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愛」之城中山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 ,「文化暖心」服務惠及...

2020-12-25 中山網

老弱病殘、未成年人和貧困群眾等特殊群體的文化消費能力較弱,一直以來都是城鄉公共文化服務的重點和難點。2017年3月1日起施行的《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提出了「對未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流動人口等群體的特殊需求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規定,以此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提升服務效能,切實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

中山,繼承與發揚著孫中山先生的博愛精神,對特殊群體的文化需求早有關愛。近年來,以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為契機,中山在不斷優化固有品牌項目的基礎上,不斷開發出面向未成年人、殘疾人、留守兒童及老年人等特殊群體的貼心服務,以科技性、個性化、多元化的模式,走出了一條「政府主導強化保障、改革創新增添活力、優質服務惠及百姓」的公共文化均等化發展之路。

高科技加持,實現文化服務無障礙

作為社會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公共圖書館是社會公共文化資源的集散地,是為全體社會成員提供公平、優質、免費服務的社會公益性文化服務的機構。創新對特殊群體提供文獻閱讀服務,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需要,是公共圖書館服務理念的體現,更是公共圖書館特殊服務群體特殊閱讀需求的需要。

中山紀念圖書館將聽書機送到讀者家中。

今年「世界讀書日」期間,中山紀念圖書館聯合東區花苑社區舉辦的「送智到家聽遍天下」之「智能聽書機進社區」活動一共送出了首批18臺智能聽書機。當花苑社區老居民富叔從中山紀念圖書館館長呂梅手中接過聽書機時,他如獲至寶。智能聽書機支持語音命令,兼具電子書、收音機、聽書機、錄音機、萬年曆電子詞典等多種功能,用戶通過WiFi聯網可直接訪問中國盲文圖書館數字圖書館,在線免費收聽有聲資源。它還有語速調整、語音報時等便捷工具,能為視障讀者提供生活輔助服務。中山紀念圖書館也會全程跟進指導讀者使用。

中山紀念圖書館今年首次開展「樂享晚晴」活動。

中山紀念圖書館館長呂梅表示,圖書館將為視障讀者等特殊讀者群體打開一扇了解世界的窗口,讓他們有機會接觸和融入社會,均等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務和城市發展成果。為此,市圖書館今後將加大與社區、志願者的合作,充分利用現有的場室、設備等資源,推出更多個性化、人性化服務。

2020年新冠疫情期間,孫中山故居紀念館將特殊群體服務的主陣地從線下轉為線上,和特殊教育教師共同策劃線上手語解說活動,利用微信平臺實現孫中山文化的無障礙傳播。該館還常年與特殊教育學校協作,藉助信息技術等方式保持館校資源共享,結合盲聾啞學生的心理特徵與特殊需求,定期策劃及開展線上、線下講解、繪畫評比、體驗偉人農耕生活等類別豐富的社會教育活動。

多元化項目,滋養孩子的七彩童年

未成年人是共文化服務的重要群體。創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以來,中山市加大投入,豐富「綠色暑假·繽紛文化」「大榕樹下」等品牌活動內容,用更加多元化、個性化、時尚化的服務滿足未成年人的文化生活需求。

「七彩陽光」文化夏令營之非遺醉龍體驗項目。

由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市教育和體育局、團市委和市婦聯合主辦中山市「綠色暑假·繽紛文化」暑期文化活動,已成為我市深入開展文化惠民、實現文化權益均等化的重要載體和全市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工程。2020年,中山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制定進一步完善資助社會機構參與機制。60個社會組織活動面向全市城鄉開展,大大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務品質和受惠面。

2020年,中山市文化館組織策劃了卡林巴拇指琴DIY、馬賽克筆筒、三鄉木偶戲、石頭裝飾畫等趣味盎然的親子文化體驗課程,深受市民歡迎。這些公益性的文化培訓活動不僅讓孩子們有機會學習藝術、展示才華、增強自信,也豐富了我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供給。

為了從小培養青少年兒童的家國情懷和藝術修養,中山市博物館打破館際界限,整合全館資源,推出了「我是小小講解員」——中山市博物館2019年暑期公益夏令營。中山漫畫館則利用本館館藏名家漫畫和相關資源,推出「漫畫伴我行」公益培訓,展現「漫畫之鄉」中山的特色文化底蘊。近年,該館還創新推出「寶寶漫畫+」親子美育學堂,將服務人群拓展至0-7歲幼齡兒童,利用漫畫和動畫對幼兒進行美感教育。

