轟動世界的麥格克效應告訴我們,聽懂英語並沒有想像的那麼簡單!

2020-12-28 大思英語

很多家長都很清楚英語聽力的重要性,但是要練好英語聽力有多難,卻不是每一個家長都能清晰認識到的。相反,有的家長認為,要聽懂英語,其實並不難,只要多看美劇或動畫片就可以了。

有一位家長對我說,他就是通過看美劇來練聽力的,美劇看多了,自己基本上能聽得懂臺詞。我建議他下次看美劇的時候,將字幕擋住。後來他告訴我,字幕擋住了之後,美劇根本沒法看,因為基本上聽不懂。

從基本上能聽懂,到基本上聽不懂,這位家長所說的,都是自己的真實見證。那麼 ,前後的變化為什麼那麼大呢?

原來,我們的視覺會影響我們的聽力,這種效應在學界被稱為「麥格克效應」(McGurk Effect),指的是一種在語音感知的過程中,視覺和聽覺相互幹擾的現象。

比如說,著名的ba-fa實驗:視頻中的人自始至終都在發ba這個音,只是剛開始,口型和聲音同步,後來口型從ba換成了fa的口型,當我們盯著屏幕看時,我們就突然聽到了fa這個音;而當我們閉上眼睛,排除了視覺的幹擾,這個音就又變回了ba。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產生這種「錯覺」的原因是,我們的聽覺受到了視覺的幹擾,當大腦收到了來自視覺的fa和來自聽覺的ba時,大腦需要對這兩種矛盾的信息作出判斷,最後,fa佔據上風,於是我們認為自己聽到的是fa這個音。當我們閉上眼睛時,只有來自聽覺的ba,所以大腦自然覺得我們聽到了ba這個音。

這個著名的實驗結論曾經轟動一時,所闡述的現象是以英國薩裡大學的心理學家Harry McGurk的名字命名的,所以叫做McGurk Effect.

這個著名實驗的結論,可以給我們學習英語帶來什麼樣的啟發呢?

聽懂英語,其實很難

我們的眼睛會欺騙我們的耳朵,當我們看美劇盯著字幕看的時候,我們是看懂了中文字幕,而不是聽懂了英語,我們所看的字幕,會反過來配合我們所聽到的英語聲音,使我們能捕捉到幾個聽到的單詞,讓我們產生聽懂了的錯覺。

比如,一個美劇裡有這句話:What is it with you and ruining my plan? (你為什麼要破壞我的計劃?)我們看懂了字幕之後,就會覺得我們聽懂了整句話,其實我們很有可能只聽懂了其中的兩三個單詞。

只要拿掉字幕,很多人就完全不知道這句話說的是什麼。因此,聽懂英語,其實很難的。想想看,要是一個人能不看字幕聽懂美劇,那他的英語還需要學嗎?

並不是聽清了才懂

我們練習英語聽力的時候,往往有一個錯誤的認知,認為只有聽清了每一個單詞的發音,才能聽懂一句話的意思。

並不是這樣的。

麥格克效應告訴我們,我們的耳朵對聲音的捕捉和把握是不可靠的,是會受到視覺的影響而產生偏差的。事實上,神經語言學家的研究表明,我們在聽別人說的每一句話的時候,儘管感覺「聽清了」。但實際上一開始我們的大腦並不能馬上「辯認」出到底聽到的是哪些詞,大腦是通過「預測」和「確認」來還原所聽到的聲音的。

比如,在英語中,can和can’t,發音聽起來並沒有什麼區別,人們之所以理解其中的區別,靠的是對說話者的語氣、神情和場景的相關判斷來預測和還原的。

也就是,我們並不能聽清楚每一個音,我們能聽懂並理解一句話,依靠的是我們對語言本身的熟悉程度。 不是聽清了才懂,而是懂了才能聽清。

要有大量的可理解聽力輸入

學習語言,並不能像學習數學一樣,被當作是一種知識來學。因為語言的本質是聲音的交流,而聲音轉瞬即逝,不可能讓人慢慢分析理解,語言的聲音交流狀態,要求交流者需要有一種一聽就懂的條件反射機制。

而這種機制,是建立在大量可理解的聽力輸入基礎上的,只有大量的重複次數的輸入,才能建立起條件反射機制。

我們對一些語音現象,比如省略、連讀等,也是這樣的,你開始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當你的大腦完全被英語「奪走」以後,想識別成另外的東西都幾乎不可能。

如果你熟悉了一個單詞和它的用法,哪怕下次遇到的只跟它在發音上有60%的相似性,你也很有可能立刻識別出來。

所以,耐心和堅持很重要,而且所聽的內容一定是要可理解的,不然輸入再多也是無效的。

練習聽力時,要避免文字的幹擾

這一點很重要,因為文字會干擾我們對聽力的判斷。很多家長在孩子剛練習英語聽力時,就迫不及待地想讓孩子認字,這樣做的結果是,孩子只會將注意力放在文字上,從而分散了對聲音的注意力。

