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知名作家公開日記:這就是疫情下的真實生活

2020-11-17 中國網

2005年,德國作家柯立思(Christian Y. Schmidt)與妻子來到北京生活。15年間,這名德國作家用文字記錄著他在中國的所見所聞與所想,先後出版了《獨自在13億人中》《大洋彼岸的來信》等關於中國的書籍。而近日,常年堅持記日記的他,罕有地在網上公開了自己的日記。

「因為我想讓德國人看到,疫情下真實的生活是怎樣的。」柯立思說。

2月6日,柯立思在北京南館公園一棵掛滿燈籠的樹下留影(龔迎新攝)

「有點變化,但沒那麼誇張」  

頭巾、墨鏡、口罩、圍巾、手套……這些是柯立思最近出門時的必備裝備。回家後,他會小心地按順序換下衣物,分別消毒、清洗。每天晚上,他還會把洗澡水溫度儘量調高,衝個熱水澡。

「預計未來一段時間我們的水、電、燃氣費要比平時高不少,不過,減少外出就餐也會節約一筆開支。」提到疫情給自己的生活帶來的影響,柯立思說道,「除此之外,對我來說就沒有什麼不同了。」畢竟,身為作家,「宅家辦公」對他來說並不陌生。

2月7日,準備出門前,柯立思做好了「全副武裝」(龔迎新攝)

除了在家寫作,每隔幾天柯立思也會出門轉轉,隨時關注外面的情況,順便採購日常所需。

「最令我讚嘆的就是面對危機,這裡的人的沉著自若。」他說。疫情初期時,他曾陪愛好滑冰的妻子去了北二環護城河邊,空曠的冰面上,已經有人在滑冰了,他們輕鬆矯捷的身影仿佛給疫情下的沉重氣氛增添了一抹躍動的色彩。「看到他們全然放鬆的樣子,我的內心也感到平靜了許多。」他說。

1月26日,柯立思在護城河邊拍下人們享受滑冰樂趣的一幕(柯立思攝)

此外,柯立思還提到,在超市採購時,他也完全沒有看到搶購囤貨的現象。「每個人都保持著冷靜。」柯立思感嘆道。

「煽動種族主義不可原諒」  

與他在中國親眼所見的真實情況不同,在一些國家的一些城市卻因疫情爆發出現了歧視甚至攻擊「亞洲臉孔」的現象。更讓人痛心的是,一些西方媒體甚至公然在報導中打「種族主義」擦邊球。

在他看來,國外民眾出於害怕和無知等原因做出歧視中國人的舉動是非常不可取的,需要加以引導,使他們消除誤解,摒棄偏見。「但是,《明鏡》周刊等媒體卻在此時藉機煽動種族主義,這種做法不可原諒。」柯立思強調。

也正是出於這個原因,柯立思決定公開自己的日記,通過展示疫情期間北京市民的真實生活,來減少國外民眾不必要和不理智的恐慌。

柯立思認為,在那些一直伺機打壓中國的人眼中,此次疫情成了他們幸災樂禍並從中牟利的機會。讓他有感而發的正是美國商務部長威爾伯•羅斯(Wilbur Ross)不久前的言論,他認為新冠肺炎能「幫助」就業崗位回歸美國。

「但我毫不懷疑,中國終將戰勝疫情。不僅如此,通過及時汲取和總結此次抗擊疫情的經驗教訓,中國將變得更加強大。」柯立思堅定地表示。

「只是病毒,不是世界末日」  

讓柯立思對中國懷有堅定信心的原因有很多,其中重要的一條便是他親眼所見、親身體驗的防控措施。

在疫情重災區湖北,3萬多名醫護人員匯聚一線,30餘萬噸防疫和生活物資陸續運達,火神山、雷神山、方艙醫院接連建成;在全國範圍內,多地制定落實社區防控措施,學校推遲開學,工廠延期復工,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口流動,有效防止了疫情擴散。

