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份中美圖書館借閱書籍對比的消息在網上流傳,美國資料庫項目「開放課程」(The Open Syllabus Project)收集了各大學過去15年以來超過100萬項課程和圖書閱讀信息,公布了美國大學學生的閱讀書目數據,而中國的各大高校也公布了當年關於圖書借閱情況。閱讀榜一放出,就有網友將中美名校閱讀榜單進行了對比,結果發現差別很大。
美國高校
美國十所高校圖書閱讀綜合排名:
1.《理想國》柏拉圖
2.《利維坦》霍布斯
3.《君主論》尼可羅.馬基亞維利
4.《文明的衝突》塞繆爾.亨廷頓
5.《風格的要素》威廉.斯特倫克
6.《倫理學》亞里斯多德
7.《科學革命的結構》託馬斯.庫恩
8.《論美國的民主》亞歷克西斯.託克維爾
9.《共產黨宣言》馬克思
10.《政治學》亞里斯多德
普林斯頓大學
1.《文明的衝突》塞繆爾·亨廷頓
2.《全球化及其不滿》斯蒂格利茨
3.《美國國會行動的邏輯》道格拉斯·阿諾德
4.《財政學》哈維·S.羅森
5.《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和民主》約瑟夫·熊彼特
6.《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修昔底德
7.《大外交》亨利·基辛格
8.《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馬克斯·韋伯
9.《停戰》理察·霍布洛克
10.《衝突中的種族集團》唐納德·霍羅威茨
哈佛大學
1.《在伯明罕監獄裡寫的一封信》馬丁·路德·金
2.《風格的要素》威廉·斯特倫克
3.《領導大不易》羅納德·海菲茲
4.《文明的衝突》塞繆爾·亨廷頓
5.《思考,快與慢》丹尼爾·卡內曼
6.《君主論》尼可羅·馬基亞維利
7.《政策分析入門》伊迪斯·斯託基
8.《正義論》約翰·羅爾斯
9.《公司財務原理》理察·布雷利
10.《感謝您的忠告》傑·海因裡希斯
耶魯大學
1.《理想國》柏拉圖
2.《季度回顧》明尼阿波利斯聯邦儲備銀行
3.《隱身人》拉爾夫·埃裡森
4.《奧德賽》荷馬
5.《讓我們來歌頌那些著名的人》詹姆斯·艾吉
6.《論美國的民主》託克維爾
7.《人類學》弗朗茨·博厄斯
8.《薩帕塔和墨西哥革命》約翰·沃瑪克
9.《反政治機器》詹姆斯·福格森
10.《伊利亞特》荷馬
哥倫比亞大學
1.《文明的衝突》塞繆爾·亨廷頓
2.《理想國》柏拉圖
3.《論自由》約翰·密爾
4.《社會契約論》讓-雅克·盧梭
5.《利維坦》託馬斯·霍布斯
6.《政治學》亞里斯多德
7.《道德形上學》伊曼努爾·康德
8.《國富論》亞當·斯密
9.《微積分:早期超越》詹姆斯·史都華
10.《文明及其不滿》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史丹福大學
1.《利維坦》託馬斯·霍布斯
2.《科學革命的結構》託馬斯·庫恩
3.《統計自然語言處理基礎》克裡斯多夫·曼寧
4.《代碼:塑造網絡空間的法律》勞倫斯·萊斯格
5.《創意寫作》華萊士·斯特格納
6.《理想國》柏拉圖
7.《魯賓遜漂流記》丹尼爾·笛福
8.《弗蘭肯斯坦》瑪麗·雪萊
9.《理解媒介》馬歇爾·麥克盧漢
10.《公共領域反思》南希·弗雷澤
芝加哥大學
1.《倫理學》亞里斯多德
2.《尼各馬科倫理學》亞里斯多德
3.《應用STATA做統計分析》勞倫斯·漢密爾頓
4.《辦公時間》諾姆·福斯特
5.《君主論》尼可羅·馬基亞維利
6.《羅馬史論》尼可羅·馬基亞維利
7.《道德形上學》伊曼努爾·康德
8.《懺悔錄》奧古斯丁
9.《人工智慧》斯圖爾特·拉塞爾
10.《政府論》約翰·洛克
麻省理工學院
1.《利維坦》霍布斯
2.《共產黨宣言》馬克思
3.《宏觀經濟學》奧利維爾·布蘭查德
4.《君主論》尼可羅·馬基亞維利
5.《宏觀經濟學講義》奧利維爾·布蘭查德
6.《資本論》馬克思
7.《風格的要素》威廉·斯特倫克
8.《經濟學》保羅·克魯格曼
9.《日語口語一講》哈爾茨
10.《季度回顧》明尼阿波利斯聯邦儲備銀行
杜克大學
1.《計量經濟學》詹姆斯·斯託克
2.《社會成本問題》科斯
3.《國富論》亞當·斯密
4.《公地悲劇》加勒特·哈丁
5.《計量經濟學》林文夫
6.《領導大不易》羅納德·海菲茲
7.《解析政治學》梅爾文·希尼克
8.《公司財務原理》理察·布雷利
9.《宏觀經濟學》羅伯特·巴羅
10.《宏觀經濟理論》託馬斯·薩金特
賓夕法尼亞大學
1.《俄狄浦斯王》索福克勒斯
2.《藝術寫作指南》巴爾內特
3.《黑暗的心》康拉德
4.《合作的進化》羅伯特·艾瑟羅德
5.《理想國》柏拉圖
6.《富蘭克林自傳》班傑明·富蘭克林
7.《印第安次大陸的藝術與建築》哈爾萊
