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已死?!怎樣成為合格影評人

2021-03-03 深焦DeepFocus

【活動信息】

嘉賓:賽人、沙丹、劉起

主持人:圓首的秘書

時間:2019 年 12 月 15 日(周日)19:00-21:00

地點:單向空間 · 大悅城店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朝陽北路 101 號朝陽大悅城 F5

主辦:後浪出版公司、深焦 DeepFocus、單向空間

參與方式:活動免費 預先報名

(限 70 人 憑藉二維碼入場)

【活動介紹】

美國著名電影學者 Stephen Prince 說過,電影批評並非一種否定性的行為。電影批評家的解讀能為一部電影增加意義、豐富語境,並且培養觀眾鑑賞與理解影片語境、美學設計及其實現各種效果的能力。而在國內,這項工作似乎正往相反的道路上行駛。「影評人」這項職業,也早已被塗上了許多黑點。

我們應當如何看待 「影評人」?影評應該起到什麼作用?影評人又是否需要擔起某種責任?2019 年 12 月 15 日晚 7 點,我們邀請了國內一線的影評人賽人、「奇愛博士」沙丹、深焦DeepFocus 主編圓首的秘書做客單向空間 · 大悅城店,分享他們對「影評」以及「影評人」的看法態度,共同探討當下的影評生態。

影評人,中央電視臺電影頻道 「中國電影報導」 欄目資深策劃人,曾任《新電影》雜誌主筆、《電影世界》雜誌副主編,著有《與光同塵:漫談110年來的中國電影》。

網名奇愛博士,電影學者,資深影評人,長期從事電影節與藝術影院節目策劃工作,著有《幕味:重訪影史與策展實踐》。

電影學博士、電影理論研究者、影評人。曾擔任華語傳媒大獎覆審評委,執筆於《當代電影》《電影藝術》《文匯報》《周末畫報》《虹膜》等媒體。

深焦DeepFocus 主編。

【相關圖書】

電影自誕生之日起,就逐漸發展出一套與觀眾交流的語彙。然而觀眾是否知道電影的視聽並非都來自真實,而是源於電影人的設計與安排?本書以此為出發點,引導讀者從三方面觸摸電影媒介的獨特性:電影通過怎樣的形式設計構建銀幕世界;觀眾如何理解電影並與之互動;電影如何將藝術性與商業性融於一體。

點擊圖片查看深焦往期精選

當人類在宇宙盡頭——詹姆斯·格雷談《星際探索》

兩部華語電影拿下大獎,今年亞洲新電影中國獨大?

