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 東西很難找,或是「行走」的腦電波「搗亂」,科學家揭示...

2020-12-22 健康界

生活中總會出現類似的場景:上班快遲到了,拼命尋找鑰匙準備出門,已經找遍了整個房子,但就是找不到,彷佛鑰匙消失了。突然之間,你發現鑰匙就在眼前。可為什麼之前沒有發現呢?

這就涉及到感知靈敏度問題了,它隨時間而變化。在一個感知閾值上呈現的微弱刺激可能在某個時間點被檢測到,而在另一時間點卻未被檢測到。這種變化的原因在於局部神經網絡中持續不斷的自發性腦電波動引起的,這種自發性波動呈現出節律性高興奮性或低興奮性(1).

這些「行走」的腦電波是一個信息採集過程,用來感知物體。研究發現這種腦電波主要發生在麻醉狀態,那麼在清醒狀態下這種腦電波是否控制感知?

2020年10月7日美國加州索爾克生物研究所John H. Reynolds在Nature雜誌上發表文章揭示了在清醒的普通狨的視覺皮層中存在持續性的自發性腦電波,控制對物體的感知能力(2)。

大腦中單細胞水平或局部神經網絡水平的自發性活動總是存在的,局部場電位可以反映這種獨特的腦電波活動。

研究人員在普通狨猴的視覺皮層埋置多陣列電極記錄電活動,確實在清醒狀態下5–40 Hz範圍內局部場電位的自發波動通常以波的形式進行傳播,其中振幅的變化與神經元變化保持高度一致,在波峰對應高興奮性神經元活動,波谷對應低興奮性神經元活動。因此存在一個可能:皮層神經元的興奮性隨」波」逐流.

傳統的計算理論認為神經活動是由與任務相關的「信號」與隨機的「噪聲」混合而成的。在嘈雜的多通道數據中可靠地檢測自發波具有一定的難度。研究人員利用局部場電位的相位變化反映神經活動的波形變化,進一步優化波形檢測模型後,發現視覺皮層的自發性波形活動頻繁出現,大約每十秒中出現一次,波形傳播速度在0.1-0.6米/秒

圖1,狨猴的視覺刺激任務

為了進一步探究這種自發性腦電活動在視覺刺激中作用,研究人員設計了一個簡單的物體識別試驗:移動的物體隨機按照不固定的時間出現在兩個位置中的任一個位置,當普通狨在500ms內看到目標就認為是正確完成任務,給與果汁獎勵。

圖2,視覺皮層神經元活性與自發性腦電活動的關聯性

研究人員記錄了在成功看到物體和未能看到物體過程中視覺皮層腦電波活動,發現當腦電波能夠與物體視覺刺激引起高興奮性「匹配」程度很高後提高狨猴識別物體的成功率;但不出現這個腦電波的時候即便是物體引起視覺皮層神經元高反應,對狨猴識別物體的能力也並沒有幫助

此外,研究人員進一步發現腦電波與物體視覺刺激引起神經元高興奮性狀態在時間上並不需要精準「匹配」, 腦電波可以在神經元高興奮性狀態之前出現,這一時間大約為60ms。這種有規律出現腦電活動能夠準確預測狨猴是否能夠完成任務。

總的來說,本文發現處理感知等高級功能的皮層神經元活動的自發性波動既不是純粹的同步過程,也不是空間混亂的噪聲過程,而是在特定空間(視覺皮層)、特定時間(提前60ms)的規律性的活動

【參考文獻】

1. Engel, T. A. & Steinmetz, N. A. New perspectives on dimensionality and variability from large-scale cortical dynamics. Curr. Opin. Neurobiol. 58, 181–190 (2019)

2. Zachary W. Davis, Lyle Muller,Spontaneous travelling cortical waves gate perception in behaving primates,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2802-y

