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關愛、爸爸培養、媽媽恐嚇,男孩懇求父母:再生一個吧放棄我

2020-12-23 齊青凰

事無巨細關心著孩子的奶奶、望子成龍對孩子實施精英培養計劃的父親、威逼利誘傾力管教孩子的母親,還有被逼無奈、走投無路的初中男孩,這是一個詭異的杭州家庭。

在外人看來,孩子或許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但他卻將奶奶、爸爸、媽媽視為自己的「三座大山」。

沒人清楚孩子受到的壓力、被支配的恐懼和內心愛恨交加的折磨,以至於他希望爸媽再生一個,放棄他。造成這一切的到底是什麼?家庭教育的根本目的又是什麼?

含蓄的家庭軟暴力,對孩子的成長影響極大

「過冬了,你該穿這件毛衣!陶陶,你已經10分鐘沒喝水了,來聽話幹了這杯!該睡覺了,該洗臉了,該吃飯了,到玩兒的時間了!」

來自一位年邁的老奶奶的問候和關愛。

「你長大後必須得上名牌大學!作業還沒完成呢,睡什麼覺,還敢玩遊戲?可別忘了:周六上午學畫畫,下午彈鋼琴;周天上午補數學,下午補英語。」

一位望子成龍、實施「精英培養計劃」的父親。

「再不好好寫作業,就告訴你班主任!不想上學?要不要把你送去軍事化管理的學校?還不睡覺?小心把你扔到大街上!」

來自一位傾盡全力管教孩子的媽媽。

「我聽見他們咀嚼食物的聲音,都感覺厭煩!我討厭他們,但又特別害怕離開這個『溫暖』的家!我有時候希望父母出意外死掉,但每次想到這些又很內疚自責,我為什麼這麼沒良心。」

來自一個心煩意亂、學習成績日漸下滑的初中男孩。

乍一看,所有人都在為對方考慮,即使是被支配著靈魂的男孩,但究竟是哪一步出了問題呢?

原本,

無微不至的關愛,應該讓男孩感受到家庭的溫暖;

望子成龍的培養,應該讓男孩學到更多的技能和知識;

即使是威逼利誘的管教,也應該讓男孩養成「令行禁止」的自覺。

但是,

事與願違,男孩不僅想要逃離,成績一天不如一天,還總是拖延、心不在焉。

如果將每件事的行為人調換一下,讓爸爸管教,媽媽關愛,奶奶培養,會得到圓滿的結果嗎?

我想依然不會。因為事由孩子做,願由家人許,而孩子不是一個沒有感情的機器,也做不到接收指令——操作程序的簡單行為路徑。奶奶、爸爸、媽媽的行為,是另類的家庭暴力,也可稱之為家庭軟暴力。

不同於家庭暴力所帶來的身體和精神上的不法侵害,家庭軟暴力旨在滿足大人對欲望、愛與被愛的需求,控制孩子的行為與思想,使其嚴格按照大人安排的既定線路和軌跡,扼殺孩子的獨立性和創造力,使其變成真正的提線木偶。

就上面的杭州家庭而言,

奶奶希望通過關愛孩子,得到家庭的關注,以滿足對愛的釋放;而孩子需要的是自己的獨立空間。

爸爸希望通過實施所謂「精英培育計劃」,讓孩子不再重蹈自己的覆轍,完成自己曾經被賦予的夢想和期待,「借身還魂」;而孩子擁有自己的興趣,也有對學習的認知和渴望。

媽媽希望通過威脅恐嚇,得到一個聽話的孩子,以獲取家務之外的欣慰與歡喜;而孩子需要的卻是一個和藹可親、知冷知熱的母親形象。

可以看到的是,孩子在整個家庭教育中,沒有得到絲毫的機會喘息。

想像一下,

早晨6點左右,他就在奶奶的呼喚聲中起床,洗漱,吃早餐。

然後去上學,接受老師的批評(自以為被針對)和教誨。

中午12點左右回到家中,

父親在飯桌上高談闊論對孩子未來的計劃和目標,導致孩子無心吃飯,

這時奶奶又在一旁叮囑「好好吃飯才能快快長大」,導致孩子無心寫作業,

然後媽媽開始上演威逼利誘的戲碼,揚言不好好寫作業就送去軍事化管理學校,

於是,孩子在恐懼中完成了作業。

接著又到了午睡的時間,奶奶再次上演「該睡覺了」「該起床上學了」的戲碼。

孩子終於又要去上學了,但上課的時候總是心不在焉。

下午5點左右回到家中,

中午的輪番轟炸會再來一遍,且持續時間更長。

這還算是平常的一天,到周末的補課、興趣班時間,想必孩子會更崩潰!

