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年前,安妮·弗蘭克用日記寫下夢想與苦難

2021-02-13 德國印象

安妮·弗蘭克(Anne Frank)1929年出生在德國法蘭克福的一個猶太家庭,花一樣的女孩卻在花一般的年齡凋謝,但是世人沒有忘記她。她留下來的《安妮日記》就是歷史的見證,揭露了納粹的罪行,也讓每一個想要認識和了解安妮·弗蘭克的人走進了她的世界。

安妮的父親在阿姆斯特丹開了一家公司,1933年,為了躲避納粹迫害,安妮隨家人從德國逃到荷蘭。二戰爆發後,納粹佔領了荷蘭,他們不得不躲起來,在長達兩年的時間裡,她和家人都住在父親安排的秘密住所內。也是在這裡,安妮寫下了後來蜚聲世界的日記。安妮幾乎無一日中斷地記錄著自己地感受和思考,日記成了她的一個朋友,她把它稱作凱蒂(Kitty)。她寫道:「我最喜歡的是,至少我還能寫下我的思考和感受;否則,我會感到徹底的窒息。」

安妮與父親和姐姐

1944年4月5日,她在日記中寫道:「我不想像大多數人那樣庸庸碌碌。我想給身邊的人帶來快樂和幫助,儘管他們並不是總能理解我。我想要活下去,即便在我死後!」同年,不幸降臨。由於被人出賣,1944年8月4日,安妮和家人被捕,隨後被送往奧斯維辛集中營。1944年10月30日,安妮和姐姐被從奧斯維辛送到伯根-貝爾森集中營。在這裡,超過7萬人被折磨至死。1945年3月,斑疹傷寒在集中營裡傳播,安妮和瑪戈特姐妹最終染病不治,當時安妮只有15歲,距離英軍解放集中營還有1個月。

安妮夢想成為記者、作家。1944年5月11日,安妮在日記裡寫道:「戰後我一定要出版一本名為'後面的房子'(Das Hinterhaus)的書」 。安妮的父親奧託·弗蘭克(Otto Frank)是唯一得以活著離開集中營的家庭成員。他實現了安妮的遺願,編輯了那本寫得滿滿的紅褐色日記和大量散頁、寫在帳單或帳冊背面的文字。戰爭結束兩年後,1947年6月25日,《後面的房子》出版發行。首版1500冊很快售罄。直到1986年和1988年,先是荷蘭語,後為德語,完整的歷史評論版也在之後問世。如今在德國,《安妮日記》成了學校必讀書籍。眾多德國家庭都有費舍爾出版社著名的便攜版。2019年1月去世的出色翻譯家和作者普萊斯勒(Mirjam Pressler)還和奧託·弗蘭克一起編訂了這個版本。

2019年是安妮誕辰90周年,安妮的日記首次作為獨立的小說版本出版,表達了對安妮·弗蘭克優異文學天分的敬意。取名《親愛的凱蒂》(Liebe Kitty)的小說涵蓋了從1942年6月12日到1944年3月29日的時間段。與保留下來的原始日記版本相比,小說版本彰顯了這名15歲少女已具備的文學涵養。文學研究家Laureen Nussbaum表示,作為弗蘭克家族的朋友和安妮·弗蘭克研究學者,她期待這一版本問世已長達25年。

1944年4月5日,安妮·弗蘭克在日記裡寫道:「我是否終有一天能寫出偉大的東西來,是否終有一天能當上記者和作家?我希望是這樣,我多希望會有這麼一天啊!」隨著新版本的問世,安妮·弗蘭克終於如願以償。

早在1959年,由好萊塢導演喬治·史蒂文斯(George Stevens)執導的《安妮日記》就已問世。半個多世紀後,終於有德國導演重拍經典,施泰因畢希勒(Hans Steinbichler)執導的《安妮日記》於2016年和觀眾見面了。

