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帝姬、格格、皇女,皇帝的女兒的這些稱呼有什麼不同?

2020-12-27 騰訊網

做為皇帝的女兒,其實除了公主之外,還有其他很多的稱謂,比如公主、帝姬、格格、皇女等,那這些稱謂有什麼含義與差別呢?

1.王姬

西周的時候沒有公主稱謂,當時最高統治者自稱天子,都尊稱為某某王,因此王的女兒自然就是王姬了。

到了戰國時期,周天子嫁女兒,貴為天子,不便親自主持女兒的婚禮,主持婚禮的任務就落到了同姓諸侯身上。「天子嫁女子於諸侯,必使諸侯同姓者主之故,謂之公主」。公侯伯子男,最尊貴的自然是公,那某公來主持婚禮,理所應當就稱王姬為公主了。

至於為什麼請公不請王來主持,因為一開始周天子是王,而其他的諸侯不敢擅自稱王。到戰國時期七雄爭霸,諸侯都稱王了,但公主的稱號也已定型。

公主在史書中的簡稱就是「主」,就像皇后的簡稱是「後」,公主出嫁是下嫁,所以被稱為「降」。而駙馬娶公主則被稱為「尚」,這直接體現了古代皇權的至高無上和等級森嚴。但那時,「駙馬」這個稱呼還沒有出現。魏晉之後,駙馬才作為公主配偶的正式稱謂而確定。

戰國時,諸侯王的女兒們也可以被稱為公主,其實放在後世,這些女子最多被稱為郡主。

2.皇女

秦漢時期,「皇帝」這一專有名詞出現了,值得一提的是,公主這個大眾認知裡皇帝女兒的稱謂,居然比「皇帝」這個稱謂的出場時間要早很多。而此時就不得不提「皇女」了,不是所有的皇女都會被封為公主,因為皇女更像是一種身份,而公主是一種封號。

一般皇女在成年或出嫁前就能得到封號和相應的食邑,但也有例外,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在長孫皇后去世後,對她留下的孩子們都特別寵愛,才幾歲的晉陽公主和新城公主就早早的獲得了封號和食邑。而庶出的孩子並不被李世民所重視,直到出嫁才給了封號,食邑也是少得可憐。即使是後來晉升為長公主之後,沒有依例增長食邑的事情也是存在的。

3.公主

公主的封號一般有四類。

第一類以國命名,比如陳國公主、申國公主、鄭國公主等等,以國為公主封號最普遍的朝代是宋朝,而元朝以國命名的公主也非常多,但因為元朝存續時間太短,所以存在感不太強。

第二類也是最普遍的一類,就是以郡縣為封號,這類公主也會被稱為郡公主或者縣公主,但與郡主,縣主是有本質區別的。從漢代開始,這種命名方式就變成了主流,如館陶公主、平陽公主、陰安公主、清河公主、臨汾公主等。一般公主封在哪個郡或者縣,這個地方的部分稅收就歸這位公主所有了,起碼漢代是這樣。

第三類以山命名,用這個命名的只有唐太宗和長孫皇后的小女兒衡山公主了,其實這個嚴格來說應該歸到第二類,因為這個封號的全稱是衡山郡公主。但之所以單獨羅列出來,主要是這個封號看似平平無奇,其實裡面暗藏玄機,充分體現了李世民對小女兒的寵愛。

第四類以寓意命名,例如:太平公主、昇平公主、安樂公主等,這類封號原本可以又美好又有氣勢,但是到了明代就出現了雲夢公主、懷淑公主、絲柔公主等,這些封號不能說不好,甚至很好聽,但總覺得少了點氣勢。而到了清代,公主和親王一樣,封號基本全是寓意類的了,比如恪靜公主、溫憲公主、純愨公主、敦恪公主等,更像是諡號。所以,以寓意為封號的趨勢是越來越往恭順柔美的方向發展了。

