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究竟是不是被薩列裡謀殺?...

2021-02-16 尚音愛樂

薩列裡究竟有沒有謀殺莫扎特

文 / 呂晨

來源:愛樂者

2017年3月,捷克國家博物館稱,他們確信已在館藏中發現了莫扎特和安東尼奧·薩列裡合寫的一部作品。這份題為「慶祝奧菲利亞康復」的總譜隨後在布拉格展出。這個作品是1785年為了慶祝英國女歌手南希重返維也納歌劇院的舞臺而創作,這位女歌手在這之前因為健康狀況失聲了一段時間。

今年5月,捷克的一個樂團公開演奏了這個曲子,引起了全世界樂壇的關注。為什麼這個事件有此關注度呢?義大利作曲家安東尼奧·薩列裡是莫扎特同時代的作曲家,既是朋友也是競爭對手。歷史上的據說是,薩列裡下毒殺死了莫扎特,不是戲言,是音樂史上的一個爭論焦點。

在迄今我們已發現的莫扎特書信的最後一封裡,他告訴在巴登的妻子:「我為義大利作曲家薩列裡和歌手卡瓦列裡夫人僱了馬車,送他們前往《魔笛》演出的包廂……薩列裡給予了歌劇極高的評價,從序曲開始,到最後的合唱,沒有一曲不激起他高呼bravo!(太好了)或bello!(太棒了!),他們對我的邀請表示感激不盡。「

可沒過兩個月,莫扎特就死了。布拉格的一份《音樂周刊》當時對此進行了詳細報導,提到莫扎特屍體腫大可能是被他人下毒所致!嫌疑逐漸聚焦在薩列裡身上,他可是莫扎特在維也納音樂圈裡長達十年的宿敵,儘管他剛剛高調稱讚過莫扎特的音樂。在薩列裡臨終前,仍有報導說他藉助毒藥作為和莫扎特競爭的武器,晚年薩列裡不但坦承了自己的罪行,還甚為自責,並試圖自殺過。

莫扎特被薩列裡下毒謀殺的傳言一度在醫學界、音樂界、文學界及歷史學界眾多領域引發過激烈爭議,時至今日仍未雲散霧盡。學者們和愛樂者們仍就莫扎特的英年早逝表現出極大的興趣,發表的觀點則大相逕庭,大家躍躍欲試,爭解這個經典的歷史之迷。事實上,當時除了莫扎特的妻子,可能沒有任何組織或個人清楚他的真正死因。

義大利音樂家安東尼奧·薩列裡/ Antonio Salieri 1750-1825

在十八世紀,「槍枝被獲得使用之前,毒藥被作為非常普遍的武器,而且它巧妙的用法眾所周知。」根據十八世紀的經驗和醫學證據,不能排除莫扎特被下毒的可能性,但是又很難確定兇手的身份以及謀殺的動機。薩列裡一直都被視作謀殺莫扎特的第一候選人。可在那個時期,薩列裡已經被推崇為維也納的義大利歌劇復興作曲教育大師,所有的學生喜愛並尊敬他,朋友評價他慷慨、熱情、心腸好,他似乎並不適合兇手這個角色。

但除了莫扎特,當時沒有人在義大利歌劇的創作上能與薩列裡構成相互威脅的局面,薩列裡由於得到約瑟夫二世的偏愛,成為宮廷御用的音樂家。莫扎特一點也不懷疑憑藉薩列裡的巨大影響力,可以輕鬆地破壞皇帝對《後宮誘逃》的評價,阻撓《費加羅婚禮》的排練和上演(很不幸,薩列裡沒有得手)。而薩列裡本人,也非常享受這種挫敗同行的快感。

莫扎特的搭檔兼詞作家達·彭特就曾聽到過皇帝利奧波德評價薩列裡:「我了解他所有的陰謀……他是一個狡猾的利已主義者,只想為他的歌劇和女人而成功……他是所有作曲家、所有歌手、所有義大利人的敵人!」

在電影《莫扎特傳》中,薩列裡是一個羨慕嫉妒莫扎特的才華的角色

莫扎特和薩列裡儘管表面上維持著恰當而友好的關係,在莫扎特的葬禮上,除了一些親友參加,薩列裡也在其中,並作出極度痛苦狀,給人看上去甚至比莫扎特的妻子還要難過。之後他也親自教授莫扎特的兒子弗朗茲·澤福爾·沃爾夫岡學習作曲,而且在1807年為小沃爾夫岡寫了親筆推薦信,使他謀到了音樂生涯中的第一份職業。