況且,引入了文字這一因素後,對建立一聽就懂的反應機制會造成傷害。因為一聽就懂要求的是建立聲音和意義之間的直接聯繫,即一聽到聲音就知道意思。引入了文字後,建立的往往是聲音和文字之間的直接聯繫,聽到聲音,首先想到的是怎麼拼寫,再去聯想其意義。

而這,就是造成啞巴英語的重要原因。

相關焦點

  • 英語比日語難學?只要聽懂了,就是小菜一碟!
    如果你只能看懂一句日文的幾個漢字,是沒有意義的,整句的意思你還是不懂。外語畢竟是外語,日語的文字和語法,不見得比英語要簡單。其次,任何語言,其本質都是聲音的交流,認字只是其中一方面,學會聽說表達,能用來與人交流,才是學習語言的首要目的,日語的發音比英語更簡單嗎?也許對於我國東南沿海方言區的人簡單一些,但對於北方人來說,日語的發音一點都不比英語簡單。
  • 為什麼英語電影很難聽懂?
    英語新聞和演講(比如BBC和VOA)特點是:用詞和語法都較為正式,播報速度適中,口音標準。這些材料的文本特徵與我們從小到大接觸到的英語學習材料是一致的,因此理解起來會相對比較容易。影視英語的特點為:用詞貼近日常生活,靈活多變,經常含有大量俚語,演員口音各異,語速較快而且經常有略讀和連讀等複雜語音現象。這些材料特徵與我們從小到大接觸到的教材英語有比較大的差別。
  • 如何聽懂世界各地的英語口音?
    從初入職場起,聽懂各種口音的英語就是翻譯學習的一塊硬骨頭。
  • 簡單的王世林,並沒有你想像的那麼簡單
    在1000多期的訪談中,我們可以看到他一次更比一次的成長。短短幾十字便形容了他的半生,看上去甚至有些枯燥,難以想像這是一個名人的生活。但央視主持人王世林,遠遠沒有你想像的那麼簡單。學習對於很多人來說是一件枯燥的事情,如果沒有找到學習的方法更是事倍功半。
  • 這個世界沒有你想像的那麼壞,但也沒有那麼美好
    警方通報的結果是:「女孩身上沒有血跡,這裡屬於無人區,高寒缺氧,夜晚溫度又極低,是導致女孩死亡的主要原因。」而網友們對這個女孩的評價大多認為這個女孩是任性,自己一個人去無人區探險,卻浪費了許多人力物力和社會資源去搜救她。大家對這位女大學生的抨擊無非是覺得這個女孩喝的雞湯太多,幻想太多的詩和遠方,忽略當下的實際生活。
  • 《他其實沒有那麼愛你》心動不一定是真愛,「吊橋效應」惹的禍
    可是最近新播出的電視劇《他其實沒有那麼愛你》中明確地告訴我們:心動不一定是真愛。為什麼呢?下面我們來看看。一、心動不一定是真愛,「吊橋效應」惹的禍在電視劇《他其實沒有那麼愛你》裡有這樣一句愛情經典獨白:「吊橋效應說的是提心弔膽地,過吊橋時不由自主的心跳加速,如果一個男人碰巧碰見了一個女人,那麼他會以為眼前的這個女人就是他生命中注定愛的人」。
  • 我的世界:拴繩沒有想像中那麼簡單,大多數時候並不實用!
    不過拴繩的使用沒有想像中那麼簡單,在大多數的時候並不是那麼實用,會讓之前拴在固定位置的生物逃脫。在我的世界這款遊戲中,總是有一些相關的資訊出現,那其中的哪件事震撼了你的心靈呢?作為Minecraft中的老玩家,演說家表示只有2件入了法眼,相信大家聽過之後,都會有一種共鳴。
  • 如何無字幕聽懂英美劇和電影?介紹一個提高英語聽力水平的實用技巧
    雖然學了很多年英語,但是我們會發現要無字幕看懂英美劇以及電影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這是由這些材料的特點決定的。影視英語的特點為:用詞貼近日常生活,靈活多變,經常含有大量俚語,演員口音各異,語速較快而且經常有略讀和連讀等複雜語音現象。這些材料特徵與我們從小到大接觸到的教材英語有比較大的差別。
  • 讓小孩從兩三歲起看原版英語動畫片,小孩會慢慢聽懂英語嗎?
    新媽媽提問:讓小孩從兩三歲起看原版英語動畫片,小孩會慢慢聽懂英語嗎?我們小時候,不是方言和普通話一起學的嗎?早教媽媽解答:答案可能令你失望了,不會的哦。同一種語系不同的方言,對寶寶來說,學起來相對容易。
  • 一生追求簡單,私生活卻混亂不堪,愛因斯坦並非我們想像那麼偉大
    光電效應、相對論的提出讓他成為全球皆知的偉大科學家!但拋除科學成就,愛因斯坦的為人怎樣呢?是否真的在榮譽與追捧、崇拜與敬仰中度過一生呢?接下來跟大家說說愛因斯坦的個人生活是怎樣的。戲劇《親愛的阿爾伯特》就是根據愛因斯坦的感情生活創作的,導演艾倫艾爾達這樣評價愛因斯坦:他終其一生都追求簡單,但他的私人生活卻混亂的不能再混亂了。