不是所有的皇女都是公主,同時也不是所有的公主都是皇女。比如和親公主一般就是宗室女或宗室出女。

4.帝姬

北宋政和三年,宋徽宗趙佶採納蔡京建議,仿周朝「王姬」稱號,將公主改為帝姬,郡主改為宗姬,縣主改為族姬,封號則賜美名二字。所以她們的封號都是第四類,美好寓意,德、淑、福、柔是最常用的。

因為帝姬與帝飢同音,又發生了靖康之難,這些帝姬的遭遇讓人很是同情,也很憤慨、無力。

南宋,高宗趙構又把帝姬恢復成公主,雖然很多人覺得帝姬不吉利,但其實這主要是昏君和姦相的錯,怎麼能怪到名號上呢?

5.格格

很多人受電視劇習慣稱呼的影響,以為清朝沒有公主,都是叫格格的。其實格格是清朝皇室貴族家庭裡女兒的稱呼,理論上皇女、宗室女都可以這麼叫,或者是親王低階妾室的稱呼。

在清朝,對子女的嫡庶之分很是嚴格,嫡出皇女封固倫公主,庶出封為和碩公主;親王嫡女封郡主,庶女封郡君;郡王嫡女封縣主,庶女封縣君。

相關焦點

  • 古代稱呼中,大長公主、長公主、公主、郡主和格格等有什麼區別?
    公主我們會認為是皇帝的女兒,但是在歷史記載中,卻不僅僅只出現公主一詞,還會出現大長公主、長公主、郡主和格格等詞,這些詞的含義有什麼不同呢? 長公主是中國古代皇室子女的稱呼,長公主一般是皇帝的嫡女或者是有功勞的皇帝女兒、皇帝的姐妹、皇帝的姑母等,但是在東漢之後,長公主用於稱呼皇帝的姐妹,長公主的身份相當於諸侯王,所以在歷史上只有極少數的公主被封為長公主
  • 皇帝的女兒叫格格?原來被電視劇騙了這麼多年!
    對於當時還沒有什麼文化水平的堂主來說印象特別深刻。以至於很長一段時間都認為清朝皇帝的女兒都叫格格。直到自己開始學習歷史之後才發現,原來格格可以代表很多意思,清朝皇帝的女兒也是稱呼為公主!皇帝的女兒就不稱作格格了,而是像漢人一樣稱為公主。所以中華上下5000年的歷史長河中,皇帝的女兒一直都是稱呼為公主嗎?答案是否,在這些朝代中,她們是這樣被稱呼的~周朝時,周天子的女兒們被稱為王姬,在當時的意思是天子的女兒這個意思。
  • 清國皇帝的女兒到底是公主還是格格,公主與格格有什麼區別
    九七的一部《還珠格格》第一次讓清代宮廷的生活,禮節還有種種規矩走進當代的大眾視野。我們也從影視劇中知道在清代皇帝的女兒稱為格格,可是在後來的影視劇如《甄嬛傳》皇帝和曹貴人的女兒就稱為公主。那麼在真實的清代,皇帝的兒女到底是稱為公主還是格格呢?
  • 還珠格格?溫宜公主?清朝皇帝的女兒到底該如何稱呼?
    引領清朝劇潮流的《還珠格格》是無數人兒時瘋狂追逐的經典,也是從這部劇開始,「格格」這個詞走進了大多數80、90後的視線中。在該劇中,「格格」是對皇帝女兒的稱呼。
  • 在古代,公主、郡主、鄉主、縣主這些人都是什麼身份?
    在現如今的很多宮廷劇中,最常見的應該就是各種稱呼了,因為現代和古代的稱呼之中有所差異,很多人即便是看了幾遍電視劇,也不了解其中的公主、郡主、鄉主和縣主都是什麼身份。 首先我們要知道,如果擁有了這些身份的人,在電視劇中多半是主演,在古代的真實生活當中,這些人也都是貴族身份了。
  • 看清宮劇,別再把格格和公主混為一談了!原來有很大的差別的!
