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車電影裡,無休止轟鳴的排氣,看久聽久後難免讓人感到些許膩味。而陳詞濫調的劇情,開掛一般的主角總是在電影後半截所向披靡,以至於車,到最後無非就是道具而已。
快餐一般的製造,也許會讓人在電影院席裡大呼過癮;只是看罷,在出電影院的路上可能已經忘的差不多。
![]()
但現在我可以負責任的告訴你,讓很多車迷心心念念的《福特VS法拉利》(中文翻譯:極速車王)可不是這樣的電影。
(Ps:本文涉及基於歷史客觀事件的輕微劇透,請謹慎食用)
講真,《極速車王》可能是自2013年《極速風流》(Rush,講述了詹姆斯亨特和已故的Niki Lauda的傳奇對決故事)以來,最優秀的賽車題材電影。看完電影後,作為車迷的我從內心覺得,它早已超越了福特VS法拉利這簡簡單單的對決,更讓我們看到了藝術VS商業、美式牛仔老大粗VS現代歐洲精準、友誼VS宿敵的衝突。
大熒幕上投影出的畫面著實讓人驚訝:在2019年,所有東西都習慣性的以流水線模式出現在我們眼前、奪走我們的注意力時,依然有這樣的一部電影,有匠心、留匠氣,靠著克裡斯蒂安貝爾和馬特達蒙兩位老戲骨,撐起了酣暢淋漓的兩個半小時。
亨利福特二世這個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孩子,有著所謂「富二代」天然的傲慢和固執,在面臨60年代福特銷售疲乏時,毅然選擇了通過加入國際賽車比賽來提升品牌形象的路線。此般的劇情倘若放在2019年,大家可能覺得這是常規操作,隨便造了什麼車先去德國紐伯格林走兩圈;但在二戰結束後不久的日子裡,賽車的中心依然在歐洲,而非福特的誕生地,美國。在精密的德國人、沉著的英國人、狂放的義大利人眼裡,美國無非就是只會圍繞著橢圓形一圈圈跑的農村牛仔,跑完還吹啤酒;而大洋這邊有著F1、勒芒24小時、英國方程式、拉力等等代表著最高水平的賽事。
當傲慢的恩佐法拉利拒絕了亨利二世的收購條件以提升品牌形象、同時一舉兩得直接冠名參賽勒芒24小時的時候,手工打造藝術品的躍馬,以及在生產線上製造從A到B點的交通工具的福特,這樣看似差距不可逾越的兩家汽車製造商之間的格局,很快就將迎來翻天覆地的劇變。亨利二世這樣從小到大要什麼有什麼、被寵天寵地的人,眼裡何以能容下來自恩佐的侮辱?「你永遠都只是二世(諧音第二名),而不是你的父親」,這話一說出口,扎心了。
福特找上了當時如日中天的卡羅爾謝爾比(對,今天福特所有的所謂謝爾比系列,都跟他脫不開關係):錢、資源,都不是問題,我就是要贏24小時勒芒。卡羅爾謝爾比這個人說起來還蠻有趣,一個來自德克薩斯的野牛仔,靠改裝福特的民用車而出名,後來又是第一個贏得24小時勒芒的美國人。卡羅爾謝爾比陪著福特經歷了大半個世紀,推出過無數款經典聯名福特Shelby,從GT350,到GT500,在他去世前款款都有那份來自美國最原始的野味兒。但1964年勒芒之後的心臟病,讓謝爾比本身再去賽24小時勒芒,對車和車手都是一種趨近極限的折磨。因此謝爾比找到了當時天賦異稟,但是性格卻古怪無奇的車手,肯邁爾斯。在電影裡,他和自己的客戶處不好,和老婆處不好,和福特公司的人處不好。反正只要一到和人打交道,他笨的跟一頭豬,氣的讓人直跺腳。
▲ 左,克裡斯蒂安貝爾飾演的邁爾斯;右,馬特達蒙飾演的謝爾比雖說福特找好了錢、車、人,但法拉利怎會輕易就範?那匹紅底黑身的躍馬在賽場上野慣了,外來者想奪走王位,不先掉兩層皮,怕是不可能的事情。
別忘了,60年代的法拉利,賣車是副業,賽車才是主業,和今天完全反了過來。在被菲亞特收購之前,我們今天津津樂道的法拉利250 GTO、加州SWB、275 GTB、 275 TDF等等,這些現如今在拍賣行隨便拍出天價的收藏品,在5、60年代,要麼是為了滿足賽事規則必須量產的車型,要麼就是缺錢走量的車,賺的錢全部拿來投入賽車部門。60年代,從F1到勒芒、再到歐洲別的各大賽事,都有法拉利的染指,紅色的漆面和高昂的引擎聲,響遍整個歐洲。若不是因為賽車耗費太高,法拉利要鐵了心專心造民用車,怎會把自己玩破產?
