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特VS 法拉利:宿敵,也有摯友 | 影評

2021-02-06 AL頻道


賽車電影裡,無休止轟鳴的排氣,看久聽久後難免讓人感到些許膩味。而陳詞濫調的劇情,開掛一般的主角總是在電影後半截所向披靡,以至於車,到最後無非就是道具而已。


快餐一般的製造,也許會讓人在電影院席裡大呼過癮;只是看罷,在出電影院的路上可能已經忘的差不多。



但現在我可以負責任的告訴你,讓很多車迷心心念念的《福特VS法拉利》(中文翻譯:極速車王)可不是這樣的電影。

(Ps:本文涉及基於歷史客觀事件的輕微劇透,請謹慎食用)

 

講真,《極速車王》可能是自2013年《極速風流》(Rush,講述了詹姆斯亨特和已故的Niki Lauda的傳奇對決故事)以來,最優秀的賽車題材電影。看完電影後,作為車迷的我從內心覺得,它早已超越了福特VS法拉利這簡簡單單的對決,更讓我們看到了藝術VS商業、美式牛仔老大粗VS現代歐洲精準、友誼VS宿敵的衝突。
大熒幕上投影出的畫面著實讓人驚訝:在2019年,所有東西都習慣性的以流水線模式出現在我們眼前、奪走我們的注意力時,依然有這樣的一部電影,有匠心、留匠氣,靠著克裡斯蒂安貝爾和馬特達蒙兩位老戲骨,撐起了酣暢淋漓的兩個半小時。


亨利福特二世這個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孩子,有著所謂「富二代」天然的傲慢和固執,在面臨60年代福特銷售疲乏時,毅然選擇了通過加入國際賽車比賽來提升品牌形象的路線。此般的劇情倘若放在2019年,大家可能覺得這是常規操作,隨便造了什麼車先去德國紐伯格林走兩圈;但在二戰結束後不久的日子裡,賽車的中心依然在歐洲,而非福特的誕生地,美國。在精密的德國人、沉著的英國人、狂放的義大利人眼裡,美國無非就是只會圍繞著橢圓形一圈圈跑的農村牛仔,跑完還吹啤酒;而大洋這邊有著F1、勒芒24小時、英國方程式、拉力等等代表著最高水平的賽事。


當傲慢的恩佐法拉利拒絕了亨利二世的收購條件以提升品牌形象、同時一舉兩得直接冠名參賽勒芒24小時的時候,手工打造藝術品的躍馬,以及在生產線上製造從A到B點的交通工具的福特,這樣看似差距不可逾越的兩家汽車製造商之間的格局,很快就將迎來翻天覆地的劇變。亨利二世這樣從小到大要什麼有什麼、被寵天寵地的人,眼裡何以能容下來自恩佐的侮辱?「你永遠都只是二世(諧音第二名),而不是你的父親」,這話一說出口,扎心了。



福特找上了當時如日中天的卡羅爾謝爾比(對,今天福特所有的所謂謝爾比系列,都跟他脫不開關係):錢、資源,都不是問題,我就是要贏24小時勒芒。卡羅爾謝爾比這個人說起來還蠻有趣,一個來自德克薩斯的野牛仔,靠改裝福特的民用車而出名,後來又是第一個贏得24小時勒芒的美國人。卡羅爾謝爾比陪著福特經歷了大半個世紀,推出過無數款經典聯名福特Shelby,從GT350,到GT500,在他去世前款款都有那份來自美國最原始的野味兒。但1964年勒芒之後的心臟病,讓謝爾比本身再去賽24小時勒芒,對車和車手都是一種趨近極限的折磨。因此謝爾比找到了當時天賦異稟,但是性格卻古怪無奇的車手,肯邁爾斯。在電影裡,他和自己的客戶處不好,和老婆處不好,和福特公司的人處不好。反正只要一到和人打交道,他笨的跟一頭豬,氣的讓人直跺腳。


▲ 左,克裡斯蒂安貝爾飾演的邁爾斯;右,馬特達蒙飾演的謝爾比雖說福特找好了錢、車、人,但法拉利怎會輕易就範?那匹紅底黑身的躍馬在賽場上野慣了,外來者想奪走王位,不先掉兩層皮,怕是不可能的事情。


