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為皇帝的女兒,其實除了公主之外,還有其他很多的稱謂,比如公主、帝姬、格格、皇女等,那這些稱謂有什麼含義與差別呢?
1.王姬
西周的時候沒有公主稱謂,當時最高統治者自稱天子,都尊稱為某某王,因此王的女兒自然就是王姬了。
到了戰國時期,周天子嫁女兒,貴為天子,不便親自主持女兒的婚禮,主持婚禮的任務就落到了同姓諸侯身上。「天子嫁女子於諸侯,必使諸侯同姓者主之故,謂之公主」。公侯伯子男,最尊貴的自然是公,那某公來主持婚禮,理所應當就稱王姬為公主了。
至於為什麼請公不請王來主持,因為一開始周天子是王,而其他的諸侯不敢擅自稱王。到戰國時期七雄爭霸,諸侯都稱王了,但公主的稱號也已定型。
公主在史書中的簡稱就是「主」,就像皇后的簡稱是「後」,公主出嫁是下嫁,所以被稱為「降」。而駙馬娶公主則被稱為「尚」,這直接體現了古代皇權的至高無上和等級森嚴。但那時,「駙馬」這個稱呼還沒有出現。魏晉之後,駙馬才作為公主配偶的正式稱謂而確定。
戰國時,諸侯王的女兒們也可以被稱為公主,其實放在後世,這些女子最多被稱為郡主。
2.皇女
秦漢時期,「皇帝」這一專有名詞出現了,值得一提的是,公主這個大眾認知裡皇帝女兒的稱謂,居然比「皇帝」這個稱謂的出場時間要早很多。而此時就不得不提「皇女」了,不是所有的皇女都會被封為公主,因為皇女更像是一種身份,而公主是一種封號。
一般皇女在成年或出嫁前就能得到封號和相應的食邑,但也有例外,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在長孫皇后去世後,對她留下的孩子們都特別寵愛,才幾歲的晉陽公主和新城公主就早早的獲得了封號和食邑。而庶出的孩子並不被李世民所重視,直到出嫁才給了封號,食邑也是少得可憐。即使是後來晉升為長公主之後,沒有依例增長食邑的事情也是存在的。
3.公主
公主的封號一般有四類。
第一類以國命名,比如陳國公主、申國公主、鄭國公主等等,以國為公主封號最普遍的朝代是宋朝,而元朝以國命名的公主也非常多,但因為元朝存續時間太短,所以存在感不太強。
第二類也是最普遍的一類,就是以郡縣為封號,這類公主也會被稱為郡公主或者縣公主,但與郡主,縣主是有本質區別的。從漢代開始,這種命名方式就變成了主流,如館陶公主、平陽公主、陰安公主、清河公主、臨汾公主等。一般公主封在哪個郡或者縣,這個地方的部分稅收就歸這位公主所有了,起碼漢代是這樣。
第三類以山命名,用這個命名的只有唐太宗和長孫皇后的小女兒衡山公主了,其實這個嚴格來說應該歸到第二類,因為這個封號的全稱是衡山郡公主。但之所以單獨羅列出來,主要是這個封號看似平平無奇,其實裡面暗藏玄機,充分體現了李世民對小女兒的寵愛。
第四類以寓意命名,例如:太平公主、昇平公主、安樂公主等,這類封號原本可以又美好又有氣勢,但是到了明代就出現了雲夢公主、懷淑公主、絲柔公主等,這些封號不能說不好,甚至很好聽,但總覺得少了點氣勢。而到了清代,公主和親王一樣,封號基本全是寓意類的了,比如恪靜公主、溫憲公主、純愨公主、敦恪公主等,更像是諡號。所以,以寓意為封號的趨勢是越來越往恭順柔美的方向發展了。
不是所有的皇女都是公主,同時也不是所有的公主都是皇女。比如和親公主一般就是宗室女或宗室出女。
4.帝姬
北宋政和三年,宋徽宗趙佶採納蔡京建議,仿周朝「王姬」稱號,將公主改為帝姬,郡主改為宗姬,縣主改為族姬,封號則賜美名二字。所以她們的封號都是第四類,美好寓意,德、淑、福、柔是最常用的。
因為帝姬與帝飢同音,又發生了靖康之難,這些帝姬的遭遇讓人很是同情,也很憤慨、無力。
南宋,高宗趙構又把帝姬恢復成公主,雖然很多人覺得帝姬不吉利,但其實這主要是昏君和姦相的錯,怎麼能怪到名號上呢?
5.格格
很多人受電視劇習慣稱呼的影響,以為清朝沒有公主,都是叫格格的。其實格格是清朝皇室貴族家庭裡女兒的稱呼,理論上皇女、宗室女都可以這麼叫,或者是親王低階妾室的稱呼。
在清朝,對子女的嫡庶之分很是嚴格,嫡出皇女封固倫公主,庶出封為和碩公主;親王嫡女封郡主,庶女封郡君;郡王嫡女封縣主,庶女封縣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