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真假假 | 莫扎特與「死對頭」薩列裡的恩怨情仇

2021-02-07 橄欖古典音樂

《莫扎特傳》是由米洛斯·福爾曼導演,湯姆·休斯克、F·莫裡·亞伯拉罕主演的一部傳記片。該片於1984年9月19日在美國上映。電影1985年獲第57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等八項大獎。


這部電影以一個普通人的視角來描述莫扎特這位時代的天才。影片開始於薩列裡的自殺行為未遂,隨後向神父懺悔,認為是自己害死了這位天才,隨著他的描述,鏡頭回到了1782年的維也納宮廷。

在莫扎特之前,音樂家的社會地位非常的低下,幾乎就是為了給皇宮貴族們享樂之用,音樂家們靠著宮廷的俸祿得以過日,所以並不敢有任何忤逆皇帝的行為,像我們熟知的「海頓老爹」便是在宮廷裡生活了一輩子的「體制人」。


薩列裡同樣如此,薩列裡在皇宮裡當宮廷樂師,但是在還沒見過莫扎特的時候,便已被他的音樂所觸動。讓他沒有想到的是,莫扎特卻是一位行為非常放蕩不羈的青年,他玩世不恭,嘴裡經常說著「屎尿屁」等髒話,與他所以為的「小正太」、「小鮮肉」形象完全不一致,因此產生了心理落差,覺得為什麼這樣的人可以寫出如此美妙的音樂。



約瑟夫二世非常喜愛音樂,更可以說他是對莫扎特最好的一位皇帝,也是在他幫助的那段時間,莫扎特的樂思如瀑布般噴湧,創作了大量的經典名作,如《後宮誘逃》、《費加羅的婚禮》等等。


在剛知道莫扎特來宮廷的時候,國王親自演奏薩列裡專門作的曲子來歡迎莫扎特,並徵求這曲子的看法。一番好意的薩列裡沒想到卻被莫扎特潑了冷水,莫扎特在演奏之時一邊彈一邊改,使曲子完全變了一個樣子,變得更加靈動、活躍、充滿熱情,這首曲子也是那首著名的男中音詠嘆調《你再不要去做情郎》。


薩列裡驚嘆之餘,也不免心生妒忌,跟莫扎特比起來,他深深地感受到自己的平庸,儘管他已經是當時如日中天的大音樂家,但或許正因為他做到了普通人能夠做到的極致,才更加深深地感受到了莫扎特的天才之處。

而薩列裡雖欣賞莫扎特,但是背後卻用盡一切辦法阻撓莫扎特作品的上映,不讓他獲得經濟來源,真可謂是,又想享受人家的音樂,又妒忌人家的才華,想要害死他。難道電影裡的薩列裡是PUA鼻祖?


莫扎特的妻子康斯坦斯受不了貧窮的折磨,他帶著莫扎特的手稿去見薩列裡,求他為莫扎特謀求一個宮廷音樂教師的職位,不惜願意出賣自己的身體


然而,薩列裡雖妒忌莫扎特,卻還沒到會因為美色而悸動,放棄自己的驕傲去幫助自己的競爭對手。


他叫人把康斯坦斯給趕了出去,但康斯坦斯也留下了譜子。薩列裡看著這堆手稿,竟然著了迷。所有的音符都是一氣呵成,他痛苦又陶醉,甚至還對莫扎特產生了一絲珍惜與不舍,他抱怨上帝為什麼不把這些天賦給予他,越想越氣地把譜子扔進了壁爐中。