長期、無休止的家庭軟暴力,會對孩子造成三種影響:

注意力不集中:畢竟奶奶、爸爸、媽媽不會依照劇本按部就班,混合教育會時有發生。缺少自信和獨立行為能力:一邊是媽媽的恐嚇,一邊是奶奶的關愛,給一棒子立馬吃顆糖,到底該聽誰的?而且一旦出現「事與願違」的行為偏差,必然會有「威逼利誘」降臨,只能做到「令行禁止」了,何談自信與獨立呢?厭世情緒:一個成年人受到長期的精神壓迫,也會出現崩潰,更不用說一個初中男孩兒了。而且他大部分的生活是由家庭和學校組成,這兩者就是他的世界,如果長此以往,他會喜歡外面的世界嗎?有了家的呵護況且這樣,外面的世界得有多麼可怕呀!既然後果如此可怕,那麼該如何避免這種情況呢?像孩子所說所想的「你們再生一個吧,放棄我」可行嗎,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到底應該達到什麼樣的目標?

避免青春期育兒之坑,積極調整教育方式

杭州男孩正在讀初中,正處於孩子成長過程的關鍵時期——青春期,所以想要改變這種「煩躁不安」情緒,必須得對症下藥才行。

青春期孩子除了生理機能的變化,還有心理和思想上的改變。

首先,心理變化,包括:表現出強烈的獨立欲及求知慾,想擺脫父母的監管,爭取團體的認同感,情緒容易不穩定。

但由於思想過於單純,社會經驗不足,極易受周圍環境的影響,主要是學校家庭、家長師生的影響較大。

其次,思想變化,他們會逐漸建立自己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探尋和確定一個瞬發的信念,或者一個實際的目標,這主要取決於父母觀念、老師指引以及書籍或其他媒體的引導。

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人,開始逐漸建立自己的價值觀,與家長的固有觀念產生衝突,這就是所謂的青春期叛逆。

知悉了這些變化,也就知道「解鈴還須繫鈴人」,真正需要做出改變的,依然是孩子的父母,包括他的奶奶。孩子所謂「你們再生一個吧,放棄我」,只不過是想「禍水東引」罷了,這也是他所能想到的對自己最有力的方式了,但很不幸,這種想法過於幼稚單純。

男孩與心理諮詢師聊天時提到:自己在幼兒園的時候,就已經懂得了「學海無涯苦作舟」的境界。這說明孩子接受「軟暴力」的時間已經足夠長,也導致他產生了抗體,且身心疲憊。

恰恰在這種關鍵時刻(父母通過心理諮詢師了解到孩子煩躁的原因),家長們不能突然停止對孩子的「軟暴力」!而是應該採取一種循序漸進的「治療」方式。

這就像一個病入膏肓的病人,不能用一劑猛藥去根治頑疾,還是需要明白「虛不受補」的道理。

對比奶奶、爸爸、媽媽的教育方式,對孩子傷害最大的是誰呢?

奶奶讓孩子煩,爸爸讓孩子壓力大,媽媽讓孩子恐懼,所以最先應該做出徹底改變的是孩子的媽媽。

威脅和恐嚇,是最直接的掌控方式,好處是短期收益大,媽媽說完孩子立馬聽話,而弊端更大:需要不斷提升威脅等級,對應的,對孩子的承受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孩子崩潰是遲早的事情,況且孩子從媽媽這裡得不到愛。

所以,媽媽要做的第一步,是放棄威脅和恐嚇,即使其他什麼都不做,孩子也會開心,至少不會再害怕;第二步,嘗試接替奶奶的部分「關愛」行為,並注意孩子的變化,適時調整關愛方式。

爸爸和奶奶要做的,就是「放權」,減緩刺激孩子的頻率,既不無為而治,也不加重孩子負擔。在適當時機,也應當由爸爸來做那個「威逼利誘」的惡人,以避免孩子成長軌跡偏向邪惡的一邊。