8.《坎特伯雷故事集》傑弗裡·喬叟
9.《懺悔錄》奧古斯丁
10.《勸導》簡·奧斯丁
布朗大學
1.《學習和教學》哈羅德·詹姆斯·謝裡丹
2.《賽博公民》克裡斯·格雷
3.《技術社會》雅克·埃盧爾
4.《學習中心》羅伯特·布朗
5.《共產黨宣言》馬克思
6.《透明社會》大衛·布林
7.《美國技術社會史》露絲·施瓦茨·柯旺
8.《啟迪》瓦爾特·本雅明
9.《擬像》讓·鮑德裡亞
10.《控制革命》詹姆斯·貝尼格
中國高校
浙江大學:《平凡的世界》第四次蟬聯冠軍
1.《平凡的世界》
2.《我執》
3.《萬曆十五年》
4.《狼圖騰》
5.《常識》
6.《牛奶可樂經濟學》
7.《心理學與生活》
8.《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9.《天龍八部》
10.《國富論》
清華大學:《三體》系列受歡迎
文學類
1.《三體2》
2.《解憂雜貨店》
3.《白夜行》
4.《從你的世界路過》
5.《三體3》
6.《偷影子的人》
7.《三體》
8.《嫌疑人X的獻身》
9.《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
10.《平凡的世界》
社科類
1.《極簡歐洲史》
2.《暗時間》
3.《異類》
4.《稀缺》
5.《激蕩三十年》
6.《機器學習在量化》
7.《蔡康永的說話之道》
8.《人類簡史》
9.《祖先》
10.《耶路撒冷三千年》
科技類
1.《算法導論》
2.《LATEX入門》
3.《斷舍離》
4.《哥德爾、艾舍爾、巴赫》
5.《LATEX 2e 完全學習手冊》
6《MATLAB 完全學習手冊》
7.《MATLAB R2014a 完全自學一本通》
8.《Spark大數據處理》
9.《少有人走的路》
10.《時間簡史》
北京大學:既好奇盜墓,也關心民主政治
法律類
1.《論美國的民主》
2.《俄羅斯解密檔案選編》
3.《中共中央文件選集》
4.《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
5.《中共黨史參考資料》
經濟類
1.《激蕩三十年》
2.《大數據時代》
3.《貨幣戰爭》
4.《21世紀資本論》
5.《大轉型:我們時代的政治與經濟起源》
哲學宗教類
1.《心理學與生活》
2.《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
3.《叫魂 1768年中國妖術大恐慌》
4.《開放社會及其敵人》
5.《亞里斯多德全集》
文學類
1.《盜墓筆記》
2.《藏地密碼》
3.《老舍文集》
4.《天龍八部》
5.《王小波全集》
復旦大學:最想看《如何閱讀一本書》
文科圖書
1.《西方哲學原著選讀》
2.《王小波全集》
3.《正義論》
4.《計量經濟分析方法與建模》
5.《第二性》
理科圖書
1.《微積分學教程》
2.《基礎有機化學》
3.《費恩曼物理學講義》
4.《數學分析》
5.《力學》
醫學圖書
1.《人體解剖色彩圖譜》
2.《組織病理學彩色圖譜》
3.《生物化學》
4.《神經科學》
5.《生物化學原理》
年度最想閱讀圖書
1.《心理學與生活》
2.《解憂雜貨店》
3.《追風箏的人》
4.《平凡的世界》
5.《如何閱讀一本書》
武漢大學:武俠小說愛好者
中文圖書:
1.《明朝那些事兒》
2.《平凡的世界》
3.《神鵰俠侶》
4.《讀庫》
5.《盜墓筆記》
6.《藏地密碼》
7.《知日》
8.《新周刊年度佳作》
9.《絕代雙驕》
10《張愛玲典藏全集》
山東大學:山大的學生肯定都在追《權力的遊戲》
1.《明朝那些事》
2.《平凡的世界》
3.《藏地密碼》
4.《盜墓筆記》
5.《冰與火之歌卷一 權利的遊戲》
6.《你好,舊時光》
7.《冰與火之歌卷二 列王的紛爭》
9.《蛙》
10.《深夜食堂》
華南理工大學:又見《平凡的世界》
1.《平凡的世界》第一部
2.《平凡的世界》第二部
3.《十一字殺人》
4.《平凡的世界》第三部
5.《C++程序設計》
6.《生死疲勞》
7.《圍城》
8.《嫌疑人X的獻身》
9.《明朝那些事兒》
10.《野火集》
從綜合排名的 TOP 10可以看出,美國學生閱讀最多的是經典的政治學、哲學著作,而這些經典書目,很少出現在中國大學生的榜單中。對於這樣的現象,許多人看完之後表達了一種類似的觀點:
「從榜單來看,中國的大學生們較少閱讀有想像力的書籍,較少閱讀有國際視野的書籍,較少閱讀綜合類或有普遍意義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書籍。」
「顯然中美大學生的哲學——自然——人文視野差異很大。這與社會(包括大學)價值導向有很大關係。大學期間的閱讀,對大學生進入社會後的價值觀影響甚大。」
......