在他公開的日記中,還有許多張照片,照片中是他在地鐵上、公園裡、社區門口等地方遇到的防疫工作者。 「在這場抗擊疫情的戰役中,我看到了真正的全民參與,守望相助。」他說。

2月6日,工作人員在南館公園門口測量柯立思的體溫(龔迎新攝)

儘管疫情會給當前的中國經濟、特別是生產和消費領域帶來一定影響,但柯立思確信,經濟的影響是暫時的,從長遠來看,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趨勢不會改變。

「畢竟,我們必須明確:我們面對的只是一種病毒,不是什麼世界末日。」柯立思說。

相關焦點

  • 《方方日記》到底想表達什麼?真的就是簡簡單單的記錄生活嗎?
    在這種局面下,國外心急火燎的出版,不會想想是為什麼嗎? 2.如果疫情期間,方方每天出去到一線去了解,去親自感受,去採風,那麼她寫的就是日記,是方方日記,可是她沒有,她坐在家裡,聽這個說,聽那個說,別的不說,她道聽途說把還在搶救的護士認為已經去世了這點我就無法接受。我對方方日記的評論: 看過全部疫情期間的方方日記。
  • 宋魯鄭巴黎日記:法國女作家的疫情日記被封殺
    反觀法國,根據民調機構發表的多份疫情期間的社會調查顯示,生活在社會底層、家居條件最差的家庭受疫情衝擊最嚴重,比如說,五六個人生活在六十平方米的套間的家庭,被感染人數大大超過居住在有花園陽臺的高收入家庭。這就是為什麼巴黎近郊的貧困省份例如塞納聖德尼的感染比例要遠遠超出其他省份。同樣,當一家五口、拖老帶幼待在幾十平米中,年少愛動的孩子自然難以遵守禁令。
  • 《街頭日記》:仇視源於生活中的真實!
    此片的英文名叫「Freedom Writers」,直譯過來就是「自由作家」的意思,因為這是根據真實事件改變的,據說美國還有這麼一個 「自由作家」的基金會,以推廣影片中所描述的這種教育模式。但筆者更喜歡的卻是「街頭日記」這個譯名,因為在本人看來,這四個字顯得更為真實,更為驚心動魄,「自由作家」中那點風花雪月的意味將被「街頭日記」撕得徹底粉碎。
  • 作家方方「日記」的英文版,封面已經改了,但是……
    新封面這一改,把那個敏感的「ORGINAL」去掉了,這不得不說是方方作家的進步。這行小字怎麼翻譯呢?原來的那行小字很多人翻譯為「來自疫情發源中心的信」,那新的就可以翻譯為「來自一座疫情隔離城市的信」了。
  • 安妮·弗蘭克:她13歲的日記裡,是納粹德國罪行的見證
    1929年6月12日,她出生於德國法蘭克福。1945年3月,15歲的安妮死于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在15年短暫的生命裡,安妮的大半生都活在納粹和戰爭的陰影下。在生命的最後兩年裡,為躲避對猶太人的迫害,她和家人一直躲在父親公司大樓的密室裡。安妮以日記記錄了這段密室躲藏的生活。她去世後,這份日記輾轉得以出版,成為二戰期間納粹德國滅絕猶太人最直接、最珍貴的見證。
  • 德國知名作家的抗疫日記
    「那他這回送來了什麼?一塊烤盤?又一個鍋?」「不,來自中國的發展援助:我的譯者的大學給我寄來了一盒口罩。」「看來他們對你的生存很重視。小心,口罩不要被充公了!」在格孫特布魯恩區中心的後面,我們發現自己走到了一個從未走過的小花園地帶,我很驚訝。朱利安說:「你家附近的未知領域。現在是時候探索它了。」
  • 一位少女的心歷路程 || 秘密小屋 || 安妮日記 || 暴政下的記錄