很難判斷莫扎特的妻子和家人是否也相信這種陰謀論,無論如何莫扎特夫人總不至於讓兒子跟著謀害他父親的兇手學習作曲吧。尼森在傳記裡記載道:康斯坦策把丈夫的死因歸於疾病和過勞的工作。儘管如此,那些堅信莫扎特被毒的人仍然不知疲倦地傳播他們的懷疑。甚至1824年5月23日在維也納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的演出宣傳冊上,有一幅詩配畫,畫上的薩列裡作為莫扎特的敵人站在他的旁邊,手裡還捧著一杯毒藥。

薩列裡的朋友朱塞佩·卡爾帕尼(Giuseppe Garpani),他是海頓的第一位傳記作家,曾公開出面捍衛薩列裡的清白。古登內爾博士(Dr.Guldener)也認為,莫扎特臨終前,很多人在他身邊,包括一起會診的醫生,如果下毒,蛛絲馬跡不會逃出他們的注意。

對貝多芬來說,對投毒事件發表意見一直是個難題。他與薩列裡擁有真摯友誼,也充滿對莫扎特的的景仰和熱愛,他決不相信自己的老師薩列裡是毒死莫扎特的兇手。莫扎特去世後,貝多芬還創作了小提琴奏鳴曲(Op.12)題獻給薩列裡。

貝多芬題獻給薩列裡的《A大調小提琴奏鳴曲》Op12

為莫扎特撰寫傳記的大部分作者,對他被投毒事件,或避而不談,或立刻否認。他的第一位傳記作家弗朗茨·尼梅切克對此保持中立態度,一方面聲稱是由於缺乏鍛鍊和疲勞過度導致他最後的死亡,一方面又給下毒的可能性留下了足以想像的空間。他在書的最後寫道:「約瑟夫二世之所以對《後宮誘逃》評價刻薄,都怪那些狡猾的義大利人……莫扎特也有很多敵人,很多不折不扣在他死後仍然糾纏他的敵人!」他說的這些敵人裡面,應該也包括了薩列裡。

愛德華·霍爾莫斯(Edward Holmes)第一個站出來為薩列裡洗脫罪名,他說因為人們習慣性地把薩列裡說成是莫扎特的敵人,自然也會習慣性地給他套上莫須有的罪名。奧託·雅恩在他對莫扎特的研究著作裡強調,懷疑薩列裡有罪是卑鄙的不可饒恕的!赫爾曼·阿貝特則認為莫扎特有自己被下毒的幻覺,完全是精神受損的不正常心理病態。而阿爾弗雷德·愛因斯坦(Alfred Einstein)有著更獨特的解釋:即使薩列裡憎惡莫扎特,也是因為人那「缺德的舌頭」。

然而,俄國和德國的一些研究者聲稱有新的發現,這些跡象不僅能夠支持謀殺論,同時包含政治動機,並在一定程度上對破案設下了障礙。

前蘇聯音樂理論家伊格爾·波爾扎(Lgnor Boelza)試圖從莫扎特葬禮上那令人懷疑的氣氛裡,尋找出支持謀殺論的有力證據。他細緻探究了葬禮現場,指出莫扎特葬禮時,他的夫人康斯坦策並不在場,只有包括薩列裡在內的少數人出席,當天因為下雨,並沒有人隨棺至墓園入殮。伊格爾·波爾扎稱這是一個陰謀,說送葬者半途離開,以及莫扎特被隨便葬在貧民墓園是有計劃的行為,為的是掩飾謀殺的痕跡。

德國的研究者說,莫扎特是被共濟會謀殺。共濟會謀殺論是在1861年由格奧爾格·弗裡德裡希·道默提出的。據他說莫扎特在《魔笛》中過分強調夜後這個人物(夜後的疆域與共濟會神父的世界正好相反),以及在合唱中使用了基督教音樂,這些事激怒了共濟會,自然變成了共濟會的仇人。

另一位德國人瑪蒂爾德·魯登道夫在此基礎之上研究稱,《魔笛》表面上是一出共濟會式的娛樂劇,其實裡面充滿了莫扎特對共濟會陽奉陰違的反動情節,劇中的主人公塔米諾就是莫扎特的化身,他想從共濟會的掌控中解救出安託內特(Antoinette, 劇中帕米娜的化身)。另外,莫扎特想要在維也納建造德國歌劇院的主張,也遭到共濟會的反對,也有可能成為被謀殺的動機。這些假設似乎雷同,出發點都是民族衝突。

