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沉默的真相》播出後,曾有網友在微博發問,「為什麼田小潔這麼好的演員關注才5萬?這不科學!」
田小潔是劇中飾演法醫陳明章的演員。劇播出後,他的粉絲數漲了一萬,但很多觀眾依舊不知道他的真實姓名,總是喊他,「陳明章,陳明章」。
但田小潔很開心,「之前我總會想,做演員要做到怎樣的高度,才會覺得特別有成就感呢?現在發現,當別人喊我陳明章的時候,我感覺是我最幸福的時候。」
今年是田小潔出道的第二十五年,過去二十五年間,他塑造過太多的角色。像如今這種情況,他也不是第一次經歷,但他依舊滿足於那些角色名被喊出的瞬間。
「會希望被提到本名嗎?」記者問他。
「不重要,我的名字不重要,記住我的角色和作品,那就夠了。」
遇見陳明章
田小潔與《沉默的真相》的相遇,帶著些偶然的成分。
在此之前,他沒有拍攝過網劇,也甚少與年輕的導演合作。接到邀約的時候,他恰巧在外地拍戲,劇本就暫時被擱置了下來。
直到手邊的工作告一段落,他才真正有時間去看劇本,而這一看就停不下來了。「一口氣讀完了,這個劇本太好看了,沒有一個段落是多餘的。」田小潔說起當時的感受仍有些激動。
實際上,在原小說中,陳明章並不是一個非常突出的角色。雖然與江陽、朱偉共稱「平康三傑」,但相比於前兩者所組成的「陽春白雪」,這個角色不論是立體程度還是出場次數都十分有限。
這也意味著,田小潔發揮的空間其實並不多,但他很堅持,「劇本劇本,一劇之本。有劇本在這,我是一定要接這個角色的。」
當然,接下這個角色僅僅只是個開始,真正的難題還在後頭。
儘管從後期反饋來看,田小潔的氣質與角色渾然一體,但實際上,他在開始時的每一次入戲都很艱難。
「比如說,我要用這種方式,那麼我會思考這種方式合適嗎?我就會自己否定自己,這種不合適,我要找一個更好的方式。」那是一個稍顯感性的過程,剛開始是摸索,而後是嘗試,接下來是否定,就這樣不斷重複,沒有盡頭。
這很難用一種流派去概括,「表演分寸也好,人物分寸也好,就是那種感覺,對了那就對了。」
這種模糊概念,在江陽出獄和自殺前的兩場戲中被落地。那是整個故事中最關鍵的兩個轉折點。在前者中,三人尚還存有希望,但命運已經發生轉折;後者則是「自殺計劃」正式開始實施,平康三傑此生的兄弟情誼,將要畫上句號。
田小潔如今還清晰地記得拍攝江陽出獄時的場景:
江陽從獄中走出,汽車鳴笛聲起,江陽回頭。陳明章稍落朱偉一步,緩緩走到江陽面前。朱偉給了江陽一個大大的擁抱,陳明章側身,低頭,把手插進褲兜,微笑著抬頭看了看他們。
開拍前,導演問他,「田老師,你會抱上去嗎?」田小潔很肯定地回答,「不會。」
在他看來,陳明章是一個精明的好人。所以他早早看透了世態炎涼,辭去了法醫的工作,在更為複雜的商界也能混得遊刃有餘。這樣的人,是理智冷靜的,情感是含蓄的。
而這種理智的面具,往往只有在生死面前,才會破碎。
江陽自殺前的那個擁抱,是「平康三傑」在劇中唯一一個擁抱,也是陳明章第一個主動的擁抱。他要面對兄弟的離世,情緒必然是激動甚至有些失控的。但太過失控不行,畫面會不好看;太過理智也不行,顯得沒有人情味。擁抱的節奏、情緒的轉變,都是田小潔當時考慮的問題。
「那一剎那,其實感性和理性是在瘋狂轉化的,那真是天翻地覆。所以當時他們抱上去之後,我沒有動,而是在我的心理節奏裡面等待,直到我感覺是時候了,我才一甩手抱了上去。」
人間要有人情味
除了形體、臺詞之外,田小潔認為演員所必須具備的另一項能力,是現場感受力。
不論是所謂的體驗派還是方法派,歸根結底都要和現場的情況、搭戲的演員相結合,如果自己強行揣摩,情感或許就沒有那麼真摯,「到了情景裡了,你是哪種感覺,你就演出哪種,在這種方式下對人物的塑造才會是最好看的。」
接朱偉出警校、三兄弟吃火鍋的戲份,都是在這種狀態下誕生的。包括那場廣受好評的「找錢包」的戲,儘管田小潔在其中只是陪襯,但他依舊實實在在把自己帶入到陳明章的手足無措中了。
「我真的是不知道用什麼方式安慰他,那不是安慰的事,到了那個份上,只能幫他拍拍背,讓他別哭了。那時還能說什麼?從頭再來?有什麼了不起的?要是在那時再說這樣的話,那還是兄弟嗎?」
