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弗蘭克:她13歲的日記裡,是納粹德國罪行的見證

2021-02-13 鳳凰壹力

安妮·弗蘭克,一名德籍猶太女孩。1929年6月12日,她出生於德國法蘭克福。1945年3月,15歲的安妮死于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

在15年短暫的生命裡,安妮的大半生都活在納粹和戰爭的陰影下。在生命的最後兩年裡,為躲避對猶太人的迫害,她和家人一直躲在父親公司大樓的密室裡。安妮以日記記錄了這段密室躲藏的生活。她去世後,這份日記輾轉得以出版,成為二戰期間納粹德國滅絕猶太人最直接、最珍貴的見證。安妮因此成為二戰猶太人大屠殺中最著名的受害者之一。1999年,安妮·弗蘭克入選《時代雜誌》「20世紀全世界最具影響力的100個人」,一顆編號為5535的小行星以她命名為「5535 Annefrank」。《安妮日記》現在也是全世界發行量最大的圖書之一。


安妮的父親原本經營著一家公司,一家人過著相對平順的生活。安妮是家裡的小女兒,她有一個姐姐。1933年,安妮4歲左右的時候,由希特勒領導的納粹黨在市議會選舉中勝出,反猶太主義迅速擴張起來,家人開始擔心繼續留在德國會難保自身安全,於是決定放棄德國的事業,遷往荷蘭。安妮一家是1933年至1939年離開德國的300 000猶太人之一。然而沒過多久,1940年5月,德軍入侵並迅速佔領了荷蘭,新成立的親納粹政府開始透過差別對待等方式迫害猶太人。

1942年6月12日,安妮的13歲生日,她收到一個帶有小鎖的本子作為生日禮物,安妮決定用它做日記本,開始寫日記記錄自己的日常生活。

沒過多久,7月,安妮的父親和姐姐收到了納粹政府的徵召通告。為躲避迫害,安妮一家暗中轉移到父親公司大樓秘密增建的隱蔽小屋裡生活。

在密室躲藏的那段日子,他們白天不能隨意活動,以免被人發現,只有晚上才能放心自由活動,也只有在晚上,安妮才能隔著窗簾看看外面的世界。在這樣的生活中,每個人都變得十分敏感而且容易受到驚嚇,一陣陌生的腳步聲,一串奇怪的敲門聲都使他們如驚弓之鳥。

安妮一家進入密室後不久,他們的朋友也進入這裡躲避。食物短缺、空間狹小,使他們相互之間很難容忍對方,產生了許多爭吵,使原本就緊張的生活變得更加難熬。

他們從朋友的敘述、收音機、窗外的情景中了解外面世界的消息。納粹不斷搜捕猶太人,將他們趕往集中營,婦女、小孩、老人、病人無一倖免,而在集中營裡,猶太人的最終命運便是死亡。同時,他們也聽到盟軍一步步勝利的消息,這給他們帶來無限的希望。


1944年8月,由於有人告密,德國警察闖入他們藏身的密室,將密室裡的人連同幫助他們的兩位工人一起帶走。安妮的日記也永遠停留在了被抓捕前3 天那一篇。

安妮和家人先被送往荷蘭一處集中營臨時關押,一個月後,1944年9月,他們被送到了奧斯維辛集中營。他們被以性別分開隔離,安妮和父親就此分別,再沒有見過對方。

在奧斯維辛,安妮和其他人一起像奴隸一樣做苦工。由於條件太過惡劣,安妮和姐姐被疥癬嚴重感染,被送到暗無天日的醫療室。安妮的媽媽不再進食,她鑿穿醫療室底部的牆,把所有食物留下,傳送給兩個女兒。

1944年10月,安妮她們被轉送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安妮在這裡遇見了以前的朋友。這裡的條件依舊惡劣,她和姐姐都已經病得十分虛弱。

1945年3月,斑疹傷寒在集中營裡大肆傳播,安妮和姐姐先後染病去世。當時距離該集中營被英軍解放還不足兩個月的時間。

戰爭結束時,曾一同在密室躲避的8 個人裡,只有安妮的父親一人生還,其他人都死於集中營中。


安妮的日記從1942年6月12日寫到1944年8月1日。起初,她的日記純粹是為自己而寫。後來,荷蘭流亡政府成員傑瑞特·波克斯坦從倫敦廣播電臺宣布說,他希望在戰爭結束之後,能收集有關荷蘭人民在德軍佔領之下苦難生活的目擊報導,公諸大眾。他特別提到了信件與日記。安妮聽到這段話後為之動心,在保留原始日記的同時,開始對日記進行改寫、編輯、潤飾,刪去她認為不夠有趣的部分,並回憶一些內容增加進去。她希望在戰爭結束後將日記出版成一本書。