導演施泰因畢希勒和劇本作者Fred Breinersdorfer以安妮的日記為基礎,參考了弗蘭克家的其他原始記錄並作了大量的調查,將這些事實融入影片情節。這位導演說,寫下這些日記的是一個「聰明但又很普通的女孩」。對他而言重要的是把安妮「從一個半神化的高高在上的寶座上解放出來」。影片細膩地描寫了一個成長中少女的內心世界,包括她青春期的躁動不安。閣樓上的夾縫求生於是不再僅僅是納粹迫害之下那個令人恐懼、壓抑的視角。這樣一部展現一個15歲少女內心世界的電影也很容易被青少年觀眾所認可。製片人表示:「安妮不僅是一個納粹專制的受害者,她首先是一個熱愛生活、有感情有希望的女孩子。」而她卻被剝奪了過普通人生活的權利。

經過2年的整修,位於阿姆斯特丹的安妮·弗蘭克故居(Anne Frank House)於2018年重新開放,這裡就是安妮寫下日記的地方。阿姆斯特丹安妮·弗蘭克基金會負責人表示,現在來參觀安妮·弗蘭克故居的年輕人對這段歷史的了解與感知都與經歷過二戰的那代人不同,這也是決定對安妮·弗蘭克博物館重新布置的原因,目的是增加背景知識以及加強宣傳教育功能。

重新裝修布置的安妮故居備有聲頻導遊裝置,遊客可以藉助該設施更多了解安妮及其家人的故事:他們最初生活在德國,為躲避納粹逃亡到荷蘭。在那裡渡過幾年的平靜生活之後,於1942年開始隱居生活。故事講到這裡時,導遊將遊客帶到著名的書櫃前,書櫃後面便隱藏著通往後房的樓梯。安妮·弗蘭克及其家人就在這狹小的房間內生活了2年之久,直到他們被出賣。建築師比爾曼(Janneke Bierman)女士說:「這個後房我們沒有做任何改動。」這是博物館的心臟,一個寧靜的地方。

安妮故居地址:

Prinsengracht 263-267,Amsterdam

開放時間:

11月1日-3月31日,每天9-19點,周六9-22點

4月1日-10月31日,每天9-22點

網址:https://www.annefrank.org/de/

相關焦點

  • 安妮·弗蘭克:用日記寫下夢想與苦難
    1933年,為了躲避納粹迫害,安妮·弗蘭克隨家人從德國逃亡到荷蘭。二戰爆發後,納粹佔領了荷蘭,他們不得不躲藏起來。在長達兩年的時間裡,她和家人居住在一幢建築中秘密的兩層樓裡。最終,有人出賣了他們。1944年8月4日,她和家人被逮捕,隨後被送往奧斯維辛集中營。
  • 《安妮日記》的作者:安妮·弗蘭克
    安妮在成長過程中有很多朋友,她的家庭是猶太人,遵循一些猶太人的節日和習俗,安妮喜歡讀書,夢想有一天成為一名作家,1933年,阿道夫·希特勒成為德國的領導人,他是納粹政黨的領導人,希特勒不喜歡猶太人,他將德國的許多問題歸咎於他們,許多猶太人開始逃離德國。
  • 記錄人類歷史黑暗一頁:回顧《安妮日記》作者安妮·弗蘭克
    參考消息網6月15日報導外媒稱,6月12日,安妮·弗蘭克如果還活著,就年滿90歲了,那麼她就成了兩個世紀的見證人。但一場恐怖的災難在安妮少女時期就結束了她的生命。這場恐怖災難有名有姓:納粹主義和種族仇恨。
  • 安妮·弗蘭克:她13歲的日記裡,是納粹德國罪行的見證
    安妮以日記記錄了這段密室躲藏的生活。她去世後,這份日記輾轉得以出版,成為二戰期間納粹德國滅絕猶太人最直接、最珍貴的見證。安妮因此成為二戰猶太人大屠殺中最著名的受害者之一。1999年,安妮·弗蘭克入選《時代雜誌》「20世紀全世界最具影響力的100個人」,一顆編號為5535的小行星以她命名為「5535 Annefrank」。《安妮日記》現在也是全世界發行量最大的圖書之一。
  • 「二戰後我想出版一本書,叫做《密室日記》」——安妮·弗蘭克
    1944年3月的一天,貝爾根─貝爾森猶太人集中營裡,一個名叫安妮·弗蘭克(Anne rank)的15歲德籍猶太女孩因傷寒離開人世,她只是千千萬萬個死於集中營的猶太孩子中的一位,納粹是不會好好對待一個猶太人的遺體, 安妮·弗蘭克可能被隨意埋葬,也可能被送進了焚化爐。
  • 那年今日 安妮·弗蘭克:永不凋謝的花朵
    她是《安妮日記》作者安妮·弗蘭克。87年前的今天,她出生於德國法蘭克福。安妮在生日當天寫下第一篇日記,她將本子當做閨蜜,取名基蒂,以寫信形式寫日記傾訴。噩夢一天天逼近,1942年7月8日,瑪戈收到猶太移民局中央辦公室的通告,命令她去最近的集中營報到。父母決定全家躲入公司辦公大樓的「密室」,父親早就做好準備。姐妹倆馬上收拾行李,安妮首先想到了日記本,她認為「回憶總比衣服更寶貴」。
  • 48年前的今天,殺害安妮·弗蘭克的納粹兇手被判死刑
    安妮·弗蘭克和她的日記1967年2月24日,在西德慕尼黑一個法庭上,兩個男人和一個女人終於站到被告席上被判處死刑。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這三個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是納粹在荷蘭的秘密警察。曾間接參與殺害140000荷蘭人。被他們用毒氣毒死的人中包括猶太小女孩安妮·弗蘭克。
  • 安妮·弗蘭克,他留下的不僅是對生活的嚮往,還有對人性的反思
    即使在死亡和飢餓來臨時,也依然微笑地迎接每一天,她在她的日記中留下了許多令後人細細回味的片段,讓我們思考人生的意義。她,就是我們今天的主人公——猶太女孩安妮·弗蘭克。一、苦難伴隨著成長1929年6月,一個普通的小女孩出生在德國法蘭克福的一戶猶太家庭,父親奧託·弗蘭克為這個呱呱墜地的小寶貝起名為安妮·弗蘭克。
  • 最愛的一版《安妮日記》
    很多年前,我有收集DVD的愛好,我在一堆DVD中找到了它--《安妮的日記》。在這之後的許多年裡,我反覆觀看數十次,直到家裡的DVD機再也讀不出來。我一直在尋找我異常偏愛它的原因:這是一部由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它殘酷現實的結局震撼了我;它發生在二戰時期,那段歷史令我著迷;也可能是劇本的精彩改編打動了我,它是第53界艾美獎最佳迷你劇的得主;最重要的是劇中一幹演員精湛絕倫的演技,帶我回到那個灰色時空,在一片廢墟中找到了她--一個名叫安妮·弗蘭克的小女孩。
