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精讀 | 腦電圖Granger分析揭示異丙酚誘導反應消失與大腦皮層...

2020-12-24 健康界

    腦電圖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的應用,讓人們在認識意識的神經基礎方面取得了一定的進展。然而,從清醒轉換到無意識狀態以及從無意識狀態恢復清醒這兩個過程之間的細節仍然不清楚。多項研究表明,根據腦電圖或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的結果,全身麻醉可能會破壞腦網絡結構之間的連接,這可能是麻醉導致意識改變的機制。特別提出的是,額葉與頂葉相互作用的減少可能是其中一個關鍵因素。

    研究人員開發了一些定向測量方法,以了解腦電信號中各腦區信息流的變化(「定向功能性」或「有效性」連接):來自其他腦區的信息是否會出現在目標區域的信息之前(定向相位滯後指數;是否影響了目標區域的腦電圖時間序列(符號傳遞熵、Granger因果關係、動態因果模型)。符號傳遞熵和動態因果模型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顯示了大腦區域之間的有效連通性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同時也喪失反應能力。而Granger因果關係分析的結果存在差異。

    Granger因果關係被稱為直接功能連通性和有效連通性;本文將Granger因果關係描述為有效連通性度量標準,以區別於典型的功能連通性度量標準。因此,本文利用頭皮腦電圖的Granger因果關係假設異丙酚誘導的健康志願者反應性的喪失和恢復與腦區間信息流(有效連通性)的降低有關。此外,還使用一致性(一種功能連通性度量標準)將這種信息流度量標準的時間過程與區域同步性的時間過程進行了比較。本研究力圖建立兩種意識狀態轉變過程中的信息流的典型連續軌跡,並確定在這些轉變過程中信息流變化最大的大腦區域。


    研究分析了來自英國牛津的16名健康成年志願者的31通道腦電圖數據集。志願者們經歷了一個10分鐘不給藥的閉眼休息期,然後用異丙酚慢速誘導意識喪失。採用靜脈靶控輸注異丙酚,遞增0.2μg/ml,在48min內達到4μg/ml的最大效應室濃度。在丙泊酚峰值濃度下維持10分鐘後,停止異丙酚鎮靜,讓受試者甦醒,同時腦電圖記錄持續48分鐘。在誘導和甦醒階段,向志願者提供雷射、文字和音調刺激。行為反應性的喪失和恢復時間是通過大約每60秒一次的聽覺認知單詞任務來評估。志願者用一個雙選項的按鈕框來回答,不論兩個單詞是相同的還是不同的。


    腦電圖記錄開始後21-36分鐘受試者出現行為反應喪失,行為反應恢復時間從76到109分鐘不等。16名受試者中有2人在記錄結束前不到15分鐘(7.5分鐘和12分鐘)恢復了反應性,因此行為反應時間段恢復後15min的數據不全。總共有886538個四秒窗腦電數據進行分析。由於最大絕對振幅超過200µV,4384(0.5%)個EEG窗口被排除在Granger因果分析之外。由於Granger因果關係作用於每對雙變量電極,Granger因果關係模型的總數為26464620。由於殘差自相關,Durbin-Watson檢驗排除了892189個(3.4%)模型。同時沒有排除一致性分析。如前所述,腦電圖顯示隨著異丙酚的增加,δ和α功率通常增加。

    行為反應喪失和行為反應恢復前後所有電極對的標準化平均Granger因果關係軌跡如圖1所示。最明顯的變化是,無反應狀態的標誌是整個大腦的信息流大大減少。最大的幅度變化是在δ頻段,其中,所有電極對的中位數(四分位間距)從行為反應喪失前2分鐘的0.15(0.21)(行為反應喪失時的0.11[0.12])下降到行為反應喪失後2分鐘的0.06(0.04)(P<0.001 vs.行為反應喪失前2分鐘)和行為反應喪失後15分鐘的0.01(0.005)(P<0.001 vs.行為反應喪失前2分鐘)。當行為反應恢復時,δ頻段的Granger因果關係恢復到0.48(1.02),大約是行為反應喪失前水平的4倍。這種新的Granger因果關係在行為反應恢復後持續了15分鐘。這種變化在β頻率範圍內最不明顯。

    圖2顯示了δ波段的參與者在整個時間過程中的軌跡。結果表明,16名受試者中有14名在反應性轉換時Granger因果關係的下降非常突然。我們還發現,對於兩個受試者(即ID 1和ID 9),在行為反應恢復之前,Granger因果關係發生了部分變化,隨後在行為反應恢復時發生了更大的變化。

