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仁」、「恕」,談儒學在生活和工作中的指導意義

2020-12-22 遠山明月

上周去拜訪八十六歲高齡的孫德林先生,孫老師是儒學大家,每次與他聊天,都會談及「仁」、「恕」兩字。

孫老師認為中國古代聖賢孔子的學術中「仁」和「恕」,是儒家的精華。

「仁」是儒家的核心。孔子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中國思想文化的創立者和奠基者,而孔子的思想許多偉大的精神,他主張任何人都應該有一種為」仁」的願望,鼓勵人們去追求這種境界,把「仁」看成是君子們需要孜孜不倦去達到的境界,仁者愛人。

「恕」就是恕人,寬恕的對待自己、家人、所有的人。把「仁」與「恕」相結合,就是與人相處的最高境界。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將對方想像成跟你一樣的人,自己不願意別人怎麼對待你,你就不要怎麼去對待人。孔子學術中還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也是「仁」的體現。你認為什麼東西對你來說是好的,你就去幫助他實現這個東西,不是指揮他,也不是強制他,而是告訴他這個東西是個好東西,建議他幫助他這麼去做。

若是把這「仁」和「恕」用到同事合作上來,其實同事與一般人沒有本質的不同,只是平時接觸得較為平凡,有較多的共同事務而已。我們能躋身教育界是很幸運的事,因為我們的同事都是有文化、有知識、有修養的人,其中絕大多數是謙謙君子溫潤如玉。只要我們遵循「仁」與「恕」,同事之後自然會和睦融融。

在牢記了聖賢的「仁」與「恕」後,在具體的工作和生活中就會派生出一些與同事相處或是合作的時,應該注意的事項,這裡例舉一些,與大家做個交流:

第一, 無論發生什麼事情,都要首先想到自己是不是做錯了。如果自己沒錯,那麼換位思考,站在對方的角度,體驗一下對方的感覺。

第二, 對人,要大方一點。不會大方就學大方一點。如果大方真的會讓你很心疼,那就裝大方一點。

第三, 做人,要低調一點,再低調一點,要比臨時工還要低調,現在人事制度很寬鬆,說不定臨時請來的代課老師是個學術高手。

不要看不起別人,記住任何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優勢,你的數學教得好,但別人可能英語教得好沒法比的,在英語方面,你就是不如別人,是吧。

第四, 要懂得讚美同事。平常不要吝惜你的喝彩聲。會誇獎人。好的誇獎,會讓人產生愉悅感,但不要過頭,過頭的誇獎不真誠,會讓人反感。而對於同事過頭的誇獎,不要去計較,當作是對自己的勉勵。

第五, 要有禮貌。打招呼時要看著對方的眼睛。對每位同事都要以禮相等,對長輩和年紀大的同事,要用尊稱。

第六, 不要把別人的好,視為理所當然,要知道感恩。當別人提出請求幫助時,不要去想這是不是分內的事,要盡最大努力幫助別人。

這個世上,除了你的父母,沒有人一定要對你好,說得再重一點,包括你的孩子,他們也不是一定要對你好,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愛人,有自己的事業,這樣想有個好處,假如孩子不夠孝順,你也沒必要氣得半死。同事間,一定要記住別人好,如果你不把別人的好當回事,別人也會不把你當回事。

第七, 信守諾言,但不要輕易許諾。但不要把別人對你的承諾一直記在心上,並信以為真;遵守時間,但不要期望別人也遵守時間。

這聽起來像是不平等,其實這個世上根本就沒有真正的平等,就說地球,有高山有平原,有上遊有下遊,有上風口,有下風口,這才是真實的世界。把自己的姿態調高一些,為人處世,就會輕鬆一些。

第八, 不要向同事借錢,如果借了,那麼一定要準時還。不要借錢給同事,如果不得不借,那麼就當送給他好了。

同事之間核心是工作關係,一定要保持應有的距離,不要走得過近,一旦走過了界,男女同事不說,就是同性同事也會出現這樣或是那樣的問題。

第九, 經常檢查自己,是不是又自負了,又驕傲了,又看不起別人了。即使你有通天之才沒有同事間的合作和幫助,你也很難成事。

有點才華的人往往都容易犯自負和驕傲的毛病,戒驕戒躁是維繫人際關係的重要準則,沒有人願意與驕傲自大的人做朋友,即使是恃才傲物,也沒人會喜歡。

好了,這是一些不成熟的感受,遵循孔夫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聖訓,我把這些自認為對同事有益的感受和盤託出,希望對大家能有所幫助。