在貧窮地困擾下,莫扎特的身體也一天不如一天。終於,在歌劇《魔笛》的演出中,演出到一半時莫扎特倒了下去。

他臥病在床,在這時收到了《安魂曲》邀約。他卻認為這是父親化作死神死者來找他了,預示著他的生命將不久便要消逝。虛弱的莫扎特無法執筆,只好由薩列裡來為他記錄。


此刻他兩就像一對扎進音樂風暴裡的夥伴,互相幫助,而薩列裡也放下了對莫扎特的迫害,全力幫助他完成這部終曲



待到莫扎特下葬的那天,大雨淋漓,就像上帝再為他哭泣。而薩列裡卻為自己曾經對莫扎特的所作所為感到羞愧自責,最後因精神崩潰而送進了瘋人院。他的作品也漸漸被人遺忘。

相關焦點

  • 薩列裡真的要為莫扎特的死負責嗎?
    說起莫扎特,除了他的「神童」人設,不得不提的,還有傳說中他和薩列裡的愛恨情仇。《莫扎特傳》片段這也導致在很長一段時間中,薩列裡在人們心裡,是「神童」英年早逝的直接兇手。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雖一同為宮廷效力,但身為貝多芬和舒伯特的老師,薩列裡真的需要為莫扎特的死負責嗎?莫扎特於1787年末受命效力宮廷一事,實際上對兩位作曲家之間的關係幾乎沒有產生任何影響,兩人各司其職、互不幹涉。
  • 莫扎特究竟是不是被薩列裡謀殺?...
    義大利作曲家安東尼奧·薩列裡是莫扎特同時代的作曲家,既是朋友也是競爭對手。歷史上的據說是,薩列裡下毒殺死了莫扎特,不是戲言,是音樂史上的一個爭論焦點。「可沒過兩個月,莫扎特就死了。布拉格的一份《音樂周刊》當時對此進行了詳細報導,提到莫扎特屍體腫大可能是被他人下毒所致!嫌疑逐漸聚焦在薩列裡身上,他可是莫扎特在維也納音樂圈裡長達十年的宿敵,儘管他剛剛高調稱讚過莫扎特的音樂。在薩列裡臨終前,仍有報導說他藉助毒藥作為和莫扎特競爭的武器,晚年薩列裡不但坦承了自己的罪行,還甚為自責,並試圖自殺過。
  • 莫扎特的秘密(一),薩列裡真的毒殺了他嗎?
    薩列裡真的毒殺了莫扎特嗎?「莫扎特是被毒殺的!」這種說法在他死後三十年間都沒有一丁點兒傳言。其實,莫扎特是現在才被世人推崇為偉大的作曲家,進入名人堂的;在他所處的那個年代,並非如此。而且也並不存在莫扎特和薩列裡是競爭對手這樣的說法。因為講到競爭,前提條件是兩人棋逢對手、旗鼓相當,可在現實生活中兩人不論是社會地位還是權力大小,都太過懸殊了。
  • 同行之間「嫉妒殺」:一代名師毒殺音樂天才,莫扎特是怎麼死的?
    莫扎特去世幾十年後,1830年,「俄羅斯文學之父」普希金創作了《莫扎特與薩列裡》,在這部充滿懸疑陰鬱氣氛的劇作中,給莫扎特之死做了如此論斷——薩列裡邀請莫扎特用餐,趁機向他的食物中投毒。戴啟篁先生曾經翻譯過《莫扎特與薩列裡》,當時還稱作《莫扎特與沙萊裡》。
  • 一部電影,言盡一個神童的一生——《莫扎特傳》
    莫扎特作為古典時期歐洲音樂史上最為傑出的作曲家之一,在短暫的三十五歲的年華裡,創作了近四十首音樂歌曲,是公認的「音樂神童」而在米洛斯·福爾曼的這部《莫扎特傳》裡,導演卻沒有一味地將莫扎特塑造成一個扁平化的「音樂神童」的形象。而是採用莫扎特的死對頭薩列裡的第三人稱回憶的方式,將莫扎特的情感,生活,和成長講述出來,給觀眾一個鮮活形象的莫扎特本人。
  • Flo | 可愛又迷人的反派角色——薩列裡