當田小潔在講述這些現場情景時,讓人突然有些恍惚:很難分得清他究竟是田小潔,還是陳明章。
或許,田小潔是偏感性的。在這一點上,他其實和被公認為是「老狐狸」的陳明章多少有些不符。事實上,關於陳明章的一些行事方式,他也並非完全認同。
但他依然熱愛這個角色,「一個人的命運是會起伏的,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人間就要有人情味,沒有人是天使,你變成天使去見上帝的時候,你已經不在人間了。」
因此,在《沉默的真相》中,最打動他的角色,除了江陽,還有丁春妹。這個在劇中不過寥寥幾面的角色給田小潔留下了太深刻的印象:她貪婪,想要過上好日子,甚至不惜污衊候貴平。但她又因為害怕,被人一詐,就猶豫著要說出真相。直至最終生命走向盡頭,她的人生都是矛盾的。
這樣一個角色,既不光鮮也不靚麗,但卻一下擊中了田小潔,「一個演員能放下一切後顧之憂,出演這樣一個角色,那實在是太棒了。」
田小潔喜歡這樣存在缺陷,卻又再真實不過的角色。早年間,他給自己立過三個Flag——一定要演這樣三種角色:吸毒者、人格分裂和精神病人。
《黎明之前》田小潔飾李伯涵
後來,除了人格分裂,其中的兩個目標都已完成了,他對極端角色的執念也不再那麼深。但在選擇角色時,他依舊渴望那些真實的、落地的「人」。
這種渴望,也讓田小潔留下了諸多經典角色。
在《黎明之前》裡,他是個有野心、有能力卻又恃才傲物的資深特務;在《中國式關係》裡,他是個利慾薰心,毫無道德底線的商人;到了和《沉默的真相》同期播出的《親愛的自己》中,他又飾演了一個和陳明章截然相反的角色。
那是一個有些執拗、自負的大學教授,他一心研究無膜電池,甚至放話「要是我研究成功了,潘志勇的綠寶,就得自盡。」
何其張狂,又何其自信。這樣的角色不容易討喜,但當丁黑導演邀請他友情客串的時候,田小潔還是選擇接下,「這個角色挺好玩的,不是嗎?既然打動我了,那我就接下。」
演員是時時刻刻充滿危機感的職業
為角色注入靈魂與生命,讓人著迷,也令人痛苦。
2014年前後,田小潔曾有一年半沒有工作。那時,流量時代剛剛襲來,太多的蛋糕被分走,像田小潔一樣的中年演員,開始被行業遺忘。
對他來說,那實在不是一段美好的日子,以至于田小潔至今提起仍心有餘悸,「那時候真的是太焦慮了。」
田小潔不是那種能身兼數職的演員。自1999年考上中戲至今,這二十年來他只做了演戲這一件事。
而這件事,他也曾一度做到極致。
1995年,尚還沒有進入中戲的他,已經在電影《梅雨季節》中擔任男一號。2001年中戲畢業後,他又參演了《激情燃燒的歲月》,在劇中飾演女主角褚琴的初戀謝楓——那個角色可是當年很多女觀眾心目中的白月光。
打響了名號的田小潔,也曾劇本接到手軟。即便隨著年齡及經驗的增長,他已不再出演那一類的角色,但也從未面臨過沒有戲演的窘境。
因此,當「失業」這件事來臨的時候,他才突然發現,自己好像除了演戲什麼都不會了,「那個時候狀態特別差,表面上毫不在乎,其實心裡一直在想,完了,我啥都不是了,一個演員不拍戲,還能幹什麼?」
如今再度回顧起,田小潔已經能自如地開玩笑,「如果當時有滴滴,估計我就改行做滴滴司機去了。」
雖然那段日子已經遠去,但那種沒有工作的危機感已經留在了他的心裡,「所以我時時刻刻都有危機感,那麼怎麼辦?我只能鍛鍊自己,把自己的功夫練好。能怪行業環境嗎?不能。所有人都是要憑本事吃飯的。」
如今,儘管他不排斥從所謂商業價值方面考量,接一些觀眾眼中並非那麼好的作品,「畢竟要先養家餬口,才能再說理想,」但他心裡始終有一個底線,「我接下的劇本,一定要有能打動我的點。如果角色不能打動我,完全只是為了掙錢,那我不去。」
到了今年,田小潔已經五十歲了。對於一般人來說,這是一個「知天命」的年紀,但田小潔不這樣想,他說自己還沒演夠。
「如果我覺得自己還能做一名演員,在業內別人還能認可我,觀眾還能覺得我專業不錯。那麼我就願意持續地演下去。」
【文/石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