魯登道夫的大膽假設裡,還包含了關於這次謀殺的大量細節和推理。因為共濟會主要由猶太人組成,這種假設充滿了反猶太人的意義。

1967年由克爾訥醫生拋出的研究版本,醫學性的調查已經變成次要角色,更多運用的是星象學和命理學。他發現在《魔笛》第一版封面的左邊,有一幅「赫爾墨斯石柱」的圖片,刻在石柱上的內容裡蘊涵了莫丘裡神的八個寓言。碰巧的是莫丘裡(Mercury)正好是一種毒藥的名字。克爾訥認為莫扎特就是被這種毒藥害死的,而且知道謀殺實情的人數遠比想像的多。他也相信謀殺者是共濟會派出的。


莫扎特《魔笛》序曲

文學家自然不會錯過這個好題目,普希金在1830年完成了一個短劇《莫扎特和薩列裡》。在劇中,莫扎特過人的天賦使薩列裡感到自己對音樂一生的投入變得無足輕重,因為嫉妨毒死了莫扎特。但普希金沒有將薩列裡描繪成一個平庸的俗人,而是客觀地強調了他對完美的追求以及懂得如何欣賞天才。在普希金看來,因嫉妨而投毒的事件發生在有教養的名人生活中完全可能。

相反的論據來自薩列裡的學生莫舍勒斯,他認為這是有人誣陷,毫無實據。他曾在薩列裡去世前探望過他。據莫舍勒斯記錄,薩列裡內心倍受折磨,飽含眼淚地辯解自己是清白的。「不能否認薩列裡曾中傷和陷害莫扎特以求保身,但他決不是殺人兇手。他對《魔笛》的喜愛很可能是真實的……不然的話,他不會出席莫扎特的葬禮並教他兒子作曲。」

因為謀殺莫扎特的說法,薩列裡同樣受到了殘酷的、非正常的懲罰。他名譽掃地,無法安穩地度過漫長的生命,很多精彩的歌劇和合唱作品無人問津,僅有少數器樂曲以唱片的形式被保留了下來。要知道,他同樣是位能幹的的音樂家。


