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成首要任務,教育該如何同步?

2021-01-17 新校長傳媒

12月16日至18日,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為2021年工作部署了八項重點任務,其中第一項就是「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科技發展迅猛,創新能力大幅提升,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勁動力。但必須清醒認識到,在某些關鍵領域我國依舊存在被其他國家「卡脖子」的情況。

科技人才的培養離不開教育,我們該如何培養孩子的科學精神、技術才華,才能讓科技進步真正成為人類迎接挑戰的最強抓手,成為中華復興的主旋律?

人類發展與技術進步共生

下面這張圖,左邊是舊版的50英鎊圖像,右邊是新版的50英鎊圖像。

舊版50英鎊上印了兩個偉大的人,一位是蒸汽機的改良和發明者瓦特,一位是推動蒸汽機進入到生產領域的博爾頓。新版50英鎊上則印有圖靈的頭像和他當年破譯德軍密碼的機器,還有隱藏著他生日日期的二進碼,以及他的一句話「未來不僅僅是一個預設,也是一個投影」。

從這個細節,我們可以看出一個變化:人類社會已經從工業革命時代進入到了信息智能時代。

霍金曾說,如果我們現在無限地挖掘人工智慧,其實是在呼喚魔鬼,因為100年以後人工智慧將完全取代人類。甚至有人預測,2045年將是人工智慧超越人類智能的奇點。

那麼當奇點真的到來的時候,人類將向何處去?很難預料,有極大的不確定性,這樣的不確定性給我們帶來了恐慌,甚至是恐懼。當一種革命性的技術到來,所有人都不可避免地會受到衝擊。儘管如此,世界各國依然積極應對,紛紛出臺關於人工智慧發展的戰略,去迎接這種挑戰和衝擊。為什麼?因為技術和人有一種天生的血緣關係。

法國技術哲學家貝爾納寫過一本書叫《技術與時間》。他在書裡重述了希臘神話裡的一段故事:愛比米修斯和普羅米修斯奉上帝的旨意來給世界萬物分配本領,於是把奔跑分配給了馬,把遊泳分配給了魚,把飛翔分配給了鳥……唯獨遺忘了人類,怎麼辦呢?於是普羅米修斯就從天神那裡盜來火種送給人類,火成為人類最早的技術象徵。中國神話傳說裡的三皇五帝,最早的一位皇叫燧人氏,就是因為他掌握了鑽木取火的技術。

火的使用是人類進化史上的一場重大技術革命,是晚期猿人向早期智人的歷史分界碑。技術和人是同時來到這個世界上的。

技術和人同時來到這個世界以後,始終在做著兩件事,改變人類本身和改變自然。首先人類改變的是生存的問題——吃、住、穿等。比如工業革命的時候,紡織機大量普及,它是工業革命一個非常重要的標誌,因為它解決了人生存的「穿」的問題。除此之外,技術還改變人移動的問題,我們發明了汽車、火車、飛機。同時,技術還改變著人學習的問題……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斷地改造著自在的自然、人在的自然和「我」在的自然。人類依託技術的進步,不斷突破四肢和大腦能力的極限,改造自然、改造社會、改造自我。

我們來看看人在學習技術上的演變。6000年前蘇美爾人創造了楔形文字,它是刻在石頭上的;3000多年前古巴比倫人把文字刻在了泥板上。最早的學校形態我們稱為「泥板書屋」。世界上最具規模的早期圖書館就是亞述巴尼拔圖書館,圖書館裡藏了2萬多片泥板。

下圖是埃及人在梭草上書寫的文字。當時埃及是禁止這種草出口到歐洲的。

可以看到,那個時代不僅國家和國家、地區和地區之間由於技術的限制,不能夠很方便地溝通交流,而且知識是不能隨意傳播的。於是變化就發生了,我們發明了工具性的語言文字——「自然語言文字」(如下圖所示),還發明了造紙術和印刷術。造紙術和印刷術的出現,極大地突破了知識傳播在空間與時間上的限制。

現在,我們的工具性語言進入到電腦程式化工具性語言時代,於是知識的傳播方式又發生了改變。這樣的改變不僅僅是學習的改變,更是社會形態的改變,思維形態的改變。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信息社會、智能社會,技術也從個體化走向集體化再走向全球化。

所以,信息技術進入到教育過程中是不可拒絕的未來,至於怎麼應對,那是另一個層面的問題。

技術變革與科學發現共存

人總在想兩件事:這個世界應該怎麼樣?這個世界本來是什麼?

