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康王鄉茶蔸村茶興組的村民李小峰很是高興,他家養的母豬懷孕了,再過半個月,就要生小豬崽了。「等這一欄生出來,一半賣出去,一半留著自己養。然後我打算明年再建一個母豬房和車庫,車庫用來放我的拖拉機,母豬房可以餵養10頭肉豬,一年可以出2欄,那一年可以餵20頭,一年之內完全可以把貸款還掉。」計劃未來,李小峰充滿期待。
茶蔸村位於康王鄉西南部黃茆山下,東臨康王鄉長嶺社區,南界嶽陽縣新開永安村。全村共有19個村民小組,511戶1501人,2014年被評為省級貧困村,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36戶111人。近年來,茶蔸村突出扶志、扶智宣傳,引導貧困對象克服「等、靠、要」思想,開展內生動力培養,樹立靠雙手脫貧,勤勞致富的理念。
李小峰是村裡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妻子患有精神二級殘疾,沒有勞動能力,夫妻倆就靠李小峰一人勞作,日子過得很是艱辛。為幫助李小峰脫貧,在落實低保政策兜底的情況下,駐村工作隊和村幹部幫助李小峰申請貸款,發展產業養殖。「我向村裡扶貧辦申請小額貸款,貸4萬,計劃買一臺拖拉機,再買2隻母豬,當時村裡就批准了。」一邊自己養豬,一邊幫別人運貨,李小峰的日子很快邁上了正軌,2016年,李小峰靠自己的勤奮努力實現了脫貧。「以前只種了2畝田,收入最多3000元左右。現在開拖拉機,一年能賺7000多,加上母豬,一年能賺1萬多,收入、生活水平比原來好太多了。」過上好日子的李小峰沒有停歇,計劃長遠未來的同時,李小峰心底有著更遠大更崇高的願望:「我的脫貧離不開各方和政策的支持。我想我能致富的話,能自己奔小康的話,也想帶著別人奔小康,樹起一個榜樣來。」
「我們村支兩委、後盾單位,採取村幹部包戶、組長包組、黨員包片的方式,把貧困戶精準幫扶落到實處。」茶蔸村總支部書記易茂華說,為精準幫扶脫貧,駐村工作隊和村支兩委對所有貧困戶進行深入走訪,摸清致貧原因,理清幫扶思路,落實駐村工作隊、後盾幫扶單位、結對幫扶人的工作責任,推動貧困戶產業發展利益聯結機制,確保貧困戶有1-2項長效產業,從「輸血式」扶貧轉變為「造血式」扶貧。目前,全村36戶貧困戶自主發展產業的有33戶,其他3戶委託發展。
35歲的王鼎元是茶蔸村的紅卡戶。2015年,王鼎元被被診斷出患有嚴重的精神疾病,治療花光了全部積蓄後,妻子離他而去,留下一對年幼的女兒。為讓王鼎元以後生活長期有保障,扶貧幹部提供養殖發展資金,委託王鼎元的父母發展養殖業,養牛1頭、養豬4頭、養雞30隻,年純收入達到9560元。「不是扶貧幹部我們日子還不知道怎樣過。」王鼎元的母親周紅英說,「扶貧的幹部幫我們掛鈎,弄了藥,一個月拿一次,現在他還是好了蠻多。」今年,後盾幫扶單位又出資幫助王鼎元家添置了一臺打米機,辦起了一個小型打米場。「扶貧為我們村做了很大貢獻,修了路、接了水。現在我們(收入)靠打米、餵豬、餵牛、餵雞、釀酒這些,日子越過越好,感謝他們扶貧幹部!」
今年10月,隨著王鼎元的成功脫貧,茶蔸村的脫貧攻堅任務已如期完成,但扶貧工作卻沒有結束。如今在茶蔸村,技能培訓、現場招聘、企業送工等一項項面向貧困勞動力的精準服務正在有序開展,貧困群眾脫貧的內生動力被激發,致富的引擎被點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