還有一點需要注意,教育孩子時,切忌你一嘴我一嘴,既沒有任何效果,也會增加孩子的反感。

事實上,光做出改變還不夠,還需要改進教育方式。

如果奶奶將無微不至的關愛,轉變為講故事,尤其是過去的經歷,憶苦思甜的老一輩奮鬥史等等,會比「吃飯了,睡覺了,洗臉了」口語化嘮叨,對孩子更有益處。

如果爸爸不將考名牌大學掛在嘴邊,轉為推薦一些男孩喜歡讀的書籍,這比一個失敗的父親「氣急敗壞」更有營養;或者早晨一起晨練,這種言傳身教比「望子立地成龍」更有效果

如果媽媽除了威脅恐嚇,反而將男孩帶入做家務的行列,不僅可以鍛鍊孩子的動手能力,也是讓孩子融入家庭的一種方式。

每個人都是從孩子階段過來的,應該知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既不能過度溺愛,也不能望子成龍,更不該讓孩子失去僅有的安全感。

況且,孩子從牙牙學語,到青春期擁有自己獨立思考的權利,這種轉變對父母而言是難以察覺的,但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自由的人,應該得到自己的成長空間。

父母不能代替孩子的成長,也無法讓孩子成為一個真正的「提線木偶」。

相關焦點

  • 上初中的他懇求父母:你們再生一個吧,可不可以放棄我算了……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不想去學校懇求父母:能不能再生一個心理諮詢師說:那孩子煩起來是個什麼表現啊?本來還在儘量控制情緒的媽媽聽到這句話再也忍不住了,眼眶馬上紅了:這一個學期作業都不做,每天早上起床不知道要催多少遍,我和爸爸一起幫他穿好衣服,催著他吃好早飯,爸爸再送他去學校。他現在和我們說得最多的就是自己不想去學校,讓我們再生一個,可不可以放棄他算了。老師,你說這該這麼辦啊?
  • 「你們再生一個吧,放棄我算了!」杭州初中男孩一句懇求,媽媽崩潰痛哭
    一旁的小陶媽媽只好出來解圍,「幫助」孩子回答:他說老師管他很煩,做作業很煩,在家也不和我還有他爸爸交流,一說話就煩得不得了。不想去學校懇求父母:能不能再生一個心理諮詢師說:那孩子煩起來是個什麼表現啊?本來還在儘量控制情緒的媽媽聽到這句話再也忍不住了,眼眶馬上紅了:這一個學期作業都不做,每天早上起床不知道要催多少遍,我和爸爸一起幫他穿好衣服,催著他吃好早飯,爸爸再送他去學校。他現在和我們說得最多的就是自己不想去學校,讓我們再生一個,可不可以放棄他算了。老師,你說這該這麼辦啊?
  • 男孩求父母:再生一個吧放棄我!你都沒成功,為何逼孩子出類拔萃
    不想去學校,懇求父母,可不可以放棄他算了,能不能再生一個。家長無法實現的「夢想」,為何強迫孩子實現?最近網上報導了一個剛上初一的小陶,被媽媽帶到醫院來做心理諮詢。小陶面對心理諮詢醫生,高大的身體習慣性地蜷縮著,把臉藏在衛衣帽子裡,戴著口罩。
  • ...個吧,放棄我算了!」杭州初中男孩一句懇求,媽媽崩潰痛哭:怎麼辦啊
    一旁的小陶媽媽只好出來解圍,「幫助」孩子回答:他說老師管他很煩,做作業很煩,在家也不和我還有他爸爸交流,一說話就煩得不得了。不想去學校懇求父母:能不能再生一個心理諮詢師說:那孩子煩起來是個什麼表現啊?本來還在儘量控制情緒的媽媽聽到這句話再也忍不住了,眼眶馬上紅了:這一個學期作業都不做,每天早上起床不知道要催多少遍,我和爸爸一起幫他穿好衣服,催著他吃好早飯,爸爸再送他去學校。他現在和我們說得最多的就是自己不想去學校,讓我們再生一個,可不可以放棄他算了。老師,你說這該這麼辦啊?