這個世界應該怎麼樣,推動著人不斷用技術去改變著這個世界,這就是技術的力量。這個世界本來是什麼,推動著人對自然本質的探討,這就是科學的追問。

近代科學產生以後,特別是實驗科學的普及,技術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今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是兩位女科學家,他們發現了一種基因編輯技術,藉助這些技術,研究人員可以非常精準地改變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的DNA。CRISPR/cas9基因剪刀徹底改變了分子生命科學,為植物育種帶來了新機遇,有望催生創新性癌症療法,並可能使治癒遺傳性疾病這一夢想成真。

我國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是屠呦呦,她為什麼獲獎呢?青蒿素可以治瘧疾,並不是屠呦呦的發現,在中國古典的醫學裡面就有這樣的藥方,但屠呦呦團隊在青蒿素的提取技術上取得了突破。他們運用低溫萃取技術,使得青蒿素提取的結晶體可以達到99.9%的純度,這樣的技術讓成百上千萬的瘧疾患者重獲健康。

技術和科學就是有著如此親密的關係。

我們再回頭看看前面說的人工智慧技術,它的發展和如下這些理論的建立息息相關:天才數學家皮茨與神經生物學家麥克洛克在1943年發表文章《神經活動中思想內在性的邏輯演算》,圖靈在1950年發表的論文《計算機器和智能》,有了這些理論基礎,才促成了人工智慧史上的標誌性事件——1956年在美國召開的達特茅斯會議。辛頓在2006年發表的《深度學習神經網絡理論》,為人工智慧技術實現質的突破、跨越式發展創造了條件。

人工智慧的應用離不開「電」,看看電的發展:奧斯特發現了電流的磁效應(1820),法拉第提出電磁感應定律(1821),才有了特斯拉發明和改造交流電電機與輸送系統,電磁學應用開啟了電氣化時代。

另外,人工智慧還有一個信息傳遞的問題:從麥克斯韋用數學方法推導出電磁波(1864),到赫茲應用實驗方法證實電磁波(1887),才有了馬可尼成立了電報公司,開啟了無線通訊產業(1887)。

同時,人工智慧是離不開計算機相關理論與技術發展的:從萊布尼茨發明二進位(1679),到布爾第一次用數學方法實現邏輯運算(1854),才有了馮·諾伊曼將存儲程序原理轉換為現代計算機體系結構(1946)。

這樣技術變革與科學發展共存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今天飛機、高鐵的工程技術變革,背後都離不開空氣動力學的科學理論發展。

從近代科學到現代科學,科學與技術之間的關係越來越緊密,而且越來越讓人不可預測,重大科學的發現很快就可以轉化成技術,而技術又同樣催生重大科學的發現。20世紀以來的科學更加高深莫測,所轉化的技術實際威力遠遠超乎人類想像,更難被人類所控制!

在眾多背景下,總書記2018年在中央外事工作會議講話中指出:當前中國處於近代以來最好的發展時期,世界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兩者同步交織、相互激蕩。

中華復興和科技進步同在

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裡強調: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

新中國的壯大、改革開放的迅速發展都來自於對科技進步的高度重視與快速追趕!

1956年至1967年,中國提出全國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1964年,周恩來總理指出要實現四個現代化,並特別強調科學技術現代化最為關鍵;1978年全國科學技術大會召開,確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改革開放,引進世界先進技術」的方針;1995年,頒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

我出生在上個世紀60年代,經歷了中國貧窮落後時期,也經歷了新中國快速發展時期,如今我們GDP已經到了世界第二。上世紀90年代我第一次出國考察,二十幾年間,我去過世界上幾十個國家,我親身感受隨著到中國的發展,普通的外國人對中國以及中國人認識的改變,對中國發展變化的驚詫、羨慕以及尊敬。

近兩年,美國發起了對中國的貿易戰,這真的是貿易問題嗎,其實它更重要是科技之爭,它是目前世界上科技最發達的國家對中國發展的遏制,這是無可辯駁的事實。

在貿易戰事件中,中國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代表性企業誕生了,它就是華為,華為在全球擁有700多位數學家、800多位物理學家以及120餘位化學家,在5G技術上位於全球領先水平。而從美國對華為的制裁過程中,我們也確實看到自己仍然存在的力不足心。所以,我們既要看到自己的進步,同時也要看到自己的不足。