警察突襲密室,抓走安妮等人時,有兩位幫助安妮他們的工人沒有被抓,他們後來回到密室,將安妮的日記等物品一起收起帶走。戰爭結束後,他們把這些還給了安妮的父親。

安妮的父親為了完成女兒的心願,對她的日記進行了編輯整理,並經過努力,於1947年以《一個年輕女孩的日記》為名將日記出版。1952年,日記更名為《安妮日記》再次出版。《安妮日記》引起了巨大關注,被譯成多種文字,成為流傳最廣的有關猶太大屠殺的文字之一,也被認為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書籍之一。


《安妮日記》的美國版中,前美國總統羅斯福的夫人埃莉諾·羅斯福撰寫了序言,在序中她寫道:「在我曾閱讀過的書籍中,這是其中一個對戰爭影響的描述最為現實和聰慧的記載之一」。

前美國總統約翰·甘迺迪在1961年一次演說中說:「在眾多於我們歷史重要關頭,站出來為人性尊嚴辯護的人當中,沒有誰的說話比安妮·弗蘭克更鏗鏘有力。」

安妮被認為是一個有高度寫作水平的作家和人道主義者,同時也被廣泛視為納粹對猶太人大屠殺,以及迫害主義的一個象徵。希拉蕊·柯林頓在她於1994年接受埃利·維瑟爾人道主義獎時的演說中,也提到安妮的日記「喚醒我們不要再作出愚蠢的岐視行為」(指當時於塞拉耶佛,索馬利蘭和盧安達的種族戰爭和屠殺)。

在獲得安妮·弗蘭克基金頒授的人權獎後,曼德拉在約翰尼斯堡發表講話,他說在閱過安妮的日記後,「在當中獲得許多鼓勵」。他把自己對種族隔離的反抗喻為安妮對納粹的反抗,並以「因為這些信條都是完全錯誤的,也因為古往今來,它們都在被跟安妮·弗蘭克相似的人挑戰,所以它們是必定會失敗的。」來把兩種信念連繫在一起。

蘇聯猶太作家伊利亞·愛倫堡認為:「這是一本代表了六百萬(猶太)人心聲的書,縱使這不是甚麼雄壯偉大的史詩,只是一本普通小女孩的日記。」


對於藏匿且充滿恐怖的25 個月的密室生活的記錄,使《安妮日記》成為德軍佔領下的人民苦難生活的目擊報導。同時,作為成長中的少女,安妮以獨特的視角觀察著周圍的人和事,並表達了自己對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嚮往。日記展示了安妮出色的寫作才華,也引發人們對戰爭與人性的思考,以及對「密室」青春的愛憐。

這本日記的文學價值也一直受到世人重視。美國知名劇作家梅耶·萊文曾以「有著嫓美長篇小說的張力」來形容安妮的寫作風格,並受日記的啟發和感動,與安妮父親合作,把日記內容改編為舞臺劇。美國著名詩人約翰·貝裡曼也曾表示,日記描寫的內容獨特之處,在於它不僅描述了青春期的心態,而且「以細緻而充滿自信,簡約而不失真實地描述了一個孩子轉變為成人的心態。」

1999年6月,美國時代雜誌出版了一冊題為《TIME 100:世界最具影響力的人物》的特別期刊,安妮·弗蘭克獲選為世界最具影響力人物之一。編者羅傑·羅森布拉特對她作出了這樣的評價:「安妮的日記燃起了所有人對她的熱情,她使人們認識到大屠殺、反猶太主義,也使人們認識到她的童真、善良仁慈,更成為現代世界的精神象徵 —— 不論是在受著各式各樣影響的個人精神道德,還是在堅定人類對生存的渴望,與對未來的憧憬上。」他同時表示,當人們敬重安妮的勇氣與實事求事的態度時,同時她對自身的分析能力與寫作能力亦使人欽佩,「她的聲譽所以能長存不朽,主要是因為她具有高度文學水平。不論甚麼年齡來看,她都是一個水平極高的作家,能在當時殘酷的現實環境下寫出了如此優秀的作品。」

