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師教言】一切善不善業僅為心之所為!

2021-02-08 般若路


要深知,一切善不善業僅為心之所為,而身語之業卻是無記的。因此看破很重要,所謂的看破並不是外面形象上的一種行為,一定要在內心中觀察自我。


我想噶當派修行人的傳統是非常好的,現在大多數人都是人云亦云,隨波逐流地跟隨他人轉,凡有灌頂、傳法,大家就會一窩蜂跑去。


但是到底心相續中有沒有一個穩固的基礎,從來沒有觀察,這是很遺憾的事情。大家應審慎地深思啊!所謂的業力最根本的就是心,而身語的善不善業全是無記法。


按小乘《俱舍論》的觀點,心是無記狀態時,不會感得快樂和痛苦的果報,只有身語業才有善惡之分,在《俱舍論》第四品中有宣說。


但是真正從大乘的角度來講我們的心是最關鍵的,一切善不善業僅是唯心所造,心善一切都是善,心不善,表面上做的上供下施也不一定是真正的善事。

 

彼等愚痴凡夫卻反其道而行之,一心追求此生的幸福安樂,希望美名廣傳,並獲得他人的恭敬利養,卻害怕痛苦煎熬,擔心臭名遠揚,並以得不到恭敬利養為患。

 


我等凡夫之輩學佛的目的是什麼呢?只為希求今生的快樂幸福、聲名廣播和別人的供養恭敬,這應該是非常慚愧的。


我們所擔憂的是害怕身體痛苦或名聲受損,否則利益和恭敬就會離我遠去,但這些都應該是倍感慚愧的。


《入行論》中也有這樣的教證:「謂謗令他疑,故我嗔謗者。」這就是我們的一個最大過失。於此必須提醒眾人,在一切所作所為中,由貪嗔痴而引發的行為,不善業所佔的成分極大。

 

不要說是殺盜淫妄之類的大惡業,即便是以貪嗔痴所引發的形象善法,也肯定是不善業的成分佔多數,比如:貪嗔痴所引發而建造寺院、供養布施或者行持清淨戒律等行為。


從因果不虛的角度講,當然造佛像等也應該有一部分善根,但是大多數為了貪執自己的名聲。


法王如意寶不是也講,很多人建寺院修佛塔,表面上看是善法,但是如果以嫉妒傲慢心所使,只為貪圖名聲和恭敬利養的不清淨髮心,所做之善事也成為墮入惡趣的基石。

本文來源於網絡。我們尊重原作者。如有不當請告知刪除。

近期相關推文:

【上師教言】在輪迴中哪怕能利益一個眾生,我們也要去做!

【上師教言】帝查活佛圓寂紀實

【上師教言】忍是世上最難的修行!

【上師教言】要遣除違緣的話,把蓮師像戴在身上,很重要!

【上師教言】《心經》的殊勝加持!

世人拼命追求的愛情,它的「保質期」並不長! 【上師教言】

【上師教言】忍是世上最難的修行!

【上師教言】不要把幸福建立在感情上!

【上師教言】供燈的功德不可思議,完全是佛的境界!

能使事業騰飛、財源廣進、相貌莊嚴漂亮……施食的功德不可思議!【上師教言】

【上師教言】《般若攝頌》應隨身攜帶!

【上師教言】避免發生意外的竅訣!

【上師教言】有錢有地位,苦就會少嗎?

若無法痛苦面對,那你一定還沒明白這個道理…… 【上師教言】

【上師教言】誠心祈禱她,多多念誦她的心咒,幫你找到好姻緣!

【上師教言】轉繞佛塔的竅訣!

【上師教言】避免發生意外的竅訣!

【上師教言】懂得無常,才不會被感情所傷!

【上師教言】所有不幸都是自己所造惡業所致!

【上師教言】神通和夢境不宜講太多,踏實修行是正路!