    Florent Mothe(弗洛朗·莫特)——原版《搖滾莫扎特》中音樂大師薩列裡的扮演者。薩列裡這個角色在故事裡的立場並不討喜。作為莫扎特的勁敵,他表面尊重莫扎特的創作,卻在背地裡令人散布其謠言,企圖使莫扎特身敗名裂。他一邊被莫扎特的才華吸引,一邊又恨不得將其踩在腳下。
  • 藝人知多少——《莫扎特傳》影評
    作為影迷的我今天帶大家走進莫扎特的生活。通過影片我了解到莫扎特是一個桀驁不馴的人,他驕傲,他自大,他幼稚純良,他倔強,他堅強,他是上帝的寵兒。他的一生中與性格差異很大的宮廷音樂家安東尼奧薩列裡產生了羈絆。 在薩列裡和同伴玩耍的時候,莫扎特已經開始為國王演奏,有音樂夢的薩列裡希望自己和莫扎特-樣優秀,但是不被父親認可。由於對莫扎特的嫉妒和對音樂的熱愛,兩個人悲劇的一生開始了。
  • 天才與庸才的哲思——電影《莫扎特傳》觀後感
    在莫扎特很小的時候就發現了他的音樂才能,隨後成為他的啟蒙教師,帶領他到歐洲各國表演。而薩列裡出生於一個普通的家庭,父親不理解他對音樂的熱愛,也無法支持他學習音樂。故莫扎特的家庭背景引起當時的薩列裡的妒忌。
  • 自由的靈魂:音樂劇《莫扎特!》與《搖滾莫扎特》
    初遇莫扎特時一曲「甜痛」(劇迷們對《美好的痛苦》(Le bien qui fait mal)的戲稱)淋漓盡致地展現了薩列裡對其音樂的折服,以及驚覺技不如人的痛苦。隨後,薩列裡與弄臣羅森博格(Rosenberg)的多次對手戲,以及著名的「殺殺服你」(《殺人交響曲》(L』assasymphonie)的戲稱)充分表現了他內心的掙扎:雖臣服於莫扎特的音樂才華,卻又因世俗的名利不甘讓位。打壓莫扎特是薩列裡最終的選擇,然而反覆搖擺之間獲得的不光彩的勝利,使他不可避免地「被自己播撒下的怨恨折磨致死」。
  • 《莫扎特傳》:音樂是他的生命,成就了他短暫輝煌的一生
    本片講述了音樂家莫扎特坎坷絢爛的音樂人生,故事以作曲家薩列裡為主,以薩列裡的視覺向觀眾展現出莫扎特的成長軌跡。而隨著作曲家薩列裡的回憶逐步深入,讓我們也能更清楚的看到莫扎特的一生,在影片中去追悼這位偉大的音樂才子。影片的主角莫扎特是通過作曲家薩列裡的回憶呈現在觀眾面前的,從影片的整體來看,莫扎特的一生似乎並不像大眾印象當中的音樂家那樣輝煌燦爛,而是曲折坎坷。
  • 今夜,在張雲雷的天橋,當莫扎特的女孩
    別誤會,這並不是某個頂級流量明星的演唱會,而是法語音樂劇《搖滾莫扎特》(以下簡稱「法扎」)的演出現場。在我的刻板印象裡,法語音樂劇應當是小眾文化中的小眾文化,參與的觀眾肯定都是冷靜的中年人。但就像《搖滾莫扎特》海報上寫的——這部音樂劇顛覆了此前的所有想像。這些「觀眾」會建立自己的微信群和論壇,相約一起參加主演的見面會。
  • 上帝的寵兒:電影《莫扎特傳》
    精神病院裡的薩列裡在跟牧師懺悔的時候,彈了了許多首自己做的曲子,那音樂多是悲壯的、抑或是宏偉的,可能那樣的音樂更符合薩列裡的心情,又切合了他悲劇的一生,但是牧師對他的音樂一無所知,沒有一首是聽過的,薩列裡最後彈出了莫扎特的《小夜曲》,當鋼琴響起的時候,牧師忍不住地跟著哼了起來,相信坐在電影屏幕前的我們也是一樣。幾首簡單的音樂,映襯出薩列裡與莫扎特的差距,難怪最後薩列裡會歇斯底裡。
  • 十分鐘帶你了解「全宇宙第一熱門法劇」《搖滾莫扎特》