這樣的說法對不對?
我們認為這樣的結論太過於表面了。
對於一個有過美國留學經歷的人,我們去仔細觀察美國十所高校圖書閱讀綜合排名中的十本書,我們其實會發現這十本書裡除了第五本《風格的要素》,其他的書基本都是人文必修課的要求書目。
與中國大學不同,美國大學生,進入大學之後,人文必修課上的閱讀任務和課後的讀書報告,一直是他們非常沉重的任務。在課上教授一般都會給學生制定內容,學生讀完後會在討論課發言,課後還要寫讀書報告,課堂上作業一布置,不想買書的同學們就紛紛擠到圖書館借書(美國書太貴一般都會去借),這些書,也就變成圖書館借閱率高舉前十的內容了。
作為佐證,我們可以看郝明義那本著名的《越讀者》。書裡面講,一位美國教授在美國大學生中做問卷調查,問道大學生「閱讀的動機」,為了取樣多元化,也在中國學生中發了問卷。
回收整理後,這位教授很困惑地問郝明義,「為什麼中國大學生的閱讀動機中,會有為個人興趣、打發時間」閱讀?教授說:「在美國,我的學生連我指定的讀物和文獻都讀不完,根本不可能有時間讀自己個人感興趣的讀物。」
比「閱讀視野」的差距更可怕的事
《北大批判》裡,薛湧寫自己20個世紀90年代留學耶魯大學,剛開始學習,完全跟不上節奏。他說自己一般每學期選三到四門課,一般的課程,老師會要求學生一學期寫三篇左右的讀書報告,每篇10頁到30頁不等。
課程結束,還要寫課業論文,以他北大中文系的底子,三門課的讀書報告和課業論文,已經把他壓得半死不活,他也藉此見識到了美國普通文科生閱讀量和寫作量之大。
可見美國大學把閱讀訓練放到了學生的必修課中,加之討論式的課堂,學生的思想和交流能力在四年的大學中不斷提高。而反觀中國大學,外人看來一向「嚴格」的中國教育在大學裡卻變了樣。
老師很少強制要求學生去閱讀和寫作,而把提高閱讀能力寄希望於十七八歲有著諸多美好憧憬的學生的課餘,這實在是令人不解。
在榜單中還有一本書叫做《風格的要素》,對於中國學生來說這本書可能有所陌生,但在美國中學生和大學生中這是一本非常普及的書。這是一本用來指導寫作的書,教同學們寫出一手簡潔明快的好文章。這本書的流行也可以證實美國大學對於閱讀和寫作能力的重視。
如此認識之後,才會發現,這份中美大學生書目對比,其實,並不是所謂的學生視野的巨大差別,而是一種高度重視閱讀寫作能力培養的教育,和另一種重視期末背筆記的教育間的比對。在這種對比中,不免引起教育行業更沉重的反思。
閱讀寫作能力的重要
從教育的角度看,人的教育最根本的是讀寫能力,因為在現代社會幾乎所有的知識都存在於語言之中,即便是口頭傳授的經驗,其內容本身也會受到語言表達的影響。
美國教育從小就比較重視讀寫能力,從小學開始,老師就會提供各種不同的閱讀材料讓大家閱讀,然後根據閱讀寫作各種有意思的論文。
到高中階段,他們做的研究性論文更是大大開啟了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而這種思維更是中國同學最欠缺的,缺失這樣的思維直接會導致學生無法很好的完成各類寫作任務。閱讀和寫作是貫穿美國整個教育的,可以說這兩項基本能力的缺失會嚴重影響學生的學業成績。
從現實的角度出發,閱讀和寫作能力的提高對於個人職業的發展也有重大意義。從2012年到2016年,美國新創造了1010萬個工作崗位,其中只有5% —— 也就是541,000個崗位是在計算機相關的領域。
就算你把所有和網際網路、計算機相關的技術崗位加在一起,也不到10%。那麼剩下的90%的新工作是什麼呢?大部分都和「文科」有關係 —— 也就是需要你充分發揮閱讀寫作能力的工作。
由此可見,閱讀和寫作已是一個現代人的基本能力。美國人已經明白上百年了,我們的中國大學生,卻還在孜孜不倦的分享選哪門課比較輕鬆不用耗費太多筆桿子。
中國的教育,真的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來源:美國留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