那麼,未來的教育應該怎樣做,才能在促進科技進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中做出一份貢獻呢?我這裡有三個建議。

第一,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科學的發現需要質疑,在科學研究與探索的道路上,沒有真理,只有對真理的追求。

第二,培養學生的執著態度。我們真的要少一些浮華,少一些煩躁,很多科技上的重大突破,都有長期「坐冷板凳」的經歷與精神。

第三,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作者 | 丁書林 中國信息協會教育分會常務副會長

來源 | 本文整理自作者於第七屆中國教育創新年會演講

責編 |三石

排版 |Maggie

相關焦點

  • 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是重中之重
    【光明論壇】作者:董志勇(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教授)剛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了明年要抓好的八項重點任務,排在首位的就是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 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被置於八大任務之首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錨定...
    近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八大重點任務,包括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全面推進改革開放、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解決好大城市住房突出問題,以及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值得注意的是,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被置於八大任務之首。
  • 科技創新「置頂」 國家戰略布局蓄勢加碼
    新華社北京12月25日電(記者鍾源張莫)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性正迅速「置頂」。日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明年要抓好八項重點任務,其中,「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居於首位。在他看來,當前我國發展的內外部環境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特別是經濟全球化和科技全球化遭遇逆流,科技創新已經成為大國博弈的角力場。「所以我們必須加快實現科技治理,加強把握髮展的主動權,贏得發展的新優勢。」他說。畢馬威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康勇表示,「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與「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是分別位列第一位、第二位的重點任務。
  • 福建:組建「大兵團」,強化「頂天立地」戰略科技力量
    近年來,在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擘畫的新福建宏偉藍圖指引下,福建把創新驅動發展作為第一動力,積極探索「大科研」、組建「大兵團」,對標國家重大科技創新基地創建標準,在能源材料、光電信息和綠色石化等戰略性新興領域,建設若干個研發前沿、學科融通、綜合集成的福建省創新實驗室,使之成為承擔國家使命和驅動地方發展的「頂天立地」大平臺,為培育福建高質量發展新優勢提供戰略科技力量
  • 季明明:牢牢把握國家教育信息化戰略的精髓
    ——重讀國家教育信息化系列文件若干思考摘要:基於我國對教育信息化發展規律的深刻認識,應該把握機遇、乘勢而上,搶佔教育信息化制高點。切實扭轉「認識不高」「兩張皮」「重硬輕軟」問題。全面理解與準確把握國家教育信息化戰略的精髓,讀懂其「歷史使命」「戰略任務」和「核心價值」。
  • 陳宇學: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面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強調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意義重大。科技強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應有之義,是現代化強國的重要組成內容,同時也是其他領域現代化的戰略支撐。我國已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十四五」將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徵程。
  • 孟莉代表:將「國防雲」建設納入國家雲計算戰略
    孟莉代表——    將「國防雲」建設納入國家雲計算戰略    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是國家全面深化改革戰略布局中的重要內容,也是國防和軍隊改革三大任務之一。陝西省軍區指揮自動化工作站站長孟莉代表說:「抓住這一歷史機遇,把信息化建設融入黨和國家工作大局,必將推動我軍加速向信息化轉型。」    孟莉代表認為,推動信息化建設軍民融合深度發展需要完善軍地協調、需求對接、項目聯審等機制,重點關注新興領域的深度融合。在網絡安全領域,組建軍民一體的國家網絡安全專業力量,強化網絡輿情引導和聯合管控。
  • 句容邊城鎮:點燃科技強引擎 強化人才硬支撐
    2020年,邊城鎮在東昌片區、陳武片區、光明科創園片區創建非公企業黨支部,堅持以黨建為引領,從思想上幫助企業強化員工管理,紮實推進「黨建強基計劃」,將鞏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成果、緊緊圍繞「觀念怎樣轉變,思路怎麼創新,企業如何創新,園區如何發展」這些深層次的問題入手,加強園區黨員群眾的理論學習和管理培訓。