別忘了,60年代的法拉利,賣車是副業,賽車才是主業,和今天完全反了過來。在被菲亞特收購之前,我們今天津津樂道的法拉利250 GTO、加州SWB、275 GTB、 275 TDF等等,這些現如今在拍賣行隨便拍出天價的收藏品,在5、60年代,要麼是為了滿足賽事規則必須量產的車型,要麼就是缺錢走量的車,賺的錢全部拿來投入賽車部門。60年代,從F1到勒芒、再到歐洲別的各大賽事,都有法拉利的染指,紅色的漆面和高昂的引擎聲,響遍整個歐洲。若不是因為賽車耗費太高,法拉利要鐵了心專心造民用車,怎會把自己玩破產?



這是以250底盤系列打造的衍生過來的250P(對,最經典的250 GTO就是這輛車的公路版)。從1960年到1965年,法拉利連續6年,6次獲得勒芒24小時耐力賽總冠軍;而1963年更為誇張,前三名,都被法拉利給包攬。



而福特這邊,在沒有賽車DNA的基礎下,匆忙的參賽,給了謝爾比只有不到半年的時間從頭到尾設計出一輛嶄新的、要求必須能在勒芒賽道上承受24小時的虐待,還要能拿成績的車,哪怕放在今天有各種自動化和高科技都不現實,更別說60年代那個「原始」造車年代了。
賽場就是戰場,撕開溫情脈脈的假象,技不如人,1965年第一年參賽的福特只能甘拜法拉利的下風。


收拾起慘敗的心情,1965年回家後的亨利和福特,閉關起來,臥薪嘗膽。在謝爾比總部飛機跑道上一次次的測試福特GT40,廢了一輛又一輛的原型車,就連邁爾斯把其中一輛給開來剎車衰竭制動失效差點起火,都不能輕易就範。
但賽事經驗豐富的福特也絕非等閒之輩,儘管法拉利贏了1965年的勒芒,但在當年賽季初期的時候,福特的勢頭可是異常兇猛,只可惜敗在了耐用性上。65年的GT40在匆忙的設計下變速箱和剎車盤雙雙過熱,退賽的退賽,減速的減速,只能看著紅馬從身邊飛過。恩佐或許看到了謝爾比的潛力,收起1965年勝利的光彩,準備給美國大老粗們再上一課,於是在1966年有了這個:法拉利330 P3。



法拉利330 P3有更激進的空氣動力設計,更低矮的姿態,用了以F1賽車為基礎的引擎,在那個年代獲得了450馬力的輸出。恩佐以為自己準備好了來年的一場惡戰,但殊不知,1965年已經是義大利人最後一次在勒芒站在領獎臺的頂端了。到了1966年,後面的劇情,就像一個完美的美國夢一樣,但又確確實實真的發生了,並不需要我們閉眼去夢。在福特公司的人眼裡,在管理層臃腫、短淺、一心只想著維護公司形象和討好上司的心態裡,亨利福特是個不計成本的瘋子,謝爾比是個不聽道理的野牛仔,邁爾斯是個另類,是個怪胎,說他是個畸形的人物不過分。但就是這樣一個人,在打造福特的傳奇勒芒賽車GT40裡有不可磨滅的功勞:從原型到試車到一點一點的調教,每一次換擋都有它的烙印,每一次0.001秒的進步,都有他的DNA在裡面。但我們也知道,將這樣的人放在職場裡(對,賽車界也有自己的江湖),那就是把最快的鯊魚給扔在沙灘上:委屈,哀嚎,什麼也幹不了。哪怕在謝爾比屢次堅持和推薦下,還是敗給了福特內部的庸腐公司文化,管理層的人始終都認為,邁爾斯,上不了臺面。