    羅森伯格伯爵和宮廷音樂家薩列裡前去查看莫扎特《後宮誘逃》的進度,曾嘲笑莫扎特音符過多的宮廷樂師薩列裡,在聽了一曲後宮誘逃序曲後,終於轉身直面自己心中的嫉妒與怨恨,直面自己雖有才華但仍然譜寫不出那般美妙的音符的事實。
  • 除了「帕克尼尼」,最像薩列裡
    薩列裡 安東尼奧.薩列裡,被稱為無辜的怪物、灰色之男,是殺害莫扎特的人。薩列裡是莫扎特的朋友也是一名作曲家,在莫扎特死後很長一段時間後被人污衊說是殺死莫扎特的罪魁禍首,在輿論的指責下,薩列裡最終精神失常,沉浸在流言蜚語中直到死亡。 據玩家猜測,薩列裡或許是黑暗中復仇的魔鬼,用彈奏小提琴的方式來報復污衊他的人們,還有一點是,第五人格設定是維多利亞時期,前有紅夫人,後有薩列裡也並不奇怪了。
  • 沒想名字musical|《搖滾莫扎特》
    但他依舊沒有氣餒,後來,莫扎特在巧合下又來到了維也納,並受邀給約瑟夫二世寫了一部歌劇,結識了宮廷音樂家安東尼奧·薩列裡,隨後與傾心自己很久的阿洛伊西亞的妹妹康斯坦斯結了婚。但不幸的是,由於歌劇被強行禁演,莫扎特失去了深深所愛之事,最終鬱鬱而終。莫扎特一輩子,經歷了榮耀,愛情,友情,辛酸,痛苦,無助,孤獨,最終死去,留下了他最美好的還未來得及寫完的作品:安魂曲。
  • 要理解《搖滾莫扎特》的火爆,先來聽聽這些音樂吧!
    )Florent Mothe(劇中飾演薩列裡)《搖滾莫扎特》全劇的最後一曲,來自莫扎特與薩列裡的二重唱,莫扎特與視其為一生之敵的薩列裡在他彌留之際再度相見,此時的莫扎特已經意識到生命的轉瞬即逝,而薩列裡也終於明白他的那些痛苦與恐懼,以及超越莫扎特的欲望並不重要。
  • 帶你解讀一代音樂巨匠《莫扎特傳》
    那一刻,「上帝之聲」莫扎特慘澹收場化為凡塵。32年後的一個雪夜,維也納精神病院裡陰暗悽冷。一個名叫薩列裡的老人不停地哀嚎著「原諒我吧,莫扎特!是我謀殺了你,願上帝寬恕我。」當晚他割頸自殺,送醫院後僥倖撿回一條性命。然而世人只知莫扎特,卻無人聽聞薩列裡。這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哀,對此一直無法釋懷。傷愈之後他向神父懺悔,講述了自己暗害莫扎特的經過。
  • 《莫扎特傳》千萬別看
    導演你憑什麼要把小薩列裡的缺陷和小莫扎特的優點比?說小莫扎特寫曲子時小薩列裡還在做遊戲。」小莫扎特不玩?而且薩列裡也沒殺莫扎特,你說他為什麼要殺?莫扎特當時還不如他呢。論音樂才華,他的作品「福利亞變奏曲」也很有名,很婉轉,不比莫扎特的作品差。導演你竟然還玩失明?你還好意思說莫扎特「傳」?不知道這部垃圾電影帶偏了多少小朋友。
  • 淺談FGO2.1章節英靈薩列裡,從謠言中誕生的從者
    fgo2.1章節的英靈薩列裡,從謠言中誕生的從者。
  • 電影《莫扎特》:所有平庸的人們,我寬恕你們
    在第57屆奧斯卡頒獎禮上,音樂傳記片《莫扎特》一舉奪得8項大獎,轟動了全世界,這一夜也被稱為「莫扎特之夜」。影片透過宮廷樂師薩列裡的視角,折射出莫扎特的瘋狂天才。薩列裡兢兢業業,但資質平庸,莫扎特才氣逼人,但不知天高地厚。妒火中燒的薩列裡最終害死了莫扎特,但另一方面,他又是剛愎保守的維也納音樂界中惟一能領悟到莫扎特作品精髓的人,是莫扎特絕無僅有的音樂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