  • 在高校科技和人才評價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這些重要論述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指明了前進的方向,為新時代教育改革提供了依據。習近平總書記有關教育的重要論述具有重要的科學內涵,為教育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觀念。立德樹人關係到黨的事業後繼有人,關係國家前途命運,必須把立德樹人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標準,努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 服務國家戰略 奮力走在前列
    山東省人民政府省長 李幹傑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習近平總書記明確要求發揮山東半島城市群龍頭作用,賦予我們重大責任、重大機遇。我們堅定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東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按照「走在前列、全面開創」目標定位,著眼更好發揮山東半島城市群龍頭作用,緊扣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兩個關鍵,突出山東特色和比較優勢,深入開展沿黃地區普查調研,認真編制實施規劃,紮實推進各方面工作,努力在服務國家戰略中展現山東擔當、貢獻山東力量。
  • 教育部長陳寶生:5方面推動新階段思政課高質量發展
    >鬥爭精神、維護國家意識形態安全,始終堅持德育先行、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一是認識高度再提高一點,緊盯「十四五」發展新藍圖,強化思政課的時代性。二是內容深度再鑽深一點,抓首要、抓拓展、抓有效。三是力量強度再強化一點,教師隊伍要以專替兼「動」起來、能力素質「提」起來、內生動力「活」起來。四是評價角度再精準一點,評價學校、教師、學生必看思政課。
  • 李紀恆: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
    把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提升為國家戰略,有利於全黨全社會進一步凝聚共識,增強風險意識和責任感、使命感、緊迫感,統籌各方資源力量,及時應對、科學應對、綜合應對,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營造有利戰略格局,確保中華民族世代永續發展,始終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是推動高質量發展、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舉措。
  • 中山大學召開研究生教育工作會議!
    ▲羅俊校長作大會主題報告(攝影: 黃子殷)羅俊校長表示,「十三五」期間,學校抓住國家實施「雙一流」建設戰略的歷史性機遇,主動加快融入「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等建設,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遵循「擴大規模、提升質量、守住底線」的工作主線,掀開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新篇章
  • 過去一年裡,世界各國科技發展戰略聚焦哪些方向?
    年初,政府發布年度科技工作計劃,提出三大重點戰略:一是強化科技發展基礎架構。計劃完成全國不同科研體系的全面整合,消除部門壁壘,引導研發信息共享和跨部門合作。加強科研人才資金和流動的支持等;二是突出人工智慧(AI)領先戰略。
  • 美對華科技戰略的「小院」與「高牆」
    本文轉自【《環球》雜誌】;從空中俯瞰美國甘迺迪宇航中心 李明波 美國國會「中國特別工作組」下設的中美科技關係專家小組11月發表了長篇政策報告《如何應對中國的挑戰:美國的技術競爭新戰略》,從中可以看出,美國國內已經開始對川普政府執政期間對華的全面科技封鎖政策進行反思
  • 夯築科技創新基石,支撐科技自立自強——北京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取得...
    楊仁全介紹,「十三五」時期,是北京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全面加速發展期。北京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北京重要講話精神和《北京加強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總體方案》(國發〔2016〕52號),凝聚部市、央地以及全社會力量,堅持「四個面向」,累計推進882項重點項目和任務落地,「十三五」時期各項目標全面完成,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取得新成效。
  • 華映科技斷臂求生、扣非淨利仍為負 董事長坦言首要任務保殼摘帽
    面對公司核心業務直接停擺,資金鍊幾乎斷裂,2019年2月,華映科技經營模式大力改革,確定「大面板+小模組」戰略,通過主力子公司華佳彩??的面板,??帶動其他的模組銷售這個發展戰略。  斷臂求生、押寶面板產業的華映科技是否轉危為安?近日,華映科技董事長林俊在接受新浪財經等媒體採訪時表示,??經過??一系列的改革和努力,公司已經從中華映管破產的事件中恢復過來。
  • 兩部門:強力推進中央企業科技創新 突破制約國家安全的「卡脖子...
    雙方商定,緊緊圍繞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加快促進科技自立自強,進一步在科技創新政策引導與規劃設計、參與國家重大科研任務、促進重大成果轉化與科技創新創業等方面深化戰略合作,建立和完善長效機制,以更有力的舉措推動中央企業科技創新工作再上新水平。
  • 打贏脫貧攻堅戰,教育如何更好發揮作用?聽聽代表委員怎麼說|兩會@...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脫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完成的硬任務,要堅持現行脫貧標準,強化扶貧舉措落實,確保剩餘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健全和執行好返貧人口監測幫扶機制,鞏固脫貧成果。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該如何用好教育這個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治本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