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德國作家柯立思(Christian Y. Schmidt)與妻子來到北京生活。15年間,這名德國作家用文字記錄著他在中國的所見所聞與所想,先後出版了《獨自在13億人中》《大洋彼岸的來信》等關於中國的書籍。而近日,常年堅持記日記的他,罕有地在網上公開了自己的日記。
「因為我想讓德國人看到,疫情下真實的生活是怎樣的。」柯立思說。
2月6日,柯立思在北京南館公園一棵掛滿燈籠的樹下留影(龔迎新攝)
「有點變化,但沒那麼誇張」
頭巾、墨鏡、口罩、圍巾、手套……這些是柯立思最近出門時的必備裝備。回家後,他會小心地按順序換下衣物,分別消毒、清洗。每天晚上,他還會把洗澡水溫度儘量調高,衝個熱水澡。
「預計未來一段時間我們的水、電、燃氣費要比平時高不少,不過,減少外出就餐也會節約一筆開支。」提到疫情給自己的生活帶來的影響,柯立思說道,「除此之外,對我來說就沒有什麼不同了。」畢竟,身為作家,「宅家辦公」對他來說並不陌生。
2月7日,準備出門前,柯立思做好了「全副武裝」(龔迎新攝)
除了在家寫作,每隔幾天柯立思也會出門轉轉,隨時關注外面的情況,順便採購日常所需。
「最令我讚嘆的就是面對危機,這裡的人的沉著自若。」他說。疫情初期時,他曾陪愛好滑冰的妻子去了北二環護城河邊,空曠的冰面上,已經有人在滑冰了,他們輕鬆矯捷的身影仿佛給疫情下的沉重氣氛增添了一抹躍動的色彩。「看到他們全然放鬆的樣子,我的內心也感到平靜了許多。」他說。
1月26日,柯立思在護城河邊拍下人們享受滑冰樂趣的一幕(柯立思攝)
此外,柯立思還提到,在超市採購時,他也完全沒有看到搶購囤貨的現象。「每個人都保持著冷靜。」柯立思感嘆道。
「煽動種族主義不可原諒」
與他在中國親眼所見的真實情況不同,在一些國家的一些城市卻因疫情爆發出現了歧視甚至攻擊「亞洲臉孔」的現象。更讓人痛心的是,一些西方媒體甚至公然在報導中打「種族主義」擦邊球。
在他看來,國外民眾出於害怕和無知等原因做出歧視中國人的舉動是非常不可取的,需要加以引導,使他們消除誤解,摒棄偏見。「但是,《明鏡》周刊等媒體卻在此時藉機煽動種族主義,這種做法不可原諒。」柯立思強調。
也正是出於這個原因,柯立思決定公開自己的日記,通過展示疫情期間北京市民的真實生活,來減少國外民眾不必要和不理智的恐慌。
柯立思認為,在那些一直伺機打壓中國的人眼中,此次疫情成了他們幸災樂禍並從中牟利的機會。讓他有感而發的正是美國商務部長威爾伯•羅斯(Wilbur Ross)不久前的言論,他認為新冠肺炎能「幫助」就業崗位回歸美國。
「但我毫不懷疑,中國終將戰勝疫情。不僅如此,通過及時汲取和總結此次抗擊疫情的經驗教訓,中國將變得更加強大。」柯立思堅定地表示。
「只是病毒,不是世界末日」
讓柯立思對中國懷有堅定信心的原因有很多,其中重要的一條便是他親眼所見、親身體驗的防控措施。
在疫情重災區湖北,3萬多名醫護人員匯聚一線,30餘萬噸防疫和生活物資陸續運達,火神山、雷神山、方艙醫院接連建成;在全國範圍內,多地制定落實社區防控措施,學校推遲開學,工廠延期復工,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口流動,有效防止了疫情擴散。
在他公開的日記中,還有許多張照片,照片中是他在地鐵上、公園裡、社區門口等地方遇到的防疫工作者。 「在這場抗擊疫情的戰役中,我看到了真正的全民參與,守望相助。」他說。
2月6日,工作人員在南館公園門口測量柯立思的體溫(龔迎新攝)
儘管疫情會給當前的中國經濟、特別是生產和消費領域帶來一定影響,但柯立思確信,經濟的影響是暫時的,從長遠來看,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趨勢不會改變。
「畢竟,我們必須明確:我們面對的只是一種病毒,不是什麼世界末日。」柯立思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