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弗蘭克,一名德籍猶太女孩。1929年6月12日,她出生於德國法蘭克福。1945年3月,15歲的安妮死于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
在15年短暫的生命裡,安妮的大半生都活在納粹和戰爭的陰影下。在生命的最後兩年裡,為躲避對猶太人的迫害,她和家人一直躲在父親公司大樓的密室裡。安妮以日記記錄了這段密室躲藏的生活。她去世後,這份日記輾轉得以出版,成為二戰期間納粹德國滅絕猶太人最直接、最珍貴的見證。安妮因此成為二戰猶太人大屠殺中最著名的受害者之一。1999年,安妮·弗蘭克入選《時代雜誌》「20世紀全世界最具影響力的100個人」,一顆編號為5535的小行星以她命名為「5535 Annefrank」。《安妮日記》現在也是全世界發行量最大的圖書之一。
安妮的父親原本經營著一家公司,一家人過著相對平順的生活。安妮是家裡的小女兒,她有一個姐姐。1933年,安妮4歲左右的時候,由希特勒領導的納粹黨在市議會選舉中勝出,反猶太主義迅速擴張起來,家人開始擔心繼續留在德國會難保自身安全,於是決定放棄德國的事業,遷往荷蘭。安妮一家是1933年至1939年離開德國的300 000猶太人之一。然而沒過多久,1940年5月,德軍入侵並迅速佔領了荷蘭,新成立的親納粹政府開始透過差別對待等方式迫害猶太人。
1942年6月12日,安妮的13歲生日,她收到一個帶有小鎖的本子作為生日禮物,安妮決定用它做日記本,開始寫日記記錄自己的日常生活。
沒過多久,7月,安妮的父親和姐姐收到了納粹政府的徵召通告。為躲避迫害,安妮一家暗中轉移到父親公司大樓秘密增建的隱蔽小屋裡生活。
在密室躲藏的那段日子,他們白天不能隨意活動,以免被人發現,只有晚上才能放心自由活動,也只有在晚上,安妮才能隔著窗簾看看外面的世界。在這樣的生活中,每個人都變得十分敏感而且容易受到驚嚇,一陣陌生的腳步聲,一串奇怪的敲門聲都使他們如驚弓之鳥。
安妮一家進入密室後不久,他們的朋友也進入這裡躲避。食物短缺、空間狹小,使他們相互之間很難容忍對方,產生了許多爭吵,使原本就緊張的生活變得更加難熬。
他們從朋友的敘述、收音機、窗外的情景中了解外面世界的消息。納粹不斷搜捕猶太人,將他們趕往集中營,婦女、小孩、老人、病人無一倖免,而在集中營裡,猶太人的最終命運便是死亡。同時,他們也聽到盟軍一步步勝利的消息,這給他們帶來無限的希望。
1944年8月,由於有人告密,德國警察闖入他們藏身的密室,將密室裡的人連同幫助他們的兩位工人一起帶走。安妮的日記也永遠停留在了被抓捕前3 天那一篇。
安妮和家人先被送往荷蘭一處集中營臨時關押,一個月後,1944年9月,他們被送到了奧斯維辛集中營。他們被以性別分開隔離,安妮和父親就此分別,再沒有見過對方。
在奧斯維辛,安妮和其他人一起像奴隸一樣做苦工。由於條件太過惡劣,安妮和姐姐被疥癬嚴重感染,被送到暗無天日的醫療室。安妮的媽媽不再進食,她鑿穿醫療室底部的牆,把所有食物留下,傳送給兩個女兒。
1944年10月,安妮她們被轉送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安妮在這裡遇見了以前的朋友。這裡的條件依舊惡劣,她和姐姐都已經病得十分虛弱。
1945年3月,斑疹傷寒在集中營裡大肆傳播,安妮和姐姐先後染病去世。當時距離該集中營被英軍解放還不足兩個月的時間。
戰爭結束時,曾一同在密室躲避的8 個人裡,只有安妮的父親一人生還,其他人都死於集中營中。
