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逐漸老齡化,養老矛盾也是日漸凸顯,倘若是單純是子女不孝順,老人可能還會另謀出路。可是有些子女以為自己很孝順,殊不知有時候這種孝順是「假孝順」,父母偷偷流淚孩子都不知道。
1. 「我出錢出力幫帶娃,子女還嫌棄我做得不夠好」
張大爺和老伴已經退休幾年了,恰逢獨生的兒子結婚生子,老兩口就答應去城裡幫忙帶孩子。兩個成年人一個小孩子,住在三室的房子裡,也不算太擁擠。
可是日常的生活習慣還是有些不合拍,張大爺和老伴習慣早睡,可是兒子兒媳婦習慣轉鍾再睡,有時候在客廳打遊戲看電視,他們即使再小心還是會有聲音。老年人睡眠本來就少,這下子睡眠質量也更差了。
平時小兩口上班,家裡的家務都是老人做,一個帶孩子,一個洗衣服做飯打掃衛生。早上還需要起早去買菜,有時候因為口味問題還會和子女起爭執。一些剩菜和醃製的菜,老兩口捨不得扔,兒媳婦卻說有異味,不乾淨,不讓老人吃。
其實他們也知道兒媳婦是一片好心,可是生活習慣太難磨合,兩人也很委屈。要是周末老人習慣早起,年輕人卻習慣睡到中午,他們只能抱著孫子在外面遛彎,冬天的時候凍得直哆嗦,就躲到超市裡取暖。
在城裡也沒什麼朋友,兩人都覺得有些孤單。和兒子提過要回鄉下住,孫子上幼兒園以後就可以送晚託班,他們下班就去接。可是兒子兒媳婦又不放心,覺得老人年紀大了,在縣城生活出意外就不好了。
其實接老人去大城市生活,真正陪伴老人的時間還是有限的。撒貝寧曾經就說因為父親一個人在老家,為了不讓他孤單,接父親去了大都市同住,可是時間長了父親沒有朋友,很少有笑容。
撒貝寧本意是想多陪陪父親,可是工作也一如既往的繁忙,在家吃飯的日子都屈指可數。而父親卻失去了親人朋友,獨自一個人守著大房子,等著兒子回來。
2. 輪流照顧老人,原以為是都孝順,其實都有小算盤
李阿婆的老伴去世得早,自己一共有三個兒子一個女兒,以前給兒女們帶孩子,給誰帶就住在誰家,可是現在孫子們都長大了,不需要李阿婆照顧了。
她就成了累贅一樣,於是兄弟姐妹都說輪流照顧母親,這樣的方案公平又有孝心。可是三兒一女不住在一個地方,女兒甚至在別的省市,有時候去女兒家,兒子還要坐高鐵送老人過去。
八十多歲的年紀,總是這樣奔波,生病也是必然的。可是子女們根本就不聽母親的抱怨,大家都希望能早點送走,在家的時候只當是多一個人吃飯,並沒有很熱情的對待母親。
這樣輪流制的照顧,雖然看起來都在盡孝,可是誰都沒有真心,都希望時間過得快一點,趕緊送去下一家。真正受苦的是老人,帶孩子的時候出錢出力,年邁沒有利用價值,就像是皮球一樣踢來踢去。
3. 照顧孩子要看老人的意願
很多人認為老人照顧孫子是應該的,正規的程序父母只需要撫養子女,因為社會情況導致父母願意奉獻自己,替子女分憂。但是總會有些父母過不慣和子女在一起的日子,希望能安度自己的晚年。
子女還是不要強求老人帶孩子,也不要違背老人的意願養老。真正的孝順應該是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老人諒解子女的繁忙,子女體會一下父母的年邁,無力做什麼的情況。
雙方本就是血緣至親,應該為彼此著想,不要強迫。養老這件事是憑藉良心,讓老人能安然地度過餘下的人生,才是一種幸福。
你認為老人帶孩子是應該的嗎?如果老人不願意幫忙帶孩子,你會執行養老義務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