  • ...可不可以放棄我算了?」杭州初一男生的懇求,讓全家崩潰……
    一旁的小陶媽媽只好出來解圍,「幫助」孩子回答:他說老師管他很煩,做作業很煩,在家也不和我還有他爸爸交流,一說話就煩得不得了。不想去學校,他甚至懇求父母:能不能再生一個?心理諮詢師問媽媽,「孩子煩起來是個什麼表現啊」?
  • 「你們再生一個吧,放棄我算了!」其實很多孩子都這樣想過!
    01杭州一位初中一年級的男生,一個學期都不做作業,早上也不想起床,和家長說的最多的話就是不想去學校。他覺得做作業很煩,老師管他很煩,和父母交流也很煩。「你們再生一個吧,放棄我算了!」他對父母這樣懇求。無奈之下,媽媽只好帶他去看心理醫生。02在印象裡,兒子似乎也說過類似的話,雖然,只是半開玩笑地說。就在前兩天,他還從側面問我:「你們是不是特別希望我趕緊上學去?」
  • 「你們再生一個吧,放棄我算了」:家長如何面對孩子的自暴自棄?
    01「你們再生一個吧,放棄我算了」,作為家長的你,如果聽到子女跟你說出這樣的一句話,你會是怎樣教育的感覺?是不是感覺自己很失敗?在面對子女的教育上,完全束手無策。是不是感覺很心疼?子女居然絕望到放棄自我。是不是感覺很迷惘?
  • 2歲男孩沒有父母,大冬天光腳走路,奶奶:想媽媽時就抱著姑姑
    最近有一個2歲的男孩,讓許多網友心疼不已。這個兩歲的孩子在寒冷的冬天當中光腳走在地上,連一雙鞋也沒有,身上只穿著一件髒亂的棉衣。因為天氣寒冷的原因,男孩小臉凍得發紅,嘴巴上臉還有喝奶粉時留下的奶粉漬。面對鏡頭,小男孩沒有同齡孩子的好奇,有的只是膽怯,一直躲在奶奶的懷抱當中。
  • 我的全家的故事: 我的爸爸媽媽篇
    我們有一個很愛我們的爸爸和很愛我們的媽媽,爸爸媽媽都是農村人,出生在五六十年代,他們是通過媒人介紹認識的,後來就在一起了,再後來就是我們的爸爸媽媽。      爸媽的成長比那個年代的人相對於更難更苦,特別是我爸,從小在一個沒有父母陪伴的環境下成長,童年都是在其他房系的伯伯幫忙"放養"下長大的,爸爸的爸爸就是我所謂的"爺爺",在我爸很小很小的時候(好像是幾歲的時候)就跟我爸的媽媽,就是我"奶奶"離婚了,具體原因我們當後輩的不知道,後來我的"爺爺"再娶,我"奶奶" 再另嫁他人,就這樣我爸就成了沒有父母的"孤兒"。
  • 淙淙,對不起,媽媽要再生一個寶寶了
    我拿起那份畫報,終於還是放下了,買回去放到哪裡呢,如若不小心被你爸看到,他又會自責了吧?何必再惹他傷心難過呢? 晚飯做的是蝦肉小餛飩,哐哐剁餡的時候我大腦一片空白,包餛飩時我才猛然意識到,這是你最愛吃的。我這是幹嗎啊?我不應當做小餛飩的,這不是提醒你爸我其實在想你嗎?然而你爸已經回來了,改做別的飯菜已經不可能了。
  • 10歲男孩用剪刀腳將媽媽壓地上猛打,媽媽「我就給你打死吧!」
    前不久,一名10歲的男孩在馬路邊發了脾氣,對身邊的媽媽打了起來。一開始只是拳腳打,後來發現媽媽沒有什麼反應,就將媽媽打在地上。只見男孩用剪刀腳鎖住媽媽的頭,壓在了地上,媽媽動彈不得,就這樣男孩用拳頭不斷的打媽媽的頭,手臂。一邊打一邊嘴裡罵著。
  • 兒子與父母出遊,意外和雙胞胎哥哥重逢,媽媽痛哭:我們回家吧!
    兒子與父母出遊,意外和雙胞胎哥哥重逢,媽媽痛哭:我們回家吧!在以前那個困苦的年代,很多家庭生了孩子卻養不起,就只好送人,這在過去是一件比較常見的事情。還記得小時候奶奶經常跟我說起,誰家以前生了孩子養不起送人了,現在那孩子過得也挺好的故事,如今我也有了自己的孩子,要說是送人簡直就是一萬個捨不得,怎可能受得了日思夜想的痛苦,不過,這在過去也是很無可奈何的事情。