全民藝術普及,自閉症兒童能奏蕭邦名曲

中山市持續不斷提升公共文化的覆蓋面和適用性,積極推動全民藝術普及,讓身處偏遠鎮區的孩子也能平等地享受高質量的藝術教育。

中山市文化藝術中心開展各類全民藝術普及活動。

每年,中山的劇場舞臺上都會迎來大批海內外藝術名家的演出,中山市文化藝術中心充分利用這一資源,創立了「扶持青少年藝術素質提升計劃」。自2015年創辦以來,該項目已經舉辦了50多場,受益人數近10000人次,受到廣大青少年和家長以及外來工子弟等特殊群體的熱烈歡迎,也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好評。在2019年,它榮獲了廣東省文旅廳「公共文化服務優秀案例」獎。

公益性的藝術普及活動讓家庭貧困的孩子也有機會欣賞到芭蕾舞、話劇等高雅藝術,與藝術家零距離接觸或同臺表演,他們的藝術夢想由此騰飛。林熾宏是一名自閉症兒童,他極具音樂天賦,喜歡彈鋼琴。在參加「扶青計劃」得到名家指點後,他將蕭邦的音樂彈奏得流暢無比,因此經常獲邀參加省市公益場合的演出,舞臺上的他變得更加自信。

除此之外,每年暑期,該中心都會向外來工子弟贈送近千張門票,邀請外來工家庭來劇場觀看公益高雅演出,並常年對老年人、殘疾人、學生等群體實行半價購票優惠。

個性化服務,幫助長者「樂享晚晴」

尊老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愛老助老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為了滿足老年人的文化生活需求,中山市公共文化場館不斷創新服務方式,豐富老年人的文化活動內容。

今年8-9月,中山紀念圖書館舉行了3期「樂享晚晴」老年讀者閱讀推廣活動。這是中山紀念圖書館建成以來首次針對老年讀者開展閱讀推廣。活動設置了圖書館設施和圖書資源介紹、數字資源講解、讀書讀報交流、公共服務線上預約功能講解、讀者實體證辦理、自助借還設備講解和按索引號尋找圖書等環節,為老年讀者提供人性化服務,搭建互動交流平臺。

在圖書館,老年讀者還可享受一對一的人性化服務。圖書館內常年配備輪椅、放大鏡等物品,方便老年讀者取用。在疫情防控期間,圖書館設有老年讀者、孕婦、殘障人士優先進館的綠色通道。在一樓的報刊閱覽室裡,常年開闢愛心閱報專座,讓老人不必為搶不到座而發愁。

記者看到,9月19日在中山紀念圖書館舉行的一場「香山人行世界」沙龍也吸引了不少老年讀者參加。市民肖先生說,他們經常到圖書館來,他的妻子還參與了圖書館組織的朗誦培訓班。這些高質量、公益性、休閒化的文化活動滿足了他們的求知興趣,讓他們的晚年生活更加精彩。

