等。
但它同樣也具備一切撲街電影,具備的一切因素:難以言喻的故事邏輯、夢裡看花甚至是崩潰的五毛特效、以及一群護主的,讓路人轉黑的瘋狂粉絲等等。
所以,能夠拍出一部好的,有口皆碑的,並且票房表現還不錯的甚至還有點小賺的科幻電影,已經是一種影視能力的表現了。
我國觀眾就苦國內的號稱硬科幻實則軟色情的「科幻電影」已久。
所以,當一部視覺效果真正達到好萊塢大片級別,設定在樸素的邏輯上也能說得通的《流浪地球》出現的時候,基本都稱讚它打開了中國科幻電影的大門。
儘管隨後這扇大門,又被《上海堡壘》關上了,但其為中國觀眾帶來的,對於科幻電影的希冀一直沒有消失。
或者說,從劉慈欣的《三體》問世之後,以及獲得雨果獎之後,中國觀眾也一直希望《三體》能夠進行影視化。
但是2015年前後中國電影市場的概況,大家也都清楚。
你科幻歸你科幻,我色情歸我色情。
類似《筒子樓超人》、《人魚校花》等等的「科幻電影」都在電影市場上橫行。
即便不是這類的科幻電影,也有著《小時代》這種「爛片扛把子」的存在。
這類電影,基本上走的都是快銷的路線,打一槍撈一票就走,換個名頭繼續打一槍再撈一票。
所以,在2014年電影《三體》開發布會的時候,雖然有很多人對這部電影都不怎麼看好,不認為能夠拍出一部有質感的科幻電影。
尤其是看到出品公司,遊族影業都是剛成立的。以及電影的主演人員。
在看到這樣的主創信息之後,大部分都明白這應該一部什麼樣質量的片子。
所以,當時基本上都是萬人血書求別毀《三體》的評論。
但也沒人管啊,反正市場都是這樣的,能夠賺點錢,誰還管你?
直到2015年,《三體》獲得了雨果之後,這部作品就獲得了巨大的關注度。
於是神奇的操作來了,2014年宣告立項,2015年3月18日開拍,7月結束拍攝,開始了後期製作,宣稱2016年上映。
但2020年都快過去了,這部2016年上映的電影,估計是片源洩露在了平行宇宙當中。
儘管在同人作品方面,有著類似《我的三體》、《我的三體之羅輯傳》、《我的三體章北海傳》等等在豆瓣上超9分的驚人表現。
但是由於基本上都是通過「我的世界」這個遊戲來進行製作。
儘管在故事情節上,和原著沒多大差別,甚至有粉絲直呼「這簡直和我想的一模一樣」的讚嘆。
也依然阻擋不了畫面就是通過一大堆像素方塊堆砌而成的事實。
但這也讓三體的版權方看到了三體影視化改編的方向,那就是動畫。
於是,在2019年《三體》動畫就開始立項,並放出了預告片。
以及曾經製作過《大聖歸來》的公司,將會拍攝《三體》真人電影版。
由此可見,科幻熱和《三體》是多麼被人看好,尤其是在《流浪地球》熱過場子之後。
電影投資人,有著充足的信心能夠拍好《三體》。
總不可能,比不過之前以拍攝青春片甚至還撲街、在製作過程中甚至還出現過資金短缺的郭帆吧?
抱有這樣想法的,不僅是國內的投資人,就連國外的投資人,也都是抱有這樣的想法。
好萊塢作為全球影視行業的龍頭者,不管是從資源、技術、運營等等角度來看,一部《三體》都是能夠輕鬆拿下的項目。
所以,在今年9月放出來的Netflix將會製作《三體》英文版電視劇的消息之後,爭議也就因此產生了。
因為從公布的主創名單上來看,萊恩·詹森、布拉德·皮特、裴淳華等等,都能夠看得出來,這是一部具有好萊塢血統的三體電視劇。
雖然在很多電視劇之中,都有著「Netflix出品,必屬精品」的美譽,不管是在資金還是技術上都是有著充足的優勢。
但小說改編影視,本身就十分吃編劇的功力。
而三體英文版的編劇,正是那個讓無數權遊粉咬牙切齒的男人:大衛貝尼奧夫。
優秀如《權力與遊戲》在第五季失去了原著劇情之後,整部劇的水準就已經急速下降,尤其是最終季,更是直接以一個空中轉體720度花樣跳水,成為史上最爛。
每個角色幾乎成了陌生人,失去了原有的靈魂。
而看過三體原著的讀者,都知道三體原著最大的缺點恰恰就是人物本身是推動劇情的工具人。
所以,在這樣的編劇之下,是否能夠拍出一部讓人滿意的作品?這還真是一個大大的疑惑。
並且,Netflix作為一個好萊塢製作公司,骨子裡都是帶著「爆炸基因」的。
什麼是爆炸基因?
就是通過各種大場景的打打殺殺,然後結尾大團圓的影視套路。
舉個例子就是《變形金剛》系列電影,導演麥可貝被稱為「爆炸貝」也是有著這方面的原因。
變形金剛系列本身汽車人的設定,就已經有足夠的空間留給導演去呈現宇宙的設定。
但是落實到電影當中,就成了轟轟轟~砰砰砰~~嘭嘭嘭!
而三體本身儘管在部分劇情也是有著這種「轟轟烈烈」的劇情,但本質上是一部講述了宇宙間族群冷酷博弈的反聖母的硬科幻作品。
在三體的宇宙中,所展現的是宇宙都是冰冷深邃,在太空中廣袤而殘忍,人類是十分渺小的。
所以,以帶有爆炸基因的Netflix是否能夠跨基因講好三體?
誠然混血兒具有一定的優勢,但也有混血兒混的不好的失敗案例。
從Netflix公布的信息來看,三體英文版,可能不會如三體讀者的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