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少年巴比倫》改編自作家路內的同名小說,也是導演相國強的長片處女作。
由董子健飾路小路,李夢飾白藍
青春是什麼?
青春是少年的無知,不諳事事,不沾人情而又倔強。
路小路代表著中國那個時代的大多數青少年,工人家庭出身,經濟條件一般,偏瘦的個子,不愛學習,而未來的人生道路又可預期,畢業後進化工廠,而後遵循父親的腳印。如同電影中路小路的自述「當我回憶自己的青春,曾為自己的無路可走感到慚愧,但這不是一種罪過。戴城就是一座工廠,所有的人都知道自己要進來,都想逃出去。但最終只能留在原地腐爛。」
上課的時候,當老師講到反應釜操作不當會導致爆炸,而同學們卻把老師講話當作而戲,起鬨,嬉鬧。此時的路小路也沉浸在睡覺中,卻未想到日後會追隨導致反應釜爆炸的「牛魔王」成為鉗工班的一員。而安全意識的缺失和操作不當也為路小路和白藍的進一步接觸埋下了伏筆。
青春是充滿熱血的反抗卻又無力,似離巢的小鳥,想飛卻又飛不高
和中國的大多數青年一樣,學習不好,找不到好的工作,父母只能託關係。路小路的進廠,隨後與白藍的相戀以及後面引發一系列的事件,崗位的變動無不是夾雜父母親的操心與背後的人情世故。然而直到父親被買斷工齡,提前下崗,路小路卻仍未能體會父母的用心,依舊我行我素。就連報夜大都只是為了討白藍歡喜,未能明白白藍對二人未來生活的擔憂。每次出現一家人吃飯的情景,就意味路小路的人生又到了轉折點。
然而以上這些不是本片的重點,路小路和白藍的愛情才是主旋律。
青春是荷爾蒙的躁動,是壓抑已久的釋放,懵懂的渴望著愛。
用王菲演唱的《傳奇》中的歌詞:
只是因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沒能忘掉你容顏夢想著偶然能有一天再相見來形容路小路和白藍的愛情最適合不過。就在反應釜爆炸當天,眾人紛紛朝著逆風方向逃跑,而白藍卻悠然地騎著車逆行,和路小路擦肩而過。正是慌亂中的一瞥,白藍闖入了路小路本來無知無畏的青春生活。就像片中路小路的自述:之前的戴城生活好比一條骯髒雜亂的河流,白藍的出現打破了這種曠日持久的無聊,並成為充滿鮮花和白雲的彼岸。
真實的青春並不一定富麗堂皇,然而那些婉轉低回或酣暢淋漓的少年心事才是其中最具有趣的部分。
青青也有著對知識的追求,對迫切改變人生命運的渴望。就像管工班的長腳為了考上夜大,深夜躲在樓頂看書,而又擔心被發現後,連讀書改變命運的權力都要被剝奪。
「巴比倫」在希伯萊語中的意思是「變亂」,在西方文學中往往把它稱為罪惡之都。而片中的糖精廠如同巴比倫一般,正經歷著90年代初國營企業體制改革所帶來的一系列變亂。在滋養美好的同時也醞釀著罪惡,「小畢」騎著摩託車將同時騎著自行車要去接白藍的路小路踹倒在地,「倒雞」在「牛魔王」大量失血時見傷不救,佔用公車,「翁大鮑牙」欲對「小撅嘴」圖謀不軌,被小路發現暴打後對「小撅嘴」的報復 ,導致她癱瘓在床。而廠裡給「小撅嘴」的補償卻僅僅是一臺空調。人性在利益面前展露無遺。
影片最後一個鏡頭展現了爆炸倒塌的煙囪,這其實暗示了一個集體生產時代的結束,而本片在講述青春、成長、愛情故事的同時,將社會轉型與時代反思注入。這種主題同時也為重探時代提供了難得的影像記憶,展現出集體生產時代工人底層生活的面貌,並最終呈現出別樣的審美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