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教育報導】11月15日晚,新編豫劇《石壕吏》在中國戲曲學院小劇場上演。
據悉,豫劇《石壕吏》於2019年5月建組,入選2020年度中國戲曲學院研究生聯合創作劇目。同時,該劇也是中國戲曲學院打造的「研究生跨系部聯合創作劇目」藝術實踐平臺推出的優秀原創劇目。
秉承著「守正創新」的理念,豫劇《石壕吏》基於杜甫同名詩文《石壕吏》的現實背景,通過對於現實與非現實空間的創造性融合,打造出一部具有強烈創新意義、鮮明舞台風格、突破性表導演形式的豫劇作品。
該劇通篇使用具有強烈鄉土風情的豫劇語言演繹,詼諧的風格中暗含著對封建罪孽的辛辣嘲諷和對戰爭的鑽心痛恨。劇中汪三郎一家悲慘的命運線與杜甫所見所感的成長線相交演繹,非傳統敘事的手法、旁觀者的冷峻視角看透世間炎涼。在傳統豫劇的基礎上,這部作品用河南梆子腔的激越與豪邁表現出歷史與滄桑的濃墨重彩之感。
據介紹,豫劇《石壕吏》在形式上有諸多創新。在時空設置上,不再是直線敘事,而是採用倒敘的敘事手法,以兩個時空相互交叉的形式講述故事;其次在道具設置上,用一條紅絲綢貫穿始終,這條紅絲綢是新婚的場景、是無字家書更是杜甫怒而寫下詩歌《石壕吏》的象徵性紙筆,是笑是淚是血史;而在三郎三娘的戰場相遇中,又靈活地運用了燈光與舞美,場上雖只有兩人,卻渲染了千軍萬馬、孤墳座座的意境,雖是悲劇,卻充滿了意象化的美。
燈光設計曹亞蕾在詩人杜甫的出場中,通過對於燈光的巧妙設計,給予了杜甫電影鏡頭聚焦般的出場效果,讓杜甫在燈光的打造下更凸顯出直觀、立體的人物特徵。舞臺設計趙迪宇、王達仁也利用簡約不簡單的寫意化設計語言,通過一棵枯樹、一個茅草屋的抽象形象,見微知著地刻畫出戰爭給村莊帶來的荒涼之感,打破了寫意化的藝術表現風格與平凡老百姓現實化生活場景之間的矛盾壁壘。
該劇製作人張睿琦、趙勐表示:「豫劇《石壕吏》劇組創作團隊還將繼續堅持走守正創新之路,繼續深耕作品,從而在未來實現該作品更高層次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值此中國戲曲學院建校70周年之際,中國戲曲學院將豫劇《石壕吏》推向舞臺,既有利於中原文化的傳播,又有著深厚的文化價值和現實意義。
中國戲曲學院副院長冉常建表示,中國戲曲學院「研究生跨系部聯合創作劇目」這一平臺是秉持著戲曲學院教學、科研、創作、實踐四位一體的平臺。創作過程中包含著中國戲曲學院教學目標、教學方法與科研任務等內容的體現。平臺應隨著學生的成長而不斷完善,教學方法應隨著社會環境的變換而不斷豐富,從而真正讓研究生教學和本科生教學有不同的質的定位。他指出,全校師生要紮實繼承傳統,在繼承傳統上守正創新,推動戲曲藝術向新時代邁進。
多年來,中國戲曲學院為豫劇培養了不少年輕的戲曲人才,並積極地鼓勵年輕人創作,本科的12.9戲曲節,研究生的跨系部聯合創作,均出現了一批優秀作品,培養著一波又一波戲曲人才。
(圖片來源:中國戲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