安東尼奧-薩列裡作曲的《26首變奏曲》

相關焦點

  • 莫扎特的秘密(一),薩列裡真的毒殺了他嗎?
    薩列裡真的毒殺了莫扎特嗎?「莫扎特是被毒殺的!」這種說法在他死後三十年間都沒有一丁點兒傳言。其實,莫扎特是現在才被世人推崇為偉大的作曲家,進入名人堂的;在他所處的那個年代,並非如此。而且也並不存在莫扎特和薩列裡是競爭對手這樣的說法。因為講到競爭,前提條件是兩人棋逢對手、旗鼓相當,可在現實生活中兩人不論是社會地位還是權力大小,都太過懸殊了。
  • 真真假假 | 莫扎特與「死對頭」薩列裡的恩怨情仇
    薩列裡同樣如此,薩列裡在皇宮裡當宮廷樂師,但是在還沒見過莫扎特的時候,便已被他的音樂所觸動。讓他沒有想到的是,莫扎特卻是一位行為非常放蕩不羈的青年,他玩世不恭,嘴裡經常說著「屎尿屁」等髒話,與他所以為的「小正太」、「小鮮肉」形象完全不一致,因此產生了心理落差,覺得為什麼這樣的人可以寫出如此美妙的音樂。
  • 薩列裡真的要為莫扎特的死負責嗎?
    說起莫扎特,除了他的「神童」人設,不得不提的,還有傳說中他和薩列裡的愛恨情仇。《莫扎特傳》片段這也導致在很長一段時間中,薩列裡在人們心裡,是「神童」英年早逝的直接兇手。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雖一同為宮廷效力,但身為貝多芬和舒伯特的老師,薩列裡真的需要為莫扎特的死負責嗎?莫扎特於1787年末受命效力宮廷一事,實際上對兩位作曲家之間的關係幾乎沒有產生任何影響,兩人各司其職、互不幹涉。
  • 百年來,他被質疑謀殺害莫扎特,然而真相是這樣的
    他和莫扎特曾經是同僚,1786年,莫扎特曾經在給他父親的信件中提到,「薩列裡和那些義大利人阻礙了他的演藝事業」,當時的薩列裡在在歐洲音樂界的地位很高,在維也納擔任宮廷作曲家,地位相比於莫扎特要高得多,也是說,他們之間真要有人會嫉妒,那個人極有可能是莫扎特。
  • Flo | 可愛又迷人的反派角色——薩列裡
    Florent Mothe(弗洛朗·莫特)——原版《搖滾莫扎特》中音樂大師薩列裡的扮演者。薩列裡這個角色在故事裡的立場並不討喜。作為莫扎特的勁敵,他表面尊重莫扎特的創作,卻在背地裡令人散布其謠言,企圖使莫扎特身敗名裂。他一邊被莫扎特的才華吸引,一邊又恨不得將其踩在腳下。
  • 帶你解讀一代音樂巨匠《莫扎特傳》
    那一刻,「上帝之聲」莫扎特慘澹收場化為凡塵。32年後的一個雪夜,維也納精神病院裡陰暗悽冷。一個名叫薩列裡的老人不停地哀嚎著「原諒我吧,莫扎特!是我謀殺了你,願上帝寬恕我。」當晚他割頸自殺,送醫院後僥倖撿回一條性命。然而世人只知莫扎特,卻無人聽聞薩列裡。這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哀,對此一直無法釋懷。傷愈之後他向神父懺悔,講述了自己暗害莫扎特的經過。
  • 《莫扎特傳》努力在天賦面前真的一文不值嗎?
    自幼學琴的躊躇少年,從莫扎特的忠實崇拜者,變成被嫉妒之火燒昏頭腦的劊子手。他就是被愧疚折磨一生的奧地利宮廷樂師薩列裡,年邁的他向神父懺悔,他曾用卑劣的手段害死了偉大的天才音樂家莫扎特……影片以薩列裡的講述開篇,翻開了音樂家莫扎特傳奇又短暫的一生。
  • 藝人知多少——《莫扎特傳》影評
    作為影迷的我今天帶大家走進莫扎特的生活。通過影片我了解到莫扎特是一個桀驁不馴的人,他驕傲,他自大,他幼稚純良,他倔強,他堅強,他是上帝的寵兒。他的一生中與性格差異很大的宮廷音樂家安東尼奧薩列裡產生了羈絆。 在薩列裡和同伴玩耍的時候,莫扎特已經開始為國王演奏,有音樂夢的薩列裡希望自己和莫扎特-樣優秀,但是不被父親認可。由於對莫扎特的嫉妒和對音樂的熱愛,兩個人悲劇的一生開始了。
  • 上帝的寵兒:電影《莫扎特傳》
    精神病院裡的薩列裡在跟牧師懺悔的時候,彈了了許多首自己做的曲子,那音樂多是悲壯的、抑或是宏偉的,可能那樣的音樂更符合薩列裡的心情,又切合了他悲劇的一生,但是牧師對他的音樂一無所知,沒有一首是聽過的,薩列裡最後彈出了莫扎特的《小夜曲》,當鋼琴響起的時候,牧師忍不住地跟著哼了起來,相信坐在電影屏幕前的我們也是一樣。幾首簡單的音樂,映襯出薩列裡與莫扎特的差距,難怪最後薩列裡會歇斯底裡。
  • 《搖滾莫扎特》究竟有何魅力,令無數觀眾為它痴迷?
    薩列裡獲得皇帝的青睞,而莫扎特卻獲得歷史的桂冠。即便是在音樂劇如雲的上海,「法扎」依然突出重圍,成為2018年度話題之作,初次登陸中國上海,24場演出,場場爆滿!前8場演出,當天售罄! 異地觀眾連夜搶票更有24場「全家桶」觀眾在劇場附近租房看戲!