在我們剛才提到的1965年第一年參賽的慘敗而歸後,亨利福特終於放權:謝爾比,什麼都給你管夠,但是贏,你必須給我管結實。



謝爾比獲得大權後如實送上了四連冠,1966、67、68、69年在法國的鄉下小路組成的勒芒賽道上,法拉利只能看見福特中出的雙排氣管。



而邁爾斯本人,卻在1966年的比賽後的夏天,為第二年的賽事做準備試車時因事故身亡,故事到這裡,隨著主人公的逝世,也不得不落下字幕。


憑著良心說話,這算不上「偉大」的電影,在《海上鋼琴師》、《肖申克的救贖》這些經典大作面前,《福特vs法拉利》可能連門都看不見,但這是一部優秀的電影,換言之,這是一部「真」的電影。攝影、燈光、劇情、烘託都恰到好處,讓臺下觀眾,尤其是作為車迷和熟知這段歷史的觀眾,隨著那個年代還沒有消音器的賽車排氣,一起蕩漾。當邁爾斯的剎車過熱時,我們為他一起捏了把汗;當邁爾斯在勒芒經典的Mulsanne straight大直道上和法拉利肩並肩行駛時,我們在心裡為他加油。臺上的是在為勝利拼盡全力的邁爾斯,而臺下的,是那個眼神帶著憧憬、堅實、喜悅的車迷,油門一踩下去,我們的血也跟著沸騰了起來。



若作為一個不是車迷的你,可能你本來壓根就不會關心誰贏了1966年的勒芒。

有獎互動


福特與法拉利的對決,你更支持哪一方?


