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培元
最近,橫空出世的「神童」特別多,繼一位「一天能寫2000首詩」的浙江慈谿少女上了微博熱搜,引發網友對於「神童包裝」的討論。近日,「昆明小學生研究癌症獲獎」事件後,更多關於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獲獎研究進入大眾視野,其中就有武漢兩名小學生的「喝茶抗癌」項目。
「茶多酚的抗腫瘤實驗研究」是華中科技大學附小一名小學五年級學生和一名小學三年級學生共同研究的成果,他們用綠茶提取物茶多酚主要成分EGCG作為受試藥物,對幾組裸鼠活體做對照實驗,最後證明其有一定的抗腫瘤效果。
報導說,這個寫詩的少女叫岑某諾,今年16歲,之所以登上熱搜,是因為她「霸氣側漏」的個人簡歷——從簡歷上看,當時14歲的岑某諾除了是3個品牌的創始人,還自稱一天能創作2000首詩、300首詞牌、15000字小說,11歲出版詩詞集,12歲寫小說,同時出版666首原創詩詞。
此外,這個小姑娘還擁有「中國國際新聞雜誌社記者」、「中華傳統文化傳播院院長助理」、「中國國際新聞網紹興運營中心副主編」等閃耀奪目的頭銜。正是這份簡歷,一時間引起熱議無數。有網友給小姑娘算了一筆帳,按照一天2000首詩來算,一天24小時,不吃不喝不睡的話,平均43秒一首詩。
這樣的詩要出名,不在於詩的本身,而在於「一天能寫2000首」,這就是衝著出名要早去的,裡面包含著造勢、炒作、包裝等一系列操作,岑某諾不可能一個人來完成,後面有著一個大人們組成的利益鏈。岑某諾的出名,讓她的身後有一群人瘋狂獲利。
當然,有志不在年高,民間流行語裡早就有如下內容:「少不少,甘羅十二作宰相;老不老,姜尚八十事文王。」然而如果史上最牛神童甘羅穿越至今,看到如此多的小學生研究出高深莫測的「抗癌成果」,肯定會甘拜下風。一個小學三年級的孩子,居然懂得很多尋常人也弄不明白的醫藥學專業術語,有膽量割下小鼠的心肝脾肺腎進行分析研究,連續闖關榮膺湖北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和全國三等獎。照此速度發展,奪得諾貝爾獎也是早晚的事。
非常之事,必有非常之因,事出異常必有妖。昆明那個引發輿論軒然大波的「神童成果」,如今真相和內幕已經水落石出,其父向大賽組委會退回證書並向社會公開道歉。武漢這個「神童項目」,也被網友強烈質疑為超出小學生的認知與能力範圍,引起有關部門關注並介入調查。好端端的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接連放「衛星」、曝奇聞,問題不在孩子而在大人,表面看是評獎醜聞,根子裡卻與應試教育指揮棒的錯誤指向、家長以精緻利己主義包裝和規劃孩子有重大關聯。
一方面是升學考試中的加分項和破格錄取優惠政策,引得眾多家長趨之若鶩,甚至不擇手段造「神童」;另一方面,也確實有個別科研工作者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把另一種溺愛貫注在自家孩子身上,把原本自己完成的成人化課題成果硬往孩子身上貼,對孩子進行「過度包裝」。拔苗助長「拔」出的「神童」,曇花一現、行之不遠。靠造假弄出來的「神童獎」褻瀆了科技獎評選,扭曲了青少年的人生觀價值觀,淪為招人唾棄和恥笑的「神馬浮雲獎」。
比創新不是比關係,評優秀不是拼人脈,對各級各類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評選進行整肅規範勢在必行。既要加大懲戒力度,對評選過程中的涉嫌腐敗現象進行調查和追責,也要以案說法、以案警示,提醒更多家長樹立正確的人才觀、家庭教育觀,莫讓年幼的孩子早早被不正之風裹挾和汙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