    其實在清朝入關前室沒有「格格」這一稱呼的,清朝入關後,格格稱呼逐漸多起來,但其實還是有嚴格分別的首先:公主和格格稱呼的歷史起源不同公主,是中國古代對皇女、王女、宗女的稱號,簡稱為主公。公主一詞最早起源於西周,《公羊傳》記載『天子嫁女子於諸侯,必使諸侯同姓者主之』,故謂之公主。」意思就是周天子嫁女兒是有爵位為公的諸侯主持婚禮,簡稱公主,再後來皇帝的女兒都被稱為公主,成為一種尊貴身份地位的象徵,一直延續到清朝。而格格是滿清特有的稱呼,是王爺女兒的統稱,相當於現代有錢人家小姐,女士的尊稱,起初滿洲的貴族人家的女兒都可以叫做格格。
  • 此朝皇帝的女兒太奇怪,嫁得越好,死得越早,聯姻的公主更是短命
    康熙爺總共有二十個公主,平均算下來的壽命也就十六歲,這二十個裡面有十六個就早早去世,平均壽命也才四歲。康熙爺這個還算好的,到了順治帝那會,生了六個女兒,有五個還沒活幾年就沒了,好不容易最後一個給活到成年了,也早早就走了。
  • 古裝劇中的公主、郡主、鄉主、縣主,都是些什麼人
    在古裝電視劇中,我們經常會看到公主這一角色,公主作為皇帝的女兒,從小享受錦衣玉食的生活,生活環境優渥,令人羨慕。但在不同朝代的古裝劇中,也會出現了郡主,鄉主,縣主等稱呼,擁有這些稱呼的女子都可以算是出身貴族了。
  • 清朝的「公主」和「格格」,有何區別?都是皇族女兒,差別卻很大
    後金政權創立之初,「草創闊略,宮闈未有位號」,同時漢王的女兒們也未有明確的爵位封號,一般以「格格」相稱,大體相當於漢族的「小姐」稱呼。皇帝女兒——公主其中,皇室女兒,即皇帝的女兒稱為「公主」,「公主」主要分為兩個等級:固倫公主:中宮皇后嫡出女兒;和碩公主:後宮妃嬪庶出女兒
  • 居然被《還珠格格》騙了20多年!清宮劇何其多,這事沒幾個弄明白
    在不少古裝劇中,都有讓人不能忘懷的「公主」角色。比如《大明宮詞》中美麗動人的太平公主,《美人心計》中妄想爭權的館陶公主,《慶餘年》中心狠手辣的長公主,還有《清平樂》中備受寵愛的福康公主等等。但,不是所有「公主」都叫公主。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古代公主的稱呼問題。
  • 清朝的公主與格格有哪些區別呢?兩者身份相差巨大,無人敢逾越
    有很多朋友非常喜歡看古裝電視劇,但看到清朝的電視劇是有很多朋友會關注到一個現象,就是皇帝的女兒會被稱作為公主,但是有的卻又被稱之為格格,那麼這兩種情況到底有什麼區別呢?有很多朋友對於這件事情也是特別好奇的,今天我們就來一起詳細的說一下。
  • 清朝的公主和格格,差距有多大?別被電視劇騙了,差距超乎你想像
    在我們固有的印象當中,「公主」就是「格格」,「格格」就是「公主」。像我們曾經看過的很多清裝電視劇當中,皇帝的女兒基本上不是格格就是公主,所以在我們看來,但凡是皇帝的女兒,那麼就可以這麼稱呼。不過,在真實的歷史上,清朝的時候,「公主」和「格格」之間卻有著天壤之別。
  • 古代的公主和格格差異有多大?地位和權力為何天差地別?
    公主與格格有區別嗎?有!這是肯定的,而且非常明顯。格格這個稱呼的出自於清朝,存在的時間非常的短,而公主的稱呼出現於周朝,歷史是比較久遠的。兩者雖然看似都一樣,但是其內涵卻完全不同,古代公主的地位遠高于格格,其差異也是天差地別。
  • 除了清平樂裡面的稱呼,歷史上宋代皇室還有哪些奇葩的稱謂