  • 男孩地鐵辱罵奶奶:「你給我起來,就不讓你這個老東西坐!」
    在北京地鐵4號線上,一名男孩突然指著自己的奶奶,態度囂張地說:「警告你給我起來!」有路人出口勸阻,卻遭到男孩的回嗆:「幹你的事去,不要管我!」小小年紀就如此目中無人,不懂得尊重長輩,實在讓人寒心。從奶奶的話裡可以聽出大概,爸爸媽媽日常工作太忙,所以才請奶奶來幫忙接送孩子。想來若不是心疼孫子,奶奶何必每天如此辛苦地接送孩子,為孩子的事情操勞忙碌。但奶奶的辛苦付出,非但沒有得到孩子應有的感謝,反而變成可以隨意辱罵的「傭人」。為什麼孩子會變成這樣?
  • 「壞媽媽」才能培養出好孩子,孩子不需要一個100分的父母
    在大眾眼中,媽媽看上去是全能的,能帶娃,能工作,能解決一切問題。一個媽媽在家庭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當然培養孩子最多的也是媽媽。很多偉人都表示媽媽是他們的精神支柱,是他們走向成功的重要扶持者。只有做了媽媽的人才能體會:當媽有多難。
  • 90後寶媽:參加完一場葬禮後,我想再生個男孩
    芊芊是新時代獨立女性,生完兩個女寶的她,經常聽到老一輩的人勸:如果有條件,還是得再生一個(男孩)。芊芊總是不屑一顧,「都什麼年代了,還重男輕女!」但前陣子她奶奶生病離世,她終於明白為什麼老人希望自己再生一個男孩了,就連她自己都想要生個男孩。這和重男輕女思想無關,而是現實的需要。
  • 男孩地鐵辱罵奶奶:孩子沒禮貌,真的打一頓就好?
    有路人出口勸阻,卻招到男孩的回嗆:「幹你的事去,不要管我!」從奶奶的話裡可以聽出大概,爸爸媽媽日常工作太忙,所以才請奶奶來幫忙接送孩子。想來若不是心疼孫子,奶奶何必每天如此辛苦地接送孩子,為孩子的事情操勞忙碌。但奶奶的辛苦付出,非但沒有得到孩子應有的感謝,反而變成可以隨意辱罵的「傭人」。為什麼孩子會變成這樣?
  • 跌落人間的「失聲天使」,母親用視頻記錄成長,網友:再生一個吧
    跌落人間的「失聲天使」,母親用視頻記錄成長,網友:再生一個吧有一個4歲的小女孩,被網友們親切地稱為「失聲天使」,因為她從小就沒有張口說過話,每天最多的一個動作就是45°仰望天空,仿佛是在人間經歷磨難的仙女,盼望著回到天上。
  • 爸爸去世,媽媽出走,莒南雙胞胎小姐妹夢想有個暖手寶送奶奶
    說話間,姐妹倆依偎在奶奶左右,「她爸走了她奶奶天天抹眼淚,這倆孩子總是寬慰她奶奶,女娃娃,總是暖心。」盧紀現說。「她爸去世一年了,走的時候才34歲,撇下這兩個娃。」奶奶說著又流下淚來。2005年因為腰疼,姐妹倆的爸爸盧立強被確診為骨髓瘤,之後幾年沒有放棄治療,可最後還是沒能留住生命。「用光了家裡的積蓄,又借了20多萬,現在我身上還背著10萬元的借款沒有還上。
  • 「我好恨我的爸爸媽媽,可是我又好愛他們啊」
    他們只能孤單寂寞地成長,享受不到來自父母的陪伴。2、沒有爸爸媽媽的陪伴,我不想長大了之前發生過這樣一個事件:貴州畢節四名留守兒童集體喝農藥自殺,最大13歲最小5歲。死亡的這4名兒童系兄妹關係,最大的哥哥13歲,3個妹妹分別只有9歲、8歲和5歲。
  • 小男孩作文感動全網:我的天使妹妹,下次你還要來媽媽的肚子裡
    一個孩子的性格如何,與他的家庭環境有著很大的關係。有的孩子,自幼性情溫柔,在長大之後,人緣自然也是特別地好,畢竟,每個都喜歡體貼懂事、善解人意的好孩子。前段時間晚上有個視頻火了,是一個一年級的小朋友朗誦他的作文《我的天使妹妹》,講述了他對逝去妹妹的思念和對父母的感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