與馬丁·斯科塞斯的三個半小時

漸入佳境的流媒體大戰

《蜘蛛俠》才更有時代性,但戳中你我神經的卻還是《小丑》

請為深焦口碑榜投票

相關焦點

  • 中國影評人現狀調查:誰在為影評人蓋章
    從15年影評人文白「批」《夏洛特煩惱》抄襲到去年年末褻瀆電影宣稱「張藝謀已死」,從馮小剛連環炮轟影評人「大尾巴狼」到如今肆虐的「惡意」影評損害電影生態,從紅包影評人到營銷公眾號,影評人這一「群體」日漸受到關注。本期關注中國影評人當下,從被漠視,被「恐嚇」,被恥笑,到被「貼金」,這個群體的現狀究竟如何?他們是怎樣一群人?應該在行業內扮演起怎樣的角色?
  • 中外影評人齊聚平遙電影宮抨擊影評界亂象
    組委會提供中新網平遙10月15日電 (記者 胡健)平遙國際電影展學術活動——「今天,我們需要怎樣的電影評論」影評人論壇14日下午在平遙電影宮論壇空間舉行,中外知名影評人共同探討中外影評人機制下的新特徵和新挑戰。參加論壇的有英國知名影評人、電影節策展人、作家湯尼·雷恩,法國知名影評人讓-米歇爾·傅東,以及中國影評人楊時暘和木衛二。
  • 一個合格的影評人,可以走出一條財富路
    有的朋友會說,寫影評還要了解京劇?那不寫了,我文化底蘊低,寫不來,難道寫影評還需要這麼深厚的底蘊呢?有些同學覺得寫影評很難,自己是新手沒有生活閱歷沒有信心,其實我也和大家一樣做影評人自媒體的時候是個小白。
  • 「國字頭」影評人協會成立背後:中國電影有了「觀影指南代表隊」?
    暫且不論所謂「專業影評人」是否存在「一句頂一萬句」的影響力。單從中國影評人制度來看,中國缺乏完善的電影評論機制,而影評人之前幾年是沒有辦法通過從事電影批評就可以養家餬口的。由此一來,豆瓣電影就成為了許多影迷心中中國最「權威」的電影評分網站。而貓眼專業評分說是由69位專業評分庫的專業人士組成,但其中不少也並非專業從事電影批評工作的專業人才。
  • 網絡影評委員會成立,影評人會被「招安」嗎?
    可嘆我們二哥天天以獨立影評人自居,一世英名,卻落下了被「招安」的指責。可真的會被招安嗎?就此,葛格想簡單說幾句。網評會開會前,葛格也曾接收到會議組織方的邀請,但是因為身份限制,婉言推辭,但我也承諾,如果有需要自己的地方,也可略盡綿薄之力。作為一個會外人員,首先要說「網評會」並不可能真的「招安」什麼影評人。
  • 如何成為一名優秀的影評人?
    如何成為一名優秀的影評人?唯一的辦法就是和電影談戀愛。我的理想是未來可以成為一個擁有1000個讀者認可的影評人,在夢想成真之前,我想以一個電影愛好者的身份,談一談影評人應該幹些什麼,這也將成為這個公眾號以後的推文方向。一、判斷電影的樂呵程度聽說以前影評是為了指導導演拍電影,但我覺得現在不一樣了。
  • 影評人木衛二的影評集,賈樟柯作序
    一方面是這些影片勇敢直白的內容,難容於審查;另一方面,就連最活躍的影評人都不是太了解這些電影的存在,更不要說越來越商業化的媒體。獨立紀錄片和公眾之間缺乏最基本的溝通渠道。所以,這樣一個影展在財務上的困難就很容易理解了。 錢能解決的都不是問題。解決了財務問題,我和易思成商量,建議他請幾個影評人來參與電影節。
  • diss影評人,姜文比前輩們差遠了
    這位影評人標榜著「生命中只有三件事,電影、電影、還是電影」,沒看過電影就敢寫影評,還只寫得出五字影評,第六個字都不會寫。至於潘公公的下場?毫無鋪墊地被兩把長槍從背後插死,唯一可喜的是,至少這位影評人是站著死的。
  • 褒貶不一,影評人是如何評價,克里斯多福·諾蘭《信條》?
    克里斯多福·諾蘭的《信條》,無疑將會成為影院重新開門後,我們最期待看到的好萊塢超級大片之一。隨著全球影院的關閉,這部電影的上映時間也被多次延遲,不過《信條》這部電影終於在經歷了一系列挫折之後,做好了上映的準備,這也意味著影評也將陸續出爐。
  • 封殺與沒落,影評人在美國
    從歷史發展角度看,影評人行業的衰落可以看做是精英文化在美國社會的式微,但正是其從無到有、由盛到衰的過程,見證了美國電影甚至世界電影產業的成長,也成為電影學術研究不可忽視的重要史料。因此,梳理美國影評人機制的發展歷程,研究包括評論陣地、影評人和影評協會在內的產業結構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
  • 《星球大戰9:天行者的崛起》的影評來了,下面是影評人的評論