這是以250底盤系列打造的衍生過來的250P(對,最經典的250 GTO就是這輛車的公路版)。從1960年到1965年,法拉利連續6年,6次獲得勒芒24小時耐力賽總冠軍;而1963年更為誇張,前三名,都被法拉利給包攬。
而福特這邊,在沒有賽車DNA的基礎下,匆忙的參賽,給了謝爾比只有不到半年的時間從頭到尾設計出一輛嶄新的、要求必須能在勒芒賽道上承受24小時的虐待,還要能拿成績的車,哪怕放在今天有各種自動化和高科技都不現實,更別說60年代那個「原始」造車年代了。
賽場就是戰場,撕開溫情脈脈的假象,技不如人,1965年第一年參賽的福特只能甘拜法拉利的下風。
收拾起慘敗的心情,1965年回家後的亨利和福特,閉關起來,臥薪嘗膽。在謝爾比總部飛機跑道上一次次的測試福特GT40,廢了一輛又一輛的原型車,就連邁爾斯把其中一輛給開來剎車衰竭制動失效差點起火,都不能輕易就範。
但賽事經驗豐富的福特也絕非等閒之輩,儘管法拉利贏了1965年的勒芒,但在當年賽季初期的時候,福特的勢頭可是異常兇猛,只可惜敗在了耐用性上。65年的GT40在匆忙的設計下變速箱和剎車盤雙雙過熱,退賽的退賽,減速的減速,只能看著紅馬從身邊飛過。恩佐或許看到了謝爾比的潛力,收起1965年勝利的光彩,準備給美國大老粗們再上一課,於是在1966年有了這個:法拉利330 P3。
法拉利330 P3有更激進的空氣動力設計,更低矮的姿態,用了以F1賽車為基礎的引擎,在那個年代獲得了450馬力的輸出。恩佐以為自己準備好了來年的一場惡戰,但殊不知,1965年已經是義大利人最後一次在勒芒站在領獎臺的頂端了。到了1966年,後面的劇情,就像一個完美的美國夢一樣,但又確確實實真的發生了,並不需要我們閉眼去夢。在福特公司的人眼裡,在管理層臃腫、短淺、一心只想著維護公司形象和討好上司的心態裡,亨利福特是個不計成本的瘋子,謝爾比是個不聽道理的野牛仔,邁爾斯是個另類,是個怪胎,說他是個畸形的人物不過分。但就是這樣一個人,在打造福特的傳奇勒芒賽車GT40裡有不可磨滅的功勞:從原型到試車到一點一點的調教,每一次換擋都有它的烙印,每一次0.001秒的進步,都有他的DNA在裡面。但我們也知道,將這樣的人放在職場裡(對,賽車界也有自己的江湖),那就是把最快的鯊魚給扔在沙灘上:委屈,哀嚎,什麼也幹不了。哪怕在謝爾比屢次堅持和推薦下,還是敗給了福特內部的庸腐公司文化,管理層的人始終都認為,邁爾斯,上不了臺面。
在我們剛才提到的1965年第一年參賽的慘敗而歸後,亨利福特終於放權:謝爾比,什麼都給你管夠,但是贏,你必須給我管結實。
謝爾比獲得大權後如實送上了四連冠,1966、67、68、69年在法國的鄉下小路組成的勒芒賽道上,法拉利只能看見福特中出的雙排氣管。
而邁爾斯本人,卻在1966年的比賽後的夏天,為第二年的賽事做準備試車時因事故身亡,故事到這裡,隨著主人公的逝世,也不得不落下字幕。
憑著良心說話,這算不上「偉大」的電影,在《海上鋼琴師》、《肖申克的救贖》這些經典大作面前,《福特vs法拉利》可能連門都看不見,但這是一部優秀的電影,換言之,這是一部「真」的電影。攝影、燈光、劇情、烘託都恰到好處,讓臺下觀眾,尤其是作為車迷和熟知這段歷史的觀眾,隨著那個年代還沒有消音器的賽車排氣,一起蕩漾。當邁爾斯的剎車過熱時,我們為他一起捏了把汗;當邁爾斯在勒芒經典的Mulsanne straight大直道上和法拉利肩並肩行駛時,我們在心裡為他加油。臺上的是在為勝利拼盡全力的邁爾斯,而臺下的,是那個眼神帶著憧憬、堅實、喜悅的車迷,油門一踩下去,我們的血也跟著沸騰了起來。
若作為一個不是車迷的你,可能你本來壓根就不會關心誰贏了1966年的勒芒。
有獎互動
福特與法拉利的對決,你更支持哪一方?
回答最優秀的留言
會送出精緻小車模一輛哦
![]()
上期內容的獲獎者是
恭喜@大王叫我去巡山
後臺給我們留下聯繫方式
或聯繫AL頻道二管家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