    圖3展示了多個拓撲圖,顯示了從每個電極到頭部其他部位的行為反應喪失的δ帶平均Granger因果關係值。Granger因果關係的最大變化來自於外側額葉和前額葉電極在後部和內側方向觀察到的。在所有時間點,信息流在左右半球大致對稱。相比之下,從後部到前部的信息流要小得多,並且在行為反應喪失前後似乎沒有變化。

    Granger因果關係軌跡的主要成分分析結果顯示,對於行為反應的δ和α損失/恢復,有37個電極對位於最大係數的前5%,31個電極對位於最小係數前5%位(圖4)。最大係數表示行為反應喪失或恢復前後15分鐘內變化最大的電極對。從圖3的拓撲圖可以看出,這些主要是從外側電極到內側區域(額葉、中央和頂葉),從前額葉到中央電極。在δ頻段,這組電極對的均值中位數(四分位間距)從行為反應喪失前2min的0.82(0.24)下降到行為反應喪失後2min的0.17(0.05)。當考慮電極對和參與者時,所有頻段的行為反應喪失或恢復的變化是有顯著差異的(P<0.001)。類似地,最小主要成分係數識別那些在行為反應喪失或恢復過程中變化最小的電極對。這些主要是與後額葉信息流有關;然而,即使是這些信息流也顯示出顯著的統計學差異(P<0.001)。

    Granger因果關係的混合效應模型表明,閉眼狀態(P<0.001)和異丙酚輸注(P<0.001)在所有電極對上的Granger因果關係值都顯著降低。因此,雖然閉上眼睛會導致Granger因果關係的適度減少,但它本身並不能解釋轉變為無反應狀態期間Granger因果關係的減少。

    與異丙酚麻醉時Granger因果關係的一致性降低相反,麻醉期間一些電極對的連貫性降低,而其他電極對的連貫性增加,這取決於腦電頻率。總的來說,在無反應期,δ帶連貫性降低,α帶連貫性增加。圖5顯示的是通過主要成分分析確定的電極對。δ帶連貫性的降低主要發生在額葉和前額葉電極之間,與枕葉電極O1到O2有一些聯繫:電極對的中位數(四分位間距)從行為反應喪失前2min的0.31(0.13)減少到行為反應喪失後2min的0.25(0.09)(P<0.001)。額葉和中央區電極的α帶連貫性的增加跨大腦半球;電極對的中位數(四分位間距)從行為反應喪失前2min的0.24(0.05)增加到行為反應喪失後2min的0.29(0.05)(P<0.001)。在麻醉過程中,β帶的連貫性也有一些增加,與α帶相似也跨大腦半球。

    用Granger因果主要成分分析法識別的電極對在連貫性上沒有一致的變化。圖6顯示了選定幾個電極的相干態與Granger因果關係的狀態空間軌跡的可變性示例。行為反應喪失前15分鐘和行為反應恢復後15分鐘(即反應性)以藍色顯示,行為反應喪失後15分鐘和行為反應恢復前以橙色/紅色顯示。最上面一行顯示,在行為反應喪失和Granger因果關係隨後減少之前,電極已經有連貫性的降低。圖6的下面幾行顯示了Granger因果關係和連貫性之間的負相關,即隨著麻醉的增加,連貫性增加,但Granger因果關係減少。

    在異丙酚誘導的反應性喪失時,由二元Granger因果關係評估的大腦所有區域的皮層信息流都會突然減少,在側腦、大腦額部、中央區和δ頻段最為明顯。這些變化在反應性恢復時都會被逆轉。Granger因果關係的結果與連貫性的結果形成了對比,連貫性是同步活動的非定向測量,表明信息流是清醒的重要指標,而不是區域同步性。


原始文獻:

Pullon RM, Yan L, Sleigh JW, Warnaby CE. Granger Causality of the Electroencephalogram Reveals Abrupt Global Loss of Cortical Information Flow during Propofol-induced Loss of Responsiveness. Anesthesiology. Oct 1 2020;133(4):774-786. 