相關焦點

  • 大腦記憶或許來自於海馬體的腦電波振蕩,科學家發現一種奇特波動
    答案是肯定的,大腦的科學研究就遠遠比宇宙研究更加複雜,因為科學家至今都無法解讀很多大腦的秘密,而相對於宇宙科學來說,科學家起碼能夠揭示很多宇宙基礎物理現象。因此科學家總是找不到打開大門的鑰匙,而且每次看起來破解了記憶之謎,可是很快就發現,這個研究跟記憶毫無關係,這讓科學家十分困惑。大腦記憶的研究,已經有百年歷史,當年科學家認為大腦的記憶,主要是存儲在腦幹部分,通過視覺刺激大腦,之後形成某一些記憶。
  • 科學家進行3大靈魂實驗愛因斯坦對鬼的解釋是人的腦電波
    愛因斯坦對鬼的解釋你知道嗎,各種鬼故事鬼片什麼的,相信大家都看過很多,很多科學家都對鬼魂做過探究,比如愛因斯坦。他認為所謂的鬼魂,實際上是人的腦電波,當人去世後腦電波會在空間遊蕩。腦電波在遊蕩一段時間之後,就會進入大氣層之外的游離電波層,在那裡有無數的電波和各種思維。之所以有些人遇到了「鬼」,實際上是與那些沒有消失的腦電波相交了。
  • 科學家揭示受體DNGR-1的功能
    科學家揭示受體DNGR-1的功能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22 22:07:09 英國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Caetano Reis e Sousa小組取得一項新突破。
  • 科學家揭示骨髓惡性腫瘤克隆進化的歷程
    科學家揭示骨髓惡性腫瘤克隆進化的歷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31 20:30:45 美國斯隆·凱特琳紀念癌症中心Ross L. Levine小組近日取得一項新成果。
  • 你是怎麼影響別人的腦電波的?
    試試違路的時候跟你旁邊的人保持不一樣的步伐,聽著簡單實際上很難做到,科學研究也顯示兩個人一起走路時往往步調一致,並且有研究發現當人們一起做某件事情時,比如大合唱人們的心跳和呼吸頻率也會趨於一致,但不僅僅是人們的呼吸,心跳,步伐會統一,大腦電活動也會變得一致,在各種社會互動活動中人們的大腦活動保持同步,例如一起演奏音樂或是解決問題,通過研究人類的大腦是如何相關聯,研究者發現了更多關於,什麼是真正的人與人的連接的事實
  • 科學家揭示非洲牛的獨特基因組起源
    科學家揭示非洲牛的獨特基因組起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30 15:56:50 韓國國立首爾大學Heebal Kim、英國愛丁堡大學Olivier Hanotte等研究人員合作揭示非洲牛的獨特基因組起源。
  • 科學家揭示Wnt信號遠距離傳遞的機制
    科學家揭示Wnt信號遠距離傳遞的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23 16:07:09 英國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Jean-Paul Vincent和牛津大學E.
  • 科學家揭示人組織遷移CD8+ T細胞的特徵
    科學家揭示人組織遷移CD8+ T細胞的特徵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2 20:14:43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Michael R.
  • 人類記憶的形成和喚起可能因為一種腦電波振蕩
    來源:新浪科技據伯明罕大學的一支研究團隊表示,這與一種名叫θ波的腦電波有關。這種腦電波每秒搏動三次,由大腦中的海馬體生成,而海馬體與激勵、情緒和記憶的調節有關。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6月3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長時間以來,由於人類思維的複雜性,記憶的形成與尋回過程一直令科學家們困惑不已。不過科學家認為,他們如今已經弄清了人類是如何學習、並將這些瞬間存儲在自己的「記憶銀行」中的。據伯明罕大學的一支研究團隊表示,這與一種名叫θ波的腦電波有關。
  • 腦電波翻譯成文字,正確率達97%,會「讀心術」的機器人多可怕
    人類是好奇心很重的動物,我們對世間的萬事萬物感到好奇,包括我們自身在內,科學家希望通過研究解開人腦的秘密,不過,受限於目前的醫療技術還不能實現,於是,很多人都將對大腦的好奇和挖掘體現在了科幻電影中。而更厲害的讀心術者還能將自己的腦電波傳播給他人,做到即使不用開口說話,也能將自己的心聲直接傳遞到對方的大腦裡。讀心術確實是一項非常讓人憧憬的技術,而最近,科學家公布了最新一項研究表示,可以讀取人類腦電波的機器人已經出現,且經過測試和調整,該機器人的準確率已高達百分之97。