    皇子皇女稱呼自己的父親,與尋常百姓家一樣,稱皇帝為「爹爹」。而正式場合或重要事宜中,又和大臣們一樣稱皇帝為「陛下」,分得很仔細。這句話告訴我們:朝廷、皇宮裡的人稱皇帝為官家,稱皇后為聖人,稱嬪妃為娘子。比如曹皇后,就稱為「曹聖人」。皇子皇女無論是否皇后所生,平時都得稱皇后為「孃孃」或「娘娘」。
  • 清朝公主都可稱為格格嗎?
    後金時,規定不管是皇太極或是其他貝勒的女兒,統稱為格格,但只是非正式叫法。清崇德元年(1636年),後金改國號為清,向中原制度靠攏。格格們有了正式的叫法,就是公主。   而格格,在清定國號後,就成了高階層女性的代稱,但不一定只有愛新覺羅的女人才可以用。比如著名的蘇麻喇姑,就被內務府稱為「gege」。還有一類女人也可以稱為格格,就是王爺家的侍妾。
  • 清朝時期,「格格」和「公主」有啥區別?都是做女兒的,差距不小
    01自後金時期開始,滿族的貴族親王(貝勒)及國君(大汗)的女兒稱之為「格格」。這個稱呼本身其實並無其他含義,在滿語中意為「小姐」,對於女性的一種稱謂。與漢族的公侯伯子男不同的是,格格一稱並無定製,其更像是漢族人名中的「字」,僅為便於稱呼。如清太祖努爾哈赤的長女稱東果格格,其名並無記載。到了清朝時期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決定沿用明朝制度,相應的格格一稱也改為公主。自此之後,清朝皇帝的女兒便稱之為公主。
  • 明珠格格原來真的存在,不是紫薇,而是這位大清皇帝的妃子!
    導讀:當年,電視劇《還珠格格》風靡全國,幾乎出現了萬人空巷的場景,劇中有一位非常重要的角色,她便是由林心如飾演的紫薇格格,作為乾隆流落在民間的女兒,後來被封為明珠格格。殊不知,明珠格格其實在歷史上是真的存在的,令人想不到的是,她並不是大清公主,而是一位清朝皇帝的妃子。
  • 清朝的「公主」和「格格」,身份差別到底多大?別被古裝劇誤導了
    我猜,很多人應該都有類似情況吧。《還珠》無疑帶起了一股以清宮劇為主的古裝題材潮流,年輕青春版的、宮鬥心計版的,皇權鬥爭版的.應有盡有。看多了,大家心裡肯定會對清朝的歷史有個大概了解,甚至能把清朝十二帝的名號挨個背出來,但與此同時,必然也有很多地方被電視劇給忽悠了,誤解至今,比如《還珠》裡,乾隆的女兒居然全被稱「格格」,這就不符合歷史了。
  • 清朝有眾多公主,為什麼還有格格的存在?格格的真正含義讓人驚訝
    很多喜歡看清宮劇的朋友都知道,清朝有許多格格,各種格格看的人眼花繚亂。格格原為滿語的譯音,翻譯成漢語就是小姐,姐姐之意。清朝貴胄之家女兒的稱謂,即婦人之爵名。格格,是滿族和清朝對女性的一種稱謂。例如,清太祖努爾哈赤的長女稱「東果格格」,次女稱「嫩哲格格」。清太宗皇太極繼位後,崇德元年開始效仿明朝制度,皇帝女兒開始稱為公主,並規定皇后所生之女稱固倫公主,妃子所生之女及皇后的養女,稱和碩公主。格格遂專指王公貴胄之女的專稱。
  • 同為皇室之女,「格格」和「公主」有什麼區別?
    後宮中的女子身份家世不同,稱謂和所配享用的生活條件更加不同。往往在古裝電視劇中,能看到古時候對於家世門楣的看重,講究門當戶對,可見身份是多麼的重要。古時通常稱呼皇上的兒子為阿哥,皇上的女兒為公主或者格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