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晚年沒有子女孝順,年輕大多有3個表現,老無所依不能怨別人

2020-12-23 J媽學堂

常言道:「百善孝為先」。這是自古以來中國人傳承下來的優良傳統思想,但是現在很多子女卻不怎麼孝順老人,這到底是因為什麼呢?

上班時候的小林忙得熱火朝天,突然間他接了來自於家裡親戚的電話。電話裡面告知他,父親一不小心在家裡面摔倒了,現在正在醫院裡面緊急治療,需要小林儘快的回來一趟。

結果小林接到電話之後,神情並沒有出現慌亂,甚至還在繼續忙著工作,等工作忙完之後才開始訂回家的票。

到了醫院之後,發現父親已經沒有什麼大礙,小林就自顧得到繳費處進行繳費,在此期間卻不曾和父親多說幾句話。旁邊鄰座的病人開始嘀咕的議論起來,小林回來之後聽到了也沒有做應答,只是一味苦笑。

父親看到他的樣子不免有些唉聲嘆氣,一連和旁邊的親戚說「之前對不住小林」。

原來,小林的父親是以前出了名的酒鬼,每次喝完酒之後都會對小林拳打腳踢,並且辱罵小林是一個「沒出息的孩子」。慢慢的小林覺得心灰意冷越發的討厭父親。在最後選擇工作的時候直接選擇了離家較遠的地方,在母親去世之後,日常生活中沒有事情也不會回家,只是每個月的時候照常給家裡面打生活費而已。

有人認為小林這樣的做法是不對的,畢竟無論小林的父親怎麼樣,他都是父親啊,作為孩子應該孝順老人,但是也有人認為小林父親是活該,一個不對自己妻兒好的人又怎能奢求孩子的孝順?

晚年不被子女孝順的老人,大多有這三個表現

1、父母掌控欲過強,孩子想要遠離父母

獲得2019年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的《包寶寶》引起了很多家長的深思。

這部短片的主要內容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一個包子成精的故事。

簡單來講就是一個由老母親做出來的包子慢慢變成了一個類似於「人」的包子精,後期卻因為和母親產生分歧,最終被掌控於過強的母親一口吞下的故事。

這部影片也反映出現在很多家長對孩子情感的折射:父母對孩子掌控欲過強,並且刻畫了「孝順」二字背後父母對孩子自由人格的壓迫,以及利用「愛之名」行「傷害之實」的事情。

很多家長常常利用「我的孩子我說了算」的方式,來過於幹涉孩子成長的人生,對孩子進行指手畫腳,慢慢的實現對孩子的操控。

好像全然忘記了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並且也忽略了孩子擁有自己的意願以及自由。慢慢地等到孩子不斷成長之後,也越發厭惡來自於父母的操控,想要遠離父母,更加不想要對父母孝順。

2、溺愛環境下長大的孩子

教育學家馬卡·連柯表示:「一切都給孩子,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 這是父母給孩子最可怕的禮物。」

現在有些家庭對於孩子的溺愛,和古代的皇家子女進行對比,猶過之而無不及。

而孩子也在長期被父母的溺愛當中,變得不會為他人進行著想,不會將心比心的考慮問題,一切都以自我為中心,變成了「自我主義」。

性格方面也更為驕橫乖張,從來沒有經歷過任何的挫折,一切都有父母在旁邊為其進行掩護。之後也嫣然將父母認為是自己的「奴隸」,可以進行隨意的驅使。

這樣的孩子長大之後,也會變得越發的自私自利,不懂得孝順為何物?更加不會想著要孝順老人,當父母對他們沒有任何的幫助之後,他們甚至不願出現在父母眼前,就更加談不上孝順父母了。

3、父母不孝順老人,孩子也不孝順父母

佛學方面講求一個「因果」,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也是孩子的以身作則。

如果孩子的父母在對待老人方面就沒有實現孝順,那麼當孩子長大之後也會變得不會孝順父母。

曾經有一個故事:有一對夫妻對老人很不孝順,將自己年邁的雙親趕到了小木屋裡面居住,之後還用小木碗將每天的剩飯剩食送給老人吃。然而有一天,他們發現兒子在雕刻一塊木頭,他們不知道兒子正在做什麼,於是問兒子為什麼這樣做,兒子答:「我正在刻木碗,等你們老的時候能夠用。」