  • 安妮日記中未被發現的秘密:青春期少女談性和妓女問題
    今天,荷蘭安妮·弗蘭克基金會召開內部會議,通報世界著名的《安妮·弗蘭克日記》中迄今未被發現的秘密,在兩張粘起來的單頁中,終於通過現代數碼技術將其分解開來,並閱讀了其中的內容,原來這是這位著名的猶太少女英雄關於性和妓女問題的看法。   安妮·弗蘭克寫作這段文字是在1942年9月28日,當時安妮13歲。
  • 金球獎最佳外語片導演操刀《安妮日記》問世70餘年首出漫畫版
    納粹為了用安妮的書包來裝現金和珠寶,倒空了書包裡原有的東西,正因如此,作為遇難前兩年藏身密室時的生活和情感的記載(1942年6月12日到1944年8月1日),安妮的日記本被遺留在了「後屋」的地板上,之後有幸幾經輾轉,最終回到「後屋」避難者中唯一的倖存者——安妮的父親奧託·弗蘭克手中。1947年,安妮的父親將日記公開出版。
  • 一位少女的心歷路程 || 秘密小屋 || 安妮日記 || 暴政下的記錄
    美國總統約翰·甘迺迪 《安妮日記》是猶太女孩安妮·弗蘭克所寫的一本日記,是其藏身密室時的生活和情感的真實記錄。作為一名正在生長發育之中的妙齡少女,安妮在日記中描述了與母親不斷發生衝突的困惑以及對性的強烈好奇心。這本藏匿在密室中所寫的兩年多時間的日記,是在納粹德國佔領下的人們的苦難記錄。
  • 《安妮·弗蘭克作品集》出版,書信呈現被捕前幸福生活
    據衛報、Smithsonian等媒體報導:收錄「二戰」猶太罹難者安妮·弗蘭克生前全部作品的《安妮·弗蘭克作品集》(Anne Frank:The Collected Works) 將於本月底發行。這本作品集最大的亮點是首次完整公開安妮的一些書信。
  • 《安妮日記》終於被德國人搬上銀幕
    著名的《安妮·弗蘭克日記》再次被搬上了銀幕。
  • 安妮日記:大屠殺的黑暗記錄
    照片中的安妮·弗蘭克許下了一個願望。很不幸,這個生於1929年的猶太女孩終未躲過納粹的搜捕,她在1945年2月或3月因斑疹傷寒死於德國伯根·貝爾森集中營。安妮的名字多年後傳遍全世界,因為她留下一本藏於閣樓的日記,記錄了黑暗時代一段真實而豐盈的生命。
  • Oculus推出VR體驗《安妮·弗蘭克之家》,致敬二戰受害者
    編譯/VR陀螺 ZJ今天是《安妮日記》作者安妮·弗蘭克的89歲生日,為了紀念這一特殊的日子,Oculus以及Force Field VR正與一個慈善機構合作,以獨特的方式紀念這一天。「我們這次與安妮·弗蘭克之家和Force Field VR合作,將這次巡演變成了世界上任何人都能體驗到的形式。」
  • 歷史上的今天1967年2月24日殺害安妮·弗蘭克的納粹兇手被判死刑
    歷史上的今天1967年2月24日殺害安妮·弗蘭克的納粹兇手被判死刑 2013-09-02 15:25 來源:網際網路資源 作者:
  • 《安妮日記》被遮頁面內容曝光 竟是——
    《安妮日記》中被遮頁面 (圖片來自路透社)參考消息網5月17日報導 英媒稱,安妮·弗蘭克的日記中有兩個單頁是被棕色黏性紙粘起來的,因此留下一個小小的謎題:這名猶太少女——她當時完全沒想到自己的日記會變得多麼出名
  • 布魯瑪評《安妮·法蘭克日記》︱苦難的果實
    兩年後她的日記戛然而止——寫下最後一篇日記三天後,她和家人被黨衛軍從他們在阿姆斯特丹的藏身之處抓出來,並被送往一個位於荷蘭的集中營,隨後在1944年9月,他們被塞進了最後一班開往奧斯維辛的列車的擁擠的牲畜車廂。在飢餓、虛脫和斑疹傷寒肆虐下,1945年4月安妮和姐姐瑪戈在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去世,幾周後,英國軍隊解放了那個集中營。
  • 《安妮日記》安妮·弗蘭克的私人日記如何引起國際轟動
    安妮·弗蘭克用13歲生日禮物日記本記錄下了從1942年6月12日到1944年8月1日安妮親歷二戰的《安妮日記》,成為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滅絕猶太人的著名見證。安妮一家被捕後,全家被關進集中營。1945年初,就在英軍解放貝爾根-貝爾森(Bergen-Belsen)集中營的幾周前,安妮死於傷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