 

本微信公眾平臺所刊載原創或轉載內容不代表米勒之聲的觀點或立場。文中所涉及藥物使用、疾病診療等內容僅供參考。

相關焦點

  • 丙泊酚在誘導意識消失的過程中能夠幹擾聽覺皮層的活動
    已有研究證實,丙泊酚麻醉能夠引起意識消失、影響大腦皮層不同區域之間的功能連接,而對同一區域內功能連接的抑制相對較小,說明全身麻醉藥物對大腦皮層功能連接的幹擾可能是其作用的重要機制。發表在PANS上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丙泊酚在誘導意識消失過程中能夠幹擾聽覺相關皮層的活動,這種幹擾對於初級聽覺皮層的活動影響很小,主要針對的是聽覺活動在大腦皮層之間的傳播。
  • 不同濃度異丙酚作為唯一麻醉劑對瞳孔直徑的影響:隨機試驗
    本文由「罌粟花」授權轉載    不同濃度異丙酚作為唯一麻醉劑對瞳孔直徑的影響:隨機試驗翻譯:任文鑫  編輯:馮玉蓉  審校:曹瑩背景:全身麻醉下的瞳孔測量監測是基於瞳孔直徑變化可反映所提供的鎮痛是否滿足傷害性手術刺激疼痛強度這一假設
  • 腦電圖準不準?到底該做哪種腦電圖 ?
    對癲癇患者來說,「腦電圖」一定不會陌生。不論是診斷、複診還是術前評估,腦電圖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可以說,腦電圖準不準,直接關係著診療的效果。那麼腦電圖背後有哪些原理、你做的腦電圖究竟準不準,你真的都清楚嗎?
  • 較真| 河正宇被曝多次注射的異丙酚,到底是個什麼「毒」?
    3異丙酚的誘導劑量為1-2mg/kg,在麻醉期間,這個劑量不僅足以讓患者失去意識,同時也可能出現呼吸抑制、心血管系統抑制等。但麻醉過程有麻醉醫生全程監護,隨時處理,患者的安全是能夠保障的。如果自行使用,往往就是玩火自焚。
  • 【Cell Rep.】浙大羅建紅/李相堯與上交大徐天樂團隊合作揭示Caspase3非凋亡功能與LTD及神經病理性疼痛之間的關係
    Casp3參與周圍神經損傷抑制ACC腦區LTD誘導過程首先,作者在成年雄性小鼠上構建腓神經結紮模型(peroneal nerve, CPN)[3],發現,CPN結紮可顯著降低機械縮足反應閾值(paw withdrawal threshold, PWT),同時,在術後7天記錄ACC的場電位發現,周圍神經損傷減弱了ACC中長時程抑制(long-term depression
  • 腦電圖:除了診斷癲癇,還可以提高急性大血管閉塞性腦卒中的診斷率?
    由於腦電圖對腦缺血反應靈敏。因此,Fareshte Erani等探討了腦電圖對急性腦卒中/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和LVO的診斷價值,該研究結果在線發表在近期的Stroke雜誌上。 醫脈通編譯整理,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 《科學》子刊揭示去甲腎上腺素在Aβ和Tau病理的未解之謎
    此外,在7.5個月齡APP/PS1小鼠中,α2AAR誘導的鎮靜反應增加。在α2AAR介導的G蛋白激活或α2AAR密度在5周齡的APP/PS1和非轉基因小鼠之間沒有差異,表明7.5個月大的轉基因小鼠中α2AAR反應效率的變化可能是由於Aβ在大腦中的積累。
  • Analyzer腦電數據處理指導手冊
    那今天我就詳細講解一下,面對一堆腦電數據,應該如何處理?此外,還有時頻分析和數據合併等一些小技巧,我也整理了一份腦電數據處理的大禮包,裡面包含腦電數據處理指導手冊word版本以及PPT版本等資料。後臺回復關鍵詞「腦電數據處理」,即可獲得所述的腦電數據處理大禮包啦!
  • 行上行下|2020年腦科學技術乾貨合集
    很開心在過去的一年可以和大家一起成長~今天,我們將從網站匯總、腦電技術、近紅外技術、核磁技術、眼動技術、其他技術、實驗統計、實驗編程、文獻與寫作、科研素養、前沿文獻、書籍推薦、人物採訪、心理健康、其他內容這15個方面進行總結。因為內容太多,我們分為兩期,前面一期主要偏向技術乾貨,後面一期主要偏向科研素養。希望有所幫助!1.
  • 成立15年,這個腦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發揮穩定,下半年成果湧現
