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的是學習習慣和方法。
開聊前需要明確一下:學習習慣和內驅力是不同的概念。
大家說孩子不願意學、學得漫不經心、吼罵都刀槍不入,這事更多和小孩的學習認同感,也就是內驅力有關。
內驅力聊起來可以單獨開一篇。
今天聊的學習習慣和方法,只集中在具體實操。也就是分享我覺得特別有成效的引導方法。
我們每天接觸小孩的時間有限,只集中在課餘時間。小孩校內表現,比如是否認真聽課、專注、主動學習,我們很難了解全面(你也不可能每天都去煩老師)。
所以我們在引導學習習慣時,要有清晰的目標感:
藉助手段側面考察孩子的校內上課情況——清楚以校內老師為主,家長也要為輔的定位;
引導小孩在家庭學習這塊養成好的學習習慣——老師管不來這塊,修行在於家長。
學習習慣培養的最好階段是一二年級。越往上難度越大。但反正想學,什麼時候也不晚就是了。大家也不要焦慮。
在我們家,抓得最緊的階段在一年級第一學期,隨後緩慢、逐漸地放手。
在我看來,學習習慣和方法安排可以分為兩大部分:
家長和小孩互動的部分;
家長獨自實施的部分。
一、家長和小孩互動的部分
好的方法就是一條捷徑。
指望孩子自行領悟所有學習方法,寄望有些高,往往容易造成自己失望。家長能夠給予方法指引,先抓緊再逐漸放鬆,是我比較推崇的方法。
(1)作息
一般開學、寒暑假開始前,我都會做好作息計劃表。即使是粗略預估,也要心中有數。
(我孩子一年級的一些計劃表。我一般都是設定最低目標,實際效果往往遠超計劃)
對於小孩吃飯、洗澡、睡覺、收拾書包等等時長,我會有心理預期,而且會梳理自己心中的底線要求,並逐一去和小孩溝通。
比如我們家,我的底線是入睡時間和運動。因為這兩者對上課質量和長遠發展影響很大。
一年級剛開學,我評估了一下作業後,便和孩子溝通:你這個年齡需要9點半上床才能夠保證睡眠。如果你拖拉,作業拖到9點半後完成,那我就不籤名了。麻煩你向老師單獨解釋。
我曾聽有些家長抱怨小孩各種拖拉,漏做作業,要晚上12點多才睡,結果第二天很困。
這事如果我碰上:
● 小娃我會直接趕上床,來一兩次教訓讓她吸收經驗;
● 娃大了需要更多尊重,我會和她溝通:是一晚的作業重要還是明日整天的聽課質量及作業精神狀態更重要。要趕也麻煩先睡覺,凌晨5點起床趕作業。我陪你。
這種例子的處理需要考慮更多細節。我提這事只是希望表達:
家長要有合理的作息計劃,還要有底線要求。最重要是把信念傳遞給孩子。這樣小孩才能夠逐步培養出自己的判斷及掌控力。
(2)作業次序及時間觀念
一年級剛開始做作業,我便給孩子強調時間觀念。它包括了哪些內涵呢?
分清主次:
按照小孩的脾性,他們會更喜歡畫畫手抄報作業。讓他們自己安排基本就是亂來了。
我給孩子灌輸的想法是:
● 先校內作業,再校外作業;
● 先完成文字的學科作業,再去弄畫畫手抄報或者手工作業;
● 先做最費腦的,再做輕鬆的項目。
時間有限,必須保證學科知識先吸收,而且保證校內作業先吸收。這樣哪怕發生啥計劃外事件,最重要的事情起碼完成了。
先改錯、複習,再寫作業;
寫作業前,先把前一天作業的錯誤訂正好,否則錯誤會一直延續下去。寫作業前先複習,作業效率會更高,也減少犯錯。
這種樸實無華的道理,可以多轉化成他們理解的語言去表達。
比如:
●你不改錯,今天再做錯,那就是一道錯題變兩道,要做的作業更多;
●你不複習,就容易錯。這種事本可以避免,最終浪費的是你玩耍的時間。
道理擺出來,小孩還是能艱難地進行最優選擇。畢竟誰不愛玩耍呢?
我還有一些發現想分享:小學階段,有時候你會發現,做作業前的複習並不是必選項。
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小學內容不算難,如果孩子上課吸收率高(比如好一陣作業正確度都很高),硬卡做作業前的複習,也不太科學。可以換用單元複習來卡學習效果,不必一條路走到黑。
但無論哪個階段,作業改正真不應該輕易放過。不然那些年錯過的題,都是白錯了。
要不要檢查?