這一對夫婦聽到之後幡然醒悟,趕緊就把老人接到了家裡面,很好的孝順老人,而孩子也在慢慢的轉變對他們的態度。

誠然,孝順是一種品質,也在於後天父母對孩子的培養。

所謂「子不教,父之過」,父母們想要擁有一個孝順的孩子,就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給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慢慢的讓孩子從父母的身上學到這種優良的品質,之後更好的孝順老人。

作為老人,想讓孩子孝順,應該如何給孩子樹立正確的「孝順觀」?

1、形成一個良好的家庭關係

在一個家庭當中,家長應該營造一種長幼有序的家庭環境,讓孩子從小就知道尊長愛幼,例如可以從日常小事方面入手:每一次吃飯的時候,養成長輩先動筷子,晚輩後續動筷子等等,從小給孩子樹立尊敬老人的觀念。

2、注重細節養成

孩子的道德修養和生活習慣都是在日常瑣事當中形成的,家長應該根據孩子的不同年齡段以及孩子的能力,為孩子提供相應的要求和幫助。

例如家長可以培養孩子照顧家人的行為:在家中有人生病的時候,養成孩子主動照顧的習慣,這樣等孩子慢慢長大之後,當父母出現生病的時候,孩子也會主動的想要照顧父母。

3、父母以身作則,孝順老人

孩子是最擅長模仿的,如果父母能夠在日常生活中給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那麼孩子在長大之後也會依照父母的榜樣更好的孝順父母。