相關焦點

  • 75年前,安妮·弗蘭克用日記寫下夢想與苦難
    她留下來的《安妮日記》就是歷史的見證,揭露了納粹的罪行,也讓每一個想要認識和了解安妮·弗蘭克的人走進了她的世界。安妮的父親在阿姆斯特丹開了一家公司,1933年,為了躲避納粹迫害,安妮隨家人從德國逃到荷蘭。二戰爆發後,納粹佔領了荷蘭,他們不得不躲起來,在長達兩年的時間裡,她和家人都住在父親安排的秘密住所內。
  • 記錄人類歷史黑暗一頁:回顧《安妮日記》作者安妮·弗蘭克
    參考消息網6月15日報導外媒稱,6月12日,安妮·弗蘭克如果還活著,就年滿90歲了,那麼她就成了兩個世紀的見證人。但一場恐怖的災難在安妮少女時期就結束了她的生命。這場恐怖災難有名有姓:納粹主義和種族仇恨。
  • 《安妮日記》的作者:安妮·弗蘭克
    安妮·弗蘭克1929年6月12日出生於德國法蘭克福,她的父親奧託·弗蘭克(Otto Frank)是個商人,而她的母親伊迪絲留在家裡照顧安妮和姐姐瑪格特,安妮是個活潑開朗的孩子,她比她那文靜嚴肅的姐姐惹了更多的麻煩,安妮像她父親,喜歡給女孩們講故事,和她們一起玩遊戲,而瑪戈特更像她害羞的母親。
  • 安妮·弗蘭克:用日記寫下夢想與苦難
    1933年,為了躲避納粹迫害,安妮·弗蘭克隨家人從德國逃亡到荷蘭。二戰爆發後,納粹佔領了荷蘭,他們不得不躲藏起來。在長達兩年的時間裡,她和家人居住在一幢建築中秘密的兩層樓裡。最終,有人出賣了他們。1944年8月4日,她和家人被逮捕,隨後被送往奧斯維辛集中營。
  • 48年前的今天,殺害安妮·弗蘭克的納粹兇手被判死刑
    安妮·弗蘭克和她的日記1967年2月24日,在西德慕尼黑一個法庭上,兩個男人和一個女人終於站到被告席上被判處死刑。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這三個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是納粹在荷蘭的秘密警察。曾間接參與殺害140000荷蘭人。被他們用毒氣毒死的人中包括猶太小女孩安妮·弗蘭克。
  • 那年今日 安妮·弗蘭克:永不凋謝的花朵
    她是《安妮日記》作者安妮·弗蘭克。87年前的今天,她出生於德國法蘭克福。但一家人並未逃脫納粹的魔掌,納粹在西線開戰時進攻了中立國荷蘭,荷蘭迅速淪陷。1942年6月12日是安妮的13歲生日,父親送的禮物是一帶鎖的記事本。安妮將它作為日記本,記錄生活中各種瑣事、自己的點滴感情,學校生活、家庭細節、戀愛感受……無所不說。「我希望,我能完全信任你,我還從來沒有能這樣信任過誰。我也希望,你將給我最大的支持。」
  • 一位少女的心歷路程 || 秘密小屋 || 安妮日記 || 暴政下的記錄
    美國總統約翰·甘迺迪 《安妮日記》是猶太女孩安妮·弗蘭克所寫的一本日記,是其藏身密室時的生活和情感的真實記錄。作為一名正在生長發育之中的妙齡少女,安妮在日記中描述了與母親不斷發生衝突的困惑以及對性的強烈好奇心。這本藏匿在密室中所寫的兩年多時間的日記,是在納粹德國佔領下的人們的苦難記錄。
  • 《安妮日記》作者紀念館遭納粹分子破壞,銅像被貼上「萬字貼」
    【南方+12月11日訊】據美國媒體報導,名著《安妮日記》作者的紀念館美國當地時間12月8日遭到納粹分子破壞,紀念館中的許多銅像上都被貼上了納粹標誌和「我們無處不在」的紙條。《安妮日記》是由安妮·弗蘭克幼年時與家人一起躲避德國納粹時所寫,記錄了藏身密室時的生活和情感。
  • 《安妮·弗蘭克作品集》出版,書信呈現被捕前幸福生活
    這些信件寫於1936年到1941年,早於《安妮日記》的最早日期1942年6月12日——她13歲生日,直到兩年後,他們一家被納粹從藏身的秘密小屋中抓捕。這些信件中,一個更年輕、更陽光的牙箍妹——安妮·弗蘭克將呈現在讀者面前。她不願意剪頭髮,「因為男孩子們的關注而從不缺乏玩伴。」這些信息都來自於安妮寫給祖母愛麗絲·弗蘭克的書信。
  • 歷史上的今天1967年2月24日殺害安妮·弗蘭克的納粹兇手被判死刑
    歷史上的今天1967年2月24日殺害安妮·弗蘭克的納粹兇手被判死刑 2013-09-02 15:25 來源:網際網路資源 作者:
  • 安妮·弗蘭克,他留下的不僅是對生活的嚮往,還有對人性的反思