    然而,就像大多數備受期待的電影一樣,許多的影評人在電影首映的時候就看過電影了,雖然絕大多數影評人覺得這不是一部不錯的電影,但是也有一些人則提出了反對的觀點。顯然,《星球大戰9》的影評,呈現出了「兩極分化」的狀態。有的影評人觀看完這部電影後表示,這是一部令人失望的三部曲,而有的影評人則對這部電影表示讚賞,稱電影為「感動人的視覺藝術」。
  • 《電影手冊》時代終結,是誰殺死了影評人?
    目前《電影手冊》未來會怎樣不得而知,這件事無疑是令人悵惘的,有點最後一片淨土失守的意味。不僅法國,世界各地的傳統影評人都在被唱衰;而中國,獨立影評人幾乎已經絕跡。是誰「殺死」了他們?《電影手冊》在影史中的意義,早就超越了一本雜誌的範疇,其獨立精神從未改變。
  • 一部《長城》影評界就掐起來了,好不熱鬧
    但是影評確是有好有差,芝麻君給你一一道來☟ 新浪娛樂訊 12月16日,影評人@褻瀆電影 發微博寫道「張藝謀已死!」引發《長城》出品方之一樂視影業CEO張昭反擊,隨後樂視影業官微也加入,影評人與樂視雙方一來一往掀起口水戰,樂視影業還發表「警告函」,要求褻瀆電影刪微博、置頂道歉等,否則將追求法律責任。這是繼《夏洛特煩惱》向影評人文白索賠221萬之後,又一起引起廣泛反響的片方與影評人間的爭執。
  • 大報影評人
    美國影評史上有個著名的「反面人物」——波斯利·克洛瑟(BosleyCrowther),他在上世紀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主持《紐約時報》的影評欄目,號召力無人能及。在他的黃金時代,沒有登上他私人年度十佳榜的影片不可能贏得奧斯卡,沒有獲得他讚譽的外語片也難以在北美取得票房成功。克羅瑟是紐約影評人協會的主席,代表那種四平八穩的中產階級中庸口味,謹守《時報》所標榜的社會責任感。
  • 影評人的口味
    觀影口味是非常捉摸不定的事,影評人和普通觀眾不時在這上面吵起來。最常見的情況是,普通觀眾不喜歡影評人推薦的某些「佳片」,又怪罪影評人惡評大眾喜聞樂見的影片。於是可以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把影評人和普通觀眾作為兩個群體,他們之間是否存在觀影口味上的明確差異呢?
  • 抱歉,我不是影評人
    實際上,很久之前我就把微博上的認證改掉了,之前是考慮去掉影評人這個稱呼,改為自媒體從業者,結果每次改完新浪都不通過,後來還是要給我加上影評人這個稱呼
  • 《星球大戰9》首映,影評人是如何評價這部電影的?
    由於觀眾們對這部電影的期望如此之高,這讓迪士尼在劇情保密方面可以說做到了極致,這也是為何粉絲們都好奇,看過電影的影評人,會對這部電影有怎樣的評價?這部電影已經在美國的洛杉磯首映,對於這部備受期待的電影,影評人們的評價還算客氣。對於這部電影的評價如何,那些參加了電影全球首映的人有發言權。隨著《星球大戰9:天行者崛起》全球首映後,看過電影的影評人紛紛在自己的社交網站上發布自己的觀後感。
  • 當影評人轉型拍電影|觀察
    藤井樹最早能夠成功策劃電影《七月與安生》,也源自於其在擔任影評人的這段媒體工作期間,和安妮寶貝有過工作聯絡,才能夠以極低的價格買下《七月與安生》的版權,在此片中出演的馬思純,後來就成為她籌備影片《蕎麥瘋長》時想到的第一人選。
  • 我們評論電影,而影評是什麼?
    而影評的藝術向度則可以挽救那些在這個行當裡越來越沒有激情的人。影評可以成為藝術,這是影評人能在實用主義焦慮中解脫出來、自我安慰的高級理想,它可以不實現,但不可以不存在。影評人完全可以像作家那樣調動畢生的才華和激情,讓文章獲得持久的生命力。而那些名聞天下的影評人,特呂弗也好,羅傑·伊伯特也好,都能自如把握工作與創作的關係,在規範的字數和格式中寫出自己堅強的個性,形成持久的風格。
  • 我們的影評,為什麼不好看了?
    1976年的《人民畫報》 這時的影評已然變成了棍棒武器,電影評論也徹底失去了批評的特性,成為政治權力的附庸。中學時代帶給我諸多快樂的影評節目《第10放映室》 不過,從看影評這個角度來說,可能最難的就是如何去準確地定義「影評」這種批評形式以及明晰它到底在觀眾、影評人、電影創作者這三個群體之間起著何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