    美國總統約翰·甘迺迪 《安妮日記》是猶太女孩安妮·弗蘭克所寫的一本日記,是其藏身密室時的生活和情感的真實記錄。作為一名正在生長發育之中的妙齡少女,安妮在日記中描述了與母親不斷發生衝突的困惑以及對性的強烈好奇心。這本藏匿在密室中所寫的兩年多時間的日記,是在納粹德國佔領下的人們的苦難記錄。
  • 《武漢:我的戰「疫」日記》:記錄疫情親歷者的真實故事
    處於疫情的中心,也是疫情的防控形勢最為嚴峻的武漢,牽動著全國乃至世界人民的關注。2月3日起,央視紀錄頻道迅速製作播出了融媒體短視頻《武漢:我的戰「疫」日記》,為觀眾呈現真實的「武漢時刻」,展現了醫護人員、普通市民、外地援助者等武漢疫情的親歷者們的真實故事,體現了武漢人民、中國人民危難時刻不屈不撓、眾志成城、守望相助的力量,展現了世界人民在這個特殊時期的團結友愛、相互支持的溫暖。
  • 描述田園生活,法國作家蕾拉·斯利瑪尼隔離日記引民眾不滿
    作為全法最受歡迎的作家之一,蕾拉·斯利瑪尼(Leïla Slimani)受邀在《世界報》撰寫她的隔離日記。從《食人魔花園》到《溫柔之歌》,這位80後女作家在法國家喻戶曉,在中國也擁有大批讀者。不過,斯利瑪尼在日記中對她田園詩般的隔離生活的描述,則引發了不滿情緒,反對者認為她的隔離日記體現了其精英主義做派。一位作家甚至把斯利瑪尼比作斷頭王后瑪麗·安託內特,批評她體諒普通平民的疾苦。
  • 貴州女作家張蘭因車禍在美國遇難 生前日記記錄美國疫情眾生百態
    「紐約藍藍」本名張蘭,早年由貴州到美國留學並定居,系獨立策展人、互動設計師、北美華人作家協會會員。自3月6日以來,她以個人日記的方式,真實地記錄了紐約的疫區眾生相,以個人視角展現了紐約的疫情面貌。她遇難的消息公布後,世界各地的親友和讀者紛紛表達悼念之情,記者就此進行了採訪。
  • 揚之萊茵日記:德國在疫情中紀念「戰敗日」
    德國剛施行限制措施的那幾天,曾出現過短暫的「搶購風」,麵粉、手紙等產品脫銷,這多少也讓人想到戰後生活的拮据或商店裡空空如也的貨架。默克爾在疫情暴發後的第一次電視講話中說:「二戰後,我們的國家還未經歷過這樣絕對需要我們團結行動的挑戰。我們對常態、公共生活和社會共存的理解,前所未有地統統受到重新審視。」 在疫情的日子裡,還有一個問題也經常被提起:新冠瘟疫帶來的大規模生死體驗,程度不同地影響了人們的社交和生活方式,那麼疫後會不會和戰後一樣出現一個嶄新的體系(System)呢?
  • 《縱橫經典》:音樂疫情日記——宋思衡與霍尊
    在疫情期間,他有感而發,將生活的點滴細節融入鋼琴音響,用音樂保存下了這一份難得的個人記憶。音樂會的另一位主角是新生代唱作人霍尊,他將帶來多首代表作,包括《卷珠簾》《追風箏的人》《花雅禪》等等。霍尊的創作及演唱融合了中國傳統民族文化,將民歌、戲曲、詩詞等元素與流行音樂結合,魅力獨具。在本場演出中,著名鋼琴家宋思衡將與霍尊一同登臺,在多首歌曲中加入鋼琴元素。
  • 《縱橫經典》:音樂疫情日記——宋思衡與霍尊
    在疫情期間,他有感而發,將生活的點滴細節融入鋼琴音響,用音樂保存下了這一份難得的個人記憶。多年來他的職業演奏生涯足跡遍布全世界,除了登陸國際知名音樂廳演出,他也曾受到國際最知名的音樂節如德國貝多芬、波蘭蕭邦音樂節等邀請,同時和世界最頂級樂團諸如英國皇家愛樂樂團、巴黎管弦樂團、瑞士羅曼德交響樂團、上海交響樂團、香港管弦樂團等合作演出。2008年他在DG唱片和PASSAVANT唱片公司相繼推出專輯,獲極高評價。2004至2006年間兩度受邀參與評審,成為國際音樂大賽最年輕的評委之一。