最開始手把手階段,我會教孩子如何檢查,比如從上往下,從左往右查閱作業。
為了鍛鍊她的檢查能力,我會讓她先自我檢查一遍,我再檢查,看她檢查是否到位。如果有遺漏,一起分析下她的檢查方式是否存在問題。
到孩子學會檢查方法後,我便再沒有替她檢查。
事實上,孩子如果課堂吸收率好,做題認真,基本會在做作業環節鎖定正確率。檢查是一種兜底行為。我們要更多關注第一次便做對的能力。
如果是粗心、不認真的作業交上去,老師的大紅叉會反饋結果。小孩記憶會更深刻。檢查這事是孩子和學校便可形成的閉環。所以我沒有在這事放太多精力。
有意識地對每項作業進行時間統計及預估;
時間規劃是每個成年人的必修課。實際上這事就該從娃娃抓起。
一年級開學,我會粗略記錄孩子每項作業的佔時。
這種操作能夠讓我即使不在她身旁,也能從做作業總時長推測出她的作業專注度。
比如預習生字、抄生字等作業,正常只需要花費30分鐘。她如果某天花了1個多小時,偏離均值太多,那我就會關心哪裡出現問題了。
說不出個所以然,那估計就是走神了。不一定要罵,但起碼敲打一下。
一直到現在,如果我感覺她某天思緒有些飄,開始做作業前,我會提醒她:麻煩在作業登記本記錄一下每項作業時間。她便心領神會,端正態度對待了。
記錄時間的儀器很多,有人喜歡番茄計時器。我個人喜歡使用Ipad的分段計時功能。小孩按一下便可以了。大家可以看看自己情況靈活安排。
(孩子進行PET考卷模擬也是使用Ipad分段計時)
(3)更多學習習慣安排
小孩在家做作業,在一年級習慣培養時期,我還有更多學習安排:
固定物品擺放習慣:
一年級剛開始做作業,孩子手忙腳亂,寫錯字找個橡皮擦要翻一遍書,找到橡皮擦又找不著筆了。
我看不下去了,給她固定下擺放習慣。比如:
●未完成的作業放左手邊,完成的放右手邊;
●橡皮擦、尺子統一放在作業本右上方位置。使用完固定擺放那。不可以隨意放。
這樣從嚴規範下來,孩子開始有意識控制自己行為。先緊後松,即使現在孩子有了自己的行為偏好,但也會有集中放置,讓自己更容易找的概念。
作業陪伴:
孩子一年級開學後好幾周,我都有陪伴她寫作業。最開始手把手的教導,再逐漸放手。
陪伴她寫作業,我會具體幹些什麼呢?
詢問她老師課堂講了什麼。請她複述一下要點;認真落實老師的作業,比如聽寫,我不僅會看正確度,還會觀察她的筆順、字體大小美觀度;帶領她進行複習,讓她知道複習方法是怎樣的;教導上文提及的主次安排、先改錯再做作業等具體方法;給她作業卡表,讓她有緊迫感和時間意識;每天做完作業都會給她反饋需要改進和值得表揚的地方;
經過上述和孩子的互動,我會大致了解老師上課內容及她的上課狀態。
雖然初期比較花時間,勞心勞力,冒著心梗風險在作戰。但這樣陪伴一陣,小孩能夠有基本學習習慣獨自前行,還是很值得。
家長一些態度原則:培養學習習慣過程中,家長還需要有一些態度原則。
比如寫作業:
不允許他們碰到不會的題目立刻跑來問。必須一氣呵成做完作業,再集中不懂的問題一次性討論;不允許他們隨意搭話;不允許邊吃東西邊做作業。再如獎懲分明:
和小孩約定學習計劃後,小孩如果實施得好,替自己爭取了更多時間。請把時間還給他們。讓他們徹底嘗到成功的甜頭。
家長要控制住再塞作業的衝動,寧可下次制定計劃前再進取一些。
但此刻,必須清楚小孩心中在乎的是什麼,保證他們的情感需求。
二、家長的獨角戲部分
在一些細微處,家長也可以加入小心機,為小孩更好學習創造環境。
比如我給孩子的書房布置,會遵循「最希望她看/最常用的書離她最近」的原則。
我們一年級大力猛攻英文時,離她最近的書架位,擺放的都是英文書籍,她一伸手便可以拿到。
我是想著也許某一天,深愛閱讀的她翻開一頁後便從此沉迷呢?希望總要走在前頭呀。事實我們做到了。
我還會購入各種文具收納好物,保證孩子書桌歸納有序整潔。而且絕對不會購買花哨的文具用品。純色文具是我們家的首選。
還有一些雜七雜八的點,比如家長輔導孩子千萬不要看手機,要用對待老闆的心態對待娃.....礙於篇幅,就不細細展開了。
最後再給大家囉嗦兩句:大家在這塊如果有很深的困惑,可以購置書籍進行專題學習。
可以在網上搜「學習習慣」關鍵詞,發現很多書籍都有討論這事。感覺可利用資源還是挺充分的。但我沒看過,實在不好推薦。只是提供一種解決問題思路給大家。
方法說得再多,也必須落地實施才有成效。希望對大家有啟發。我們都一起加油,協助孩子塑造更好的學習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