  • 9歲聽懂英文版《哈利·波特》:我發現孩子興趣到位了,大人真的可以很省心!
    因此,這本書常被稱為英語閱讀路上的「裡程碑」。花友@Ella媽媽家的小姑娘,英語啟蒙路線說起來也很簡單,聽力先行 - 分級閱讀入門 - 8歲讀初章書;然後,憑著對「魔法」的一腔熱情,9歲就開始聽讀《哈利·波特》這樣的高章書了。這篇文章裡,@Ella媽媽和我們分享了她女兒在英語聽讀、閱讀中積攢的不少好經驗。
  • 學好英語非常簡單
    雖然他們會講英語,但是不能寫,就跟我們這邊差不多,能講中文,但是不會寫作。說白了,英語對於我們來說,最多就是外國的小學語文而已。所以,不用怕英語,怕你就會輸一輩子。你要學好一個東西,就首先要相信自己,一定能學好。沒有這種自信,怎麼都學不好。我前幾年去韓國參加國際商務會議,遇見韓國、美國、瑞典、阿根廷、挪威等世界各地的人,交流毫無問題。
  • 關於don't和doesn't那些事,資深英語老師說給你聽,保證聽懂哦
    我輕輕地笑了,真是想不到,家長的想法、學生的英語薄弱點和我這節課要講的內容天衣無縫的重合了。「好!老師馬上就告訴你,don't和doesn't分別是什麼東東!」我轉身拿起粉筆,便在黑板上寫下了一般現在時的筆記。
  • 英語口音真的那麼重要嗎?未必!
    今天看到一個話題:周思成質疑蔣方舟的英語口語,並@其本人來報口語班?有朋友不經在問:英語口音真的那麼重要嗎?在老何看來,我們學習任何一種語言(包括母語),其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交流。它可以大大地降低溝通成本,為你開闊眼界,了解到更廣闊的世界。因此我特別鄭重地建議,不論你未來從事任何一項職業,會一門到兩門外語非常的有必要。而在這些外語當中,英語確實是當仁不讓的外國語言首選。
  • 如何英語啟蒙9個月輸出350詞彙及聽懂100個英語指令(上)
    經常和很多媽媽討論英語啟蒙,我很樂意分享這段經歷,索性寫寫自己英語啟蒙的故事。我沒有其他網紅媽媽的高學歷,高英語水平,我是一個連4級都沒有,高考也就90多分(滿分150分)的全職媽媽。在豆包大概1歲的時候,我就想過啟蒙英語的事,那時候什麼點讀筆,繪本都不是太懂,跟風買過繪本,有一搭沒一搭得說幾句英語單詞。
  • 世界各國的英語口音
    ~他們會告訴你,在袋鼠國:OK讀成:歐開,water讀成:窩大,good day讀成:古代,wait a second讀成:外t a second,database讀成:打他base。……這酸爽,簡直不敢想像!
  • 在酒裡下藥有多容易:姑娘,這個世界沒有你想像那麼美好
    這是一件多麼可怕的事情啊,我們在平日的交際裡總會免不了一些飯局酒局,如果真的不幸遇到一些別有用心的人,那麼我們能夠識破他們類似的手段嗎?可能也會有人覺得說不用那麼緊張兮兮,自己杯子一直放在自己面前就好了。但是,你能確保自己真的可以全程都不把視線離開你面前的杯子嗎?
  • 【英語視頻】TED演講 | 為什麼我們需要想像不一樣的未來
    她創造體驗,讓人們能夠觸摸、看見,以及感受到我們可能會造成的世界。比如,我們想要一個智慧機器巡邏街巷的世界嗎?或是一個由基因遺傳決定我們健康照護的世界?珍的專案呈現為我們想要的世界而戰何以重要。來這場讓人大開眼戒的演說,瞄一眼未來可能是什麼樣子。
  • 耳蟲效應
    它還有一個更通俗形象的名字「耳蟲效應」乍一聽,耳蟲?又細思,有些許恐怖啊,難不成是耳朵裡長了蟲子?其實,耳蟲只是一個形象的比喻而已啦,不用在腦子裡惡補那些不可描述的畫面。話不多說,讓我們來看看它真正的定義吧:歌曲或其他音樂作品的某個片段不由自主地在腦子裡反覆出現並且不受大腦控制,研究人員把這種現象叫作earworm(耳朵蟲),形象地把這種現象描述成大腦中爬進一隻小蟲子。精神分析專家西奧多·雷克把這種現象的精神動力特性稱為"縈繞在心頭的旋律",該現象的另一個科學名稱是"不由自主的音樂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