一個家庭的悲哀莫過於「子不子、長不長」,老人想讓孩子孝順,更應該從自身做起,讓孩子主動的想要孝順老人。

聰明的父母都會關注J媽學堂,每日分享孕產育兒小知識。

有愛的父母都會分享這篇文章,讓更多的人受益。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刪。

相關焦點

  • 不被子女孝順的老人,年輕時養孩子多有「3個表現」,怨不了別人
    在我國,人們常說「百善孝為先」,一個有良知、善心的人,他一定是個孝順父母的孩子。因為父母自小將他呵護、養育成人,其內心深處應當有著深厚的感情,這才是有血有肉的人。倘若他連一點孝順、感恩之心都沒有,再說他如何善良、有善心,想必都是虛假偽裝的。當然,每個人對「孝順」的看法、定義可能有偏差,那些被指責「不孝順」的子女可能存在冤屈。
  • 晚年子女「不孝順」的老人,若有這3個特徵,怨不了孩子
    然而,孩子多了,對於有的家庭而言,父母老去後的麻煩也就變多了。晚年子女「不孝順」的老人,若有這3個特徵,怨不了孩子。子不孝,皆有因每當聽說一些兒女不孝的新聞,很多人都會一股腦地先去評價孩子如何如何不好。俗話說,「事出皆有因。」殊不知,一些父母從孩子小時就沒有種好孩子「孝道」的種子,自然等到孩子長大以後也就無法結出「孝道」的果實。
  • 晚年時不被子女孝順的老人,往往都有這3個行為,要怨只能怨自己
    文/暖媽說育兒 孝順父母,是我們每個人作為子女應該盡的義務,畢竟老人養育我們成人十分不容易,我們應該主動承擔起照顧父母的責任。所以,對於一些不孝行為,人們還是非常痛恨的。
  • 晚年不被子女孝順的老人,都有這3個特點,孤獨終老怨不了別人
    文章/作者 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導語:每個老人都希望自己的兒女能夠孝順,自己的晚年能夠幸福,可是,固然人們的知識水平越來越高,道德素質也越來越高,但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還是有各種各樣的不孝子女出現,各種各樣的不孝事件發生,令人十分寒心
  • 「活該沒人孝順你」,有這3個特徵的老人,晚年大多不被子女孝順
    老人到了晚年時期,最希望的就是子女孝順,這樣他們晚年也能夠有所依靠。但實際上,並不是所有的老人到了晚年都能夠有子女孝順。而實際上這並不能夠完全怪孩子,子女不孝順可能和老人年輕時的對待他們的方式脫不開關係。
  • 父母有這3個特徵,晚年生活大多很悽涼,子女也不孝順
    連醫生和護士也看不下去,為張敏父親說話,紛紛譴責張敏不孝順。後來了解才知道張敏並非不孝順,原來父親年輕的時候在外面出軌了女人,脾氣也很差,回到家就會作威作福,打罵妻女,在外面有了其他的家庭以後,就不管不顧張敏媽媽和張敏,母女倆的生活過得很拮据,直到媽媽把女兒供完大學以後,媽媽卻因為生病過世了。
  • 「活該沒人孝順你」,有這3個特徵的老人,晚年大多不被兒女孝順
    老人到了晚年時期,最希望的就是子女孝順,這樣他們晚年也能夠有所依靠。但實際上,並不是所有的老人到了晚年都能夠有子女孝順。而實際上這並不能夠完全怪孩子,子女不孝順可能和老人年輕時的對待他們的方式脫不開關係。
  • 晚年不被子女孝順的老人,大多數會做這3件事,要引起重視
    老有所依也是每一個老人到了晚年最大的一個願望,因為父母含辛茹苦地把子女給撫養成人,等到父母變老之後,子女撫養老人也是理所當然的一件事情,但是在現實生活中老人被子女虐待或者是老無所依的現象,真的是經常能夠見到。
  • 晚年喪偶,有錢不給子女花會老無所依嗎?3位老人的話讓晚輩警醒
    有一群比較特殊的群體,他們晚年喪偶,膝下只有子女可以依靠。那麼,假如他們有錢卻不給子女花,晚年真的會老無所依嗎?3位老人用樸素的語言講述了自己的親身經歷,讓同齡人得到借鑑的同時,也讓我們晚輩警醒。錢,不能換來子女的真孝順。66歲的老人汪愛珍沒和唯一的兒子住在一起,她依舊住在老伴留下來的房子裡,靠著自己的養老金過日子。
  • 72歲老人說:這三種人,晚年註定老無所依,希望沒有你!
    有人說是身體健康,三五好友,相邀作伴;有人說老夫老妻,相濡以沫;也有人說兒女環繞,子孫成群,享天倫之樂。但是,每個人的人生軌跡是不同的,人老了以後所經歷的自然也是不同的。  72歲老人說:這三種人,晚年註定老無所依,希望沒有你!  一.沒有包容心,自私,疑心重
  • 67歲老人的心酸:不想再幫帶孫子,但又害怕自己的晚年老無所依
    我是想,你們現在的條件也比原來好了很多,以後就算是有了保姆,我能過來幫忙肯定還會時不時的過來。」話雖這樣說,但兒媳依舊不依不饒:「媽,你身體有任何不適,哪次我們不是急急忙忙的帶你去檢查?說來說去你就是不想給我們看孩子了對吧?你看看別人家,不都是婆婆一直幫帶孩子、子女出去打拼的嘛,再說了,你一個人在老家也是閒著,在我們這裡就看個孩子有什麼不好。