  • 除了「帕克尼尼」,最像薩列裡
    薩列裡 安東尼奧.薩列裡,被稱為無辜的怪物、灰色之男,是殺害莫扎特的人。薩列裡是莫扎特的朋友也是一名作曲家,在莫扎特死後很長一段時間後被人污衊說是殺死莫扎特的罪魁禍首,在輿論的指責下,薩列裡最終精神失常,沉浸在流言蜚語中直到死亡。 據玩家猜測,薩列裡或許是黑暗中復仇的魔鬼,用彈奏小提琴的方式來報復污衊他的人們,還有一點是,第五人格設定是維多利亞時期,前有紅夫人,後有薩列裡也並不奇怪了。
  • 《莫扎特傳》千萬別看
    導演你憑什麼要把小薩列裡的缺陷和小莫扎特的優點比?說小莫扎特寫曲子時小薩列裡還在做遊戲。」小莫扎特不玩?而且薩列裡也沒殺莫扎特,你說他為什麼要殺?莫扎特當時還不如他呢。論音樂才華,他的作品「福利亞變奏曲」也很有名,很婉轉,不比莫扎特的作品差。導演你竟然還玩失明?你還好意思說莫扎特「傳」?不知道這部垃圾電影帶偏了多少小朋友。
  • 要理解《搖滾莫扎特》的火爆,先來聽聽這些音樂吧!
    最近,一股名為「法扎」的熱浪席捲了全國各地,所到之處萬人空巷的盛景,使得不少吃瓜群眾充滿疑惑與不解:究竟這部名為《搖滾莫扎特》的音樂劇有何魅力?)Florent Mothe(劇中飾演薩列裡)《搖滾莫扎特》全劇的最後一曲,來自莫扎特與薩列裡的二重唱,莫扎特與視其為一生之敵的薩列裡在他彌留之際再度相見,此時的莫扎特已經意識到生命的轉瞬即逝,而薩列裡也終於明白他的那些痛苦與恐懼,以及超越莫扎特的欲望並不重要。
  • 自由的靈魂:音樂劇《莫扎特!》與《搖滾莫扎特》
    2009年首演的法語音樂劇《搖滾莫扎特》從莫扎特明朗而純淨的作品風格入手,整部劇的基調熱情洋溢、明快浪漫,通過描繪「對手」薩列裡(Salieri)的矛盾心態——對莫扎特才華的由衷崇敬,和不得已打壓他的內心掙扎
  • 淺談FGO2.1章節英靈薩列裡,從謠言中誕生的從者
    fgo2.1章節的英靈薩列裡,從謠言中誕生的從者。
  • 電影《莫扎特》:所有平庸的人們,我寬恕你們
    在第57屆奧斯卡頒獎禮上,音樂傳記片《莫扎特》一舉奪得8項大獎,轟動了全世界,這一夜也被稱為「莫扎特之夜」。影片透過宮廷樂師薩列裡的視角,折射出莫扎特的瘋狂天才。薩列裡兢兢業業,但資質平庸,莫扎特才氣逼人,但不知天高地厚。妒火中燒的薩列裡最終害死了莫扎特,但另一方面,他又是剛愎保守的維也納音樂界中惟一能領悟到莫扎特作品精髓的人,是莫扎特絕無僅有的音樂知己。
  • 法語原版音樂劇《搖滾莫扎特》聽完這幾首歌,你一定會自覺加入...
    近幾年,一股名為「法扎」的熱浪席捲了全球各地,所到之處都是一票難求的盛景,使得不少吃瓜群眾充滿疑惑:究竟這部名為《搖滾莫扎特》的音樂劇有何魅力?《縱情生活 Vivre à en crever》Top 4《縱情生活(Vivre à en crever)》是全劇的最後一曲,來自莫扎特與薩列裡的二重唱,莫扎特與視其為一生之敵的薩列裡在他彌留之際再度相見,此時的莫扎特已經意識到生命的轉瞬即逝,而薩列裡也終於明白他的那些痛苦與恐懼,以及超越莫扎特的欲望並不重要。
  • 五十部經典電影之一,《莫扎特》小說版
    莫扎特全名為"沃爾夫岡·阿瑪迪亞斯·莫扎特",片名《AMADEUS》正是取自中間的一段,拉賭指"上帝所鍾愛的人",莫扎特是上帝鍾愛的人,而薩列裡卻一手毀滅掉了他的絕世才華。上帝愛之深,庸人害之切,這是對世事的絕妙諷刺。_在第57屆奧斯卡頒獎禮上,音樂傳記片《莫扎特》一舉奪得8項大獎,轟動了全世界,這一夜也被稱為"莫扎特之夜"。影片透過宮廷樂師薩列裡的視角,折射出莫扎特的瘋狂天才。
  • 一生要看的50部電影之十七——莫扎特
    他向一位神父懺悔,講述多年前自己妒忌和暗害天才作曲家莫扎特的經過。  在30多年前,薩列裡在約瑟夫二世的王宮裡任宮廷首席樂師,當放蕩不羈、玩世不恭而又擁有絕世才華的莫扎特來到維也納後,薩列裡的心裡開始感到了強烈的不平。  莫扎特的才華既令薩列裡驚嘆,也使他陷入深深的絕望之中。心胸狹窄的薩列裡由嫉轉恨,決心不惜一切代價毀滅掉這個強大而可怕的&34;。
  • 請注意,這是《搖滾莫扎特》主演們向你發來的一波安利……
    我們廣西師大社上海公司音樂小組的某編輯也是一個法扎狂熱愛好者,從17年底開始搶票的時候,就進入了一種亢奮狀態,恰巧這位編輯手上有一本莫扎特選題的圖書,就是今天要給大家推薦的這本《1791:莫扎特的最後一年》。flo(Florent MOTHE,飾演薩列裡)手持《1791,莫扎特的最後一年》,他說:「愛音樂,愛莫扎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