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過年,面對難題的不只是你,還有爸媽。
本文摘編自微信公眾號「新華社」(ID:xinhuashefabu1)。
每到過年,都有兩個難題等著我們解決——一是搶票,二是回家要面臨各種「拷問」。
跟黃牛鬥智鬥勇搶到票回家,下一秒就得思考如何面對父母的這幾大世紀難題:
邁進家門口那一刻,我深吸了一口氣,做足了心理準備。
沒想到一到家,老媽第一句話竟是——「你可算回來了!趕緊過來,幫我把電腦上這圖發到微信群裡!」
行李還沒放下,就被老媽連拉帶扯地按在電腦桌前,手把手教她怎麼用電腦版微信。一個世紀過去了(其實是半個小時),老媽終於能親自把一張全家福照片發到同學群裡了,還將教程記錄在本子上。
站在一旁許久沒說話的老爸默默抓起了老花鏡,裝作不經意地瞥了下老媽的筆記:「還是你媽媽厲害,這麼複雜的功能一學就會。」
老爸這話讓我有點心酸。事實上,這功能對我們來說相當簡單,二老還要花大量時間學習,去年給他們換了個智慧型手機,光教他倆用微信聊天,就已經耗盡我所有耐心。
感慨之餘發了條朋友圈:「你在數字海洋中自在遨遊,爸媽還在岸上刀耕火種。耐心一點,別讓他們被時代甩開太遠。」沒想到一下子收到了很多朋友的評論。
在各種評論中,有幾個朋友的分享很具有代表性:
我媽有一次拿著我的iPad看連續劇,沒過兩分鐘,她拿著飄滿彈幕的iPad來找我:「兒子兒子,你這『派得』好像壞了,視頻都看不了!」
我一看,原來是彈幕,不斷湧現的彈幕裡不光有劇情討論和演技評價,不時還有一串串的「2333」、「666」飛過,把畫面遮了個嚴嚴實實。
「媽,這些字叫彈幕,網友們在一起看視頻,討論劇情呢。2333就是哈哈哈笑,666指某人或某件事很厲害。不想看這些彈幕的話,是可以關掉的。」說著,我就要操作。
「哦,要不…還是留著吧。」
「留著幹啥?他們說的淨是網絡語言,你也看不懂。」
「那也留著,多看看就懂了……對了,這個『嚇死寶寶』也一直彈出來,寶寶是誰,
這劇裡沒人叫寶寶啊?」
「媽……」
此處省略一千字。
2自從給爸媽買了智能電視,我又重新想起了小時候被爸媽嘮叨的恐懼。
「你買這個電視忒難用了,滿屏花花綠綠的,拿著遙控器都不知道點哪兒。」
「我就說老電視挺好使的,你不聽,這高級功能給我們使也是浪費!以前就是開關、換臺、音量,多簡單。」
一回到家,老兩口就衝我不斷吐槽。敢情科技發展的紅利,到他們那就變成負擔了?趁著幾天假期,我通過不斷地重複、重複再重複,連口述帶比劃,不僅教會了他們通過切換信號源收看電視節目、還教會他們用APP點播節目。
說實話,在教他們的過程中,我千萬次地想放棄,真是太難了。
但在老爸學會後,我從他那興奮表情裡,看到了一點驕傲和一些欣慰。值了。
3哈哈哈哈!這個話題真是感同身受,昨天我爸有次買菜忘帶錢,自己又不會手機支付,還讓賣菜大媽給嘲諷了一通。
老頭氣得一路小跑回家,第一件事不是拿現金,反而是讓我教他怎麼使用手機付款。
我幫他緊急培訓了下,在他反覆確認無誤且操作流暢後,還特地招呼上隔壁李大爺,硬拉著人家去買菜,說多走走鍛鍊身體。
到了市場一攤位前挑選稱量詢價後,我爸輕描淡寫地掏出手機假裝「熟練」地進行掃碼支付。看著老李目瞪口呆的樣子,我爸半小時前掉在菜市場的面子瞬間找回來了。
聽李大爺說,我爸回來路上拎著條鯽魚,就像拎著條鯊魚似的,昂首挺胸,走路都帶風……
有些事,對你來說,只是輕鬆邁出了一小步;對他們來說,簡直像成功跨越了時代。
看著我爸那臺十幾年車齡的老帕薩特最近頻頻罷工,我總勸他換臺車,但他一直是拒絕的:「智慧型手機都沒整明白,那些車上的高科技更不用說啦。」
於是年二十六這天,我特意招呼二老坐我的寶馬2系去採購走親訪友的禮品,還安排老爸坐在了副駕駛位上。
上車啟動後,我對著中控顯示屏說道:「我想去買東西。」得到回覆:「為您搜尋到如下信息,請問您想去哪裡?」,此時顯示屏出現了附近幾家購物中心的信息,選擇後系統便開始進行導航,爸媽震驚ing。
買完年貨到停車場,我通過手機APP讓車鳴笛與車輛閃爍頭燈找到車輛具體位置,爸媽再次震驚。
我爸正準備把大包小包放地上去開後備箱,這時我在車尾輕鬆地伸了個腳,尾門便自動開啟了。看著爸媽的眼神,我確定,他們對新車已經種草了。
回到家還沒坐定,就看我爸開始在屋裡來回踱步,仿佛下定決心般地看著我說:「兒子,下午去舅舅家,我來開車。」
下午剛上車,就迫不及待操作了中控觸控屏,我媽拍得十分到位,一個表情就足以詮釋老爸那豐富的內心世界。
而我媽.算了,攔都攔不住,用腳掃開後備箱玩了一下午了。
第二天,我爸告訴我,他決定換車了……
以上這幾幕是不是很熟悉?多像你還是孩子的時候!
