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有一個面具叫「我很好」
2003年,一代巨星張國榮在香港某酒店墜樓身亡;
2011年,《杜拉拉升職記》李鴻明扮演者尚於博被曝跳樓身亡;
2016年,《加油好男兒》亞軍喬任梁被發現在上海某公寓墜樓身亡;
2018年,2017年金曲獎得主盧凱彤在朋友發完消息後墜樓身亡。
……
「逼迫」他們心甘情願選擇這樣殘忍死亡方式的「人」,名字就叫做抑鬱症。
抑鬱症還沒找到治癒的辦法,盧凱彤墜亡又讓人們重新認識了一種病,叫做躁鬱症。
躁鬱症是什麼?
學術上叫做分裂情感性精神病。症狀就是,平時有事沒事就會妄想,伴隨著情感低落、幻覺。輕則歇斯底裡,重則,死亡。
來自知乎網友:
@考拉考拉樹呆熊:世界觀不斷地建立然後崩塌,再重建然後再崩塌,循環往復;
@湧晝:一瞬在天堂,常常在地獄。就是不在人間;
@Scofield: 每天都在「你們都是垃圾」和「我怎麼這麼垃圾」間隨意切換
@大臉沒有炸雞排:想活著是真的,想死也是真的。
我們總說生老病死,四個階段只有生的時候最顯得人生安逸,而老病死都是在邁向生命的終結 。身體零件出故障已經是稀鬆平常,,我們還要在百忙之中抽空照顧我們的靈魂。
據有關媒體報導:事發前一天盧凱彤錄製《全民造星》的畫面曝光,臺上她幾乎沒有異狀,氣色也還不錯。只是與其他評審互動少,似乎心事重重的樣子。
僅僅是心事重重一句,就蓋過了所有的「傷痛」。
誰會想到剛剛還在臺上談笑風生的盧凱彤,一轉身就變成了一張只能回憶的照片?
誰會想到活潑開朗的喬任梁會那樣決絕的跳下好幾層高的樓?
誰會想到翩翩儒雅的張國榮會選擇在事業巔峰的時候把自己像塊抹布一樣的丟下幾十層高的大廈?
抑鬱症他們太過狡猾,狡猾的要我們犧牲一條生命才能看到它猙獰的模樣。
有人說我們的這個時代,有飛天的宇宙飛船;有潛入深海的潛水艇;有發達的網際網路……還有什麼時代能這樣的進步?
可是我們餓了訂外賣,迷路就百度地圖,難過就看綜藝節目。網際網路把世界的距離縮短,卻在人與人之間剌開了一條血淋淋的大鴻溝。
新片場創作人張森導演有一部作品叫做《隔斷》,講述北漂出租房裡的孤獨。影片裡說了這樣一句話:「僅僅只是一牆之隔,我們卻對彼此一無所知。」
託尼.凱耶導演獲得第24屆東京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最佳藝術貢獻獎的影片——《超脫》演繹每個人上班的時候光鮮亮麗,回家就恨不得把自己隱匿到黑暗裡。
來自微博:
@桃酥梨:我有一條黑狗,名叫抑鬱,我努力不被它吞噬。
@00000:可以和任何人狂歡,可是內心深處有一個地方冷到不行。
@—一寸陽光:為了裝作自己過的好,難過也只敢咬碎聲音輕輕啜泣。
不敢觸碰心事的機關,不敢隨便傾訴,怕自己一旦擁抱就再也堅強不起來,我們是這樣的一群現代人。
繁華的都市沒有把我們的心照亮,卻給我們加諸了許多毛病:由劉青雲、張栢芝等人飾演的電影《最愛女人購物狂》中,演繹了在現代都市下患上各種心理疾病的人。
這是一部喜劇片,卻真實的存在於我們生活的世界裡。從焦慮到抑鬱,抑鬱到躁鬱,還有更多沒有被重視的心理疾病在偷偷蠶食著其他的人。
有人從抑鬱這些病中「虎口逃生」,有人別無他法只能繳械投降。
你的完美有點難懂並不代表世界不能包容
「總認為這個世界 沒有我無所謂 這樣的感覺或許從以前就在 努力獨自面對 倔強的以為 沒有人能體會我這孤獨的傷悲」
這是一首歌的歌詞,來自蔡健雅的《墜落》。這是寫蔡健雅自己內心的獨白,而在我看來這更像一個抑鬱、躁鬱者內心的獨白:對這個社會張開全身的刺,內心渴望擁抱。又怕被世界拒絕,於是寧願選擇讓自己千瘡百孔。
就像那部致敬一代喜劇大師卓別林的動畫——《艾迪兔被抑鬱困住的一生》:
艾迪兔在垂死之際回顧自己演員的一生,無論是什麼類型的角色它都能收放自如的演繹出來。可是當這些鏡頭裡的艾迪兔回到現實世界,它的房子是藍色的抑鬱,它的整個人也是藍色的抑鬱。
演完最後一幕隻身過索道的英雄戲碼,攝影棚裡全部都是喝彩的聲音,艾迪兔留給下的卻是隻身落寞的背影。
即便知道了抑鬱是病,是殺手,依然還有人對此嗤之以鼻。然而即使是這樣,我們還是要逼自己活下去。像在懸崖邊築巢的燕,搖搖欲墜也要努力的告訴自己: 你的完美有點難懂並不代表世界不能包容。
上海影視幫
滬上最豪的一個影視信息分享和聚焦影視人才的服務平臺,歡迎大家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