相關焦點

  • 治理現代化視閾下的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創新
    隨著經濟社會的穩步發展,我國公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斷增加,對不斷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構建更為健全完善的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體系有著更高期待。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問題。黨的十八大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明確提出了到2020年「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成」的目標。
  • 廣電總局:強化廣播電視公共服務屬性,全面推進「智慧廣電+公共服務」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廣播電視公共服務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聽好看好用好廣播電視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突出表現為標準化和均等化建設有待加強,覆蓋面和適用性亟須提高,不能完全滿足人民高質量公共服務需要,不能完全適應信息技術革命發展實踐。為進一步加強廣播電視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現提出如下意見。
  • 「Hi嘉興」均衡富庶,服務均等!來看嘉興人的「生活金色」有多燦爛!
    嘉興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務,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實現度提前一年完成「十三五」規劃目標。什麼叫「公共服務均等化」?在嘉興,村村有文化禮堂,如歌的田野傳唱著三農的幸福新曲!在嘉興,「平安金鼎」之下,人人享有安全感,有人負重前行,讓我們歲月靜好!「公共服務均等化」背後,是發展成果惠及所有人的人民至上、民生情懷,是平等給予每個人滿滿的安全感、歸屬感、獲得感、幸福感!
  • 【大國小鮮@基層之治】常州:多方共建共享機制,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模式
    作為市委、市政府推動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建設、豐富基層公共文化供給的品牌行動,「秋白書苑」得名於「常州三傑」之一瞿秋白同志,是常州探索高質量發展背景下整合各類社會資源,引入社會力量運營模式,以圖書閱讀為基礎功能,實現智能化、一站式服務的公共文化綜合體。    兩年來,常州按照「先行試點、示範帶動、全市推進」的策略,形成了成熟的「秋白書苑」建設模式。
  • 京津冀成立圖書館聯盟 推動公共文化服務資源共享
    京津冀成立圖書館聯盟 推動公共文化服務資源共享 2015-11-19 21:18:39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公共文化服務直達家門口
    該地塊將用於建設有為館,打造為西樵聽音湖片區高標準、高品質的公共文化場館,為南海文體場館建設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12月22日召開的南海區委十三屆十次全會提出,要推動文化繁榮發展,持續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打造南海文化新地標。
  • 全省鄉鎮公共文化服務提質增效工作推進會在德陽召開
    「十三五」以來,全省以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為目標,穩步增加公共文化建設投入,不斷增強文化產品供給力,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取得顯著成效。但鄉鎮卻成為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新短板,鄉鎮公共文化提質增效提上日程。
  • 姜曉萍:基本公共服務應滿足公眾需求
    基本公共服務是由政府主導提供,旨在構築保障全體公民生存和發展基本需求的民生基線,具有廣覆蓋、促公平、普惠及等特點。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實現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這裡的「更多」,是指基本公共服務的規模和效率;「更公平」,是指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惠及」,是指基本公共服務的可及性與公眾滿意度。
  • 「網際網路+」 激發公共文化服務新熱點
    ,雲上的講座、課堂、展覽……讓成都老百姓享受到更便捷、更貼心、更個性化的公共文化服務,成為公共文化服務的新熱點。「『網際網路+』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領域的熱點,有助於推動成都構建與世界文化名城相匹配的內容豐富、傳輸快捷、運營高效的公共數字文化服務體系。」成都大學副教授侯幸認為。
  • 讓公共文化服務惠及每一名少年兒童
    新快報訊 記者王娟 通訊員黃韻箏報導 12 月 5 日上午," 童心趣筆繪夢 共築美好未來 " 殘健共融文化活動在廣州少年兒童圖書館舉行,60 多位相關單位領導、特殊學生、普通學生及其家長等參加了活動。
  • 春風化雨潤心田——黃州區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紀實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是文化部、財政部在「十二五」期間共同開展的一項戰略性文化惠民項目。它的具體內容是:結合當地實際,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強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效能。
  • 文化禮堂公共服務供給模式研究
    近年來,鹿城區依託城區優勢,探索推出了「政府主導、群眾主體、社會參與」的文化禮堂公共服務供給格局,取得了不少有益經驗,本文將以之為研究對象,藉助諾貝爾獎獲得者埃莉諾·奧斯特羅姆博士的多中心治理理論進行全面分析,以期推動文化禮堂公共服務供給側改革,實現可持續發展。
  • 墾利區文旅局打造「1+1+N」藝術聯盟志願服務項目 探索公共文化...
    ,盤活社會文化資源,大力推動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提質增效,實現高質量發展。同時,結合鎮文化館分館文藝骨幹、社區志願者隊伍、村自建文藝團隊,共同開展公共文化服務,實現以文化館為平臺、志願服務項目為載體、公共文化服務活動為支撐的區、鎮、村三級聯動服務格局,提供360°全方位文化惠民服務。
  • 學習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泰安實踐 泰安:推進公共體育服務...
    學習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泰安實踐 泰安:推進公共體育服務均衡發展 讓發展成果「看得見」「摸得著」 2020-12-15 15: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成都:"網際網路+"激發新熱點 讓公共文化服務更貼心便捷
    「網際網路+」在生活中並不鮮見,近一年來,成都人身邊發生很多公共文化服務的新改變、新潮流、新趨勢,與「網際網路+」密不可分,是「網際網路+」與公共文化服務深度融合的新成果,雲上的講座、課堂、展覽……讓成都老百姓享受到更便捷、更貼心、更個性化的公共文化服務,成為公共文化服務的新熱點。
  • 廣東中山三鄉鎮橋頭村:探索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文旅融合新路徑
    自入選全國文化和旅遊公共服務機構功能融合試點建設單位以來,廣東省中山市三鄉鎮橋頭村按照「宜融則融,能融盡融」的原則,加快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和旅遊場景功能深度融合,率先將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打造成文旅融合創新的探索示範領域。
  • 江蘇張家港:「小網格」助推文化「大服務」
    「張家港的網格化公共文化服務模式解決了公共文化服務『最後一公裡』的問題。」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大學教授李國新在考察過後這樣說。  9月25日—26日,國家公共文化示範區創建工作現場經驗交流會在江蘇省張家港市召開,「張家港新模式」為來自全國各地的代表打開了一扇創新之門。
  • 廣州地標名片:讓高質量文化設施,滲入城市的肌理
    基本實現居民5-10分鐘步行範圍內,有較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目前廣州正在積極推進省「三館合一」、市「三館一院」等重大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廣州美術館、廣州文化館項目完成主體建築結構封頂,廣州粵劇院加緊推進,廣州華僑博物館修繕穩步推進,南漢二陵博物館主館建成開放。
  • 開啟"雲端"模式 公共文化服務如何匹配"宅生活"?
    新華社北京3月9日電 題:公共文化服務如何匹配「宅生活」?  新華社記者周瑋、施雨岑  因為疫情,公共文化服務場館暫時閉館,線下文化體驗按下暫停鍵。
  • 【點讚漳州】市文旅局:「零門檻」公共文化服務 惠民生
    【點讚漳州】市文旅局:「零門檻」公共文化服務 惠民生 2020-12-25 10: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