    即使在死亡和飢餓來臨時,也依然微笑地迎接每一天,她在她的日記中留下了許多令後人細細回味的片段,讓我們思考人生的意義。她,就是我們今天的主人公——猶太女孩安妮·弗蘭克。一、苦難伴隨著成長1929年6月,一個普通的小女孩出生在德國法蘭克福的一戶猶太家庭,父親奧託·弗蘭克為這個呱呱墜地的小寶貝起名為安妮·弗蘭克。
  • 《安妮日記》安妮·弗蘭克的私人日記如何引起國際轟動
    安妮·弗蘭克用13歲生日禮物日記本記錄下了從1942年6月12日到1944年8月1日安妮親歷二戰的《安妮日記》,成為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滅絕猶太人的著名見證。安妮一家被捕後,全家被關進集中營。1945年初,就在英軍解放貝爾根-貝爾森(Bergen-Belsen)集中營的幾周前,安妮死於傷寒。
  • 《安妮日記》終於被德國人搬上銀幕
    這是德國製片人和導演首度嘗試講述這個發生在納粹統治下的真實故事。 當20世紀福克斯公司出品的《安妮·弗蘭克日記》(The Diary of Anne Frank)1959年在德國上映之際,一家德國大報憤憤不平地問道:"為什麼德國製片人老是把這個素材讓給美國人來拍呢?"
  • 「二戰後我想出版一本書,叫做《密室日記》」——安妮·弗蘭克
    (1942年6月,德國法西斯槍殺了捷克利迪策村16歲以上的男性公民140餘人和全部嬰兒,並把婦女和90名兒童押往集中營。)  1944年3月的一天,貝爾根─貝爾森猶太人集中營裡,一個名叫安妮·弗蘭克(Anne rank)的15歲德籍猶太女孩因傷寒離開人世,她只是千千萬萬個死於集中營的猶太孩子中的一位,納粹是不會好好對待一個猶太人的遺體, 安妮·弗蘭克可能被隨意埋葬,也可能被送進了焚化爐。
  • 安妮日記:大屠殺的黑暗記錄
    照片中的安妮·弗蘭克許下了一個願望。很不幸,這個生於1929年的猶太女孩終未躲過納粹的搜捕,她在1945年2月或3月因斑疹傷寒死於德國伯根·貝爾森集中營。安妮的名字多年後傳遍全世界,因為她留下一本藏於閣樓的日記,記錄了黑暗時代一段真實而豐盈的生命。
  • 一本《安妮日記》,一段猶太人受難史
    二戰中,納粹德國對猶太人進行了種族清洗,對於這場慘劇,世界各地通過多種方式進行紀念。一本藏於閣樓的《安妮日記》,傳遍了世界,日記的主人公就是安妮•弗蘭克。這本日記是納粹暴行的最有力見證,也展現了這位15歲姑娘驚人的勇氣與毅力。安妮•弗蘭克安妮•弗蘭克出生於德國法蘭克福,二戰爆發前,弗蘭克一家已有幾代人生活在德國。1933年,希特勒在德國掌權,弗蘭克一家平靜的生活隨之被打破,全家從德國逃到了荷蘭。
  • 《安妮日記》被遮頁面內容曝光 竟是——
    《安妮日記》中被遮頁面 (圖片來自路透社)參考消息網5月17日報導 英媒稱,安妮·弗蘭克的日記中有兩個單頁是被棕色黏性紙粘起來的,因此留下一個小小的謎題:這名猶太少女——她當時完全沒想到自己的日記會變得多麼出名
  • 安妮·弗蘭克:阿姆斯特丹最深的傷痕
    德國藝術之旅1:阿姆斯特丹的傷痕獲得獎學金,因此得以到歐洲進行一次關於藝術的實地考察。我們的行程從德國開始,最後落在巴塞爾藝術博覽會。不過,因為轉機的原因,我們的第一站就變成了荷蘭的阿姆斯特丹。轉機還有四個鐘頭,對於小小的阿姆斯特丹來說足夠去市中心轉一圈了。
  • 納粹德國版的「我爸是李剛」
    這樣,當奧地利失業畫家當上德國總理之後,需要選擇一個背鍋對象,曾在一戰中為德二立下汗馬功勞的猶太人就成為了替罪羊。 再說一句題外話,1995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50周年時中國出版的《安妮日記》大家都聽過,作者安妮·弗蘭克,她的爸爸奧託·弗蘭克是一戰英雄,曾在西線戰線面對毒氣頑強的戰鬥過,甚至有一種未經證實的說法他和希特勒都曾在索姆河的同一條戰壕中。
  • 《安妮日記》向人們展示了小安妮作為一個成長期的少女,如何面對戰爭和種族迫害、自我成長與定位、尋求自由等心路歷程.
    《安妮日記》成為第二次大戰期間納粹消滅猶太人的見證,日記中展現了驚人的勇氣與毅力。安妮·弗蘭克,於1929年生於一個德國猶太人之家,上邊還有個大她三歲的姐姐。1942年6月12日,過13歲生日的安妮收到一個日記本作禮物,從此開始寫日記。一個月後,由於風聲日緊,安妮全家不得不躲進公司樓上的一間密室裡,這一躲就是兩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