    》發文揭示複方中藥燈盞生脈膠囊改善血管性認知障礙患者認知能力及大腦連通性的腦影像機制。該研究採用功能磁共振縱向掃描設計和基於圖論的網絡分析方法,系統揭示了兒童青少年在6-14歲期間的腦默認網絡發育軌跡。 默認網絡是人腦最為核心的功能系統之一。默認網絡的節點主要包括後扣帶回/楔前葉、內側前額葉、頂下小葉、顳葉外側皮層以及海馬等區域。這些腦區在主動注意相關任務中呈現負激活,而在自傳體記憶、情景記憶、展望未來和社會推斷等內在心理過程時呈現正激活。
  • JACS|量子化學計算揭示D-A環加成酶PyrI4的催化機制
    ,發現了PyrI4的酸催化效應,並通過前線軌道理論揭示其本質是降低了反應的能級差;接著,作者通過docking,MD模擬,QM/MM模擬研究了PyrI4與不同的底物狀態結合,發現了關鍵的Q115H117Y85氫鍵三聯體;此外,作者通過反應內稟性計算和MD模擬探究PyrI4的立體選擇性問題;最後作者對PyrI4蛋白N端的α-螺旋結構也進行了研究,揭示了這獨特的「蓋狀」結構對D-A反應過渡態的穩定作用。
  • 浙江大學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成立一周年!科研成果彙編
    為揭示cathepsin D如何調節小膠質細胞偽足運動,研究人員通過免疫共沉澱結合質譜分析,尋找cathepsin D在胞漿中的結合蛋白。經鑑定發現,cathepsin D結合併調節絲切蛋白cofilin,促使cofilin活化並剪切微絲骨架,為微絲骨架快速重組過程及時提供充足的骨架「原材料」單體肌動蛋白(G-actin)。
  • Nature | 東西很難找,或是「行走」的腦電波「搗亂」,科學家揭示...
    這種變化的原因在於局部神經網絡中持續不斷的自發性腦電波動引起的,這種自發性波動呈現出節律性高興奮性或低興奮性(1).這些「行走」的腦電波是一個信息採集過程,用來感知物體。研究發現這種腦電波主要發生在麻醉狀態,那麼在清醒狀態下這種腦電波是否控制感知?
  • 腦電相關監測指標在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預後評估中的研究進展
    現就腦電相關監測指標在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預後評估中的研究進展進行綜述。1.EEG腦電活動主要來自突觸後電位,EEG是用腦電圖儀放大電極片記錄的腦細胞間相互傳播、節律性的自發電信號。通常情況下,腦組織在完全缺血數分鐘後即發生梗死,梗死區腦組織發生壞死,生物電活動減弱甚至消失,而梗死周邊功能受損的神經元產生各種異常放電。
  • 腦科學日報:可促進中樞神經系統再生的細胞;吃太多糖易患多動症
    來源:生物探索圖註:新型細胞部分通過分泌生長因子誘導RGC軸突生長10月26日,《Nature Immunology》發布的一篇文章中,來自俄亥俄州立大學和密西根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新型的免疫細胞,不僅可以挽救受損神經細胞免於死亡
  • 河正宇、樸詩妍,韓國娛樂明星濫用的異丙酚是一種什麼毒品?
    其實,注射異丙酚在韓國娛樂圈並不是什麼新鮮事,曾主演中國影視《寶蓮燈》的韓國女星樸詩妍,就因長期非法使用異丙酚被判處有期徒刑八個月,緩期兩年執行。根據警察事後調查,發現其非法注射異丙酚多達185次後,導致韓國KBS直接下達禁演令。
  • 癲癇科普丨腦電圖準不準,關鍵看這幾點
    對癲癇患者來說,「腦電圖」一定不會陌生。不論是診斷、複診還是術前評估,腦電圖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可以說,腦電圖準不準,直接關係著診療的效果。那麼腦電圖背後有哪些原理、你做的腦電圖究竟準不準,你真的都清楚嗎?
  • 腦電圖檢查及其注意事項一定要關注這3點!現在看還不晚,幫助確診病情
    作者: 隋立森(廣東省中醫院) 腦電圖檢查是通過儀器,從頭皮上將腦部的自發性生物電位加以放大記錄而獲得的圖形,是一種科學、安全、無創檢查腦功能的方法。
  • 腦電圖異常是否能和癲癇劃等號?這幾個誤區,很多人都沒意識到
    患者被懷疑患有癲癇或是準備接受癲癇治療的時候,往往會被醫生建議接受腦電圖檢查。有人認為,腦電圖異常與否可以和是否得癲癇劃上等號,而且異常程度越嚴重就說明癲癇越嚴重。腦電圖的結果需要辯證看待,不可簡單粗暴地將其與是否得癲癇以及癲癇的嚴重程度掛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