  • 人到晚年,不被子女孝順,通常做過這3件事,網友:怪不了別人
    人到晚年,不被子女孝順,通常做過這3件事,網友:怪不了別人人這一生,本來就不是那麼容易,如果到了晚年還不被子女所孝順,那的確很是可悲。其實,很多人覺得這樣的人可憐,但忘了有一句話叫做「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當然, 這種事也不盡然,不能說得太過絕對。其實,做人往往是相互的,你怎樣對別人,別人就會怎樣對你。有些時候,自己做了錯事,難免會遭到懲罰,這點無可厚非。如今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逐漸出現越來越多的現象,令人感到困惑。比如,人到了晚年,為何不被子女孝順?難道孩子們都這麼沒有良心嗎?
  • 「老無所依」是一個令人心痛而又廣泛的社會話題
    ,第四個故事說的是陝西一位安老太死了老伴,被一個自稱姓康的老人噓寒問暖,每天聊天,結果被姓康的老人推銷保健藥品掏了2.3萬元,之後這位姓康的人便態度冷淡了;第五個故事說的全國每天有超過10萬老人由於害怕孤獨,幾乎全天都候在行動網路上。
  • 家長有這3個行為,晚年多半不被兒女孝順,孤獨終老,怨不得別人
    我國一直提倡孝道,孝順的人更容易受到人們的稱讚,不孝的人總是會受到人們的指責甚至唾棄。 雖說父母養育了子女,子女理應讓父母有幸福的晚年,但是有的父母真的不配為人父母,他們讓孩子的童年充滿了陰影,又憑什麼指望孩子能夠孝順自己呢?
  • 晚年不被子女孝順的老人,一般會做3件事,網友:真是自作自受
    父母含辛茹苦的把孩子給養大,雖然對於孩子的要求也並不是非常高,但是還是希望自己能夠到老的時候有孩子孝順著,但是這個現在的社會上,子女虐待老人或者是不去撫養老人的現象,真的是經常能夠見到。其實六阿婆也不只有這一個兒子,他還有一個女兒,他的女兒每個月也都會定時的去給他打一筆生活費,但是卻很少來看望他,因為女兒的家庭條件非常不錯,外婆就經常抱怨女兒非常不孝順,面對好吃懶做的兒子卻沒有任何的怨言,但是這也是有一定原因的,劉阿婆年輕的時候就非常的重男輕女,對兒子也是極盡寵愛,對女兒則是非打即罵,即使女兒做的帶好,他也從來沒有誇獎過一句。
  • 別怪子女不孝順,有這3種行為的老人,老無所依實屬「活該」
    沒錯,很多父母辛苦付出,養育孩子,就是為了老了以後能有個依靠。但是現在也存在很多「不孝」的情況,難道這些全都是子女的過錯嗎?重男輕女換來的老來無依:同事小李是個非常努力的人,工作認真上進,家庭和睦幸福,引來不少人的羨慕。但只有小李自己知道,她和父母的關係一直都是一個痛。
  • 養育3個兒女 湘潭老人依然老無所依
    經法院調解,老人的贍養問題終於得到解決湘潭在線12月7日訊(湘潭晚報記者 吳珊 通訊員 李望)辛苦養育3個兒女,老來卻無所依靠。湘鄉市山棗鎮城埠村內,就出現了這樣不和諧的音符。12月6日,在湘鄉市司法局法援中心內,3名子女對李娭毑的贍養問題達成一致,老人總算可以安心度過晚年了。
  • 這4種父母,晚年多半過得悽涼,怨不得別人,更多是自己造成的
    作者:王小花原創作品,抄襲必究每個父母對子女都寄予厚望,希望孩子不光能成家立業,還能有出息,這樣等自己老了後,也能有個依靠,相信大多數父母心裡都是這麼想的。雖然很多不養老的情況,基本都是子女沒良心,但其實仔細觀察就會發現,父母的身上也存在很大的問題,就是因為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使用了錯誤的方法,才導致老了晚年不幸福的「悲劇」。有4種父母,晚年大概率子女不孝順,這也怨不得別人,只怪自己自食惡果。一,對待子女,沒有一碗水端平的父母有一些家庭不止一個孩子,比較常見的是一兒一女。
  • 晚年過得悽涼的老人,多半有這三個特徵,還真怪不得兒女不孝順
    當我們老了的時候,如果身邊無人相伴就會覺得一輩子似乎沒有什麼意義。在年輕氣盛的時候可能會覺得世界都是自己的,但是到了晚年之後,又會因為自己的無力產生一種空虛感,如果這時還無人相伴,那麼該是一種怎樣的悲傷啊。
  • 晚年喪偶,有錢不給子女會晚景悽涼嗎?3位老人的話值得大家警醒
    天底下的父母都是愛孩子的,當兒女們深陷困境時,他們即便砸鍋賣鐵也要貼補兒女,但是現實生活中卻有一群這樣的個體,他們晚年喪偶,身邊就只有子女,那如果他們不把自己的退休金和存款拿出來貼補兒女,那他們的晚年就會老無所依嗎?以下三位老人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回答了這個問題,非常值得同齡的老人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