  • 《2020攝影日記》|公開徵集屬於每個人的真實思考
    、 SandwiChina三明治、導筒、菁Kids北京、Family親愛的、童遊學社、郎園號外微信公眾號、塗思美育微博2020年伊始,每一個人的生活都被突如其來的疫情席捲,疫病奪走生命,還以傷痛淚水,但經歷過疫情衝刷再次站穩了腳跟的人們,得到的必然是成長。
  • 疫情之下,德國知名音樂家開網課,遠程教學生拉小提琴!
    當地時間2020年5月4日,德國迪森,疫情之下,當地知名指揮家兼小提琴家Christoph Poppen利用網絡,遠程給學生教授歌唱和音樂課程。德國迪森,當地知名指揮家兼小提琴家Christoph Poppen利用網絡,遠程給學生教授歌唱和音樂課程。
  • 作家方方:沒想到這麼多人讀我的「武漢日記」 現在仍不習慣
    作家方方:沒想到這麼多人讀我的「武漢日記」,現在仍不習慣|草地·訪談  首發:「新華每日電訊」微信公號(ID:xhmrdxwx)  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喻珮  「時代的一粒灰,落在個人頭上,就是一座山。」在被疫情籠罩的近段時間裡,這句話被頻頻引用、傳播。
  • 推薦書目-《安妮日記》
    疫情期間,蝸居在家。孤獨?寂寞?不,這正是充實自己的好時候。同樣是蝸居,看看安妮小朋友是如何度過的,歡迎閱讀《安妮日記》。《安妮日記》是德國德籍作者安妮·弗蘭克十三歲到十五歲時寫的日記,是她藏身密室時的蝸居生活和情感的記載。
  • 作協動態|疫情下的文學創作與作家責任——中日作家對話會在京舉行
    胡邦勝主持對話會參加對話會的部分中方作家參加對話會的部分日方作家寫作是作家最大的道德兩國作家分別圍繞「疫情下的文學創作與作家責任」這一主題發言。「有時候一個作家的作品會表現得很沮喪,但這個作家註定還是不想讓邪惡取勝。更多的作家,都用他們的作品,告訴自己的讀者,正義是什麼,希望是什麼,我們人類雖然歷經磨難,卻從來都驕傲不屈。」柴崎友香在疫情期間也讀了很多書寫瘟疫的書。因為不是專職作家,她堅持寫了一個月的日記,並在網上公布。她談到十年前的東日本大地震,隨著歲月流逝,災區民眾遭受的影響漸漸被淡忘。
  • 貴州女作家、《疫情中的紐約人》日記作者張蘭因車禍在美國不幸去世
    " 疫情中的紐約人 " 日記作者張蘭(筆名:紐約藍藍)於 3 月 27 日上午在美國因車禍不幸去世。張蘭,貴州人,獨立策展人,互動設計師,北美華人作家協會會員。張蘭突然離世親友、讀者紛紛悼念紐約華文女作家協會發布了此條不幸的消息," 今天 2020 年 3 月 27 號是一個不幸的日子,我們紐約華文女作家協會,悲痛地向大家宣告,我們失去了一位優秀的姐妹,也是全球關注並且喜愛閱讀蘭蘭日記的作者紐約張蘭
  • 德國:疫情下的演唱會(2)
    為加強疫情防控,內場觀眾坐在用亞克力板製作的小型包廂中觀看演唱會。 新華社/歐新新華社照片,外代,2020年6月21日 (外代二線)(14)德國:疫情下的演唱會 6月20日,德國歌手文森特·魏斯在德國科隆舉行的個人演唱會上表演。 德國歌手文森特·魏斯當日在重新開放的蘭克塞斯體育場舉行個人演唱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