相關焦點

  • 「自我教言」若心真正能安住,分別心失於法界(連載2)
    『自我教言』不只是入門的導引,更是久修行者的一面好鏡子,去反省及自我教言,為佛學 及修行態度的明確指引,去除很多謬誤及修道上的倒見。書內一再強調聞思的重要性,正是建立 『正見』的要素。我們狂亂的心就好比熊熊烈火、飛卷的狂 風、海中的波濤或山上滾下來的石頭,直接制 止和對抗它則是困難重重,讓它自然停止也不 可能,所以我們應該依靠種種的善巧方便來對 治自己的心。
  • 上師教言:臨終實用手冊,如何助念?
    那木達司曾於1973年創辦了臨終關懷機構,為癌症、愛滋病晚期患者提供服務。一次他前往舊金山,為即將死去的布魯斯,傳授自己從《西藏度亡經》中獲得的教言:「要不逃避痛苦,坦承你的過錯,學會寧靜和安詳,慢慢地認知心的本來光明……」在這段經文的引導下,布魯斯因痛苦而扭曲的臉,逐漸緩和下來,在安詳中緩緩而去……這樣的臨終引導,對亡人來講至關重要。
  • 教言精髓(17)
    所以,那些對自己有利的教言,希望大家好好修行、好好薰習。這樣,你的一切所作所為——說話、做事、心裡所想全都入於正法。如果能入於正法,即使別人看不慣、聽不慣或者議論紛紛,甚至傳得沸沸揚揚,也無所謂。你的所作所為就是一味地想著佛法、想著利益眾生,這就足夠了。現在很多世間人,自己看不慣別人的時候,就通過各種方式來造謠,這也是一個社會現象。
  • 讓自己和上師心靈相契
    我們不要認為自己沒有在上師身邊,甚至在地球的那一邊,因為離得太遠了,所以上師的加持到不了我這裡。或者我在凌晨祈禱上師的時候,上師已經睡了,就不知道我在祈禱了。我們會不會這樣想呢?實際上,如果我們確信上師的加持可以無處不在,自己無偽的信心可以穿越時間和空間,這些加持又可以在我虔誠的心中原原本本顯現出來,那麼,上師的加持很快就會來到。蓮花生大師曾經說:「具有信心善男女,蓮生不去何處住,吾壽無有歿盡時,信士前我各現一。」
  • 【醍醐】什麼叫依止上師?
    問:什麼叫依止上師? 索達吉堪布:所謂的依止,主要是以佛法依止,即弟子要在上師面前聽法,上師要給弟子傳法。 然而,現在很多人認為,所謂的依止上師,就是弟子問上師:「您可不可以攝受我?」上師心情好的時候,點點頭,承認「你是我的弟子」;心情不好的時候,暫時就不答應。一旦得到了上師應允,弟子就特別開心,到處請客好好吃一頓。所以,很多人被攝受的界限,只是上師的口頭開許,就像世間的一種承諾。
  • 法王如意寶上師關於漏精的教言
    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的根本上師是託嘎如意寶,老人家在贊戒論淺釋——智者走向解脫之教言有關於漏精的教言,發人深省!
  • 「自我教言」是學佛的明燈,祛除謬的利刃,修行最佳指引!
    『自我教言』不只是入門的導引,更是久修行者的一面好鏡子,去反省及自我教言,為佛學 及修行態度的明確指引,去除很多謬誤及修道上的倒見。書內一再強調聞思的重要性,正是建立 『正見』的要素。貪慾強烈的人,就像餓狗一樣。大家知道,餓狗白天晚上都是在為了自己的飲食而到處奔 跑。
  • 佛子行三十七頌講記——年龍上師父母仁波切講授(十三)
    所以,不僅不起好像他在宣說我過失的嗔恨心或報復之心,反而覺得這是對自己真實的一種加持,這是一種善業的行徑。當這個時候,把他當作自己真實的善知識,予以恭敬頂禮,或者把他作為真實的上師一樣地來恭敬的話,這是善逝佛子所應做的稀有的行徑。
  • 【上師教言】
    與這種人不管相處多久,都只會增長罪業,減滅善業,因此,我們一定要遠遠地避開他們。那這樣會不會犯菩薩戒呢?不會。寂天菩薩的菩薩戒可謂圓滿,我想沒有人能超過他了,但寂天菩薩在《入行論》中也反反覆覆強調:遠離凡愚惡人。既然如此,我們又有什麼能力去接近他們呢?有些人好像很慈悲,「這個壞人可憐,那個壞人可憐」,還故意靠近他們。
  • 蓮師降臨會供日 | 將這一切棄如敝屣瀟灑而去
    令師生喜極重要有些人根本未曾慎重觀察上師高不高興,一開始就心急如焚地對上師說:「希望上師儘快賜予我教言。」之後今天追著上師,明天也跟著上師,在一個月中就這樣糾纏不休,最後他終於如願以償,得受了完整的教言。但因為上師是在無可奈何、心不歡喜、極不情願的情況下傳授的,所以這樣的教言不僅僅不能使他受益匪淺,反而會深受危害。
  • 上師講法:勵力守護其心