回答最優秀的留言

會送出精緻小車模一輛哦



上期內容的獲獎者是

恭喜@大王叫我去巡山

後臺給我們留下聯繫方式

或聯繫AL頻道二管家哦


相關焦點

  • 周末電影推薦《福特vs法拉利》
    《福特vs法拉利》(Ford vs Ferrari),在某些歐洲地區被命名為《勒芒66》,是一部2019年的美國體育戲劇電影,由詹姆斯·芒戈爾德執導
  • 《賽道狂人》:還原一個最真實的福特vs法拉利
    福特:收購未成後的反擊這是福特屌絲逆襲的開始。法拉利在勒芒賽場連戰連捷,但對賽事巨大的投入已經讓這個義大利品牌油盡燈枯。福特看準了這個機會,準備在1963年收購法拉利。福特前後耗費了9個月的時間和300萬美元促成這樁收購案,但當福特高管來到法拉利總部遞上合同後,恩佐·法拉利卻和巨頭福特產生分歧,不歡而散。
  • 電影《極速車王》背後的故事 福特如何打敗法拉利?
    從片名看,FORD v FERRARI,福特vs法拉利,似乎是一個商戰電影,實際上它講訴的是1966年福特在勒芒24小時耐力賽上打敗法拉利的故事,一個專注於造消費者買得起的車的企業如何用90天時間打造出一臺賽車,並打敗勒芒賽場上的常勝將軍?在剛剛過去的92屆奧斯卡,本片獲得了最佳剪輯和最佳音效剪輯兩個獎項。
  • 「福特訴法拉利」:肯·邁爾斯的兒子彼得發生了什麼?
    》(Fordvs.Ferrari)於今年11月問世,Roxana的評論頗受關注:這是一部令人非常滿意的爸爸電影。從廣義上講,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亨利·福特二世在1960年代勒芒擊敗了統治者恩佐·法拉利的車隊後的努力,因為法拉利拒絕了福特提出的收購公司的要約,並將其出售給了菲亞特。腳踏機顯然有一些戲劇性的自由-亨利·福特二世很可能沒有和福特GT40的設計師卡洛爾·謝爾比一起坐上賽車;謝爾比可能沒有和肯·邁爾斯打架。
  • 《福特大戰法拉利》電影與背後故事
    當然,其他地區也有譯作《急速車王》和《賽道狂人》的,總之,如果你不了解這部影片的話,光聽名字還以為是90年代哪部港臺小成本飆車片。因此,我更喜歡用《Ford v Ferrari》的直譯《福特大戰法拉利》來稱呼這部賽車史詩級影片。本片故事主線主要講述的是卡羅爾·謝爾比和肯·邁爾斯協助福特徵戰勒芒24小時耐力賽,福特最終如願擊敗法拉利的故事。
  • 極速車王 | 福特VS法拉利,史詩般的速度對決
    沒錯,就是福特和法拉利在勒芒賽道上的爭鬥。對於非車迷朋友而言,這只是另一個小不點打敗巨人的美式傳奇故事。簡單來說,就是福特和法拉利因為矛盾而開始爭鬥,福特二世想在法拉利最驕傲的勒芒24小時耐力賽中打敗法拉利,狠狠的給法拉利的創始人,也是車迷耳熟能詳的恩佐老爺子一記狠狠的耳光。福特二世花了無數美元,託付給一位車迷們同樣熟悉的人:卡羅爾·謝爾比。讓他來負責賽車的打造。
  • 熱映|【極速車王】,福特vs法拉利,誰才是車中之王?
    奧斯卡獲獎影片《極速車王》由馬特·達蒙、克裡斯蒂安·貝爾領銜主演,《金剛狼3:殊死一戰》導演詹姆斯·曼高德執導,講述美國汽車設計師卡羅爾·謝爾比和賽車手肯·邁爾斯,戰勝公司幹預、物理定律和他們自己的心魔,為福特打造了一款革命性的賽車
  • 2020奧斯卡熱門影片《極速車王》背後,福特VS法拉利的真實故事
    當時孤傲清高的法拉利,由於連年徵戰賽場,龐大的赤字已經讓其瀕臨破產。福特方面立刻做出決策,派遣豪華的律師團隊遠赴義大利,決心用1800萬美元收購法拉利。福特的目的在於,通過吞併法拉利的賽車車隊,在各大賽場一騎絕塵後,間接來提升福特品牌的知名度。這個做法放到今天,可以理解為各大車企樂此不疲刷新紐北圈速,領克03徵戰WTCR的原因所在。
  • 《賽道狂人》全新預告上線 重返全球車壇最狂紀錄 - 福特大戰法拉利
    福斯影片將於12月5日推出全新勵志新片《賽道狂人》,找來好萊塢兩大男神麥特戴蒙及克裡斯汀貝爾同臺飆戲,並由金獎提名的才華大導詹姆士曼格(《羅根》、《為你鍾情》)執導演筒,將賽車史上最為人津津樂道的「福特大戰法拉利」24小時利曼大賽真實勵志故事搬上大銀幕,今日公布全新預告,精彩渲染當年稱霸全球的賽車霸主法拉利,碰上初生之犢的美國車廠福特汽車無懼挑戰。
  • 【極速車王】8月7日上映,福特vs法拉利,誰才是車中之王?
    奧斯卡獲獎影片《極速車王》由馬特·達蒙、克裡斯蒂安·貝爾領銜主演,《金剛狼3:殊死一戰》導演詹姆斯·曼高德執導,講述美國汽車設計師卡羅爾·謝爾比和賽車手肯·邁爾斯,戰勝公司幹預、物理定律和他們自己的心魔,為福特打造了一款革命性的賽車
