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說豆瓣評分
工作原因並沒有趕上電影的首映。
我接觸這部電影的時候,已經公映了幾天了。和此前的《八百》一樣,由於被指責"夾帶私貨",所以,評分並不高。
5萬多人給《金剛川》打了6.7的低分,再加上此前的《八百》的高開低走,僅有7.7分。口碑上,管虎似乎輸了。
但是票房上,管虎已經贏到了炸裂。
和所有拍的不算失敗的主旋律電影一樣,注意,我用的不是成功,僅僅是"不算是失敗",電影結束的瞬間,全場掌聲雷動,這是主旋律電影經常有的一幕。並不陌生,也不突兀,這是主旋律電影的共同特色——共鳴。但是,掌聲很短,並沒有想像中那種群情激憤。
這說明一個問題,觀眾已經清醒意識到,本質上,這是一部商業片。
速度與激情
《金剛川》剪輯手法堪稱一流,我覺得從技術層面,一點問題沒有。
可不嘛!三月份立項,八月份開拍,搶在一個所有人都知道的重要節點上線,ok,這種熟練的工藝手法,說明了中國電影人和中國電影行業,越來越成熟,雖然聽上去有點反智,但評心而論,商業上,無可厚非。
因為院線電影,特別是商業院線電影,不僅要和同檔"產品"搶檔期,還要和上不了院線的網大一起搶觀眾。電影越拍越快,成本越來越可控,有可能,會成為商業電影的一個趨勢。
畢竟,投資的資本也許不會關注這部電影,到底有沒有掌聲,有沒有觀眾和喝彩和共鳴,甚至於根本不關心,它會不會得獎,但是,他們關心一個問題,票房和成本。
說到這裡,我開始理解了為什麼那麼多明星都頂禮膜拜"爛片之父"王晶,因為沒有《金剛川》,那些年,王晶拍爛片養活了整個香港的明星,這件聽上去足以比肩超級英雄的壯舉,離我們是如此遙遠。
故事的敘事手法,在國產主旋律影片中,也堪稱一奇。
在我們腦中的刻板印象,主旋律電影,往往場面恢弘,氣勢磅礴,全景式地展現一個重要的歷史時間,但,我們也知道,那樣做,成本會燒成什麼樣。
所以,影片師法國外先進的同行,用一群普通人的眼光,去審視一天的時間線。
聚焦一天。
但這種聚焦,繞得我雲裡霧裡的,但是《敦刻爾克》卻沒有。
這算不算照貓畫虎了?然而問題,不止於此。
缺陷,管虎的屁股又一次被質疑
影片中,有很多細節非常出彩,但有些細節,非常弱智。
好的方面,如吳京的臉的特色,這張堅毅的老兵的臉,是一張鬍子拉碴的臉,清晰的傷疤告訴我們,之前的戰鬥是如何的殘酷,如果這個人,是個志願兵,我覺得一點問題沒有。
但是,這個人,是個連長,是個幹部,還是個技術兵種幹部!
這個問題就值得商榷了。不論是志願軍,還是其他的武裝,我們的原則是黨指揮槍,這麼一個美式英雄,他的黨性在哪裡?
從頭到尾,一直到吳京亮劍而死,勇則勇矣,但是主角的任何行為,都沒有和黨組織匯報,也沒有重視過集體意見,這真是志願軍?
這是加裡森敢死隊!
影片的戰鬥刻畫的很有特色,從作為背景的美軍榴彈,到燃燒彈、演示炸彈,全景和藝術得展示了那場戰鬥的殘酷,最後,張譯渾身散發著金屬光澤,仿佛肢體不全的他,化身為一個神,演員的演技沒得說,戰鬥的刻畫的角度,也足夠震撼。
但是結局卻讓人大跌眼鏡。
美軍飛行員與我高炮將士,仿佛牛仔復仇的決鬥;工兵指戰員在統一調度下,不畏艱險的美軍的槍炮搶時間,爭勝敗,最後以血肉之軀架起來一道人橋,卻因為美軍飛行員"已經阻止不了,放棄了"一句話而告終?
美軍飛機看著志願軍過人橋,連個鞭炮都沒有,揚長而去。
這是什麼意思?
是說美軍裡不光存在快意恩仇的牛仔,還存在反戰的"好人",還是說美軍吝惜彈藥?那之前的狂轟濫炸,乃至喪心病狂的延時炸彈,都不是美軍丟的?
本來一場可以拍成在槍林彈雨的急行軍,和子彈搶時間的大戲,結果卻以一種奇怪的角度而告終。
這讓我想起了《八百》裡最後的急行軍。這是歷史上一場悄悄摸摸地撤退,到了管虎手裡,變成了槍林彈雨的洗禮。但是真該這麼拔高的時候,卻沒有這種鏡頭!
這是魔咒嗎?每到拍撤退,管虎導演,你都要逼著觀眾反智麼?
尊重事實,我覺得,這兩場電影,都能被拯救。
還有管虎導演,我覺得,你有必要,真的到人橋上,站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