相關焦點

  • 陳來:中日韓儒學的個性:中國仁、韓國義、日本忠
    在漫長的歷史文化發展過程中,因民族精神氣質的不同,及地理、歷史、社會存在條件的不同,中、日、韓各國的儒學形成了各自的個性和特色。概而言之,在儒家倡揚的諸德之中,從比較的意義上來看,中國儒學凸顯其「仁」,韓國儒學凸顯其「義」,日本儒學凸顯其「忠」;或者用略為細密的分疏,中國凸顯其「仁恕」,韓國凸顯其「義節」,日本凸顯其「忠勇」。這種不同,不僅是價值系統的差異,也是文化原理不同的反映。
  • 王中江談儒家的一貫之道:成己、成人、成物和「仁」的精義
    儒學是關乎生命與生活的學問。為什麼儒學能夠歷經時間與歷史的洗禮,成為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的主幹?在「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忠恕之道的背後,又蘊含著儒學對世界與世人的何種關懷?成己、成人、成物如何可能?儒家仁學的精神內涵與普世價值何在?
  • 「全民閱讀」陳來:宋明儒學的「天地之心」論及其意義
    宋明儒學的「天地之心」論及其意義全民閱讀漢代儒學的特色之一,是把仁說建立為天道論,其中董仲舒把仁定位在「天心」的說法,最具意義:春秋之道,大得之則以王,小得之則以霸。故曾子、子石盛美齊侯,安諸侯,尊天子,霸王之道,皆本於仁。仁,天心,故次之以天心。天心與天地之心的概念雖然略有分別,但基本一致,我們在這裡不做根本區分。天心和天地之心都是指宇宙的心。 董仲舒以仁為天心,這是漢代儒學宇宙論的重大發展。
  • 以《大學》理解儒學的意義及局限
    所以孔子一方面提出超越性的仁,用仁喚醒人的道德意識,把人的精神向上提、向外推,通過道德人格的自我完善,「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憲問》),主動承擔起扶危濟貧乃至平治天下的責任。另一方面又十分重視禮,認為「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子路》),希望通過「克己復禮」,確立和諧的政治秩序。前者是「為政以德」,後者是「為國以禮」。
  • 嶽麓書院講壇第431期:儒學的現代轉化與當代價值
    紅網時刻12月15日訊(通訊員 陳永豪)12月16日(周三)晚19:00,嶽麓書院講壇第431期將邀請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副院長顏炳罡教授和武漢大學文明對話高等研究院院長吳根友教授會講,主題為「儒學的現代轉化與當代價值」,講述儒學在現當代的處境、儒學現代轉化的體現及其價值等內容。
  • 韓劇《家門的榮光》:看演員如何詮釋傳承的意義?
    在故事的展開中更多的是傳統和文化的絲絲入扣。雖然該劇首播後已過去了12年,但我還是經常重複觀看回味著,體會這種文化和傳承的精神。儒士,精神的典範。這部劇讓我感慨的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以儒家學說為指導思想的文化流派,為歷代儒客信眾推崇。
  • 《大長今》:從長今的個人形象,看經典韓劇中的中國傳統儒學魅力
    即使經歷磨難無數,也永不放棄對生活的熱愛、對使命的堅守。長今追求美好純真,在逆境中勇敢拼搏,用自己的努力收穫了事業和愛情上的成功。《大長今》的一個顯著藝術特色就是對儒學思想的成功詮釋。這部劇將傳統的儒學思想融入到長今的個人形象塑造上,使得儒學魅力在無形之中為觀眾所接受,並產生了對傳統美德以及儒學文化的理解與認同。
  • 413.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子貢問孔子,有沒有一個字可以終身實行嗎?懂得學問的道理可以終身來練習嗎?孔子就說其恕乎。就是一個恕字。其是介紹字,乎是語助詞 。恕可以終身行。恐怕一般人不能夠了解。孔子用下面的兩句話解釋,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自己不願意的事情,不要推給他人。施字也當加字講。這樣的話,可以終身行的。
  • 黎紅雷:企業儒學對董仲舒儒學的吸收與轉化
    黎紅雷教授指出:董仲舒儒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儒學為基礎構建的國家治理哲學體系,企業儒學是一個以儒學為基礎構建的企業治理哲學體系,二者起碼存在以下共通之處:第一,共同的思想淵源都是「儒學」;第二,共同的學術旨趣都是「治理」,第三,共同的運用對象都是「組織」(國家或企業)。
  • 性命學是儒學易道的門徑 作者:蘭州木易