    我們繼續學習《入菩薩行論》的內容,首先讀誦一遍原文:故我應善持,善護此道心;除此護心戒,何勞諸餘戒?這節課的內容主要是持戒,心裡邊好好地持戒,主要是管好自己的心了。比如說有一個人他犯法了,這個人也是一個兇惡的人、無惡不作、他犯法了被送到看守所裡面,那麼看守所裡面的門衛時時刻刻地盯著、看護他,我們的心也是一樣的,時時刻刻用正知正念來保護。我們的心就像猴子一樣跳來跳去、跳來跳去,調皮搗蛋。也像野馬一樣的,剛開始這個心像野馬一樣的,從來沒有騎過馬的人,他不可能騎;會騎馬、會馴服馬的人,他有能力把這個馬馴服好,而且老老實實地把它拴住在善所緣境的這個柱子上。
  • 教言精髓(1)
    在教言後面,敦珠法王說這是他為了自己平時念誦和發願而做的偈頌,所以它也是一個發願文,每一個偈頌後面都有一句「願能勤修殊勝之佛法」。這三天我準備用三節課的時間,從字面上跟大家介紹一下,你們自己也要再觀察觀察自己的相續。世間人所特別執著的,世間八法、名聞利養等,大成就者並不是特別在乎。作為一個修行人,應該跟普通人相比,有不同的境界,這一點很重要。
  • 頂果欽哲仁波切震撼人心的教言
    為了真正利益他人,我們必須完善自身,直到也如巴珠仁波切那樣,雖然整個生命都與佛法融合,但仍謙遜地表示自己並未證悟。"     所謂一個佛法修行者,乃是指面對任何順逆諸境,皆能轉極逆的境界為勵緣的修行人。他能清淨一切外境,且對修行的過程中一切順逆外境的經驗及相應,也能清楚地了知。
  • 法王如意寶對自己依止的每一位上師都是恭恭敬敬、謹遵師教
    所以下至開玩笑也不能對全知麥彭仁波切有任何不恭敬,否則會成為獲得加持的障礙,這一點大家一定要注意。尤其在去五臺山之前,法王如意寶的著作首先都要頂禮祈禱全知麥彭仁波切,如在《大圓滿直指心性廣疏》中云:「佛子文殊童子之心間,顯現諸佛三密德字形,復於此世現示善知識,恆時皈依麥彭降措尊。」最後也是回向生生世世與全知麥彭仁波切形影不離、獲得與文殊怙主無二無別的果位。
  • 善知識是改變我們命運的大因緣
    修行剛開始的一兩年裡,很多人會有煩惱加重的感覺:「學佛前我的心還算平靜,但學佛後心念反而動得厲害,有些還特別可怕,我是不是不該學佛?」應該學,這種情況是正常的。學佛是為了調心,但當你準備調伏這顆心的時候,才會發現,原來它並不溫順。想像一匹野馬,它自己生活在草原上,是平靜的;但當有人要抓它,它就暴躁起來,而要馴服它,更要費一番周折。
  • 【前行匯集錄】斷緣心之為今束縛(附音頻)
    同理,眾生與佛在顯現上,無論是智慧力、慈悲心還是功德力都相距甚遠,如果再加上斷緣心八種無暇的障礙阻隔,它會讓我們的內心墮落在輪迴這邊,對解脫沒有絲毫興趣,那麼真的離解脫,離成佛愈來愈遙遠了!所以作為修行人,認識並斷除此八無暇是非常必要的!全知無垢光尊者在《七寶藏》之《如意寶藏論》中云:「緊縛現行極下劣,不厭輪迴無少信,行持惡業心離法,失壞律儀三昧耶,斷緣心之八無暇。」
  • 獲得幸福,從遇見上師開始
    不造作的菩提心 為何需要這樣的菩提心呢?因為,如果沒有菩提心,就沒有利益眾生的念頭。我們接近上師、跟隨上師,就不一定能找到出路,而且有可能造下種種惡業,這是很危險的。 如果一位上師具有菩提心,就稱得上是菩薩。
  • 上師只是領路人嗎?作為凡夫弟子應該怎樣理解?
    B佛友問:有的教言說上師只是領路人,能否修上去靠自己;有的教言說一切依靠上師就行了,解脫就有把握了,作為凡夫弟子應該怎樣理解?平時怎樣做得到上師加持?什麼是上師加持?在人間答:我們常常說,上師不是一個人,而是諸佛總集尊,相當於法身佛,視師為佛,是密乘行人最起碼的底線。01實際上,上師對我們的恩德要高於佛。
  • 《佛說十善業道經》白話譯文
    所說的善法者,如果想要修得人身與天神的身體,或者要修證小乘聲聞羅漢的菩提覺道,或者要修證獨覺闢支佛的菩提覺道,或者要修證大乘的無上佛道,都必須依靠這個善法,做為修行的根本,才能修得成就,所以名叫做善法。這個善法就是十善業道,是那十種善法呢?就是所謂能永遠舍離:不殺生、不偷盜、不邪行、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慾、不嗔恚、不邪見。  龍王啊!
  • 佛教所說的善業和惡業
    在這個世界上因為我們被環境和自己的「業力」所牽,就會有很多的欲望,這些欲望又不斷的增加我們的煩惱,讓我們逐漸迷失方向,失去本性,在娑婆世界不斷的輪迴。廣修十善生命本來是靈性的,一切恆順緣起,生活的紛擾才讓我們有了無盡的執著。「不破不立、不死不生」,只有打破了自己的「無明」才能得到清淨,只有了解了死亡的真相才能產生般若智慧。