小時候,是他們教你喚人、拿筷子、加減法,還有為人處世。當然,他們也曾忍住了無數次因你的愚鈍而想狠狠打你的衝動。
漸漸地,他們沒什麼可以教你的了,你也覺得自己沒必要再聽了。
現如今,科技洪流來得太迅猛了,裹挾著所有人奔向新時代。但在這場大遷徙中,年輕人頭腦清醒腳步輕盈,上一輩卻如無根之木上下浮沉。他們或許從來沒想過,自己會這樣被「掉隊」。
當然,故事也可以換一種結局。
我的經驗是,從耐心回答父母的每一個「有技術含量」的問題開始。
今年回家,你想教會父母什麼?
延伸閱讀:
最好的孝敬,是帶父母跟上這個時代
在移動網際網路的大潮裡,他們笨拙卻又認認真真地學習如何不被時代拋棄,小心翼翼地不被討厭,戰戰兢兢地離孩子近些,再近些。
我們不耐煩地屏蔽了父母的朋友圈,卻不能阻止聳人聽聞的謠言、劣質雞湯和虛假廣告成為他們的貼心知己。社會學家說,這個時候你應該做的是,不是動怒責備,也不僅是反覆叮囑,而是耐心地用文化反哺日漸邊緣的父母,帶他們迎頭趕上這個時代。
文︱群學君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群學書院」(ID:sacademy),轉載已獲授權,不代表瞭望智庫觀點。
1
昨晚正看書,被表姐一個電話叫到她家裡。
推門進去,表姐臉色鐵青:跟他們說了多少次,微信上騙子太多,沒事別跟著一幫老頭老太太在群裡瞎起勁。不聽!現在好了,買這幾盒「保健品」,一萬四!錢就算了,吃出毛病來怎麼弄!
年過七十的二姨、二姨夫也知道大概是上了當,喏喏地說了原委。
春節前,二姨被老鄰居拉進一個「老年養生保健群」。兩個小夥子每天噓寒問暖。年初五還帶著幾十個老人家去廟裡進香,「開過光」的佛珠每人給套了一串,還念叨「保佑咱爸咱媽身體健康,保佑大哥大姐發財」。好幾個老太太感動的當場認了乾兒子。
感動的結果就是,正月十五那天,小夥子開始在群裡賣「美國科學院獨家研製」保健品,七千塊一箱,兩箱一療程,從「源頭杜絕一切惡性疾病」……幾個乾爹乾媽,你三箱我五箱,跟不要錢似得。
二姨經不住老鄰居勸,也買了兩箱。東西寄到家裡,包裝倒是精美的很,商標廠家原產地,一概沒有,更別說說明書了!
表姐說她想不通啊,媽媽做了一輩子中學老師,從小時候教自己買東西要看商標、保質期,如今怎麼會上當?二姨也想不通啊,看著那麼貼心的「乾兒子」,賣給我的能是假貨?我也想不通啊,賣假藥騙子,什麼時候比我們自己還了解我們的父母了?
2
我勸表姐,平時看著老人朋友圈不對勁,就該提醒他們。表姐回了一句:去年一個閨蜜抑鬱症自殺,我換了張黑色十字架的頭像,老爺子立馬電話追過來,說不吉利。掛了電話我就把老人家屏蔽了……
像表姐這樣,微信裡先把爹媽、長輩屏蔽掉的,周圍實在不少。可是別忘了,我們不耐煩地屏蔽了父母的朋友圈,也阻止不了聳人聽聞、劣質雞湯和虛假廣告成為他們的貼心知己:
央視曝光:這種菜千萬別吃!全國都在看!
牛奶將人類送入癌症的墳墓!!
桃子與西瓜一起吃,等於吃砒霜!!
香港風水師:明年必發大財的屬相!!
中國四大全球布局,安倍已經嚇尿!!