    儒學易道的全部學說是建立在性命的基礎上的,儒學是這樣,佛學也是這樣,道學也是一樣。因為儒釋道的核心問題是「道學」問題。不管什麼宗教和文化只要講「道」,它是統一的「道」,天下無二道。宗教文化中首先解決的是人道問題,而人道的核心問題是性命問題:只有弄清弄通性命問題,才能談的上得道、修道、了道、才能安身立命,才能進入聖門的殿堂,才能破解經文所講的理。因此,可以說儒釋道學是建立在性命學的基礎上,性命學是儒門易道的門徑。那麼什麼是性命學呢?
  • 儒家道德哲學對大學生人格養成的積極意義
    在幾千年的歷史歲月中,從伏羲到堯、舜、禹、湯,再到文、武、周公,以至於孔子、孟子,宋明和近世諸聖人賢哲,儒學一直是華夏民族行必由之的康莊大道。儘管幾經變遷,歷盡磨難,儒學仍保持著它頑強的生命力和強大的感召力。
  • 【論語易解】15.24 「其恕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譯文】子貢問:「有沒有簡單的一個字,可以終身奉行的呢?」孔子說:「那應該是『恕』吧!自己不喜歡要的東西,就不要強加於人。」 【注釋】(1)《正義》:「『一言』,謂一字。古人稱所著書若數萬言、數十萬言,及詩體四言、五言、七言,並以一字為一言也。」
  • 講座預告丨趙子維:尋找我自己——孔子及其儒學淺說
    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論語》與《大學》、《中庸》、《孟子》在南宋後並稱「四書」。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論語》的語言簡潔精煉,含義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微言大義」。
  • 漢代的法律指導思想
    在其四百餘年的國祚中,漢朝的法律指導思想多有變化。漢初,統治者奉行「清靜無為」的黃老思想。到漢武帝時期,漢武帝接受儒生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在思想上獨尊儒術為帝國的立國指導思想,但實際上,漢武帝和其後的西漢帝王大多奉行「王霸並用」「陽儒內法」的治國理念。至西漢末年,儒學已在帝國的立國思想上佔據主流地位,到東漢時期,儒學成為決定帝國法制建設的主要思想。
  • 解釋一下「恕」?
    點擊上方藍字清澈之水,可關注本公眾號關於「恕」字,我們最熟悉的詞彙是恕罪、寬恕、饒恕、恕我直言、恕不奉陪等。
  • 儒學風光2000年,或許孔子是不滿意的
    儒學,又稱儒家、儒教、孔孟思想、孔儒思想,世所尊崇,是起源於中國並同時影響及流傳至其他周遭東亞地區國家的文化主流思想、哲理體系。公元前5世紀由孔子創立,脫胎自周朝禮樂傳統,以仁、德、誠、孝為核心價值,著重君子的品德修養,強調仁與禮相輔相成,重視五倫與家族倫理,提倡教化和仁政,力圖重建禮樂秩序,移風易俗,富於入世理想與人文主義精神。
  • 年輕人認為儒學是昨天的,這個老外要讓你知道什麼是「做中國人」
    又不能烤麵包……」最初接觸儒學的經歷,他現在想來,「還是一件奇怪的事」。如今安樂哲依然不能用哲學「烤麵包」,人們卻在對談和講座中向他拋來許多同樣鮮活的問題,比如國際關係、男女平等、人工智慧,甚至「大興火災」。有些事,不用微信的安樂哲還需要通過旁人的解釋,才能知悉背景。他將儒學如今的盛況,以及自己在中國的繁忙工作,歸結為:「你看,中國崛起了,誰都對中國有興趣。
  • 獨家 當前,為何新儒學思潮「風起雲湧」?
    此次大會設立了中國哲學專場,向世界展示以儒學為主體的中國哲學思想。12月18日,2015中韓儒學對話會開幕,中韓兩國80餘名學者和各界人士200餘人聚首孔子故裡中國山東曲阜,探尋儒學在兩國命運共同體中發揮的文化紐帶作用。會議還發布了《中韓儒學共同振興倡議書》,首次提出攜手建設「中韓儒學協作體」目標和行動計劃,達成多項儒學合作協議。
  • 仁:孔子學說的思想基礎與核心
    「仁」是孔子學說的核心柱石。無論是「修己以安百姓」也好,「為政以德」「齊之以禮」也好,抑或「君子」「孝悌忠恕信」也好,其意義指向都是一個「仁」字。「仁」是孔子學說的思想基礎與核心。「仁」在《論語》中使用頻率最高,全文出現109次,是孔門師徒經常討論的重要話題之一。《說文解字》:「仁,親也,從人從二。」「二人」為「仁」。
  • 在野蠻的叢林族群,他這樣實現了仁道,殺身成仁,得到後世人的敬仰
    關於犧牲自己的身體去追求仁道,在論語當中有一句話講到 子曰 志士仁人 無求生以害仁 有殺身以成仁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作為一個志士仁人,不會為了自己生命的安全,去妨害仁道,只有寧願自己殺身,去達成仁道的理想。儒學與其他的宗教的區別,就在於其他的宗教都在告訴人們,我們死後應該怎麼辦?而儒學是在告訴我們在現世的時候,我們應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