  • 什麼是腦電波,我們睡覺的時候又為什麼會做夢?|體態研究
    本文作者:太子爺錄音:太子爺編輯:田田我們的大腦裡面全都是腦電波,但你和腦電波之間也需要點默契。
  • 人類造出的大腦,會自己發出腦電波了?
    它們是近期的研究熱點,科學家認為它們能夠最終用於模擬目前不適合在嚙齒類或其他動物身上研究的神經疾病。目前,科學家們已經知道迷你大腦可以產生自發動作電位,但是簡單的動作電位和複雜的思維活動之間仍橫貫著一道鴻溝。腦中以特定頻率發生的動作電位被稱為神經振蕩,或稱腦電波。不同頻率的腦電波與不同的精神狀態有關,例如,深度睡眠時的腦電波就以每秒鐘1-4次的頻率振蕩。腦電波也與不同疾病有關聯,所以,類腦器官要想成為科學家需要的疾病模型,就必須能夠產生腦電波或其他電活動。
  • 愛因斯坦說「鬼魂」是真實存在的,它就是腦電波!
    很多科學家都對鬼魂做過探究,比如愛因斯坦。他認為所謂的鬼魂,實際上是人的腦電波,當人去世後腦電波會在空間遊蕩。質能守恆告訴我們,這個世界上的任何物質,任何能量,都是不可能消失的。只是從一種形態變成了另一種形態。那麼人的腦電波呢?腦電波是什麼?
  • 人類有沒有可能通過腦電波交流?
    前段時間科學家成功通過腦電波破解了植物人大腦發出的信息,這一成就使得人類對大腦有了更深的研究。可以說,我們的大腦每時每刻都在向宇宙空間發射電波,可以認為,這些電波使我們意識的某種體現!而現在,科學已經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解析這些電波,這是不是意味著人與人之間通過意識交流成為了可能?
  • |腦電波|遙控器|機器人|安德烈亞...
    「美國科學家曾預測,21世紀將有10項重大技術會改變世界,其中,第一項就是『腦-機接口』。」 清華大學神經工程研究所高上凱教授說。人類不僅可以運用意念遙控指揮另一人,或者機器人的行為,更令人吃驚的是,早在2008年,美日科學家進行了一次驚人的試驗:運用動物遙控萬裡之外的機器人——一隻身在美國的母猴僅憑藉其大腦的思維活動,竟成功地指揮一個身在日本的機器人在跑步機上行走。據悉,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通過大腦信號來「遠程遙控」一個機器人行走。
  • 《Nature觀點》Kolabtree公司將科學家帶入零工經濟
    本質上,Kolabtree是科學家的Upwork或Uber。該公司是一個平臺,科學家可以在此平臺上從事自由職業者的工作,公司也可以收取一定費用來招聘他們。公司為某項工作發布廣告,科學家可以參與其中,而科學家則申請從事該特定項目。公司網站上向客戶推廣的「經批准的」自由職業者中,約有70%擁有博士學位。
  • 科學家揭示糖皮質激素抑炎的機制
    科學家揭示糖皮質激素抑炎的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25 17:18:25 美國克利夫蘭診所勒納研究所Booki Min團隊發現,糖皮質激素(GC)的抗炎作用是由Foxp3 +調節性
  • 科學家經過分析,揭示了一個3億年的秘密
    引子沒有不可認識的東西,我們只能說還有尚未被認識的東西。——高爾基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在我們的社會上有著很多人來成為探索到的東西,即使現在的科技越來越發達,仍然還有很多的未解之謎無法用科學來解答。一直以來,科學家們都一直密切的關注著沙漠的一舉一動,曾經兩位科學家就在非洲這座古老的沙漠裡,發現了一個讓人意想不到的秘密。沙漠出現的奇特景象這兩位科學家分別是安德魯斯和沙拉布朗,兩位都是經驗非常豐富的地質學家,他們在這片沙漠裡發現一種奇怪的沙丘結構,這種地形成鼓槌狀,形狀與巨型鯨魚很是相似,經過一系列的分析猜測,這兩位科學家隱約覺得這背後一定隱藏著秘密。
  • 打小報告還不夠,這家公司想幫你的老闆監測你工作時的腦電波
    她說,腦電波數據呈現出一種獨特的複雜性,因為它可以被認為是醫療信息,受美國殘疾人(ADA)和健康保險可移植性和可問責性(HIPAA)法案的保護。" 它屬於生物識別,它可以揭示殘疾,"Smithey 說。腦電圖是癲癇、腫瘤、腦損傷、睡眠障礙等的診斷工具。即使一個設備不能診斷疾病,"ADA 保護殘疾的外觀,"Smithey 說。
  • 14篇Nature系列合集:DNA元件百科全書最新成果出爐
    因此,在隨後的 20 年時間裡,科學家一直在嘗試尋找人類剩餘 98% 的 DNA 具有什麼功能。現在,一項名為 DNA 元件百科全書計劃(ENCODE)的系列研究朝著這一目標取得了重大進展,該研究第三階段發現了 120 多萬個基因調節元件,以及它們何時、何地調節基因的 「開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