  • 大片 |《極速車王》上線,看福特大戰法拉利
    該片改編自A·J·貝米的紀實小說《地獄駕駛:福特、法拉利和勒芒耐力賽》,講述了幾個夥伴一起經營福特公司,最終成為第一支勒芒耐力賽冠軍車隊的故事。彼時,亨利·福特二世要求謝爾比打造一輛全新的賽車,想在1966年的勒芒世界錦標賽上打敗長期霸主法拉利。
  • 【巨影訊】賽車電影《福特VS法拉利》貝爾合作馬特·達蒙 《副總統》暴肥後又暴瘦
    日前,電影《福特VS法拉利》首曝劇照,克裡斯蒂安·貝爾飾演的知名英國車手肯·邁爾斯和馬特·達蒙飾演的美籍工程師卡羅爾·謝爾比亮相賽車場。      影片改編自紀實小說《地獄駕駛:福特、法拉利和勒芒耐力賽》。
  • 福特v法拉利真實故事:電影發生了什麼變化
    在特柳賴德電影節上受到全球首映後,福特v法拉利(Ford v Ferrari)現在正在全國放映。中央戲劇發生在'66耐力賽和福特車隊試圖超越法拉利車隊的力量之後。電影的大部分焦點都放在了貝爾和達蒙扮演的角色上:肯·邁爾斯(Ken Miles),才華橫溢但狂暴的英國車手,以及卡洛爾·謝爾比(Carroll Shelby),賽車傳奇和設計師,將福特勒芒的夢想變為現實。
  • 開年就飆快車,福特對決法拉利挑戰你的腎上腺素
    隨著汽車市場的變化和對手產品的改良進步,福特公司的汽車銷售量並不怎麼好看。那時,福特的老大亨利·福特二世想盡辦法,後來發現問題跟「跑車」有關,畢竟當時福特不生產跑車。想要逆風翻盤的福特老大就想了個辦法,要不直接收購一個汽車公司好了,於是他把目光瞄向了一家賽車公司,名叫法拉利。福特老大和對方談了好幾個月,最後提出用1000萬美金把法拉利給收購了。
  • 漫威電影中的六對宿敵,鋼鐵俠對手被低估,而它是不可戰勝的
    今天我們就來一起看一下,漫威電影中的六對宿敵,喜歡漫威的你一定不能錯過。1.蜘蛛俠vs毒液蜘蛛俠是漫威最青春陽光的超級英雄之一,善良開朗、樂於助人,因為一次意外得到了蜘蛛一樣的超能力,身披紅色戰衣的蜘蛛俠成為了漫威最受歡迎的角色之一。而「毒液」則是一種外星共生體,它靠依附在宿主身上來強化宿主的能力,是一位兇殘暴虐的反派角色。
  • 電影極速傳奇:福特決戰法拉利,兩大男神對決,到電影院看得6 大原因!
    新上映的《極速傳奇:福特決戰法拉利》(Ford v Ferrari)由好萊塢兩大型男麥迪文(Matt Damon)及基斯頓比爾(Christian Bale)主演,單是這個卡士經相當吸引,然而除此之外,電影亦有不少細節做得相當出色,令作品劇力萬鈞,處處散發出吸引力,單是以下幾個原因,已足夠叫大家入場。
  • 福特與法拉利之間的比賽!你看過嗎?
    福特公司的高級執行副總裁,為了取悅福特二世,而下命令讓早已領先大半截的肯,邁爾斯減速,讓三輛福特並肩衝線,以表示Ford公司的強大,除此之外!他還多次阻撓肯邁爾斯參賽,因為他討厭這個總是追求速度的賽車手,為了讓Ford汽車大賣,他選擇最為精明的賽車手來替代肯邁爾斯奪冠,為的就是奪冠之後的鏡頭和精心準備的演講。而總裁福特二世也十分具有官僚主義作風。
  • 《極速車王》:論黑福特,這部電影是認真的
    在美國,以賽車為主題的電影並不少見,但該片與《速度與激情》系列走的路線卻完全不同,特別是了解福特與法拉利那段恩怨情仇的人,看起來一定別有一番風味。最終福特GT40在勒芒24小時耐力賽中成功擊敗法拉利,並蟬聯了1967和1968年的冠軍。
  • 「法拉利」VS長沙「法拉利」?跑車大戰葡萄酒,跑車勝出?
    說到「法拉利」這個品牌,不少人都知道,它是義大利著名跑車品牌,英文名是Ferrari。義大利法拉利公司自1991年起就在中國布局了一系列的「法拉力」、「法拉利」、「FERRARI」及躍馬圖形商標。而在中國,也有款名叫「法拉利」的葡萄酒,不過它跟義大利跑車品牌「法拉利」一點關係都沒有。前不久,「法拉利」葡萄酒的運營公司長沙法拉利某貿易公司(以下簡稱長沙法拉利公司)還因此惹上了官司。
  • 林丹退役,一生的宿敵李宗偉一句話爆紅,半生宿敵,一生摯友
    林丹宣布退役消息不久,林丹的「宿敵」、馬來西亞羽毛球名將李宗偉也發微博表示,三缺一很久了,為你驕傲。為何說「三缺一」?原來,當年世界羽壇有四大天王,林丹、李宗偉、陶菲克和皮特蓋德,他們四個裡邊三個已經退役,只剩林丹,如今他也退役了,「四大天王」時代就此落幕。其實這一天終歸要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