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車睡覺、下車拍照,回來啥也不知道……」這是不少人外出旅行的真實寫照。很多人出去旅遊,不是用眼觀看,用心欣賞,用腦思考享受旅遊所見所得,而是走馬觀花,用鏡頭記下自己曾「到此一遊」,這種「留痕旅遊」除了當作向他人炫耀的資本外,實在是沒有丁點意義!
今年,疫情突發,延期開學,在線學習成為學生學習的重要形式。為保障學生學習的有效性,不少學校教師利用微信、釘釘、QQ等各種軟體讓學生籤到、打卡、傳照片,對學生學習進行督促管理,讓學生和家長通過「留痕」,以證明他們在學習!
應當承認,學校教師如此做法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學生學習這件事,他人的督促僅是外因,關鍵還在於學生本人。如果我們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打卡、拍照這樣的外在形式上,甚至讓學生為怕忘記打卡而憂心焦慮,不得不將精力分散出一部分去想著打卡,想著自己啥時擺好姿勢讓家長拍照,那就走入了「留痕」的反面,讓孩子學習像那些「留痕旅遊者」一樣,上線打卡,中間拍照,聽了一節課,啥也不知道……
最可怕的是,當前疫情形勢依然嚴峻,開學日期仍不能確定,教育部和各省市教育廳發文要繼續組織學生進行在線學習。按照「21天習慣定律」,如果我們學校教師仍把「打卡」「拍照」當成監測學生是否在線學習的主要依據,就會讓學生日久成習,養成「痕跡學習」的習慣,讓本就有「為教師和家長而學」思想傾向的學生們,把學習從「知識內化」轉移到「外在應付」上來,只要「留下痕跡」,就算完成了學習,從而養成「做樣子」「假學習」的壞習慣。
其實,無論是學校師生面對面學習,還是學生宅在家裡在線學習,學習發生的標誌是看學生學到了什麼,而不是看學生學習的外在表現如何。
比如最簡單的課文背誦,學生是坐著、站著、躺著,用了5分鐘還是10分鐘,讀了3遍還是10遍等都不重要,關鍵是他背下來了沒有?因此,在線學習,打不打卡、拍不拍照不是關鍵,最後的結果是才根本。與其讓學生打卡拍照,莫若讓學生將最後背誦的視頻傳上來,亦或是在家長監督下完成,讓家長將結果傳給教師(當然,家長如果對孩子負責,那又是另外一回事)。
還有英語學習,最簡單的辦法,就是讓孩子把讀的音頻傳給老師,會不會讀,讀音準確與否,音頻是最具說服力。
所以,我以為,對於學生在線學習的管理,教師要從注重「打卡」、「拍照」等外在形式監督轉移到對學生學習結果反饋檢測上來,敦促學生從習慣於他人監督下的「他律學習」轉移到發自內心「我要學「的」自律學習「上來,不斷提升自已獨立學習的能力,養成自覺、自律學習的習慣!
最後,我還想說,讓學生在線學習的「打卡」「拍照」,不僅僅是教師對在線學習的誤讀,也是不少學校「痕跡」管理的需要。很多教師為了應對學校的考核評估,不得通過「打卡」「拍照」,為自己留下在線教學作為」痕跡「以備學校檢查,以便在考量化評估中不失分。
有鑑於此,要走出「打卡」、「拍照」等在線教學的形式主義誤區,除了要求教師要正確理解在線教學的含義,探索在線教學的有效方法和途徑外,學校管理者對教師的管理、考核、評估,當也從表面的「重痕跡」轉變為著內涵的「重實效」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