安妮的日記從1942年6月12日寫到1944年8月1日。起初,她的日記純粹是為自己而寫。後來,荷蘭流亡政府成員傑瑞特·波克斯坦從倫敦廣播電臺宣布說,他希望在戰爭結束之後,能收集有關荷蘭人民在德軍佔領之下苦難生活的目擊報導,公諸大眾。他特別提到了信件與日記。安妮聽到這段話後為之動心,在保留原始日記的同時,開始對日記進行改寫、編輯、潤飾,刪去她認為不夠有趣的部分,並回憶一些內容增加進去。她希望在戰爭結束後將日記出版成一本書。
警察突襲密室,抓走安妮等人時,有兩位幫助安妮他們的工人沒有被抓,他們後來回到密室,將安妮的日記等物品一起收起帶走。戰爭結束後,他們把這些還給了安妮的父親。
安妮的父親為了完成女兒的心願,對她的日記進行了編輯整理,並經過努力,於1947年以《一個年輕女孩的日記》為名將日記出版。1952年,日記更名為《安妮日記》再次出版。《安妮日記》引起了巨大關注,被譯成多種文字,成為流傳最廣的有關猶太大屠殺的文字之一,也被認為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書籍之一。
《安妮日記》的美國版中,前美國總統羅斯福的夫人埃莉諾·羅斯福撰寫了序言,在序中她寫道:「在我曾閱讀過的書籍中,這是其中一個對戰爭影響的描述最為現實和聰慧的記載之一」。
前美國總統約翰·甘迺迪在1961年一次演說中說:「在眾多於我們歷史重要關頭,站出來為人性尊嚴辯護的人當中,沒有誰的說話比安妮·弗蘭克更鏗鏘有力。」
安妮被認為是一個有高度寫作水平的作家和人道主義者,同時也被廣泛視為納粹對猶太人大屠殺,以及迫害主義的一個象徵。希拉蕊·柯林頓在她於1994年接受埃利·維瑟爾人道主義獎時的演說中,也提到安妮的日記「喚醒我們不要再作出愚蠢的岐視行為」(指當時於塞拉耶佛,索馬利蘭和盧安達的種族戰爭和屠殺)。
在獲得安妮·弗蘭克基金頒授的人權獎後,曼德拉在約翰尼斯堡發表講話,他說在閱過安妮的日記後,「在當中獲得許多鼓勵」。他把自己對種族隔離的反抗喻為安妮對納粹的反抗,並以「因為這些信條都是完全錯誤的,也因為古往今來,它們都在被跟安妮·弗蘭克相似的人挑戰,所以它們是必定會失敗的。」來把兩種信念連繫在一起。
蘇聯猶太作家伊利亞·愛倫堡認為:「這是一本代表了六百萬(猶太)人心聲的書,縱使這不是甚麼雄壯偉大的史詩,只是一本普通小女孩的日記。」
對於藏匿且充滿恐怖的25 個月的密室生活的記錄,使《安妮日記》成為德軍佔領下的人民苦難生活的目擊報導。同時,作為成長中的少女,安妮以獨特的視角觀察著周圍的人和事,並表達了自己對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嚮往。日記展示了安妮出色的寫作才華,也引發人們對戰爭與人性的思考,以及對「密室」青春的愛憐。
這本日記的文學價值也一直受到世人重視。美國知名劇作家梅耶·萊文曾以「有著嫓美長篇小說的張力」來形容安妮的寫作風格,並受日記的啟發和感動,與安妮父親合作,把日記內容改編為舞臺劇。美國著名詩人約翰·貝裡曼也曾表示,日記描寫的內容獨特之處,在於它不僅描述了青春期的心態,而且「以細緻而充滿自信,簡約而不失真實地描述了一個孩子轉變為成人的心態。」
1999年6月,美國時代雜誌出版了一冊題為《TIME 100:世界最具影響力的人物》的特別期刊,安妮·弗蘭克獲選為世界最具影響力人物之一。編者羅傑·羅森布拉特對她作出了這樣的評價:「安妮的日記燃起了所有人對她的熱情,她使人們認識到大屠殺、反猶太主義,也使人們認識到她的童真、善良仁慈,更成為現代世界的精神象徵 —— 不論是在受著各式各樣影響的個人精神道德,還是在堅定人類對生存的渴望,與對未來的憧憬上。」他同時表示,當人們敬重安妮的勇氣與實事求事的態度時,同時她對自身的分析能力與寫作能力亦使人欽佩,「她的聲譽所以能長存不朽,主要是因為她具有高度文學水平。不論甚麼年齡來看,她都是一個水平極高的作家,能在當時殘酷的現實環境下寫出了如此優秀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