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錢學森放棄美國優越的科研條件,毅然回國,並著手開始飛彈的研製工作。可是在剛剛建立的新中國,對飛彈的研究幾乎為零。僅憑一己之力,錢學森如何能讓飛彈飛上天呢?
錢學森在工作中
錢學森定下的第一個目標,就是籌建隊伍。首先,他決定向「哈軍工」等技術院校徵集專家。然後,他計劃從當年的大學畢業生中甄選優秀的年輕人。1956年,錢學森組織起中國第一個專門的飛彈研究機構,培養起了新中國的第一批飛彈人才。
據時任國防部五院飛彈專業教員朱正回憶,那時候從各地來的一百多個大學生,沒有一個是學飛彈的,因為當時國內根本沒有飛彈這個專業。
於是錢學森決定幫大家從頭學起,他專門開了《飛彈概論》這門課,親自撰寫教材,還親自給大家講課。每個看到的人都感嘆,已經是航天領域領軍人物的錢學森,居然還會給剛畢業的大學生講課。
錢學森在給學生授課
不過,光是解決了機構和人才的問題,這僅僅只是萬裡長徵走完了第一步,一個更嚴峻的問題擺在了他的面前:當時中國根本沒有發射基地,更沒有生產飛彈所需的最基本的材料。怎麼辦?
一年後,事情有了轉機。1957年10月4日,蘇聯成功發射了世界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震驚了世界。而把這枚衛星送上天的,正是蘇聯此前研製的洲際彈道飛彈。當時中國和蘇聯正處於「蜜月期」,經過了一個多月的談判,蘇聯方面最終同意,給中國提供飛彈樣品和專家協助,還幫助中國建立試驗基地。就這樣,新中國第一枚飛彈的研製工作,終於提上了議事日程。
由於在這之前中國沒有製造飛彈的經驗,所以,錢學森決定,中國的第一枚飛彈就從仿製開始。在飛彈仿製的過程中,錢學森提出一種叫做「反設計」的思維。什麼叫做「反設計」呢?就是錢學森要求大家在仿製的時候,不僅要按模子做出來,更重要的是要學習蘇聯飛彈的設計思維,為自行研製打下基礎。
錢學森
經過兩年多的努力,飛彈仿製進入關鍵階段。可就在這時,由於種種原因,前來援助的專家全部撤離了中國。沒有專家指導,也沒有圖紙,製造飛彈的工作完全進行不下去了。
就在大家灰心喪氣的時候,錢學森站了出來。原來,蘇聯的這枚飛彈,是仿製德國的V2型飛彈製造的。錢學森早先在美國研究飛彈的時候,對這個型號的飛彈就有所了解。這一次,錢學森直接挑起了指導飛彈製作的大梁。經過三個多月的努力,錢學森終於帶領大家,突破了最關鍵的核心技術。
「東風一號」飛彈
這就是新中國研製的第一枚飛彈,「東風一號」,它的名字來源於毛主席那句著名的話: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
1960年11月5日,這枚飛彈的原形,長17米多,直徑1米多的「東風一號」就靜靜地矗立在酒泉發射基地,做好了發射前的一切準備。
「東風一號」飛彈豎起準備
「東風一號」發射
1960年11月5日,是東風一號發射的日子。負責國防工作的聶榮臻元帥在錢學森的陪同下,親自到發射現場,給我國的第一枚飛彈剪彩。隨著指揮員的號令,東風一號噴出濃烈的火焰,飛向藍天。在飛行了7分37秒之後,準確打中了554公裡外的目標,這個記錄,比它所仿製的飛彈還要遠。
聶榮臻元帥在「東風一號」發射現場
當觀測員把發射成功的消息傳回發射場時,時任中央軍委副主席的聶榮臻元帥激動得和大夥抱成了一團。此時此刻,中國人終於能自豪的告訴全世界,我們中國終於有自己的飛彈了!
明天請繼續關注:「兩彈結合」美國用時13年,錢學森卻僅用時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