東亞戰局已定,美國後院危在旦夕!!
記者暗訪,太無恥了,江蘇人都要轉起來!!
邊防軍一次被狼吃掉66人,全球預警!!
……
作家黃章晉說,中國老年人最喜歡關注的信息來源,往往是背景不明的健康養生營銷號,它們一邊製造聳人聽聞的消息,一邊提供所謂「健康養生」的知識,推銷各種靈丹妙藥。這種營銷號幾乎在遍布全中國每個地區,並且漸漸實現了本土化滲透。你根本搞不清,它們的內容雷同,是因為相互抄襲,還是背後組織就那麼幾家。
有時候真覺得,微信裡,我們跟爸媽好像生活在兩個世界。
但是,該責備的,是父母嗎?
3
網上有過很多看似客觀的評論:
(中老年人)缺乏獨立判斷的能力,聽風就是雨,覺得合乎邏輯就深信不疑……
他們平均受教育程度低,經歷過長期的信息匱乏。由於信息饑渴,他們對各類能消磨時間的故事津津有味,並不介意是否編造……
他們對無效信息有著更大的容忍程度——「萬一是真的呢」「轉一轉又不害人」……
說的對嗎?都對。但是並不完全。
整整七十年前,年輕的社會學家費孝通就寫過一本小冊子《鄉土中國》,把這個問題說的很透徹。
傳統農業社會,社會變遷極慢,知識更新更緩,長輩的經驗無論於社會還是家庭,皆為財富,他們天然是社會和家庭的權威。進入現代社會,社會變遷急劇加快,經驗再也不足以指導未來,以前的權威,就開始慢慢淪落為邊緣人,被進入城市的晚輩越甩越遠。
更不用說今日的網際網路時代,知識迭代更新速度不但以分鐘計,而且幾乎是無國界的全球共享。在這個物質生活日漸豐裕的時代,很多父母們最需要的,恐怕不是物質,而是多元化的新知識儲備。
4
1998年,費孝通的學生周曉虹跟一群朋友聊天,無意中聽到的一句話,影響了他二十年。
那是幾個好朋友在討論剛剛開始進入中國家庭的電腦,一個朋友爭論不過其他人,下意識的回了一句:你們說的都不對,我兒子告訴我,應該怎樣怎樣!
那個說話的朋友,已是大名鼎鼎的大學教授,而他的孩子還僅僅是個高中生。過去幾百上千年裡,兒子聽老子是天經地義,沒想到突然這一天,老子得聽兒子的了。
言者無心,聽者有意。
一句話立刻點醒了富有「社會學想像力」的周曉虹,他立刻察覺到伴隨著信息社會的來臨,親代和子代的關係正悄悄發生著重大的變化。
二十年後,周曉虹把他多年的研究寫成了一本詳實的專著,題目是他發明的那個已經廣為人知的概念:「文化反哺」。在他看來,伴隨著社會急劇變遷,父母一代在文化上成為落後者,轉而向子女一代學習,不啻一場「代際革命」。
5
有時候想想,像我二姨他們那樣的老年人,挺不容易的。
年輕時的信息匱乏和篤信權威在他們身上打下深深烙印。年近黃昏時,他們還要克服這種烙印,努力學著用微信、逛淘寶,甚至美圖秀秀和美顏相機。他們認真又笨拙地學習如何不被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拋棄,小心翼翼地不被討厭著,戰戰兢兢地離子女近些。
伴隨著網際網路長大,已經掌握網絡話語權的年輕人,當然能在各種自媒體對上一輩盡情吐槽或者控訴——春節回家要自救啦,七姑八姨要遠離啦,等等等等——卻少有人提醒我們,已經與時代格格不入的父輩,活的也不容易。
當「個性與獨立」被過度張揚,當「父母皆禍害」成為流行語的時候,無數年輕人選擇的應對方式是——逃離。文青們口中叫囂的「逃離故鄉」,說白了就是逃離父輩的生活。這個選擇當然沒錯,但是不要因為有了遠方,就忘記了來時的方向。
年輕人愛拿「都什麼時代了」說事兒,潛臺詞是在質問父母「你為什麼不能像我這樣做?」但實際上,這樣的質問,與父母對子女看似「不通情理」的訴求並無差異。
韓劇《請回答1988》裡,正煥媽媽說:
「世上哪會有嫌棄自己父母的孩子呢?有時候,我覺得不是我們養育了孩子們,在艱難到就快要活不下去的時候,想要放棄人生的我總是會因為他們再咬牙堅持,所以,我覺得,是孩子們救了我。」
如果你不是那個嫌棄自己父母的孩子,那就帶著他們一起趕上這個時代吧。比如,取消屏蔽,把這篇文章推給他們一起讀讀。
總監製:吳亮
監製:夏宇
責編:戴麗麗 李逸博
編務:黃俊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