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演員,如果表演上沒有深度,角色立不起來,不是演人物而是演自己,這樣的表演在藝術上是不美的。我不想追求那種表面的、外在的美,我追求的是表演上的真摯和樸實,真實地表現生活。生活的真,本身就是美。——斯琴高娃
表演藝術源自於生活並高於生活,而經典的影視作品之所以能夠在歲月的洗禮中流傳至今,正是它對生活真實寫照的最高認可。
在樸實無華的年代中,每一位表演藝術者都對本職工作有著崇高的敬意,才可以在艱苦卓絕的表演環境中創造出那些堪稱藝術的影視佳品,才可以在時代的萬千變化中屹立不倒。
在中國電影藝術發展史中,湧現了無數的影視佳作,這其中頗具代表性的則要數《上甘嶺》,它是中國電影舞臺上堪稱裡程碑式的不朽之作。
《上甘嶺》作為中國第一部描寫抗美援朝戰鬥生活的影視作品,它對那個歷史環境下軍人的真實生活進行了充分的展現,一經播出便在全國各地引起了不小的反響。
正是由於《上甘嶺》拍攝的真實,才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劇組人員對創作細節的苛刻要求,才成就了這部堪稱完美的影視佳作。
優秀的影視作品是對生活細節的真實復刻,同時也是對生活內涵的藝術升華。《上甘嶺》這部影視作品之所以能夠在影壇上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從劇組人員在創作階段的認真嚴格就可以猜想而出。
《上甘嶺》劇組的工作人員有100餘人,其中八成以上都有過真實的軍旅生活。軍旅生活的磨練,是這些演員塑造人物形象的牢固根基。他們參與到當地群眾的真實生活,準確的在電影情節中反射出特殊歷史年代的人們,對現實生活的那份無奈與期待。
不存在天生的演員,也沒有不勞而獲的成功,每一個成功角色的背後,都有著演員對人物角色的深入揣摩和對戰亂生活的深刻感悟。
他們對生活細微的觀察,為人物角色注入了鮮活的血液,豐富了角色的人物結構。在艱苦的環境中,這些演員的表演潛能被無限激發出來,才有了熒幕前一個個生動飽滿的人物形象,才可以將觀眾迅速的帶入到跌宕起伏的電影情節中,讓觀眾沉浸在故事背景的濃厚氛圍中。
細節決定成敗,對細節的把控有時會撼動整體效果的最終呈現。在《上甘嶺》拍攝最初,劇組在對演員的篩選工作也是費盡心思,這不僅體現在演員的整體氣質必須符合劇中的角色刻畫,還體現在年齡、外貌等細枝末節的苛刻要求。
毛四海這個角色在《上甘嶺》劇目中的戲份不多,但是為了充分展現出對每個人物的真實寫照,單單就毛四海的服裝就配備了八套之多,這份對細節的尊重,讓毛四海這個人物形象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時也將特殊歷史年代下,人們艱難的生活環境進行了真實的還原。
有關毛四海這個人物形象的選拔工作,劇組人員也是巧費心思,以四選一,最終選定由白英寬來出演。有過行軍經驗的白英寬,在軍隊的磨練中練就了一身敏捷的身手,這成為了爭取毛四海角色扮演的重要契機。
對電影藝術的尊重,使整個電影的框架成為了歷史的真實寫照,讓沒有經歷過戰亂年代的人們,也可以從電影中感受到戰爭的殘酷和人們在生活中的那份煎熬,這才是一部成功的影視作品所應具備的基本條件。
一部優秀的影視作品,其功勞除了演員精湛的演技之外,還包括那些幕後人員對劇情幾近完美的苛刻要求,是所有工作人員嘔心瀝血的成果。
《上甘嶺》的巨大成功,成就了一批表演工作者,但也有其因此而遭受迫害的,扮演女衛生員的劉玉茹便因此劇受到了巨大的打擊。
劉玉茹在1955年參演了《上甘嶺》中的衛生員一角,這是劉玉茹演藝生涯中的第一部電影,同時也是最後一部。
劉玉茹在劇中扮演的衛生員為整體劇情增色不少,她憑藉著青春靚麗的外表和甜美的氣質,俘獲了不少觀眾的心,而那首經典紅歌《我的祖國》,使劉玉茹成為了"原生首唱者",這份殊榮成為了劉玉茹演藝生涯中的璀璨之星。
特殊的歷史時期,讓人們意識到了激進派的可怕。在拍攝完《上甘嶺》之後,劉玉茹便遭受到了特殊時期的迫害,被發放到哈爾濱郊區的農場成為了一名農民,劉玉茹遭受到了身體與精神的雙重折磨。
劉玉茹遭受迫害是那個歷史年代所犯下的無法彌補的過錯,但是肉體的折磨並沒有讓劉玉茹對生活失去信心。只有接受生活的重重考驗,才能讓人變為生活的強者,迎來希望的曙光。
迫害生涯結束之後,劉玉茹就移居到了美國,如今芳華已經不在,但是在觀眾的心目中,劉玉茹依然是那個帶有甜美笑容的女衛生員王蘭。
《上甘嶺》這部歷史巨作,沒有因為時間的流逝而褪色,而是隨著時間的遷移被賦予了新的時代色彩,經歷過戰亂年代的人對它有著特殊的歷史情懷,而出生於和平年代的人,可以通過它來了解到戰爭的殘酷與人們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優秀的影視作品,不僅可以給觀眾帶來良好的視覺享受,同時也發人深省,使觀眾可以了解到自由生活的可貴。
如今《上甘嶺》的演員都已經老去,甚至有些已經離開人世,但是他們在劇中的鮮活形象卻深深的烙印在觀眾腦海之中,成為了這些表演藝術者與觀眾之間重要的羈絆。
時間在一點點推移,人們終將在時代的舞臺上華麗謝幕,人生沒有不散的相聚,只希望在曲終人散時,支撐人們奮勇直前、拼搏不息的精神能夠一直留存下去,不斷激勵著後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